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海洋生物增殖放流既是保护恢复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务实举措,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
近几年,舟山坚持实施增殖放流,推出“司法+海洋生态修复”等诸多新举措。一地放流,造福五市,舟山的一系列动作,让浙东五市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海蜇旺发、螃蟹丰收、海豚闹海……种种迹象表明,浙东这片海再次“富”了起来。
偷捕渔民的“赎罪”之旅
今年6月5日,普陀山莲花洋海域见证了一次“赎罪”的鱼苗放流,渔民黄某和孙某在检察官和法官的见证下,将150万余尾鱼苗放归大海,买鱼苗所用的费用来自包括这两人在内多位渔民缴纳的补偿金。
2018年禁渔期期间,这几位渔民违反规定,偷偷出海非法捕捞,共捕捞渔获物超1万公斤,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被查获后,公益诉讼人与这几位渔民就非法捕捞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修复问题达成调解协议,由他们自愿承担海洋生态环境修复补偿金,用于增殖放流活动。
去年以来,地处渔业重地的普陀区检察院建立增殖放流海上流动基地,并联合海洋与渔业部门出台了《关于联合开展海洋生态修复补偿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共同推动海洋公益保护工作协同发展。
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普陀区检察院已对5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适用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对4起案件提起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督促、起诉11名非法捕捞行为人缴纳生态修复补偿金合计36万余元,增殖放流鱼苗近250万尾。
“措施的推出在维护法治的同时,兼顾案件的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普陀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至今该院还未办理过与增殖放流有关的民事公益诉讼。
一地放流 多地受益
今年6月下旬的一天,几位海钓爱好者在东极四姐妹岛海域拍摄的视频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成群的海豚在湛蓝的海上游过,有的还不断的跃出海面,数量有好几百头,场面蔚为壮观。
海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海域水质良好和生物的多样性。近年来,舟山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不断实施增殖放流,海洋中的鱼、虾资源得到恢复,食物丰富了,在浙东海域遇见海豚的几率也相应提高。
记者从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市增殖放流大黄鱼、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曼氏无针乌贼、海蜇等品种17.5亿单位,累计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
“为恢复渔业资源,舟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增殖放流。”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增殖放流主要集中在禁渔期实施,鱼苗投放在鱼种的主要产卵地,比如著名的舟山大黄鱼鱼苗投放在岱衢洋海域,海蜇苗则投放在定海册子海域。以今年为例,海洋与渔业部门在岱衢洋海域共放流大黄鱼2000余万尾,在中街山列岛和马鞍列岛两个海洋特别保护区海域放流条石鲷30余万尾。
通过连年实施增殖放流,浙东渔场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尤其是多年未见的曼氏无针乌贼有了渔获量,据相关资料显示,乌贼产量在1000吨左右。此外,已几乎濒临绝迹的大黄鱼也时有捕获。” 该负责人表示,增殖放流改善了舟山海域生态群落结构,海洋资源环境修复作用逐步显现,“浙东五市共享一片海,一个地方搞增殖放流,受益的不止是当地渔民,更为外地渔民带来经济效益。”(舟山网记者 吴建波)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