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报痴 报师 报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21 11:05: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我与宁波日报”征文

报痴 报师 报友

  作者:郭廷昌

  “甬城日记”40年,1.4万多期《宁波日报》,一直与我“形影不离”,即使出差或旅游在外,回来必定补上,一期不漏。但并非每篇必读,而是感兴趣的选读,读后有所感,也会产生“作文”的念头。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苏州模式、温州格局有过激烈的争议,认为苏州集体经济基础雄厚,各方面建设和社会福利有了长足的发展;温州呢,个私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但集体经济“帽儿破,鞋儿破”,囊空如洗。我有感写了《苏州、温州与明州》一稿,在“明州论坛”上刊出(1986.8.16)。我对温州服务行业的态度之好、项目之多、营业时间之长、经营之活大加赞扬;其信息观念、竞争意识之强,令人刮目相看。感慨“明州”之明,在于开明、贤明,明智、明政。提出大凡有利于改革开放之策,都可“拿来”为我所用。见报后,听到过不少争议,但我相信会越辩越明。

  一次下乡时,与一位乡长商讨工作。突然“闯进”一位老农民,他打算在屋边的自留地上挖塘养鱼,要求乡政府批准。乡长考虑后,表示赞同,并就庭院经济与老农作了深入的探讨,老农满意而归;接着,又进来一位中年农民,打算挖田养鱼,乡长深思良久后,建议他在周边挖深沟,搞稻田养鱼,同时又与这位农民深入探讨挖沟深度和周边宜种作物。农民告辞后,乡长对我说,农村政策放宽后,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积极性很高,我们要改变指挥式的工作方法,把立足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上来。我感到这位乡长对改革开放有很多周密的考虑,就“趁热打铁”连夜写稿,《在乡长的办公室里》稿件被录用(1985.2.25),并被评为月度好稿。接着,宁波日报又发表读者“村头小议”《为这样的乡长叫好》的短评,直批在改革大潮中有的乡干部不想使劲干一番,并引用当年颇为流行的一句电影戏言:“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

  政治清明,最明显反映在舆论环境的宽松。宁波日报推出“时评”“甬城晨笔”等评论专版和栏目,各种观点都在这个专版和栏目上碰撞。我想,大文章写不来,小言论可试试,“甬城晨笔”成为我紧盯的栏目。针对滥捕贪食野生动物的情况,我写了一篇《野猪、老虎及其他》(2002.3.2)登出后,很快有了反应,一位友人当面“指责”我不应偏袒野猪而无视损害山民的庄稼。我不予争辩,而感到有不同观点、有争议就是好!

  每年开渔节搞得热火朝天,但从1995年实行伏季休渔以来,不但渔业资源没有恢复,市场上公开销售小手掌般的鲳鱼、两指宽的带鱼,吃尽“鱼子鱼孙”。于是我唱起“反调”:《呼唤“休渔节”》(2010.6.6)《呼唤“休渔法”》(2013.5.27),先后有5篇有关休渔的言论被录用。市政协原主席王卓辉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延长休渔期(从春分到秋分半年时间)的提案,真让我高兴!

  雨季内涝严重,水利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在排涝上,而宁波是缺水城市,上苍赐予万物的“生命之源”却“付诸东流”。我先后有《开发利用雨水资源》(2006.3.9)等3篇文章被录用,并引用美、德、日等国家利用雨水资源的做法。而今我市正在建设的“海绵城市”并取得初步成效,令人鼓舞。

  针对菜市场购物环境较差,导致“超(超市)盛场(菜场)衰”的尴尬局面。左邻右舍的议论,促成我构思成稿:《菜市场要扬长避短引客源》(2013.5.27)。在平时所见所闻中,先后有6篇议论菜市场的稿件被录用。现已喜见菜市场的购物环境在不断改善。

  随着徒步健身的勃兴,“炼友”们常炫耀“日行万步”的“足绩”。但健身步道匮乏,沿河沿绿步行带早晚“黄金时段”摩肩接踵。我写了《健身始于足下》(2017.1.4)一稿被录用。此前听到“炼友”的各种议论,我也要为之发声,先后还有7篇“健文”被录用。市委书记郑珊洁在调研城市绿化道规划建设时提出,要把绿化道当作工艺品来规划、设计、建设,使每一条绿道都体现高标准、高品质(2019.7.3)。真让人高兴不已!

  当年江北外滩“破败”不堪,路过走过甚为不便不爽。我写了《改造“外滩”》一稿,建议拆除沿江封闭或半封闭围墙,建设“外滩”特色商品一条街,修复港埠早期的中西建筑(1999.4.19)。获“献策台”一等奖。如今逛“外滩”,心情格外愉悦。

  偶尔有素不相识的评论编辑打电话给我,对稿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令我倍感高兴,这是从未谋面的“报师”呀!

  人生易老“报未老”。40年,读者从年轻小伙子到垂暮之年,而宁波日报却“越活越年轻”,令人更为“痴迷”。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有一年,我将报上之“失”集中起来,写了一篇专门“挑刺”“找碴”的评报,指出:数据有误,失去新闻的可信度;名称有误,反映写作不够严谨;词语有误,语法修辞尚有欠缺;史料有误,随意引用太轻率。条条都有几则印象较深的实例为证。评报刊登在2012年第二期《宁波报业》刊物上,充分体现“报师”的谦逊。现在,在宁波日报上很难找出差错,但我在阅读中对有“分量”的文章或有不同的看法,就写评报。评报也得编辑老师的热情指导。偶与报友海聊,深感宁波日报紧跟时代步伐,多看看才不致于“落伍”!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报痴 报师 报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21 11:05:00

报痴 报师 报友

  作者:郭廷昌

  “甬城日记”40年,1.4万多期《宁波日报》,一直与我“形影不离”,即使出差或旅游在外,回来必定补上,一期不漏。但并非每篇必读,而是感兴趣的选读,读后有所感,也会产生“作文”的念头。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苏州模式、温州格局有过激烈的争议,认为苏州集体经济基础雄厚,各方面建设和社会福利有了长足的发展;温州呢,个私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但集体经济“帽儿破,鞋儿破”,囊空如洗。我有感写了《苏州、温州与明州》一稿,在“明州论坛”上刊出(1986.8.16)。我对温州服务行业的态度之好、项目之多、营业时间之长、经营之活大加赞扬;其信息观念、竞争意识之强,令人刮目相看。感慨“明州”之明,在于开明、贤明,明智、明政。提出大凡有利于改革开放之策,都可“拿来”为我所用。见报后,听到过不少争议,但我相信会越辩越明。

  一次下乡时,与一位乡长商讨工作。突然“闯进”一位老农民,他打算在屋边的自留地上挖塘养鱼,要求乡政府批准。乡长考虑后,表示赞同,并就庭院经济与老农作了深入的探讨,老农满意而归;接着,又进来一位中年农民,打算挖田养鱼,乡长深思良久后,建议他在周边挖深沟,搞稻田养鱼,同时又与这位农民深入探讨挖沟深度和周边宜种作物。农民告辞后,乡长对我说,农村政策放宽后,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积极性很高,我们要改变指挥式的工作方法,把立足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上来。我感到这位乡长对改革开放有很多周密的考虑,就“趁热打铁”连夜写稿,《在乡长的办公室里》稿件被录用(1985.2.25),并被评为月度好稿。接着,宁波日报又发表读者“村头小议”《为这样的乡长叫好》的短评,直批在改革大潮中有的乡干部不想使劲干一番,并引用当年颇为流行的一句电影戏言:“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

  政治清明,最明显反映在舆论环境的宽松。宁波日报推出“时评”“甬城晨笔”等评论专版和栏目,各种观点都在这个专版和栏目上碰撞。我想,大文章写不来,小言论可试试,“甬城晨笔”成为我紧盯的栏目。针对滥捕贪食野生动物的情况,我写了一篇《野猪、老虎及其他》(2002.3.2)登出后,很快有了反应,一位友人当面“指责”我不应偏袒野猪而无视损害山民的庄稼。我不予争辩,而感到有不同观点、有争议就是好!

  每年开渔节搞得热火朝天,但从1995年实行伏季休渔以来,不但渔业资源没有恢复,市场上公开销售小手掌般的鲳鱼、两指宽的带鱼,吃尽“鱼子鱼孙”。于是我唱起“反调”:《呼唤“休渔节”》(2010.6.6)《呼唤“休渔法”》(2013.5.27),先后有5篇有关休渔的言论被录用。市政协原主席王卓辉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延长休渔期(从春分到秋分半年时间)的提案,真让我高兴!

  雨季内涝严重,水利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在排涝上,而宁波是缺水城市,上苍赐予万物的“生命之源”却“付诸东流”。我先后有《开发利用雨水资源》(2006.3.9)等3篇文章被录用,并引用美、德、日等国家利用雨水资源的做法。而今我市正在建设的“海绵城市”并取得初步成效,令人鼓舞。

  针对菜市场购物环境较差,导致“超(超市)盛场(菜场)衰”的尴尬局面。左邻右舍的议论,促成我构思成稿:《菜市场要扬长避短引客源》(2013.5.27)。在平时所见所闻中,先后有6篇议论菜市场的稿件被录用。现已喜见菜市场的购物环境在不断改善。

  随着徒步健身的勃兴,“炼友”们常炫耀“日行万步”的“足绩”。但健身步道匮乏,沿河沿绿步行带早晚“黄金时段”摩肩接踵。我写了《健身始于足下》(2017.1.4)一稿被录用。此前听到“炼友”的各种议论,我也要为之发声,先后还有7篇“健文”被录用。市委书记郑珊洁在调研城市绿化道规划建设时提出,要把绿化道当作工艺品来规划、设计、建设,使每一条绿道都体现高标准、高品质(2019.7.3)。真让人高兴不已!

  当年江北外滩“破败”不堪,路过走过甚为不便不爽。我写了《改造“外滩”》一稿,建议拆除沿江封闭或半封闭围墙,建设“外滩”特色商品一条街,修复港埠早期的中西建筑(1999.4.19)。获“献策台”一等奖。如今逛“外滩”,心情格外愉悦。

  偶尔有素不相识的评论编辑打电话给我,对稿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令我倍感高兴,这是从未谋面的“报师”呀!

  人生易老“报未老”。40年,读者从年轻小伙子到垂暮之年,而宁波日报却“越活越年轻”,令人更为“痴迷”。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有一年,我将报上之“失”集中起来,写了一篇专门“挑刺”“找碴”的评报,指出:数据有误,失去新闻的可信度;名称有误,反映写作不够严谨;词语有误,语法修辞尚有欠缺;史料有误,随意引用太轻率。条条都有几则印象较深的实例为证。评报刊登在2012年第二期《宁波报业》刊物上,充分体现“报师”的谦逊。现在,在宁波日报上很难找出差错,但我在阅读中对有“分量”的文章或有不同的看法,就写评报。评报也得编辑老师的热情指导。偶与报友海聊,深感宁波日报紧跟时代步伐,多看看才不致于“落伍”!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