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我与日报共成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11 17:00: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我与宁波日报”征文

我与日报共成长

  作者:方明

  《宁波日报》即将迎来复刊40岁的生日,作为日报的一名老读者,我对日报是充满了感情的,因为是她引我走上了写作之路。

  结缘《宁波日报》,已经是复刊5年后的1985年底了。那时,我从部队退役到了宁波,在尚未正式分配工作岗位之前,我们一批同时分入单位的退役军人每天的任务就是各类业务培训。有意思的是,当时《宁波日报》上的许多文章也成为了我们培训的教材之一,每天选读一两篇文章成了培训学习的惯例。

  出于工作岗位关系和对文字的热爱、新闻的爱好,工作后不久我就开始给《宁波日报》投稿。1986年下半年,长春路作为区级一条样板路进行试点整治后,面貌焕然一新。我尝试着写了一篇《长春路四季似春》的新闻稿,很快就被刊登在12月24日的二版头条。生平第一次被新闻媒体录用稿件,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没想到看似高不可攀的市级党报并非曲高和寡,更有下里巴人般平易近人。也正因为这篇消息,我开始受到单位领导的关注。之后,我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必看《宁波日报》,并时刻留意着报纸上的各种动态,认真采写新闻,稿件不断见诸报端。1990年,我还被《宁波日报》评为了积极通讯员。

  记得当时有个每周一期的“读者来信”版面,由于贴近百姓生活,颇受读者欢迎。于是我在工作之余也开始关注起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现象,并把一些所见所闻写成稿件进行投稿。曾有一段时间,我采写的《“平平车行”不公平》、《如此态度怎能做好生意》、《见危急众人齐相助》、《热心助幼情系未来》等许多稿件被陆续录用。这些稿件以小见大,赞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抨击了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弘扬了正气,一些稿件还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宁波日报》的副刊也是我所喜欢的版面之一,她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文化生活,并从侧面对读者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成了日报的一个亮点。当时日报的副刊《后乐园》也是我喜欢投稿的一个版面,尽管录用率不高,但还是乐此不疲。我也经常把原稿文字和发表的文章进行对比,从中进行学习,收获匪浅。与此同时,在认真拜读副刊上的每一篇文章基础上,还收藏了许多佳作,至今尚保留着几大本剪报。

  非常感谢《宁波日报》众多的编辑和记者老师们,对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支持,改稿纠错从不厌烦,他们那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从我被采用的稿件中可见一斑。可以说没有他们的热情鼓励,我不会坚持写作至今。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滋养和熏陶,为我的文字能力打下了基础。前些年在我整理报送评审高级政工师职称的资料时,望着那厚厚的一大摞文字资料,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宁波日报》。的确,这个成绩的得来,离不开《宁波日报》的培养和帮助。在我看来,《宁波日报》看似轻薄的几页纸,却凝聚着编辑记者冥思苦想的心血,承载着新闻工作者辛勤耕耘的力作。办报人对读者的责任、对新闻的热诚,铸就了《宁波日报》的品牌。也是这种精耕细作的精神,拉近了她与读者的距离。

  40年,弹指一挥间,《宁波日报》为我们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尽管如今这个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宁波日报》作为一张传统的纸质媒体,依然是广大市民茶余饭后的一道精神食粮,这份依依不舍的情结,已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相信,《宁波日报》通过融合发展一定会越办越好,也相信我和《宁波日报》的不解之缘会永远的保持下去。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我与日报共成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11 17:00:00

我与日报共成长

  作者:方明

  《宁波日报》即将迎来复刊40岁的生日,作为日报的一名老读者,我对日报是充满了感情的,因为是她引我走上了写作之路。

  结缘《宁波日报》,已经是复刊5年后的1985年底了。那时,我从部队退役到了宁波,在尚未正式分配工作岗位之前,我们一批同时分入单位的退役军人每天的任务就是各类业务培训。有意思的是,当时《宁波日报》上的许多文章也成为了我们培训的教材之一,每天选读一两篇文章成了培训学习的惯例。

  出于工作岗位关系和对文字的热爱、新闻的爱好,工作后不久我就开始给《宁波日报》投稿。1986年下半年,长春路作为区级一条样板路进行试点整治后,面貌焕然一新。我尝试着写了一篇《长春路四季似春》的新闻稿,很快就被刊登在12月24日的二版头条。生平第一次被新闻媒体录用稿件,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没想到看似高不可攀的市级党报并非曲高和寡,更有下里巴人般平易近人。也正因为这篇消息,我开始受到单位领导的关注。之后,我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必看《宁波日报》,并时刻留意着报纸上的各种动态,认真采写新闻,稿件不断见诸报端。1990年,我还被《宁波日报》评为了积极通讯员。

  记得当时有个每周一期的“读者来信”版面,由于贴近百姓生活,颇受读者欢迎。于是我在工作之余也开始关注起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现象,并把一些所见所闻写成稿件进行投稿。曾有一段时间,我采写的《“平平车行”不公平》、《如此态度怎能做好生意》、《见危急众人齐相助》、《热心助幼情系未来》等许多稿件被陆续录用。这些稿件以小见大,赞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抨击了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弘扬了正气,一些稿件还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宁波日报》的副刊也是我所喜欢的版面之一,她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文化生活,并从侧面对读者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成了日报的一个亮点。当时日报的副刊《后乐园》也是我喜欢投稿的一个版面,尽管录用率不高,但还是乐此不疲。我也经常把原稿文字和发表的文章进行对比,从中进行学习,收获匪浅。与此同时,在认真拜读副刊上的每一篇文章基础上,还收藏了许多佳作,至今尚保留着几大本剪报。

  非常感谢《宁波日报》众多的编辑和记者老师们,对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支持,改稿纠错从不厌烦,他们那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从我被采用的稿件中可见一斑。可以说没有他们的热情鼓励,我不会坚持写作至今。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滋养和熏陶,为我的文字能力打下了基础。前些年在我整理报送评审高级政工师职称的资料时,望着那厚厚的一大摞文字资料,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宁波日报》。的确,这个成绩的得来,离不开《宁波日报》的培养和帮助。在我看来,《宁波日报》看似轻薄的几页纸,却凝聚着编辑记者冥思苦想的心血,承载着新闻工作者辛勤耕耘的力作。办报人对读者的责任、对新闻的热诚,铸就了《宁波日报》的品牌。也是这种精耕细作的精神,拉近了她与读者的距离。

  40年,弹指一挥间,《宁波日报》为我们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尽管如今这个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宁波日报》作为一张传统的纸质媒体,依然是广大市民茶余饭后的一道精神食粮,这份依依不舍的情结,已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相信,《宁波日报》通过融合发展一定会越办越好,也相信我和《宁波日报》的不解之缘会永远的保持下去。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