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垃圾分拣归类。
随着垃圾分类潮流逐渐兴起,红、绿、蓝、黑四色分类桶已成为不少社区的标配,其中蓝桶(可回收垃圾桶)内的垃圾去向更是长期占据垃圾分类热点话题。特别是当饮料瓶、废纸板、木料等可回收物被归置于一处后,这些“放错地方的资源”是否真正被送到能够发挥其价值的地方去?高新区贵驷街道可回收垃圾循环利用方面的经验,或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蓝桶成“宝库”资源转化率近70%
“这两个月的试行结果让我很有信心。”昨天,宁波越锋物资回收有限公司经理盛建锋告诉记者,作为在高新区贵驷街道试行首个可回收垃圾循环利用的第三方再生资源公司,自9月选址并建立第一个可回收垃圾分类站至今,已成功实现可回收资源利用率70%左右。
以往的垃圾处理大致分为三类:焚烧、填埋、堆肥。前两者并不具备将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的功能,对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利用甚微;而后者主要处理对象基本局限在绿桶中的厨余垃圾范围,消化率有限。
如何提升蓝桶这块“宝库”的资源转化率,让这些“放错地方的资源”重回资源循环圈,正是盛建锋和同事们一直以来的主攻方向。
今年9月,高新区贵驷街道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模式,携手越锋物资回收公司共同建立贵驷街道可回收垃圾分类站,在分类场站内划出专用区块,并设立金属、塑料、木材、泡沫、玻璃、旧衣物等近10个分类“亚区”。这些区域专门用于堆放各类可回收利用的废弃资源。
分类建系统“破烂王”成专家
贵驷街道还通过与当地废品回收人员开展业务合作的方式,打开了垃圾分类新思路。废品回收人员每天负责将各处收来的可回收垃圾按材质分类存放到指定的“亚区”。他们在运送过程中也照章办事:将塑料瓶送到化纤厂、纸板旧书送到造纸厂、木材送至生物科技公司加工成生物颗粒……
在分拣现场,记者发现,与大多数小区“四色分类桶”不同的是,参与合作的废品回收员们对垃圾的分类、收运分外认真:破旧衣物和道路旁的断树残枝要先放在向阳处晾晒干,充分脱水后才能收进站内;废弃旧家电要拆解开,将金属壳、线和塑料板分别放在不同“亚区”;老旧木制家具要被打散成大小不一的木板、木条后,才能放入木材区……
“对于这些放错位置的可回收资源,我们根据不同材质建立了不同的‘分类收回小系统’,要做好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初级分类要专业化、精细化。”贵驷街道城建办工作人员盛格林介绍,这些原废品回收人员丰富的废品收购经验让他们成为垃圾分类潮流中“土专家”,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又能为垃圾资源化利用做贡献,还解决了废品堆放场地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打造“闭合环” “消化”在基层
短短2个月,从摸索实践到小有所成,当看到成绩后,高新区贵驷街道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并未停止思索。
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样的回收模式目前只能算是成功了一小步。“这些其实都是建立在‘破烂王’单打独斗时代就存在的资源回收体系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培养广大群众的自觉‘细分’意识才是最关键的。”盛建锋坦言,其实市民有时不妨也向“破烂王”学习分类知识,做好了不光能变废为宝,也能让环境更美。
“大量的垃圾堆放和处理需要巨额资金、人力做支持,但如果基层人人都能自觉将各类垃圾归置到恰当的地方,做到就地自行消化,那就能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目的了。”盛格林表示,下步将继续探索创新有效的垃圾细分模式,加大宣传科普力度,努力打造基层“垃圾闭合处理环”。
记者童云通讯员秦羽严雷朱旭文/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