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讨价还价声中 感受“黄洋市”年味
稿源: 宁波晚报   2019-02-02 09:10:00报料热线:81850000

  在黄洋市,极具当地特色的竹制品很受欢迎

慈城年糕节

  四眼碶小学张皓轩供图

  腊月廿七,人山人海的黄洋市

  通讯员供图

  前童镇,坐落于宁海西南面,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建筑极具魅力的江南古镇。其中,影响最广、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民俗,就是前童的集市。农历每月逢二逢七,前童便会兴办集市,年年月月从不间断。

  临近春节,一年中最热闹的就是腊月廿七的“黄洋市”。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现在的集周边多个区、县、镇乃至吸引外地游客的一次盛会。昨日,金报记者来到“黄洋市”,“临临”这有着500多年历史的集市大“场面”。□通讯员胡葵娜金报记者朱立奇

  源于明代的“黄洋市”

  如今规模愈发大

  腊月廿七上午,记者赶到“黄洋市”,立刻就被眼前熙熙攘攘的场景所震撼。前童镇黄洋市始于明代,因为在前童镇上黄洋开铺设市而得名,是前童最大规模的传统集市。集市位于前童新街,大街上,所有的摊位“一”字形排开,人潮如海。竹椅、竹筛、凳子、铁器、服饰、小家电等摊位一家接着一家,前童镇的特产豆腐、千张、香干等农副产品更是琳琅满目。

  “大集市除了附近的商户和居民,近几年还有远道而来的游客,人数愈发多了,为了维护好秩序,我们派出30多个管理人员。”集市现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黄洋市”摊位超过400个,不仅有前童、岔路、桑洲等附近乡镇的农户,还有三门、天台、仙居等周边地区的商家,日人流量接近2万人。

  记者随着人潮边走边看,商贩们早早地占据了好市口,摆开货摊吆喝起来。他们的货物往往摆放在一辆人力三轮车上,车头向后,车尾对着大街,放下挡板,就是一个摊位。有些商户比较讲究,搭起一个小帐篷避风挡雨。还有少数挑着担子前来的农民,在道路偏一些的地段撂下扁担,把两个篮子并拢就算是一个摊位。

  感受传统年味的同时

  品味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在“黄洋市”上,卖得最好的肯定是当地独有的美味:前童三宝,即老豆腐、空心豆腐和香干。前童地处白溪与梁皇溪交汇处,四周群山环绕,适宜种黄豆,前童的豆制品因此在全国也是大名鼎鼎。在“黄洋市”里,前童三宝的摊位前永远是人挤人,热腾腾的豆腐端出来,刚掀开纱布,一阵香气就钻进鼻孔,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很快售罄。除了豆制品,坚果和现场制作的米糖也深受居民喜爱。记者在一家卖竹椅、板凳的摊贩前站了一会,不到十分钟的工夫,老板林师傅就卖出去5个凳子,2把椅子。他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每年都会来摆摊,已经连续十多个年头了。林师傅说,大家都是来买年货的,质量一定要有保证,自己每次都挑选质量上乘的竹制品前来。记者还想跟林师傅多聊聊,但身边来购买年货的居民越聚越多,只好悄悄离开。

  记者经过一个卖铁具的摊位,主要卖锄头以及生活铁器,老板是一位年轻人。这位铁匠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和父亲一起打制的,一个上午已经卖出去10多把锄头和几口铁锅了。周边比较了解这位年轻铁匠的村民向记者透露,小伙子来自桑洲,他和父亲一直经营铁匠铺,父业子承的打铁技术,在黄洋市也颇有知名度,附近乡镇但凡有集市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一个由当地村民自发形成的集市,在经历500多年后依然经久不衰,记者在感受传统年味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维持集市数百年的手艺人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古镇前童的守望者童富铎

  讲述“黄洋市”的前世今生

  来到“黄洋市”后,记者有幸见到了被称为古镇前童的守望者——现年80岁高龄的童富铎老先生。童老先生告诉记者,黄洋市过去也叫作汪洋市,早在宋代就已有雏形,到了明代影响力更广,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何之前叫‘汪洋市’?有两种说法,一者直接从字面理解,汪洋表达的是‘大、兴旺,物资丰富’的意思。二者相传当时有一户姓汪的大户人家,最初的集市地点在‘上汪洋’,后来到‘下汪洋’,最后才是如今的‘黄洋市’。历时数百年,集市地点也换了许多次。”童老先生告诉记者。

  作为前童古镇文物保护利用办公室第一批成员,童富铎对于黄洋市的历史那是如数家珍。“先前,集市里头还有摆摊卖陶具、瓷器、瓦具等中国传统工艺生活品,如今,用这些东西的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家电、其他生活用品,当然最具盛名的‘前童三宝’一直都有。”

  关于年味的话题,童老先生笑着说:“以现在的生活条件,平日里大伙什么都不缺。”在他看来,逛黄洋市,采购年货,就是为了留住昔日的美好记忆,以及寻找那些真挚的过年氛围。在童富铎心里,那一声声叫卖中,那一句句讨价还价声中,年味才越来越浓。

  鄞州学子带着全省青少年

  一起“寻找身边的年味”

  本报讯(通讯员应于波薛丛川记者章萍)春节的家宴、奶奶的年味、年货展销、非遗馆里的宁波小调、东沙年夜味、缙云的年味源……昨天,在之江汇教育广场上,一场青少年“寻找身边的年味活动”,从鄞州区开始扩展到了全省联动,成为浙江省“2019第二届寒假公益课堂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年寒假,鄞州区教育局发起了“身边的年味”活动,鼓励鄞州学子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参与“寻找身边的年味”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了鄞州区的名校名师通过年味微课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中华历史长河里的关于“年味儿”的传统文化、手工技艺、民俗寓言等。通过学习和理解,同学们观察记录、创作年味微视频、拍摄年味图片和抒写年味文章等,以“懂年味儿”、“晒年味儿”、“比年味儿”等方式在网上分享,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让每个学子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年后,鄞州区教育局还将评出最受学生欢迎的10个视频、10张年味图片、10篇年味文章。

编辑: 崔燕纠错:171964650@qq.com

讨价还价声中 感受“黄洋市”年味

稿源: 宁波晚报 2019-02-02 09:10:00

  在黄洋市,极具当地特色的竹制品很受欢迎

慈城年糕节

  四眼碶小学张皓轩供图

  腊月廿七,人山人海的黄洋市

  通讯员供图

  前童镇,坐落于宁海西南面,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建筑极具魅力的江南古镇。其中,影响最广、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民俗,就是前童的集市。农历每月逢二逢七,前童便会兴办集市,年年月月从不间断。

  临近春节,一年中最热闹的就是腊月廿七的“黄洋市”。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现在的集周边多个区、县、镇乃至吸引外地游客的一次盛会。昨日,金报记者来到“黄洋市”,“临临”这有着500多年历史的集市大“场面”。□通讯员胡葵娜金报记者朱立奇

  源于明代的“黄洋市”

  如今规模愈发大

  腊月廿七上午,记者赶到“黄洋市”,立刻就被眼前熙熙攘攘的场景所震撼。前童镇黄洋市始于明代,因为在前童镇上黄洋开铺设市而得名,是前童最大规模的传统集市。集市位于前童新街,大街上,所有的摊位“一”字形排开,人潮如海。竹椅、竹筛、凳子、铁器、服饰、小家电等摊位一家接着一家,前童镇的特产豆腐、千张、香干等农副产品更是琳琅满目。

  “大集市除了附近的商户和居民,近几年还有远道而来的游客,人数愈发多了,为了维护好秩序,我们派出30多个管理人员。”集市现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黄洋市”摊位超过400个,不仅有前童、岔路、桑洲等附近乡镇的农户,还有三门、天台、仙居等周边地区的商家,日人流量接近2万人。

  记者随着人潮边走边看,商贩们早早地占据了好市口,摆开货摊吆喝起来。他们的货物往往摆放在一辆人力三轮车上,车头向后,车尾对着大街,放下挡板,就是一个摊位。有些商户比较讲究,搭起一个小帐篷避风挡雨。还有少数挑着担子前来的农民,在道路偏一些的地段撂下扁担,把两个篮子并拢就算是一个摊位。

  感受传统年味的同时

  品味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在“黄洋市”上,卖得最好的肯定是当地独有的美味:前童三宝,即老豆腐、空心豆腐和香干。前童地处白溪与梁皇溪交汇处,四周群山环绕,适宜种黄豆,前童的豆制品因此在全国也是大名鼎鼎。在“黄洋市”里,前童三宝的摊位前永远是人挤人,热腾腾的豆腐端出来,刚掀开纱布,一阵香气就钻进鼻孔,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很快售罄。除了豆制品,坚果和现场制作的米糖也深受居民喜爱。记者在一家卖竹椅、板凳的摊贩前站了一会,不到十分钟的工夫,老板林师傅就卖出去5个凳子,2把椅子。他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每年都会来摆摊,已经连续十多个年头了。林师傅说,大家都是来买年货的,质量一定要有保证,自己每次都挑选质量上乘的竹制品前来。记者还想跟林师傅多聊聊,但身边来购买年货的居民越聚越多,只好悄悄离开。

  记者经过一个卖铁具的摊位,主要卖锄头以及生活铁器,老板是一位年轻人。这位铁匠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和父亲一起打制的,一个上午已经卖出去10多把锄头和几口铁锅了。周边比较了解这位年轻铁匠的村民向记者透露,小伙子来自桑洲,他和父亲一直经营铁匠铺,父业子承的打铁技术,在黄洋市也颇有知名度,附近乡镇但凡有集市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一个由当地村民自发形成的集市,在经历500多年后依然经久不衰,记者在感受传统年味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维持集市数百年的手艺人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古镇前童的守望者童富铎

  讲述“黄洋市”的前世今生

  来到“黄洋市”后,记者有幸见到了被称为古镇前童的守望者——现年80岁高龄的童富铎老先生。童老先生告诉记者,黄洋市过去也叫作汪洋市,早在宋代就已有雏形,到了明代影响力更广,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何之前叫‘汪洋市’?有两种说法,一者直接从字面理解,汪洋表达的是‘大、兴旺,物资丰富’的意思。二者相传当时有一户姓汪的大户人家,最初的集市地点在‘上汪洋’,后来到‘下汪洋’,最后才是如今的‘黄洋市’。历时数百年,集市地点也换了许多次。”童老先生告诉记者。

  作为前童古镇文物保护利用办公室第一批成员,童富铎对于黄洋市的历史那是如数家珍。“先前,集市里头还有摆摊卖陶具、瓷器、瓦具等中国传统工艺生活品,如今,用这些东西的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家电、其他生活用品,当然最具盛名的‘前童三宝’一直都有。”

  关于年味的话题,童老先生笑着说:“以现在的生活条件,平日里大伙什么都不缺。”在他看来,逛黄洋市,采购年货,就是为了留住昔日的美好记忆,以及寻找那些真挚的过年氛围。在童富铎心里,那一声声叫卖中,那一句句讨价还价声中,年味才越来越浓。

  鄞州学子带着全省青少年

  一起“寻找身边的年味”

  本报讯(通讯员应于波薛丛川记者章萍)春节的家宴、奶奶的年味、年货展销、非遗馆里的宁波小调、东沙年夜味、缙云的年味源……昨天,在之江汇教育广场上,一场青少年“寻找身边的年味活动”,从鄞州区开始扩展到了全省联动,成为浙江省“2019第二届寒假公益课堂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年寒假,鄞州区教育局发起了“身边的年味”活动,鼓励鄞州学子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参与“寻找身边的年味”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了鄞州区的名校名师通过年味微课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中华历史长河里的关于“年味儿”的传统文化、手工技艺、民俗寓言等。通过学习和理解,同学们观察记录、创作年味微视频、拍摄年味图片和抒写年味文章等,以“懂年味儿”、“晒年味儿”、“比年味儿”等方式在网上分享,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让每个学子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年后,鄞州区教育局还将评出最受学生欢迎的10个视频、10张年味图片、10篇年味文章。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