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丨期待三江浪花再飞歌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4-21 15:08: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我与宁波日报”征文

期待,三江浪花再飞歌

  作者:海利

  岁月如歌。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后的一天,无意间看到《宁波日报》上的一条启事。哦,《宁波日报》将迎来复刊40周年纪念日。弹指一挥间,和《宁波日报》一路走来已25载,超过了《宁波日报》复刊一半的时间。

  初识《宁波日报》,可追溯到上个世纪末。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从大西北来到港城宁波求学。1995年毕业留在宁波工作。工作后,办公室有《中国人事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报纸。我最爱看《宁波日报》:一来《宁波日报》接地气,用时尚的话说,“沾泥土、冒热气、带露水”;二来因为爱好文学,难免对报纸的副刊情有独钟。

  恋上《宁波日报》,是因为处女作《怀念公园路》。那是1995年初秋的一天,经过公园路时看到正在改造,不由得想起学生时代看到的公园路——中山路上车水马龙,中山路与鼓楼之间短短几十米店铺林立、梧桐参天,鼓楼颇有几份“深藏闺房无人识”的味道,中西合璧的鼓楼须仰视方见之。最惬意的是,从鼓楼古朴的圆拱型门洞下穿过时,不经意间垂在头顶的一抹绿藤随风拂动,带来一丝岁月的问候;偶尔,一辆凤凰自行车快速飘过,撒下一串清脆、留下一片惊叹。而我,最爱逛公园路与府桥街交汇处的国营书店——古籍书店,那里常常会碰到故友一般的好书;我认为,宁波的文化品位浓郁,因素众多,但和这样的古籍书店不无关系。鼓楼最精彩处乃府桥街通向中山公园曲曲折折的公园路——犹如上海的小弄堂,这里常有古董,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好书,爱书的人们“阿拉阿拉”地亲切地交流着,让人感受到岁月的静好。仿佛这条公园路无限幽深,让人走不到尽头。那时候年少无知,不知道宁波日报社就在附近;也不知道作家肖复兴称赞这里“小街还是像一支横笛,书店只是它的笛孔,清亮的笛声,却正是从这些孔里吹奏出来的”“小街像一根去掉两头的甘蔗,短却甜而汁水饱满”“它是我想象中的书街”,更不知道这里为唐宋时期的明州子城。

  深深被从前公园路上的烟火气息震撼,有一天心血来潮,写下了《走过公园路》,并用方格稿纸抄写得清清爽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上神圣的永寿街1号——宁波日报社地址,悄悄地放进单位的绿色邮筒。半个月后的一天,我从办公室抱来厚厚一叠报纸在宿舍学习。翻到《宁波日报》副刊时,忽然“怀念公园路”几个字跃入眼帘,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细看作者——是我的笔名“海利”。我一字不落地看了好几遍,然后找出原稿一字字对照起来,眼前仿佛浮现出编辑挑灯修改的身影,编辑的润色让拙作增色许多。我高兴地告诉同事,大家一起为我高兴;当天晚上,我请几位同事在武岭门小摊上吃烤年糕以示纪念。

  相知《宁波日报》,因为《三江浪花》。毕业第一年,在《宁波日报》副刊发表拙作后,经常向《宁波日报》投稿,从“吃在四方”板块的“豆腐块”《潇湘擂茶》《关中搅团》等,到后来头条位置的“大块豆腐”《又到新茶飘香时》《让父母打工》等,见报稿件越来越多。一晃到了新千年——2000年,《宁波日报》向读者赠送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副刊汇编《三江浪花》。我有幸获得一本,上面盖有“宁波日报副刊部”的红色印章。记得我现场还买了一本,寄给在西安工作的大哥;此前大哥寄来了《西安晚报》副刊汇编《长安红叶》。我想,西安是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南国书城天一阁,而文化是相通的。

  副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宁波日报》副刊是文学爱好者的摇篮,一位位文学青年走进副刊这片园地;经过编辑的辛勤浇灌,逐渐成熟,乃至成为名家,走向全国。《宁波日报》副刊从“百花园”到“月湖”,从“三江口”到“北仑”,从“东钱湖”到“四明”,渗透着文化的芳香。《三江浪花》开篇是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的音乐教育家、《采茶舞曲》的作者、宁波籍周大风先生的《故乡之恋》,这篇文章发表于1980年7月9日,周大风先生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可爱的故乡就像一块磁石,始终吸引着我的心灵,好儿女志在四方,但永远也不可能忘记亲爱的故乡!” 

  每每夜深人静时,我常打开《三江浪花》,犹如和一位位良师益友交心。作家袁鹰在《风满三江口》中点赞“愿三江口八面来风”,作家肖复兴在《宁波三记》中为宁波天一阁、伏跗室叫好,更为中山公园到鼓楼这条街叫好(这正是我怀念的公园路)。余秋雨的《寄语故乡》,冯骥才的《乡魂》,董鼎山的《还乡日记》,贺友直的《回乡忆旧》……无不浸透着绵绵的乡情、浓浓的乡愁;无不让人感到,宁波是一片文化的土地、一片神奇的土地。我想,那么多名人名家为《宁波日报》副刊写稿,是对宁波的关爱,更是宁波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我为自己生活在宁波而感到骄傲。

  相伴,是岁月。时光匆匆,我的生活中一直不曾缺少《宁波日报》。从单位订阅到自己订阅,《宁波日报》几乎从未中断。岁月悠悠,一杯香茗、一缕阳光、一份副刊,成为我的一大爱好。沧海桑田,谢善实、王芳、邱贝贝、叶向群、顾玮等编辑编过我的拙作、流下过辛勤的汗水,虽都无谋过面,但看到名字几乎都是良师益友。也许,编过《怀念公园路》的编辑已忘却这篇小小的稿件,但我一直铭刻在心中。眼下,《宁波日报》“四明周刊”建有宁波日报书友群,真正发挥以文会友的目的,大家一起鼓励、成长,享受文学的阳光、收获人生的幸福。有时,因为工作实在太忙,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只字未写,但偶尔有拙作,也打搅《宁波日报》编辑——以向《宁波日报》投稿为乐。这不,防疫期间,还在“四明周刊”上发表了《长假意外收获》。

  上学时,我学的专业与数字有关;后来,出版了散文集、人物传记,加入了省、市作家协会;如今,从事宣传工作,每天和文字打交道。我不知道,这些是否和《宁波日报》有关;但我相信,这肯定少不了《宁波日报》的影响。有人说,爱上一个人,因为一座城;其实,爱上一座城,有时因为一张报纸、一份副刊,比如《宁波日报》副刊。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条河流,那么文学可以说是河流中的朵朵浪花,朵朵浪花唱响生活的赞歌;如果把《宁波日报》复刊以来的40载比作一条河流,那么副刊上的文章可以说是河流中的朵朵浪花,朵朵浪花唱响宁波改革发展的赞歌。

  宁波有三江,三江水正暖。期待,三江浪花再飞歌。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我与宁波日报”征文选登丨期待三江浪花再飞歌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4-21 15:08:00

期待,三江浪花再飞歌

  作者:海利

  岁月如歌。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后的一天,无意间看到《宁波日报》上的一条启事。哦,《宁波日报》将迎来复刊40周年纪念日。弹指一挥间,和《宁波日报》一路走来已25载,超过了《宁波日报》复刊一半的时间。

  初识《宁波日报》,可追溯到上个世纪末。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从大西北来到港城宁波求学。1995年毕业留在宁波工作。工作后,办公室有《中国人事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报纸。我最爱看《宁波日报》:一来《宁波日报》接地气,用时尚的话说,“沾泥土、冒热气、带露水”;二来因为爱好文学,难免对报纸的副刊情有独钟。

  恋上《宁波日报》,是因为处女作《怀念公园路》。那是1995年初秋的一天,经过公园路时看到正在改造,不由得想起学生时代看到的公园路——中山路上车水马龙,中山路与鼓楼之间短短几十米店铺林立、梧桐参天,鼓楼颇有几份“深藏闺房无人识”的味道,中西合璧的鼓楼须仰视方见之。最惬意的是,从鼓楼古朴的圆拱型门洞下穿过时,不经意间垂在头顶的一抹绿藤随风拂动,带来一丝岁月的问候;偶尔,一辆凤凰自行车快速飘过,撒下一串清脆、留下一片惊叹。而我,最爱逛公园路与府桥街交汇处的国营书店——古籍书店,那里常常会碰到故友一般的好书;我认为,宁波的文化品位浓郁,因素众多,但和这样的古籍书店不无关系。鼓楼最精彩处乃府桥街通向中山公园曲曲折折的公园路——犹如上海的小弄堂,这里常有古董,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好书,爱书的人们“阿拉阿拉”地亲切地交流着,让人感受到岁月的静好。仿佛这条公园路无限幽深,让人走不到尽头。那时候年少无知,不知道宁波日报社就在附近;也不知道作家肖复兴称赞这里“小街还是像一支横笛,书店只是它的笛孔,清亮的笛声,却正是从这些孔里吹奏出来的”“小街像一根去掉两头的甘蔗,短却甜而汁水饱满”“它是我想象中的书街”,更不知道这里为唐宋时期的明州子城。

  深深被从前公园路上的烟火气息震撼,有一天心血来潮,写下了《走过公园路》,并用方格稿纸抄写得清清爽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上神圣的永寿街1号——宁波日报社地址,悄悄地放进单位的绿色邮筒。半个月后的一天,我从办公室抱来厚厚一叠报纸在宿舍学习。翻到《宁波日报》副刊时,忽然“怀念公园路”几个字跃入眼帘,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细看作者——是我的笔名“海利”。我一字不落地看了好几遍,然后找出原稿一字字对照起来,眼前仿佛浮现出编辑挑灯修改的身影,编辑的润色让拙作增色许多。我高兴地告诉同事,大家一起为我高兴;当天晚上,我请几位同事在武岭门小摊上吃烤年糕以示纪念。

  相知《宁波日报》,因为《三江浪花》。毕业第一年,在《宁波日报》副刊发表拙作后,经常向《宁波日报》投稿,从“吃在四方”板块的“豆腐块”《潇湘擂茶》《关中搅团》等,到后来头条位置的“大块豆腐”《又到新茶飘香时》《让父母打工》等,见报稿件越来越多。一晃到了新千年——2000年,《宁波日报》向读者赠送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副刊汇编《三江浪花》。我有幸获得一本,上面盖有“宁波日报副刊部”的红色印章。记得我现场还买了一本,寄给在西安工作的大哥;此前大哥寄来了《西安晚报》副刊汇编《长安红叶》。我想,西安是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南国书城天一阁,而文化是相通的。

  副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宁波日报》副刊是文学爱好者的摇篮,一位位文学青年走进副刊这片园地;经过编辑的辛勤浇灌,逐渐成熟,乃至成为名家,走向全国。《宁波日报》副刊从“百花园”到“月湖”,从“三江口”到“北仑”,从“东钱湖”到“四明”,渗透着文化的芳香。《三江浪花》开篇是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的音乐教育家、《采茶舞曲》的作者、宁波籍周大风先生的《故乡之恋》,这篇文章发表于1980年7月9日,周大风先生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可爱的故乡就像一块磁石,始终吸引着我的心灵,好儿女志在四方,但永远也不可能忘记亲爱的故乡!” 

  每每夜深人静时,我常打开《三江浪花》,犹如和一位位良师益友交心。作家袁鹰在《风满三江口》中点赞“愿三江口八面来风”,作家肖复兴在《宁波三记》中为宁波天一阁、伏跗室叫好,更为中山公园到鼓楼这条街叫好(这正是我怀念的公园路)。余秋雨的《寄语故乡》,冯骥才的《乡魂》,董鼎山的《还乡日记》,贺友直的《回乡忆旧》……无不浸透着绵绵的乡情、浓浓的乡愁;无不让人感到,宁波是一片文化的土地、一片神奇的土地。我想,那么多名人名家为《宁波日报》副刊写稿,是对宁波的关爱,更是宁波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我为自己生活在宁波而感到骄傲。

  相伴,是岁月。时光匆匆,我的生活中一直不曾缺少《宁波日报》。从单位订阅到自己订阅,《宁波日报》几乎从未中断。岁月悠悠,一杯香茗、一缕阳光、一份副刊,成为我的一大爱好。沧海桑田,谢善实、王芳、邱贝贝、叶向群、顾玮等编辑编过我的拙作、流下过辛勤的汗水,虽都无谋过面,但看到名字几乎都是良师益友。也许,编过《怀念公园路》的编辑已忘却这篇小小的稿件,但我一直铭刻在心中。眼下,《宁波日报》“四明周刊”建有宁波日报书友群,真正发挥以文会友的目的,大家一起鼓励、成长,享受文学的阳光、收获人生的幸福。有时,因为工作实在太忙,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只字未写,但偶尔有拙作,也打搅《宁波日报》编辑——以向《宁波日报》投稿为乐。这不,防疫期间,还在“四明周刊”上发表了《长假意外收获》。

  上学时,我学的专业与数字有关;后来,出版了散文集、人物传记,加入了省、市作家协会;如今,从事宣传工作,每天和文字打交道。我不知道,这些是否和《宁波日报》有关;但我相信,这肯定少不了《宁波日报》的影响。有人说,爱上一个人,因为一座城;其实,爱上一座城,有时因为一张报纸、一份副刊,比如《宁波日报》副刊。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条河流,那么文学可以说是河流中的朵朵浪花,朵朵浪花唱响生活的赞歌;如果把《宁波日报》复刊以来的40载比作一条河流,那么副刊上的文章可以说是河流中的朵朵浪花,朵朵浪花唱响宁波改革发展的赞歌。

  宁波有三江,三江水正暖。期待,三江浪花再飞歌。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