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宁波日报》引我走上新闻路
稿源: 宁波日报   2020-05-06 09:23:10报料热线:81850000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 电子书

《宁波日报》引我走上新闻路

作者:徐志明

  1988年暑假,一位朋友告诉我,看到我有篇文章在《宁波日报》上发表了。那是我写的关于评职称的评论文章。第一次投稿就被采用,我心里非常兴奋,于是信心大增,投稿积极性“一发而不可收”。当时我是中学语文老师,很少有新闻素材,投稿范围只能是言论或副刊“后乐园”文章。承蒙编辑老师厚爱,我投稿“命中率”极高,差不多篇篇被录用。一个学期下来,竟有10多篇拙作见诸报端。于是,我在学校博得个“会写文章”的美名。

  1989年初夏,《宁波日报》在鄞县五一旅行社举行首次言论笔会,我也收到邀请函。这次笔会对我而言收获不小,我学习了言论写作知识,认识了张登贵、沈承纪、柴冰等一批编辑老师。或许因为我的文章常见诸《宁波日报》,1989年,我调任镇海区人民广播站担任采编,吃上了“新闻饭”。在广播站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新闻素材,那段时间,我向《宁波日报》投稿的作品除了言论散文,还有不少消息、通讯类新闻稿。1990年3月,我被调到区委办,成了区委专职报道员。报道员工作让我有了“用武之地”,最初几年,我在《宁波日报》年发稿100多篇,其中头版头条有近10篇,有些稿子还获得征文奖。那时我写稿积极性高涨,有一年除夕夜,我到一家工厂采访节日加班新闻,连夜把稿子写出来。正月初一上午,我带着稿子兴冲冲坐公交车来到报社,把稿子交给编辑。编辑见我正月初一来送稿很诧异,表扬我工作认真有干劲。次日,我的那篇现场见闻出现在农历新年第一期《宁波日报》头版上(当时正月初一报纸休刊),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凭借专职报道员工作的便利,我与报社各编辑老师关系也日趋紧密。我经常带着数个新闻线索,到报社找相关编辑讨教写稿角度,顺便也了解了报社近期报道重点。交流的次数多了,我不仅学到了新闻采写知识,也与报社采编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在报社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写消息、通讯、言论、散文,还写书评、内参和评报稿,甚至涉足理论版文章。

  1991年底,区里筹办报纸,我理所当然被调入报社,同时把区委报道组工作也带了过去。一年多后,我担任报社负责人,针对当时区报采编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我提出拜《宁波日报》为师的工作思路,先从“描红”学起。当时,我们编辑不懂排版规范,排版时破栏随心所欲。为此,我们认真研究《宁波日报》版式,采用“照葫芦画瓢”的方法进行改正。这一改,报纸版面马上好看起来,以至于上海某报社老总表扬我们“像一份报纸了”。

  为了提高区报采编业务水平,我鼓励区报采编人员积极向《宁波日报》投稿,对录用稿给予一定奖励。这项措施激发了大家投稿的积极性,当时《宁波日报》有个“大特写”栏目,我们报社绝大多数采编人员在该栏目发过文章,成为报社采编业务提升的一段佳话。

  在我主持区报工作过程中,《宁波日报》始终是我们区报的良师益友,特别在处理重大新闻上,《宁波日报》给我们以巨大支持与帮助。“两会”报道是报社工作的重头戏,为保证报道不出错,我们在报道重心、版式处理方面均学习《宁波日报》模式。

  今年6月1日是《宁波日报》复刊40周年纪念日。在《宁波日报》生日到来之际,我由衷感谢《宁波日报》及采编老师,你们是我新闻生涯的领路者,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日报》引我走上新闻路

稿源: 宁波日报 2020-05-06 09:23:10

《宁波日报》引我走上新闻路

作者:徐志明

  1988年暑假,一位朋友告诉我,看到我有篇文章在《宁波日报》上发表了。那是我写的关于评职称的评论文章。第一次投稿就被采用,我心里非常兴奋,于是信心大增,投稿积极性“一发而不可收”。当时我是中学语文老师,很少有新闻素材,投稿范围只能是言论或副刊“后乐园”文章。承蒙编辑老师厚爱,我投稿“命中率”极高,差不多篇篇被录用。一个学期下来,竟有10多篇拙作见诸报端。于是,我在学校博得个“会写文章”的美名。

  1989年初夏,《宁波日报》在鄞县五一旅行社举行首次言论笔会,我也收到邀请函。这次笔会对我而言收获不小,我学习了言论写作知识,认识了张登贵、沈承纪、柴冰等一批编辑老师。或许因为我的文章常见诸《宁波日报》,1989年,我调任镇海区人民广播站担任采编,吃上了“新闻饭”。在广播站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新闻素材,那段时间,我向《宁波日报》投稿的作品除了言论散文,还有不少消息、通讯类新闻稿。1990年3月,我被调到区委办,成了区委专职报道员。报道员工作让我有了“用武之地”,最初几年,我在《宁波日报》年发稿100多篇,其中头版头条有近10篇,有些稿子还获得征文奖。那时我写稿积极性高涨,有一年除夕夜,我到一家工厂采访节日加班新闻,连夜把稿子写出来。正月初一上午,我带着稿子兴冲冲坐公交车来到报社,把稿子交给编辑。编辑见我正月初一来送稿很诧异,表扬我工作认真有干劲。次日,我的那篇现场见闻出现在农历新年第一期《宁波日报》头版上(当时正月初一报纸休刊),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凭借专职报道员工作的便利,我与报社各编辑老师关系也日趋紧密。我经常带着数个新闻线索,到报社找相关编辑讨教写稿角度,顺便也了解了报社近期报道重点。交流的次数多了,我不仅学到了新闻采写知识,也与报社采编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在报社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写消息、通讯、言论、散文,还写书评、内参和评报稿,甚至涉足理论版文章。

  1991年底,区里筹办报纸,我理所当然被调入报社,同时把区委报道组工作也带了过去。一年多后,我担任报社负责人,针对当时区报采编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我提出拜《宁波日报》为师的工作思路,先从“描红”学起。当时,我们编辑不懂排版规范,排版时破栏随心所欲。为此,我们认真研究《宁波日报》版式,采用“照葫芦画瓢”的方法进行改正。这一改,报纸版面马上好看起来,以至于上海某报社老总表扬我们“像一份报纸了”。

  为了提高区报采编业务水平,我鼓励区报采编人员积极向《宁波日报》投稿,对录用稿给予一定奖励。这项措施激发了大家投稿的积极性,当时《宁波日报》有个“大特写”栏目,我们报社绝大多数采编人员在该栏目发过文章,成为报社采编业务提升的一段佳话。

  在我主持区报工作过程中,《宁波日报》始终是我们区报的良师益友,特别在处理重大新闻上,《宁波日报》给我们以巨大支持与帮助。“两会”报道是报社工作的重头戏,为保证报道不出错,我们在报道重心、版式处理方面均学习《宁波日报》模式。

  今年6月1日是《宁波日报》复刊40周年纪念日。在《宁波日报》生日到来之际,我由衷感谢《宁波日报》及采编老师,你们是我新闻生涯的领路者,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