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丛志强设计团队进驻东钱湖城杨村,改桥梁、建民宿、修古庙……要将千年古村打造成国际旅游村落,续写“葛家村”改建故事。
丛志强团队设计方案初定,淳朴的城杨村民积极配合。土生土长的城杨村木匠杨纪岳也拿起木工刨,加入家乡的“微改”。
这几日,村中有着千年历史的裴君庙正在翻修,记者见到杨纪岳时,他正顶着太阳,在庙中照着刻度尺给木材标刻度。
78岁高龄的他满头白发,但在做工时依然精神饱满,谈起作品时意气风发。
来到杨纪岳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作品,雕花小椅、螺旋式斗拱藻井戏台,最壮观的是他花了一年半时间制作的微缩版“应县木塔”。塔高90多厘米,重二十多斤,选用紫檀、花梨、黄杨等木材用榫卯工艺连接而成。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具体有多少零件,我也记不清了。”木塔有上万个零件,最小的零件只有0.5厘米,细刻到塔上的每扇门都可以打开,每扇窗都精雕细琢。
问起杨纪岳制作木塔的原因,他说19岁时,为了学门手艺有口饭吃,就拜了木匠师傅为师,一干就是近60年,也没其余爱好,就想做喜欢的事,做几件漂亮的作品,让人看见木器的灵性。
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杨纪岳就想以它为模型建一座手工木塔。不懂网购,他就打电话让儿子寄了一本《应县木塔保护研究》仔细翻读,不懂尺寸,他就照着书上的数值等比例缩小。就这样一天十小时,一做一年半,今年五月终于完工。
在杨纪岳的里屋还有一座半成品“应县木塔”,“你们不要拍,还没做好,不好看,”杨纪岳希望展现作品最完整的一面。一回生二回熟,制作第二座塔,杨 纪岳得心应手,用两个多月就建好了新塔的基本结构。但因为城杨村的重建计划提上日程,杨纪岳将手中的细小零件放一放,重提圆木栋梁,建设他生活近80年的 家乡。
现在杨纪岳的生活充实有活力,早上做木工,改建城杨,吃过午饭休息一会儿又开始工作,吃过晚饭后开始制作他的木工作品,一做便到晚上九点。一整天与木工相连,乐此不疲。
记者 胡琳芸 实习生 刘亚雯 韩卓颖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