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丨我是四明园里的一棵树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04 21:27: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我与宁波日报”征文

我是四明园里的一棵树

  作者:颜文祥

  许多文友都知道,我对树情有独钟。确实,我喜欢树,并为树写下了不少文字,还把自己出版的两本散文集分别命名为《看着一棵树长大》和《树的随想》。今天,如果说我的文学之树已经茁壮成长,那么,是当年宁波日报副刊“四明”给予了这棵树太多的营养和无数的温暖。

  1991年夏天,我怀揣着文学之梦,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余姚。工作之余,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我在喧嚣中消失,我在宁静中呈现,在小小的斗室里,我甘守寂寞,用心、用情在方格稿纸上写下了无数的文字,我渴望把这些文字化作报刊上成排成排的精灵,在人们的视野里诗意飞舞。那时候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脑,我投寄给一些报刊的文字也很少收到回音,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宁波日报副刊部的编辑老师,也许是我的投稿热诚感动了他们,我不少稚嫩的文字,经过他们的删改润色,经过他们的锦上添花,在四明园里开始吐露芬芳。这里,我至今依然感谢周行芬老师、感谢谢善实老师、感谢黄百竹老师、感谢邱贝贝老师,还有后来的汤丹文老师、叶向群老师和顾玮老师,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他们把我引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上世纪90年代,我凭借发表副刊作品的篇数,曾连续7年被评为宁波日报的优秀通讯员。

  今天,在《宁波日报》即将迎来复刊四十周年之际,我看到《“我与宁波日报”征文启事》,我与宁报副刊部的往事又禁不住涌上脑海,晚上在灯下再次打开了自己的剪报本,里面粘贴着我发表在各类报纸上的作品,其中数《宁波日报》的最多,第一页就是以南文为笔名发表的《万荣记》,这是我的处女作,是一篇描写我家乡的散文,发表于1992年4月2日《宁波日报》四明副刊上,责任编辑是谢善实老师。此后谢老师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又接连编发了我的3篇文章,那时的《宁波日报》只有对开4个版面,版面是相当紧张的,由此可见他对我是多么的厚爱。他一直告诉我,写文章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真情最动人。是他,让我后来多次参加副刊部组织的笔会,从中结识了宁波不少文友,也多次得到了名家的指点,开拓的我的写作视野。很快,我也从余姚的人事部门顺利调到了我向往已久的余姚报社工作,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想,这中间一定有谢老师无意之中的一臂之力。当时副刊部主任周行芬老师,更是对我关爱有加。记得有一天,我写了一篇批评流行歌曲题材过于个人化的小评论,她不但在第一时间编发,还专门打电话给我,让我继续关注这个现象,此后,我一连在宁波日报上发表了近10篇评论流行歌曲的文章,其中像《爱情的流行说法》《如何改变这样的温柔》《付出真情几许》等文章,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一次在奉化开笔会时,周老师还特意告诉我一件趣事:有位女孩专门写信给副刊部,信中还夹着两张电影票,想与我约会。1999年10月,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看着一棵树长大》出版,叶向群老师专门撰文在《宁波日报》上作了推介,他一直鼓励我要多读多写,视野要宽,写出自己的特色来。还有汤丹文老师,当时他负责读书版的编辑,1994年,在新世纪书店的支持下,报社举办了一次读书征文活动,我把一篇读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寄给了他,他不但认真修改,还给文章加了一个漂亮的标题《人真正的名字》,这篇征文最后获得了唯一的一等奖。汤丹文后来成为我兄弟一样的朋友。有一年我和他一起到四明山区采访,合作采写的一篇山区群众造路脱贫的特写《三十年二代人一条路》,还荣获了华东地区报刊副刊作品奖。我结婚的时候,他还专程从宁波来余姚贺喜。

  美国有一位叫罗伯特·沃伦的诗人曾这样写道:“多少年过去,多少地方多少脸都淡漠了,有的/人已谢世,/而我站在在远方,夜那么静,我终于肯定/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鸣时的那种宁静”。今天,这种宁静在我的内心中已化作一份感恩,感恩当年《宁波日报》四明副刊对我的那份栽培和爱护,使我这棵文学之树得以顺利成长,因此至今还我向《宁波日报》《四明周刊》投稿,如2018年发表的《医院里的电梯》一文,还入选了年度浙江省散文精品选。

  对于树,我曾在《宁波日报》上发表过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如果大地有一种生命,那么树就是她最简洁的表达;如果大地有一种意志,那么树就是她最形象的诠释。生命在树的挺拔中把一生的光辉表达淋漓尽致,在春天,一树青翠的背后是一种坚韧,在冬天,一树风霜的尽头是一种从容。”我之所以一直把自己喻为在四明园这块沃土上长大的树,是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宁波日报》副刊部(现为文体部)的全体同仁总坚守着自己的使命,拒绝商业化、拒绝宣教式,一边团结名家,一边扶持新人,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培育和浇灌着四明大地的文学事业。这里,我要她致敬,为她的纯粹,为她的热诚,为她的崇高。

  是的,生长在四明园的树是幸福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棵树,这里我希望在四明园各位老师的精心养护下,在我的身边,有更多的树出现,萌动出更多的绿色,摇曳出更多的诗意,为四明大地增色,为这座“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幸福城市添上一抹亮丽的风景!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丨我是四明园里的一棵树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04 21:27:00

我是四明园里的一棵树

  作者:颜文祥

  许多文友都知道,我对树情有独钟。确实,我喜欢树,并为树写下了不少文字,还把自己出版的两本散文集分别命名为《看着一棵树长大》和《树的随想》。今天,如果说我的文学之树已经茁壮成长,那么,是当年宁波日报副刊“四明”给予了这棵树太多的营养和无数的温暖。

  1991年夏天,我怀揣着文学之梦,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余姚。工作之余,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我在喧嚣中消失,我在宁静中呈现,在小小的斗室里,我甘守寂寞,用心、用情在方格稿纸上写下了无数的文字,我渴望把这些文字化作报刊上成排成排的精灵,在人们的视野里诗意飞舞。那时候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脑,我投寄给一些报刊的文字也很少收到回音,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宁波日报副刊部的编辑老师,也许是我的投稿热诚感动了他们,我不少稚嫩的文字,经过他们的删改润色,经过他们的锦上添花,在四明园里开始吐露芬芳。这里,我至今依然感谢周行芬老师、感谢谢善实老师、感谢黄百竹老师、感谢邱贝贝老师,还有后来的汤丹文老师、叶向群老师和顾玮老师,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他们把我引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上世纪90年代,我凭借发表副刊作品的篇数,曾连续7年被评为宁波日报的优秀通讯员。

  今天,在《宁波日报》即将迎来复刊四十周年之际,我看到《“我与宁波日报”征文启事》,我与宁报副刊部的往事又禁不住涌上脑海,晚上在灯下再次打开了自己的剪报本,里面粘贴着我发表在各类报纸上的作品,其中数《宁波日报》的最多,第一页就是以南文为笔名发表的《万荣记》,这是我的处女作,是一篇描写我家乡的散文,发表于1992年4月2日《宁波日报》四明副刊上,责任编辑是谢善实老师。此后谢老师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又接连编发了我的3篇文章,那时的《宁波日报》只有对开4个版面,版面是相当紧张的,由此可见他对我是多么的厚爱。他一直告诉我,写文章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真情最动人。是他,让我后来多次参加副刊部组织的笔会,从中结识了宁波不少文友,也多次得到了名家的指点,开拓的我的写作视野。很快,我也从余姚的人事部门顺利调到了我向往已久的余姚报社工作,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想,这中间一定有谢老师无意之中的一臂之力。当时副刊部主任周行芬老师,更是对我关爱有加。记得有一天,我写了一篇批评流行歌曲题材过于个人化的小评论,她不但在第一时间编发,还专门打电话给我,让我继续关注这个现象,此后,我一连在宁波日报上发表了近10篇评论流行歌曲的文章,其中像《爱情的流行说法》《如何改变这样的温柔》《付出真情几许》等文章,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一次在奉化开笔会时,周老师还特意告诉我一件趣事:有位女孩专门写信给副刊部,信中还夹着两张电影票,想与我约会。1999年10月,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看着一棵树长大》出版,叶向群老师专门撰文在《宁波日报》上作了推介,他一直鼓励我要多读多写,视野要宽,写出自己的特色来。还有汤丹文老师,当时他负责读书版的编辑,1994年,在新世纪书店的支持下,报社举办了一次读书征文活动,我把一篇读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寄给了他,他不但认真修改,还给文章加了一个漂亮的标题《人真正的名字》,这篇征文最后获得了唯一的一等奖。汤丹文后来成为我兄弟一样的朋友。有一年我和他一起到四明山区采访,合作采写的一篇山区群众造路脱贫的特写《三十年二代人一条路》,还荣获了华东地区报刊副刊作品奖。我结婚的时候,他还专程从宁波来余姚贺喜。

  美国有一位叫罗伯特·沃伦的诗人曾这样写道:“多少年过去,多少地方多少脸都淡漠了,有的/人已谢世,/而我站在在远方,夜那么静,我终于肯定/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鸣时的那种宁静”。今天,这种宁静在我的内心中已化作一份感恩,感恩当年《宁波日报》四明副刊对我的那份栽培和爱护,使我这棵文学之树得以顺利成长,因此至今还我向《宁波日报》《四明周刊》投稿,如2018年发表的《医院里的电梯》一文,还入选了年度浙江省散文精品选。

  对于树,我曾在《宁波日报》上发表过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如果大地有一种生命,那么树就是她最简洁的表达;如果大地有一种意志,那么树就是她最形象的诠释。生命在树的挺拔中把一生的光辉表达淋漓尽致,在春天,一树青翠的背后是一种坚韧,在冬天,一树风霜的尽头是一种从容。”我之所以一直把自己喻为在四明园这块沃土上长大的树,是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宁波日报》副刊部(现为文体部)的全体同仁总坚守着自己的使命,拒绝商业化、拒绝宣教式,一边团结名家,一边扶持新人,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培育和浇灌着四明大地的文学事业。这里,我要她致敬,为她的纯粹,为她的热诚,为她的崇高。

  是的,生长在四明园的树是幸福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棵树,这里我希望在四明园各位老师的精心养护下,在我的身边,有更多的树出现,萌动出更多的绿色,摇曳出更多的诗意,为四明大地增色,为这座“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幸福城市添上一抹亮丽的风景!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