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组建一批县域医共体 让百姓家门口看病更安心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2-14 09:18: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聚焦2019宁波两会

去年,章水镇卫生院“高山巡回医疗队”的医生走进梅龙村,为村民检查身体并送去药品。 资料图 崔引 供

  2018年12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宁波市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在昨天裘东耀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组建一批县域医共体”作为“深化健康宁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列入今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家门口看病”的便利、放心,无疑是备受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自然也成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1 县域医共体建设旨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对很多老百姓来说,“县域医共体”还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

  所谓“县域医共体”,就是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现有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布局和能力情况,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疗集团。

  简单说,就是通过机构、资源的统一规划,使得县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成为“一家人”,实现人员配置“一盘棋”,进而提高基层诊疗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安心在基层就医。

  早在2017年9月,浙江省就已经在11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经过一年多探索,11个县(市、区)的39家县级医院、170家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整合成27个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提升3.45%,基层就诊率提升6.10%。

  目前,县域医共体改革已在全省全面铺开。

  据了解,2018年12月,《宁波市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方案提出16项主要工作任务,涉及建立人员统筹使用机制、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政策等。

  2 “招到人、留住人、用好人”事关改革关键

  要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关键在于人才。对此,市政协委员,奉化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奉化急诊专业委员会主委梁静芝深有感触。

  她说,宁波早在2011年就开始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每万常住人口拥有注册全科医生4.7名。到2017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全年提供门急诊服务共5351万人次,占全市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的66.4%。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著。

  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难招、人难留、人难用”的“硬伤”并未得到彻底改变。周边县市医务人员向主城区流动,主城区基层医务人员向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流动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组建一批县域医共体”的背景下,梁静芝认为改革、完善薪酬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同一医共体成员单位内,尤其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甚至使其高于该医共体牵头单位同等条件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才能有效保障和促进人才资源的进一步下沉。

  梁静芝还建议,想要在基层“招到人、留住人”,要科学核定医共体成员单位内基层医务人员编制,尤其是编制的增量部分应优先向基层倾斜。

  在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全面推进中,有一个群体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不容忽视,那就是乡村医生。而且,乡村医生服务的对象,恰恰是对医疗资源最渴求的一部分人。

  民盟宁波市委会专门对乡村医生这一群体做过一个调查:

  目前60周岁及以上的乡村医生占该群体总数的46.6%。虽然没有强制的退出机制,但随着乡村医生年龄的增长,从业人数必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由于远离城市、收入低、没有编制、缺乏晋升通道等原因,医学生毕业后多不愿到农村工作。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海岛,更是普遍存在有村卫生室却没有医生的尴尬局面。

  甚至就连政府出资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也不愿意回村卫生室工作,多数在就业3年内离开;宁海县卫健局做过统计,近几年定向培养的30多名乡村医生,目前仍在岗的不到30%。

  为此,民盟宁波市委会建议,要切实提高乡村医生的收入,尤其是要提高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的补助水平,以留住新增的具有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

  同时,以县域医共体改革为契机,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解决乡村医生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将村卫生室的编制纳入县域医共体,实行统一核编、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对县域医共体内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轮换,避免从业人员因长期在农村从业导致技能下降,从根本上提高村级卫生健康服务水平,达到医疗质量“同质化”的要求。

  此外,应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免费进入中、高等医学(卫生)院校(含中医药院校)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逐步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替代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实现乡村医生队伍的新老交替。

  3 医共体建设急需制度设计创新

  市人大代表、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钱湖医院院长胡勤勇说,从现有的实施方案看,医共体牵头单位拥有人财物与干部任命等权限,但往往对农村基层卫生特别是公共卫生工作不熟悉。

  “非常担心出现前几年各地在组建‘医联体’过程中出现的‘联体不联心’或‘共体不共心’,甚至是大医院‘跑马圈地’的状况。”胡勤勇说。

  胡勤勇建议,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中,政府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作用,让医共体成为管办分离、自由组合、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激发医共体及成员机构之间的积极性。

  此外,胡勤勇留意到,目前我市县域间分布有许多功能开发园区,其社会事务与人财物管理自成一体,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较高,而在县域医共体布局完成后,这一部分医疗机构存在被“边缘化”或“弱化”的可能性。

  为此,他建议医共体建设在县域范围内不应该留白,这会对群众就医与分级诊疗带来影响,建议开发园区医疗机构及其规划应纳入原县(市、区)体制内统筹考虑。

  前期试点证明,在同一医共体内,经过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有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县域就诊率、医共体内下转率得到提升,县域外转诊率降低。

  不过,在市政协委员、慈溪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陈冲达看来,随着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全面推进,如何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需要未雨绸缪。

  他说,从目前调研和了解到的情况看,前期试点建成的县域医共体都是通过“统一法人”的形式对下级医院进行管理,形式的单一并不利于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推广和发展。

  目前,有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发展中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若把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简单粗暴”划归到医共体内统一开展工作,势必会打击到这些机构的积极性。

  在陈冲达看来,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应因地制宜,形式多样。

  对于那些有服务能力或有特色的机构,要采取统一安排,侧重发展的策略;同时还应该根据各机构区域分布情况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在保证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各有侧重,做到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条件允许或成熟的前提下,还可以尝试允许县域内各牵头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双向选择的形式组建医共体,进一步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

  宁波晚报记者 石承承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组建一批县域医共体 让百姓家门口看病更安心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2-14 09:18:00

去年,章水镇卫生院“高山巡回医疗队”的医生走进梅龙村,为村民检查身体并送去药品。 资料图 崔引 供

  2018年12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宁波市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在昨天裘东耀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组建一批县域医共体”作为“深化健康宁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列入今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家门口看病”的便利、放心,无疑是备受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自然也成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1 县域医共体建设旨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对很多老百姓来说,“县域医共体”还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

  所谓“县域医共体”,就是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现有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布局和能力情况,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疗集团。

  简单说,就是通过机构、资源的统一规划,使得县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成为“一家人”,实现人员配置“一盘棋”,进而提高基层诊疗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安心在基层就医。

  早在2017年9月,浙江省就已经在11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经过一年多探索,11个县(市、区)的39家县级医院、170家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整合成27个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提升3.45%,基层就诊率提升6.10%。

  目前,县域医共体改革已在全省全面铺开。

  据了解,2018年12月,《宁波市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方案提出16项主要工作任务,涉及建立人员统筹使用机制、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政策等。

  2 “招到人、留住人、用好人”事关改革关键

  要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关键在于人才。对此,市政协委员,奉化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奉化急诊专业委员会主委梁静芝深有感触。

  她说,宁波早在2011年就开始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每万常住人口拥有注册全科医生4.7名。到2017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全年提供门急诊服务共5351万人次,占全市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的66.4%。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著。

  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难招、人难留、人难用”的“硬伤”并未得到彻底改变。周边县市医务人员向主城区流动,主城区基层医务人员向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流动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组建一批县域医共体”的背景下,梁静芝认为改革、完善薪酬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同一医共体成员单位内,尤其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甚至使其高于该医共体牵头单位同等条件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才能有效保障和促进人才资源的进一步下沉。

  梁静芝还建议,想要在基层“招到人、留住人”,要科学核定医共体成员单位内基层医务人员编制,尤其是编制的增量部分应优先向基层倾斜。

  在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全面推进中,有一个群体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不容忽视,那就是乡村医生。而且,乡村医生服务的对象,恰恰是对医疗资源最渴求的一部分人。

  民盟宁波市委会专门对乡村医生这一群体做过一个调查:

  目前60周岁及以上的乡村医生占该群体总数的46.6%。虽然没有强制的退出机制,但随着乡村医生年龄的增长,从业人数必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由于远离城市、收入低、没有编制、缺乏晋升通道等原因,医学生毕业后多不愿到农村工作。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海岛,更是普遍存在有村卫生室却没有医生的尴尬局面。

  甚至就连政府出资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也不愿意回村卫生室工作,多数在就业3年内离开;宁海县卫健局做过统计,近几年定向培养的30多名乡村医生,目前仍在岗的不到30%。

  为此,民盟宁波市委会建议,要切实提高乡村医生的收入,尤其是要提高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的补助水平,以留住新增的具有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

  同时,以县域医共体改革为契机,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解决乡村医生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将村卫生室的编制纳入县域医共体,实行统一核编、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对县域医共体内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轮换,避免从业人员因长期在农村从业导致技能下降,从根本上提高村级卫生健康服务水平,达到医疗质量“同质化”的要求。

  此外,应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免费进入中、高等医学(卫生)院校(含中医药院校)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逐步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替代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实现乡村医生队伍的新老交替。

  3 医共体建设急需制度设计创新

  市人大代表、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钱湖医院院长胡勤勇说,从现有的实施方案看,医共体牵头单位拥有人财物与干部任命等权限,但往往对农村基层卫生特别是公共卫生工作不熟悉。

  “非常担心出现前几年各地在组建‘医联体’过程中出现的‘联体不联心’或‘共体不共心’,甚至是大医院‘跑马圈地’的状况。”胡勤勇说。

  胡勤勇建议,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中,政府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作用,让医共体成为管办分离、自由组合、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激发医共体及成员机构之间的积极性。

  此外,胡勤勇留意到,目前我市县域间分布有许多功能开发园区,其社会事务与人财物管理自成一体,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较高,而在县域医共体布局完成后,这一部分医疗机构存在被“边缘化”或“弱化”的可能性。

  为此,他建议医共体建设在县域范围内不应该留白,这会对群众就医与分级诊疗带来影响,建议开发园区医疗机构及其规划应纳入原县(市、区)体制内统筹考虑。

  前期试点证明,在同一医共体内,经过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有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县域就诊率、医共体内下转率得到提升,县域外转诊率降低。

  不过,在市政协委员、慈溪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陈冲达看来,随着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全面推进,如何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需要未雨绸缪。

  他说,从目前调研和了解到的情况看,前期试点建成的县域医共体都是通过“统一法人”的形式对下级医院进行管理,形式的单一并不利于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推广和发展。

  目前,有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发展中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若把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简单粗暴”划归到医共体内统一开展工作,势必会打击到这些机构的积极性。

  在陈冲达看来,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应因地制宜,形式多样。

  对于那些有服务能力或有特色的机构,要采取统一安排,侧重发展的策略;同时还应该根据各机构区域分布情况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在保证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各有侧重,做到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条件允许或成熟的前提下,还可以尝试允许县域内各牵头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双向选择的形式组建医共体,进一步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

  宁波晚报记者 石承承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