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润物细无声 奉化区大堰镇将红色教育融入全域旅游
稿源: 宁波晚报   2019-11-06 11:00: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

  “连山堰情”党建精品线将散落在山区的红色资源串点成线。记者崔引摄

  作为宁波市第二批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奉化区大堰镇“连山堰情”红色基地将“红色教育”融入“全域旅游”中,不仅让来访者感到“不一样”,更让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变得“不一样”。

  红色资源“遍地开花”

  蜿蜒的山路旁,“红旗”辉映下,“‘连山堰情’党建精品线”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若不是“到此一游”,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大堰这样一个全山区镇,还藏了那么多“红色”资源。

  大革命时期宁波市总工会首任委员长、宁波早期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王鲲烈士故里就在大堰镇东北部的湖边桥村。

  如今来访者所见到的王鲲烈士纪念馆位于在原五份地村王鲲烈士祖宅地基上,于2005年落成,是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驱车前行,董子兴烈士的墓就在后畈村杨梅山脚下。董子兴于1927年2月在奉化县立初中任教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受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指派,组建中共奉化县委员会,并任书记,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及农青妇等群众团体。

  在背倚天台山余脉的大堰村,迈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王钫尚书第门楼,听着当地居民浓重的乡音,一脚踏进大溪路狮子车门33号的“巴人故居”。

  巴人,原名王任叔,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艺理论家和作家。他曾是我国首位驻印尼特命全权大使,并著有多部有深远意义的著作,《印度尼西亚史》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仅仅是大堰镇“红色资源”的一部分。通过深入挖掘,串点成线,大堰镇打造出一条包括王鲲烈士纪念馆、王鲲烈士墓、连山公益空间、巴人故居、张氏宗祠、红色步道等在内的“红色教育路线”,讲述红色革命故事。

  “一村一景”为红色资源“吸粉”

  坐拥如此多的红色资源,怎样才能把它们变成“流量”,更多“吸粉”?位于大堰村的大堰党校墙上的“创意”两字透露了玄机:将红色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全域旅游中。

  迈出王鲲烈士纪念馆,硕大的“王鲲领导工人罢工”墙绘扑面而来,栩栩如生。

  像这样呈现3D效果的墙绘,在湖边桥村比比皆是,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这也使得原本偏隅山区的湖边桥村一下成为游客聚集的“网红村”。

  后畈村一排毫不起眼的平房,本是碾米厂的厂房,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农创馆”。从石木砖瓦、缝纫女红,到铜锡铁器、锔箍画染,陈列的都是从村民家中收集的老物件。“山里人”看来习以为常,可在“城里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眼中,满是新奇。

  后畈村最“吸粉”的,是缸瓦艺术。将村里随处可见的水缸、瓦片废物利用,重新设计,俨然就是一个个精致的景观小品。

  如今漫步后畈村,“司马光砸缸”“把欢喜带回家”“下沙月色”“鹤鹿回春”等作品比比皆是,“缸瓦艺术村”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响。

  在大堰镇,除了红色教育路线,还有一条乡村振兴路线,将5个各有特色的村庄连成一条游玩线路,其中就包括红色资源最为集中的湖边桥村、后畈村和大堰村。

  在回忆红色革命故事之余,再亲眼看看新农村的变化与发展,来访者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恩、珍惜之情。

  记者石承承通讯员毛节常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润物细无声 奉化区大堰镇将红色教育融入全域旅游

稿源: 宁波晚报 2019-11-06 11:00:00

  “连山堰情”党建精品线将散落在山区的红色资源串点成线。记者崔引摄

  作为宁波市第二批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奉化区大堰镇“连山堰情”红色基地将“红色教育”融入“全域旅游”中,不仅让来访者感到“不一样”,更让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变得“不一样”。

  红色资源“遍地开花”

  蜿蜒的山路旁,“红旗”辉映下,“‘连山堰情’党建精品线”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若不是“到此一游”,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大堰这样一个全山区镇,还藏了那么多“红色”资源。

  大革命时期宁波市总工会首任委员长、宁波早期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王鲲烈士故里就在大堰镇东北部的湖边桥村。

  如今来访者所见到的王鲲烈士纪念馆位于在原五份地村王鲲烈士祖宅地基上,于2005年落成,是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驱车前行,董子兴烈士的墓就在后畈村杨梅山脚下。董子兴于1927年2月在奉化县立初中任教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受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指派,组建中共奉化县委员会,并任书记,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及农青妇等群众团体。

  在背倚天台山余脉的大堰村,迈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王钫尚书第门楼,听着当地居民浓重的乡音,一脚踏进大溪路狮子车门33号的“巴人故居”。

  巴人,原名王任叔,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艺理论家和作家。他曾是我国首位驻印尼特命全权大使,并著有多部有深远意义的著作,《印度尼西亚史》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仅仅是大堰镇“红色资源”的一部分。通过深入挖掘,串点成线,大堰镇打造出一条包括王鲲烈士纪念馆、王鲲烈士墓、连山公益空间、巴人故居、张氏宗祠、红色步道等在内的“红色教育路线”,讲述红色革命故事。

  “一村一景”为红色资源“吸粉”

  坐拥如此多的红色资源,怎样才能把它们变成“流量”,更多“吸粉”?位于大堰村的大堰党校墙上的“创意”两字透露了玄机:将红色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全域旅游中。

  迈出王鲲烈士纪念馆,硕大的“王鲲领导工人罢工”墙绘扑面而来,栩栩如生。

  像这样呈现3D效果的墙绘,在湖边桥村比比皆是,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这也使得原本偏隅山区的湖边桥村一下成为游客聚集的“网红村”。

  后畈村一排毫不起眼的平房,本是碾米厂的厂房,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农创馆”。从石木砖瓦、缝纫女红,到铜锡铁器、锔箍画染,陈列的都是从村民家中收集的老物件。“山里人”看来习以为常,可在“城里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眼中,满是新奇。

  后畈村最“吸粉”的,是缸瓦艺术。将村里随处可见的水缸、瓦片废物利用,重新设计,俨然就是一个个精致的景观小品。

  如今漫步后畈村,“司马光砸缸”“把欢喜带回家”“下沙月色”“鹤鹿回春”等作品比比皆是,“缸瓦艺术村”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响。

  在大堰镇,除了红色教育路线,还有一条乡村振兴路线,将5个各有特色的村庄连成一条游玩线路,其中就包括红色资源最为集中的湖边桥村、后畈村和大堰村。

  在回忆红色革命故事之余,再亲眼看看新农村的变化与发展,来访者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恩、珍惜之情。

  记者石承承通讯员毛节常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