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 | 《宁波日报》见证了我的“地铁梦”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22 16:46:02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我与宁波日报”征文

《宁波日报》见证了我的“地铁梦”

  作者:毛海清

  2014年5月30日,宁波进入了地铁时代,广大市民们欢欣鼓舞,而我更是异乎寻常的开心。因为在20年前,我就萌生了“地铁梦”,正是《宁波日报》见证并承载了这个美丽的梦想。

  我与《宁波日报》的缘份最早于《宁波大众》时期,那时侯我虽然还是个中学生,但已成为一名忠实读者。本乡本土的报纸读起来总是那么倍感亲切。从1989年3月份开始,我又荣幸地成为《宁波日报》的热心作者,时常有文章被《宁波日报》采用,一直到现在。于《宁波日报》,我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我自以为也成了“媒体人”,最起码是“半个媒体人”,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希望自家的报纸能越办越好。

  记得1994年1月的某一天,我接到了时任《宁波日报》总编辑任和君先生的电话,十分惊喜。虽然早就知道任总编平易近人,可是没有想到会给一位普通的业余作者打电话。我第一反应,可能与一篇关于建地铁的稿件有关。然而,任总编只是客气地询问了我的工作情况,聊了些家常,而后鼓励我多写稿子,只字未提那篇稿件。放下电话后,我在喜悦中有些茫然,写那篇文章花费了不少功夫,原本很在意成功与否,可是,现在却觉得即使不被采用,也很满足了。岂料没过几天,1月6日,在“甬城晨笔”栏目中登出了我的文章《向地下要空间》,这让我喜出望外,我的“地铁梦”终于公之于众。

  其实,这篇文章很短,只有600来字。不过,我历来认为文章的优劣并不在于长短,有时“小字号”也能有大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宁波的建设如火如荼,让人叹惜的是交通状况严重滞后,“走路难”、“行车难”、“乘车难”等城市病十分突出,并且衍生出了车上扒窃等治安问题。例如,我有一次就在公交车上遭遇到扒窃团伙,经过斗智斗勇,皮夹子才失而复得。那时,许多市民都在思考宁波城市交通的出路在哪里?当上海要建地铁的消息传来时,许多宁波人为之一振,认为宁波也势在必行。可是,也有人不以为然,说“宁波巴掌大的地方不需要地铁”。那时的我真成了“地铁迷”,经常研究资料、向行家请教,有人开玩笑,说我是“拿着科长的工钱操着市长的心”。当我把希望建设宁波地铁的文章写完后,立即投稿给《宁波日报》,以期得到共识。不久,便接到了黄柏竹编辑的修改意见,其中说到要点出宁波地下设施建设与运行的现状,我感到编辑的水平就是高人一筹。黄老师和我字字斟酌,仿佛正在构画宁波“地下长龙”的勃勃英姿。20年后,我的“地铁梦”梦想成真,却时常浮现出曾经的追梦时光。

  当然,宁波建设地铁是决策者科学论证的结果,与我那篇短文未必有多大关系。但是,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宁波日报》的读者、作者、编者助力宁波发展的炽热情怀。《宁波日报》的魅力就在于随着时代的脉膊而跳动、喊出民众的心声。

  我翻开自己的作品小集,同样可以回望出宁波改革开放的漫漫征程。有为民营企业正名的《私营企业为何要戴“红帽子”?》、有为小微企业鼓劲的《“小字号”也能有大作为》、还有为城市规划与管理而建言的《城市化建设要突出功能特色》、《路不平则“鸣”》等。自已能够在奔腾的大潮里留下几朵思想的浪花,《宁波日报》功不可没。多少年来,我特别珍惜《宁波日报》给予的荣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评选方法。

  一份报纸,一段深情。这些年来,宁波地铁仍然在延伸,《宁波日报》也越办越精彩。《宁波日报》一直在伴我前行,巳经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多写稿、写好稿”是我在内心的庄严承诺,也是一份精神寄托。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 | 《宁波日报》见证了我的“地铁梦”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22 16:46:02

《宁波日报》见证了我的“地铁梦”

  作者:毛海清

  2014年5月30日,宁波进入了地铁时代,广大市民们欢欣鼓舞,而我更是异乎寻常的开心。因为在20年前,我就萌生了“地铁梦”,正是《宁波日报》见证并承载了这个美丽的梦想。

  我与《宁波日报》的缘份最早于《宁波大众》时期,那时侯我虽然还是个中学生,但已成为一名忠实读者。本乡本土的报纸读起来总是那么倍感亲切。从1989年3月份开始,我又荣幸地成为《宁波日报》的热心作者,时常有文章被《宁波日报》采用,一直到现在。于《宁波日报》,我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我自以为也成了“媒体人”,最起码是“半个媒体人”,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希望自家的报纸能越办越好。

  记得1994年1月的某一天,我接到了时任《宁波日报》总编辑任和君先生的电话,十分惊喜。虽然早就知道任总编平易近人,可是没有想到会给一位普通的业余作者打电话。我第一反应,可能与一篇关于建地铁的稿件有关。然而,任总编只是客气地询问了我的工作情况,聊了些家常,而后鼓励我多写稿子,只字未提那篇稿件。放下电话后,我在喜悦中有些茫然,写那篇文章花费了不少功夫,原本很在意成功与否,可是,现在却觉得即使不被采用,也很满足了。岂料没过几天,1月6日,在“甬城晨笔”栏目中登出了我的文章《向地下要空间》,这让我喜出望外,我的“地铁梦”终于公之于众。

  其实,这篇文章很短,只有600来字。不过,我历来认为文章的优劣并不在于长短,有时“小字号”也能有大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宁波的建设如火如荼,让人叹惜的是交通状况严重滞后,“走路难”、“行车难”、“乘车难”等城市病十分突出,并且衍生出了车上扒窃等治安问题。例如,我有一次就在公交车上遭遇到扒窃团伙,经过斗智斗勇,皮夹子才失而复得。那时,许多市民都在思考宁波城市交通的出路在哪里?当上海要建地铁的消息传来时,许多宁波人为之一振,认为宁波也势在必行。可是,也有人不以为然,说“宁波巴掌大的地方不需要地铁”。那时的我真成了“地铁迷”,经常研究资料、向行家请教,有人开玩笑,说我是“拿着科长的工钱操着市长的心”。当我把希望建设宁波地铁的文章写完后,立即投稿给《宁波日报》,以期得到共识。不久,便接到了黄柏竹编辑的修改意见,其中说到要点出宁波地下设施建设与运行的现状,我感到编辑的水平就是高人一筹。黄老师和我字字斟酌,仿佛正在构画宁波“地下长龙”的勃勃英姿。20年后,我的“地铁梦”梦想成真,却时常浮现出曾经的追梦时光。

  当然,宁波建设地铁是决策者科学论证的结果,与我那篇短文未必有多大关系。但是,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宁波日报》的读者、作者、编者助力宁波发展的炽热情怀。《宁波日报》的魅力就在于随着时代的脉膊而跳动、喊出民众的心声。

  我翻开自己的作品小集,同样可以回望出宁波改革开放的漫漫征程。有为民营企业正名的《私营企业为何要戴“红帽子”?》、有为小微企业鼓劲的《“小字号”也能有大作为》、还有为城市规划与管理而建言的《城市化建设要突出功能特色》、《路不平则“鸣”》等。自已能够在奔腾的大潮里留下几朵思想的浪花,《宁波日报》功不可没。多少年来,我特别珍惜《宁波日报》给予的荣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评选方法。

  一份报纸,一段深情。这些年来,宁波地铁仍然在延伸,《宁波日报》也越办越精彩。《宁波日报》一直在伴我前行,巳经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多写稿、写好稿”是我在内心的庄严承诺,也是一份精神寄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