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宁波日报》与我的交警往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6-02 22:03: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我与宁波日报”征文

《宁波日报》与我的交警往事

  作者: 陆明光

  不久前,我碰到已经退休多年的《宁波日报》老报人“贺伯伯”,跟他说起,我至今仍保存着他写给我的那封退稿信,让他非常感慨。1980年,我第一次在《宁波报》副刊投稿,是一篇小小说。那篇小说虽然没有在报上发表,但编辑贺圣思给我回了一封信,他指出作品中存在哪些不足以及小说创作要把握的几个关键,鼓励我不要气馁,再接再厉,字里行间充满着一个文学编辑对青年业余作者的期望。也正是这封信,更加鼓起我立志投身文学创作的勇气。之后,我根据贺老师提出的要求,努力在文学园地耕耘,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工厂上班,车间班组仅有的一份《宁波报》,是我枯燥工作中的一片绿荫。这份报纸从一个人的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轮到我时,报纸已经油腻斑斑,但我还是如饥似渴。通过阅读报纸,让我体察到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脉动,对外面世界充满了憧憬,觉得自己要努力去创造新的人生。

  报上获知,市职工业余大学要招考,我马上报名备考,虽然被录取了,但单位不同意我去半脱产读书,好在那时国家百废待兴,各种机会接踵而至。过了几天,我在报上得知国家推出自学考试,不用脱产和半脱产,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修满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国家承认大专学历,我就报名参加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的自考学习。

  1984年早春,我看到《宁波日报》(1983年1月1日《宁波报》改名为《宁波日报》)半个版面的招聘启事,让我激动万分,《宁波日报》社要大规模招收记者编辑。《宁波日报》是我神往已久的单位,我当即准备了报考的资料,跑到报社报了名。之后我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准备迎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通过了考试,那时,我多么希望自己能进入《宁波日报》社这幢古旧典雅的小楼上班,可惜当时我们厂对人事调动卡得很严,进报社的好事被“咔嚓”了。没过多久,《宁波日报》发布了市公安局招收交通民警的启事。这次单位终于同意我去报考。那些年,我根据《宁波日报》上的各种考试信息,每年都会参加几场考试,有了丰富的考试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那一次,我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文化考试,经过政审体检,成为一名公安交警。

  那一年,交警部门刚好在搞勤务改革,把原来民警以固定站岗的模式改为以岗带面的流动巡逻模式,我觉得这是一件可以报道的新闻。当时我还是一个站岗民警,领导也没有布置我写稿任务,我自作主张写了一篇新闻稿,拿给领导看,领导看了很满意。我就跑到《宁波日报》社位于厂堂街的那幢小楼,交给了编辑。第二天,那篇稿子竟然在《宁波日报》的第二版登了出来。因为这个稿子,我很快在队里“出了名”,并被调到队里做内勤。宣传报道也是内勤工作的一部分,领导让我利用好《宁波日报》等新闻媒体,多宣传民警的好人好事、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从此,我隔三差五跑报社送稿子成了常态。

  三十五年来,我在《宁波日报》上积极宣传公安交警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报道各个阶段交通管理工作的变化,介绍交警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他们的温度,体察他们的脉动。让读者感受交警的酸甜苦辣,让人民群众更加真切地了解这支队伍,了解他们的辛勤与付出,了解他们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初心和用心;向全社会宣传交通常识,普及交通法制,传播文明交通正能量。与《宁波日报》一起策划了“文明交通、微笑宁波”礼让斑马线行动、“守护红绿灯”志愿行动、“护苗”行动等活动,提高了市民文明交通意识,为文明城市创建添砖加瓦。我在《宁波日报》上的发稿量一直保持在每年100篇以上,最高时达到过300篇以上,从1985年至今,每年都被评委优秀或积极通讯员,一辈子与《宁波日报》有缘,一辈子做这么一项工作,宣传公安交警,向全社会普及交通法制和交通安全知识,传播文明交通理念。

  因为《宁波日报》,让我获得了人生中最珍贵的友谊、最值得珍藏的真情、最值得尊敬的良师益友。我非常感谢报社的一些领导、编辑、记者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支持,在我人生低落时给我的鼓励和帮助。在与媒体人的交往中,也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学到了什么才叫敬业精神。记得2005年,为了探索缓解停车难问题,支队领导希望报纸能做一个大专题报道,记者陈雅珍接手采写,她与我一起接连两个深夜走访宁波市的多个小区停车场地、商场地下车库,她说,她从来没有为了写好一个稿子,产生这么大的心理压力,连续一段时间失眠,心脏也出现问题。其实这个稿子完全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素材,做一些简单的采访就可以合成了。陈雅珍为了做这篇稿子,不仅采访了交警各个部门,甚至采访到了中队的执勤民警;还采访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里的多个管理部门;采访了违章占用地下停车场地的涉及主体,了解社会各界对缓解停车难问题的看法建议。这篇稿子写得非常有高度,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发生了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为了感受交警在冰雪严寒天气执勤的艰辛,跑线的吴记者与我一起趟雪水从环城西路一直步行到34省道栎社交警中队,走了两个多小时,雪水浸透了皮鞋,鞋里灌满了水,虽然身子冻得僵硬,但也更加体会到一线交警工作的不容易。跑交警线的记者非常辛苦,不要说每年的清明交通保卫,凌晨三、四点钟就要出发去现场采访,平时夜间交通整治、重大行动、深夜查酒驾、突发事故,他们闻警而动,随叫随到,及时报道事态警情,向社会传递部门的工作态度。历任的跑线记者与我一起并肩战斗,他们开阔了我的新闻视野,从而让我以更广的维度来审视问题,以媒体的命题来提升交警稿件的层次,同时来倾听他们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感受来自社会各界对公安交警工作的关切与期待。

  在《宁波日报》社的资料库里留下了公安交警队伍成长壮大的足迹,记录了交通管理由弱到强的演变,我有幸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交通管理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循着《宁波日报》发展的脉络,追寻自己的人生轨迹,穿越时光的隧道,找寻流逝的光阴斑点,从那些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等待着与记忆的重逢,钩沉起往事翩翩。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宁波日报》与我的交警往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6-02 22:03:00

《宁波日报》与我的交警往事

  作者: 陆明光

  不久前,我碰到已经退休多年的《宁波日报》老报人“贺伯伯”,跟他说起,我至今仍保存着他写给我的那封退稿信,让他非常感慨。1980年,我第一次在《宁波报》副刊投稿,是一篇小小说。那篇小说虽然没有在报上发表,但编辑贺圣思给我回了一封信,他指出作品中存在哪些不足以及小说创作要把握的几个关键,鼓励我不要气馁,再接再厉,字里行间充满着一个文学编辑对青年业余作者的期望。也正是这封信,更加鼓起我立志投身文学创作的勇气。之后,我根据贺老师提出的要求,努力在文学园地耕耘,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工厂上班,车间班组仅有的一份《宁波报》,是我枯燥工作中的一片绿荫。这份报纸从一个人的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轮到我时,报纸已经油腻斑斑,但我还是如饥似渴。通过阅读报纸,让我体察到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脉动,对外面世界充满了憧憬,觉得自己要努力去创造新的人生。

  报上获知,市职工业余大学要招考,我马上报名备考,虽然被录取了,但单位不同意我去半脱产读书,好在那时国家百废待兴,各种机会接踵而至。过了几天,我在报上得知国家推出自学考试,不用脱产和半脱产,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修满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国家承认大专学历,我就报名参加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的自考学习。

  1984年早春,我看到《宁波日报》(1983年1月1日《宁波报》改名为《宁波日报》)半个版面的招聘启事,让我激动万分,《宁波日报》社要大规模招收记者编辑。《宁波日报》是我神往已久的单位,我当即准备了报考的资料,跑到报社报了名。之后我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准备迎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通过了考试,那时,我多么希望自己能进入《宁波日报》社这幢古旧典雅的小楼上班,可惜当时我们厂对人事调动卡得很严,进报社的好事被“咔嚓”了。没过多久,《宁波日报》发布了市公安局招收交通民警的启事。这次单位终于同意我去报考。那些年,我根据《宁波日报》上的各种考试信息,每年都会参加几场考试,有了丰富的考试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那一次,我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文化考试,经过政审体检,成为一名公安交警。

  那一年,交警部门刚好在搞勤务改革,把原来民警以固定站岗的模式改为以岗带面的流动巡逻模式,我觉得这是一件可以报道的新闻。当时我还是一个站岗民警,领导也没有布置我写稿任务,我自作主张写了一篇新闻稿,拿给领导看,领导看了很满意。我就跑到《宁波日报》社位于厂堂街的那幢小楼,交给了编辑。第二天,那篇稿子竟然在《宁波日报》的第二版登了出来。因为这个稿子,我很快在队里“出了名”,并被调到队里做内勤。宣传报道也是内勤工作的一部分,领导让我利用好《宁波日报》等新闻媒体,多宣传民警的好人好事、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从此,我隔三差五跑报社送稿子成了常态。

  三十五年来,我在《宁波日报》上积极宣传公安交警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报道各个阶段交通管理工作的变化,介绍交警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他们的温度,体察他们的脉动。让读者感受交警的酸甜苦辣,让人民群众更加真切地了解这支队伍,了解他们的辛勤与付出,了解他们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初心和用心;向全社会宣传交通常识,普及交通法制,传播文明交通正能量。与《宁波日报》一起策划了“文明交通、微笑宁波”礼让斑马线行动、“守护红绿灯”志愿行动、“护苗”行动等活动,提高了市民文明交通意识,为文明城市创建添砖加瓦。我在《宁波日报》上的发稿量一直保持在每年100篇以上,最高时达到过300篇以上,从1985年至今,每年都被评委优秀或积极通讯员,一辈子与《宁波日报》有缘,一辈子做这么一项工作,宣传公安交警,向全社会普及交通法制和交通安全知识,传播文明交通理念。

  因为《宁波日报》,让我获得了人生中最珍贵的友谊、最值得珍藏的真情、最值得尊敬的良师益友。我非常感谢报社的一些领导、编辑、记者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支持,在我人生低落时给我的鼓励和帮助。在与媒体人的交往中,也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学到了什么才叫敬业精神。记得2005年,为了探索缓解停车难问题,支队领导希望报纸能做一个大专题报道,记者陈雅珍接手采写,她与我一起接连两个深夜走访宁波市的多个小区停车场地、商场地下车库,她说,她从来没有为了写好一个稿子,产生这么大的心理压力,连续一段时间失眠,心脏也出现问题。其实这个稿子完全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素材,做一些简单的采访就可以合成了。陈雅珍为了做这篇稿子,不仅采访了交警各个部门,甚至采访到了中队的执勤民警;还采访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里的多个管理部门;采访了违章占用地下停车场地的涉及主体,了解社会各界对缓解停车难问题的看法建议。这篇稿子写得非常有高度,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发生了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为了感受交警在冰雪严寒天气执勤的艰辛,跑线的吴记者与我一起趟雪水从环城西路一直步行到34省道栎社交警中队,走了两个多小时,雪水浸透了皮鞋,鞋里灌满了水,虽然身子冻得僵硬,但也更加体会到一线交警工作的不容易。跑交警线的记者非常辛苦,不要说每年的清明交通保卫,凌晨三、四点钟就要出发去现场采访,平时夜间交通整治、重大行动、深夜查酒驾、突发事故,他们闻警而动,随叫随到,及时报道事态警情,向社会传递部门的工作态度。历任的跑线记者与我一起并肩战斗,他们开阔了我的新闻视野,从而让我以更广的维度来审视问题,以媒体的命题来提升交警稿件的层次,同时来倾听他们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感受来自社会各界对公安交警工作的关切与期待。

  在《宁波日报》社的资料库里留下了公安交警队伍成长壮大的足迹,记录了交通管理由弱到强的演变,我有幸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交通管理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循着《宁波日报》发展的脉络,追寻自己的人生轨迹,穿越时光的隧道,找寻流逝的光阴斑点,从那些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等待着与记忆的重逢,钩沉起往事翩翩。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