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高级兽医师见证宁波畜牧业的变迁和转型升级
稿源: 宁波日报   2019-06-11 09:08:00报料热线:81850000

  孙泽祥在讲述宁波畜牧业发展历史。(孙吉晶摄)

  【人物名片】

  孙泽祥:1957年出生,高级兽医师,曾任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2017年退休。

  从吃不起肉到有肉吃再到吃上放心肉,从一家一户的散养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猪牛鸡等打了30多年交道,我目睹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有幸见证了宁波畜牧业的变迁和转型升级。

  规模养殖,提高自给率

  1981年,我从宁波地区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分配到郊区农业局。1984年,机构合并到市农业局。

  工作初期,我主要从事动物防疫工作。那个时候,宁波市郊区畜禽养殖以猪、牛和家禽为主,千家万户散养,数量少,居民大多买不起肉。印象深刻的是,农民养的猪基本上自产自销,过年时杀头猪,改善生活。郊区农业局没有防疫设施设备,猪、牛、鸡生病了,全靠兽医人员用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畜牧生产得以优化调整,从传统的家庭饲养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推进。宁波市级商品猪基地应运而生,猪场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以鄞县、北仑、江北农村地区为集中带的市郊环形生产基地,涌现出梅湖农场、妙山农场、奉化良种场、宁海青珠农场等国营猪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市万头猪场达到13家,养猪规模场(户)出栏生猪占全市总出栏量的96.7%,专业场户家禽饲养量占全市饲养总数的94.5%,建起了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畜牧产业经济共同体,联结农户近10万户,畜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还培育出了浙东白鹅、岔路黑猪、宁海土鸡、“巨高”长毛兔等地方品种和“宁波牌”乳产品、“蜂博士”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2006年至2007年间,国内猪肉价格异常波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我市猪肉自给率只有35%左右,三分之二的生猪还要从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外调运。为提高自给率,保障肉品供应,我市制订出台了畜牧业产业布局和建设规划。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化养殖场创建、种畜禽提升和美丽牧场建设。这一举措,给我们畜牧管理和从业人员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在政策的推动下,2011年,我市生猪饲养量达到历史峰值,突破290万头,其中出栏生猪达169万头。2011年到2013年,肉类自给率连续3年在50%以上。

  从臭气熏天到绿色生态

  过去,养殖场给人的印象是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现在,养殖区以及周边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得益于畜禽养殖污染的全面治理。

  鄞州是我市的生猪主产区, 2005年,该区率先在全市开展畜牧环境整治,划分禁养、限养区,大批规模养殖场被关闭而外移。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我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位于禁养区内和不能达标排放的养殖场被勒令关停。2014年,结合“五水共治”,我们在奉化召开了规模生猪养殖场污染治理现场会,推广奉化永伦牧业、江北双顶山畜牧场、三鑫牧业等一批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和工业化处理等3种不同类型的治污典型。

  污染整治,倒逼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各地演绎了一场畜牧业浴火重生的绿色蜕变,一批“美丽生态牧场”应运而生。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关停、搬迁小、散、差养殖场(户)6975家,保留经生态达标验收的畜禽养殖场(户)516家。

  作为畜牧管理部门,我们还探索推广了以天胜“四不用”农场为代表的大中城郊生态多功能农业、以“宁波绿兴獭兔”为代表的休闲观光、以宁波市牛奶集团为代表的全产业链等一批先进发展模式。慈溪、宁海、象山成功创建省级绿色畜牧业示范县。

  记者孙吉晶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高级兽医师见证宁波畜牧业的变迁和转型升级

稿源: 宁波日报 2019-06-11 09:08:00

  孙泽祥在讲述宁波畜牧业发展历史。(孙吉晶摄)

  【人物名片】

  孙泽祥:1957年出生,高级兽医师,曾任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2017年退休。

  从吃不起肉到有肉吃再到吃上放心肉,从一家一户的散养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猪牛鸡等打了30多年交道,我目睹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有幸见证了宁波畜牧业的变迁和转型升级。

  规模养殖,提高自给率

  1981年,我从宁波地区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分配到郊区农业局。1984年,机构合并到市农业局。

  工作初期,我主要从事动物防疫工作。那个时候,宁波市郊区畜禽养殖以猪、牛和家禽为主,千家万户散养,数量少,居民大多买不起肉。印象深刻的是,农民养的猪基本上自产自销,过年时杀头猪,改善生活。郊区农业局没有防疫设施设备,猪、牛、鸡生病了,全靠兽医人员用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畜牧生产得以优化调整,从传统的家庭饲养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推进。宁波市级商品猪基地应运而生,猪场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以鄞县、北仑、江北农村地区为集中带的市郊环形生产基地,涌现出梅湖农场、妙山农场、奉化良种场、宁海青珠农场等国营猪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市万头猪场达到13家,养猪规模场(户)出栏生猪占全市总出栏量的96.7%,专业场户家禽饲养量占全市饲养总数的94.5%,建起了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畜牧产业经济共同体,联结农户近10万户,畜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还培育出了浙东白鹅、岔路黑猪、宁海土鸡、“巨高”长毛兔等地方品种和“宁波牌”乳产品、“蜂博士”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2006年至2007年间,国内猪肉价格异常波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我市猪肉自给率只有35%左右,三分之二的生猪还要从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外调运。为提高自给率,保障肉品供应,我市制订出台了畜牧业产业布局和建设规划。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化养殖场创建、种畜禽提升和美丽牧场建设。这一举措,给我们畜牧管理和从业人员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在政策的推动下,2011年,我市生猪饲养量达到历史峰值,突破290万头,其中出栏生猪达169万头。2011年到2013年,肉类自给率连续3年在50%以上。

  从臭气熏天到绿色生态

  过去,养殖场给人的印象是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现在,养殖区以及周边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得益于畜禽养殖污染的全面治理。

  鄞州是我市的生猪主产区, 2005年,该区率先在全市开展畜牧环境整治,划分禁养、限养区,大批规模养殖场被关闭而外移。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我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位于禁养区内和不能达标排放的养殖场被勒令关停。2014年,结合“五水共治”,我们在奉化召开了规模生猪养殖场污染治理现场会,推广奉化永伦牧业、江北双顶山畜牧场、三鑫牧业等一批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和工业化处理等3种不同类型的治污典型。

  污染整治,倒逼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各地演绎了一场畜牧业浴火重生的绿色蜕变,一批“美丽生态牧场”应运而生。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关停、搬迁小、散、差养殖场(户)6975家,保留经生态达标验收的畜禽养殖场(户)516家。

  作为畜牧管理部门,我们还探索推广了以天胜“四不用”农场为代表的大中城郊生态多功能农业、以“宁波绿兴獭兔”为代表的休闲观光、以宁波市牛奶集团为代表的全产业链等一批先进发展模式。慈溪、宁海、象山成功创建省级绿色畜牧业示范县。

  记者孙吉晶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