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治理是个全球性的难题,至今尚无法彻底治愈,梅山湾也不例外。自2018年以来,宁波梅山产业集聚区坚持顶层设计、源头治管、科学治理三大导向,全力实施以“8个工程+8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内容的水域综合治理举措,水质治理取得显著效果,2019年以来湾内未发生赤潮或其他水质问题,水质长时间保持ⅠⅠ类标准。
梅山水道工程继获得中国水利工程最高奖大禹奖之后,湾内赤潮治理已见成效。昔日“涨潮黄沙水、落潮满目泥”,今日“清水伴绿岸、波宁且潮平”,省重点工程——梅山水道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近海蓝色海湾。
借力智库
攻克湾内赤潮难题
梅山湾海域范围广、水体体量大、生态环境复杂,与周边水系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环境,导致季节性赤潮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2018年,梅山湾海域多次发生季节性赤潮。探索梅山湾海域治理长效机制,实现水质持续向好,成为摆在梅山保税港区管委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向智库借力,谋划梅山湾综合治理。梅山深入分析研究梅山湾区域上位规划、产业布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后,请来厦门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对梅山“蓝色海湾”示范工程展开研究。双方实地考察,并对湾内水质诊断后,提出了以重点工程建设和生态治理为核心的系列举措打造具有自净能力的梅山湾生态系统。同时,还与厦门大学、宁波大学、南京水科院、浙江国科生态研究有限公司等国内高校和专业机构合作,探索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治理等方式提升梅山湾水质。
整合力量,撸起袖子加油干。梅山推动《梅山湾海域保护与管理办法》列入今年宁波市政府立法预备项目,为区域综合治理提供法律依据。成立由北仑区政府和梅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梅山湾蓝色海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跨区域整合海洋、水利、环保、港航、旅游、海事等力量,建立梅山湾区域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安全生产、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职责责任,协调推进蓝色海湾水域治理相关工作,区域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多管齐下
从源头治理赤潮发生
梅山结合开发开放的实际,研究编制了《梅山湾蓝色海湾示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大纲》,并将此作为“蓝色海湾”示范工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8项研究课题+8个工程项目”为主的梅山湾赤潮治理长效工作举措,明确“截污截淡+生物生态治理”的梅山湾水质治理基本路线图。
“我们按照疏堵结合的思路,启动梅中社区新河工程、梅山大河三期工程等环梅山湾周边共6项水系外排疏通工程建设,引导梅山岛水系外排入海防止直接排入梅山湾。同时,加快推进干岙水库工程建设,做好梅山湾上阳片淡水截流工程,防止生活生产污水直流入湾。”梅山湾建管中心副主任陈真介绍说。
逐步清退陆域污染源,也是重中之重。“全力削减梅山片农田面源污染,推动完成梅山钟家塘400亩海水养殖塘退塘还田政策处理工作。推动春晓污水处理厂迁建,做好新污水处理厂选址工作及海域使用等行政审批工作,全面实现污水厂尾水外排。”陈真说。
加快实施生态治理项目。“我们新建300亩梅山湾春晓干岙片滨海湿地修复工程,区域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制定实施农田水环境治理研究方案,全面削减环梅山湾区域农田面源污染,减少涉农淡水排入梅山湾。”陈真说,试点实施梅山湾沙滩公园海域生态浮床项目和沙滩公园前沿海域人工造流科研项目,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梅山湾水质改善效果明显,具有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正逐步形成。
实时监测
近一年湾内水质保持在Ⅰ类
乘船行走在梅山湾上,碧波荡漾,江风佛面,让人神清气爽。远处的万人沙滩、拔地而起的高楼,还有福泉山顶的滚滚风车,点缀在海天一色之间,仿佛置身在画卷中。最美,莫过于船行在这一湾海面上,海水清澈干净。
“我们建立健全了水质日常监测机制,水质每日一测、重点时间段一日多测,同时新增1个24小时不间断监测点位,实时掌握梅山湾内水质变化。”陈真说,同时他们还委托宁波海洋研究院开展全年水质监测和赤潮应急监测,现已完成6次季度监测和81次780样次应急监测,构建赤潮预警模型,开发了赤潮预警发布软件平台,实现手机在线查看、短信报警提醒等功能。经多方监测,近一年来湾内未发生赤潮或其他水质问题,水质长时间保持Ⅰ类标准。
“我们坚持科学开展水位调度。坚持少量多次原则,针对梅山湾水域实施精细化调度换水,每次换水保持在30厘米左右,减少换水对盐度冲击。提高汛期水位调度前瞻性,采取“北进南出”或“北进北出”换水作业方式,多次精准预排合理水量。”陈真说,今年“利奇马”超强台风期间,梅山湾建管中心充分利用气象预报、卫星云图、雷达图、潮位变化等综合数据,对湾内海水提前预排,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降雨淡水对盐度的冲击,保持梅山湾内生态环境稳定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