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全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6%”“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事项‘最多跑一次’全覆盖”……2018年,全市上下“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破掣肘、优环境、强保障,“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过去的一年,有四个‘关键字’值得关注,即‘争’‘实’‘优’‘美’。’”在昨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如是说。“争”,是指宁波紧盯重大项目、顶尖人才、改革试点,竞相争引。“实”,是指从发展实际出发,摸实情、做实功、办实事。“优”,是指以超常规的力度抓科技投入、抓平台提升、抓成果转化,以“最多跑一次”打通政务服务堵点,营商环境更加优质。“美”,是指城乡生态大美格局正加快塑造成形。
事非经过不知难。2018年,我市克服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等困难,抓机遇、用机遇,大力推进“六争攻坚”,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宁波将成为全国第15个GDP破万亿元的城市。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宁波位居第八,项目审批效率居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2018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指数、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排名宁波均居第九。去年前三季度,宁波人才净流入率达9.2%,居全国城市第二。
拉长长板布局“新支点”
做强实体经济筑牢发展之基
实体经济是宁波城市发展的基石。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宁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争先”,坚持“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并重,大力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在着力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布点扩面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单项冠军”,提升建设小微企业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跑”。以数字化作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主要方向,宁波加快推进3244家规上企业实施技改项目,完成716家企业智能化诊断。截至目前,宁波28家企业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培育省“小升规”“创业之星”42家,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总入库数达到3910家。
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新动能。聚焦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去年我市新增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288家,累计达865家,总量居全省第一。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3%和10%左右,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对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有望超过50%。
产业项目招引成绩斐然。去年,福瑞凌降温薄膜、石墨烯纳米材料、航天云网云制造基地、华为沃土工场等20多个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陆续落户宁波,新建双班年产30万套汽车车身部件等16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工业大项目开工建设。引进“3511”产业和智能经济领域项目148个,为2017年总数的近3倍。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去年下半年,市政府密集推出降本减负政策“组合拳”,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其中仅“新十条”政策举措,市级层面涉及新增减负额约16亿元。
现代服务业一跃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去年6月,一期总投资2800万美元的丹马士梅山国际物流中心奠基,未来将成为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全市9000多家物流企业为交通运输业注入强劲动力。去年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领先GDP增速0.7个百分点。
补齐短板“超常规”发力
科技创新引领抢占发展制高点
增强创新实力,是宁波制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一年来,宁波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线,以超常规的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生态正向更高处迈进。
科研投入和人才引进均创新高。过去一年,宁波出台科技新政46条,预计全年市、县两级财政科技经费同比增长33.1%,新引进海内外全职院士9名,特别是甬籍院士全职回归实现零突破,达到3名。全年共新引进顶尖人才45名,“国千”“国万”等领军人才155人,均实现翻番增长。
过去的一年,我市抢抓善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浙江大湾区”等国家和省市战略机遇,加快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战略平台,吸引越来越多高端人才和优质科研项目扎根宁波、落户宁波。
去年,宁波先后引进共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研究生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宁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大院大所10家,为历年之最。
一系列院地、院企牵手,有力推动了重大科技攻关实现新突破。首批8个“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共109个项目立项实施,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获省科技创新重大贡献奖。在今年1月8日召开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宁波揽得6项二等奖以上国家科技奖,其中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越来越多高端人才和优质科研平台扎根宁波、落户宁波,更离不开宁波从民生点滴细微处着眼,从城乡精细化管理入手,改善城市发展环境。
一年来,宁波城市核心区块品质更高了,城镇农村人居环境更优了。去年推进核心板块58个重点区块、247个重点项目建设,共完成投资1040.7亿元。“三江六岸”、东部新城品质提升工程成效明显,宁波中心、生态走廊三期、明湖北区、城市文化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服务至上织就“绿波带”
优化营商软环境铸就发展硬实力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
过去一年,宁波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目标,全面实施服务争效“绿波带”行动,推进政务服务一盏绿灯、一路绿灯,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宁波坚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服务争效”头号工程来抓,目前已实现压缩企业常态化开办时间至3.5天,是全国时间最短、标准最高城市之一。842个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全城通办,485个市级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今年推进“证照电子化”、打造“无证件城市”的创新做法将在全省推广。
敢于向群众办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动刀。去年初开始,以打开“半扇门”为主题,我市对城区的车站、银行等近60个公共服务窗口开展集中暗访,发现并曝光了40多个具体问题。去年9月份,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服务争效大检查,发现60多个问题,并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推送,促动各级各部门深入查漏补缺。
一系列政府的“自我革命”,带来了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落地。去年国内招商引资项目712个,实到资金1266.8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制造业项目实到资金408.6亿元,占比32.3%。新设外资企业623家,投资额1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3.2亿美元,同比增长7.2%。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宁波坚持党建引领,“建堡垒”“选干部”“强清廉”,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气象引领创造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完善“锋领港城”平台体系,先后建成“红色故里”“醉美山居”“生态田园”等6条锋领精品带和510个锋领示范片。129个农村后进基层党组织全部实现整转,高标准建成3000个锋领党支部。
1212名干部到“六争攻坚”一线挂职,一批批“先行者”“排头兵”“店小二”“领头雁”“弄潮儿”就像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汇聚成“六争攻坚”的强大正能量,推动“宁波号”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记者冯瑄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