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它山之石
绍兴重构水乡美丽生态 探索治水长效机制
稿源: 浙江日报   2019-01-08 09:33:37

  河水奔流不息,治水永在路上。多年治水,绍兴没有辜负,“大禹鼎”屡屡在握,江南水乡美景重现;2018年,新一轮治水大业再度启航,绍兴没有自负。2018年以来,绍兴率先发布“河湖长制”地方标准,大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提前完成美丽河湖建设,为“碧水”工程贡献“新经验”。

  绍兴全市7个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达标率100%,21个省考断面达标率100%,128个县控及以上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水,Ⅰ~Ⅲ类水比例和功能区达标率均达到99.2%。全市“五水共治”群众满意度达到86.63分,比上年提高4.18分,居全省第三位。

  绍兴始终坚信,作为拥有6759条大小河流、3300多个湖库、15000多个小微水体的典型水乡,水,是绍兴之魂;一个良好的水环境,更是绍兴民生之本、发展之源。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强化治水的长效化

  “乡里为我们安装了隔油池和毛发收集器,河流的水一天比一天干净。”2018年12月12日下午,上虞区陈溪乡临溪人家民宿负责人陈秀珍正在展示新安装的处理器。

  雨污合流一向是治水工作的“老大难”,尤其是农村污水管网错综复杂,如若雨季污水无法排放至污水输送管道,最终将溢出污染河道。作为省级试点乡,2018年以来,陈溪乡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试点建设工作全区域攻坚作战,取得了优异成果。

  农村公厕有不臭的吗?2018年4月,柯桥区在全区范围启动了一次“厕所革命”,着力解决的就是这个“老大难”。在实施过程中,柯桥以实际出发,确定了2套解决方案,将农村“厕所革命”进行到底。“厕所革命”,是绍兴在全市重点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一个“小型战役”。

  2018年,绍兴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提出了“治水再发力增色大禹鼎”的2018年治水总目标,高标准严要求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在2018年5月全省现场会后,绍兴市委、市政府于6月29日组织召开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进行专题部署,明确了三年行动计划——

  到2018年底,绍兴市全面完成污水管网底账、污水处理能力和各类污染源摸排,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编制完成整治项目清单;完成8个工业园区(集聚区)、19个生活小区和12个乡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试点工作(省定任务分别为3个、15个、7个)。到2020年底,越城区、柯桥区、滨海新城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到2021年底,全市6个区、县(市)全部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

  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绍兴市制定了路线图、时间表、分阶段目标任务,发布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调查和方案制订技术指南(试行)》,并发动87个市级部门与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进行“一对一”捆绑式挂联,按照“五个一起”即一起动员部署、一起排查摸底、一起制定方案、一起攻坚整治、一起承担责任的要求,合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同时,结合新出台的《2018年“五水共治”(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对未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区、县(市)实行年度考核优秀“一票否决”。

  2018年,全市8个工业园区(集聚区)、19个生活小区和12个乡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试点建设,已全部完成。

  河湖长制探索治水的“绍兴经验”

  这是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

  2018年9月27日,在这个新闻发布研讨会上,绍兴市发布了《河长制工作规范地方标准》和《湖长制工作规范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公开发布的河湖长制地方标准。

  这两个“标准”,是绍兴市在多年探索、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的一大经验成果,它对河长、湖长的管理要求、工作职责和内容、工作任务、巡查要求等事项,都予以全面细致地界定和明确。目前,该标准不但列入了省级标准化试点,也意味着绍兴治水已从“河长制”跨入到了“河长治”的新阶段。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江南水城,绍兴的历史是一部治水史,绍兴也成为河湖长制的主要发源地。

  为重建绍兴水乡、重构绍兴水城,绍兴从2010年开始,就在全市启动了“清水工程”,并开始尝试推出“河长制”管理河道。2014年“五水共治”战役打响后,当年就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的全覆盖。

  随着治水工程的深入,2017年8月,拥有众多湖泊的柯桥区先行先试了“湖长制”,打造“河长制”升级版,组建了由29名区级湖(库)长、97名镇级湖(库)长和254名村级湖(库)长组成的三级湖长队伍。随后,湖长制模式在绍兴全市推开。

  越城区治水办通过“四色预警”,将全区25个市控及以上断面、46个乡镇断面、173个村居断面及60个市级河长制断面的水质进行及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就会把预警信息反馈给相关乡镇、街道,并要求他们立即处理。

  2018年,随着“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建设的全面启动,河湖长制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为此,绍兴市按照两个“标准”,对河湖长制的高效落实、高效运行又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

  具体而言,绍兴在四个方面完善河湖长制。一是高标准完善河湖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河湖长制管理大数据体系,实现河湖长履职在线考核。二是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布河湖长名单及年度治理目标任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加强“河湖长制”与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的有机结合,把河湖管理保护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信息统一采集、重点区域实时监控、数据综合分析、问题高效处置。四是规范全市河湖长制工作培训,编制具有绍兴特色的河湖长制课件,实现河湖长培训2000人次以上。

  美丽河湖重构水乡美丽生态

  诸暨赵家镇黄檀溪,清澈的溪流既灌溉着周围近千亩农田,连通着赵家新村、花明泉村两个省级历史文化村,又串起了沿线几十家农家乐。

  没人想到,眼前的这条河流曾是一条垃圾河。从2014年开始,赵家镇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对黄檀溪截污纳管、池塘清淤、修复堰坝等综合整治。在2018年绍兴评选的“最美河湖”中,黄檀溪入选,并成功晋级30条省级“美丽河湖”之中。

  嵊州曹娥江剡溪也是成功入围省级“美丽河湖”中的一条。嵊州依托剡溪山水人文资源,以河流为纽带串联唐诗之路文化、五大景区、十五个景点。使得唐诗之路从意向走进百姓生活。

  绍兴河湖密集、拥有6759条大小河流、3300多个湖库、15000多个小微水体的水乡环境。为了全面巩固治水成果,在2017年底,绍兴市提出了以古城环城河、鉴湖、浙东古运河为核心辐射,以曹娥江(浙东唐诗之路)为纽带,以历史文化为脉络,大力创建具有绍兴水乡特色的“美丽河湖”。

  一是编制方案,编制完成《绍兴市“美丽河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绍兴市“美丽河湖”创建总体规划图》,全面构建“二江十湖一城”现代水城格局。二是在全省率先出台“美丽河湖”的《评定管理办法》和《评分标准》。

  同时,积极发挥新昌沃洲湖、上虞“一江两岸”、越城区“环城河”等5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河道清淤、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及标准化和无违建河道创建为基础,以“清四乱”等专项行动为契机,以城镇、村庄等人口集聚区的河湖为重点,大力打造滨水文化景观节点和临河湖景区化村庄,全面建设“美丽河道”。

  2018年,绍兴市已按省政府要求,提前完成了全年12条(个)“美丽河湖”创建,并通过省级验收,有4条(个)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

  全民合力打造东方水城

  套用一句广告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无论是夺得大禹鼎,抑或是“污水零直排区”“美丽河湖”建设等,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让绍兴的自然环境更为优美,市民有更好的获得感。而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治水的长效保持,也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

  2018年以来,绍兴市以群众满意度提升为抓手,通过多方面宣传推广,将绍兴打造成宜居宜业现代水城。

  具体而言,绍兴市通过扩大宣传组织力、影响力,提高全民治水参与度、满意度,加强开展“五水共治”(河湖长制)内容宣传,着力提升群众治水满意度,让治水深入人心。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绍兴的水景和风土人情,2018年5月,“东方水城·诗画绍兴”绍兴河湖摄影比赛正式启动,摄影比赛极大地激起了绍兴市民的热情。本次摄影比赛共收到314人2500余幅作品。作品囊括了绍兴地区所有的重大河流湖泊。绍兴市治水办(河湖长办)还将部分作品编印成册,留下绍兴水景的美丽瞬间。

  除了摄影比赛外,宣传海报设计大赛、主题漫画设计成果展、“五水共治”(河湖长制)成果展等一系列提高群众参与度的宣传活动,一直有条不紊进行着。而在各类主流媒体、城市主要街道、社区乡村的显眼位置,治水的一系列宣传时刻提醒着市民,保护同一个水源。

  不仅在宣传上,2018年,绍兴万名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治水,全民护水月等一批线下活动也如火如荼进行。

  一系列的付出也得到了正向的回报,在2018年下半年全省“五水共治”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绍兴市以86.63分,荣获全省第三名,同时比2017年上升4.18分。

  河水奔流不息,治水永在路上。进入新时期,500多万绍兴人民,在新一轮的“碧水”战役中,正以科学、高效的态度,守护着一条条美丽的河道,留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陈全苗马可远

绍兴重构水乡美丽生态 探索治水长效机制
稿源: 浙江日报       2019-01-08 09:33:37

  河水奔流不息,治水永在路上。多年治水,绍兴没有辜负,“大禹鼎”屡屡在握,江南水乡美景重现;2018年,新一轮治水大业再度启航,绍兴没有自负。2018年以来,绍兴率先发布“河湖长制”地方标准,大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提前完成美丽河湖建设,为“碧水”工程贡献“新经验”。

  绍兴全市7个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达标率100%,21个省考断面达标率100%,128个县控及以上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水,Ⅰ~Ⅲ类水比例和功能区达标率均达到99.2%。全市“五水共治”群众满意度达到86.63分,比上年提高4.18分,居全省第三位。

  绍兴始终坚信,作为拥有6759条大小河流、3300多个湖库、15000多个小微水体的典型水乡,水,是绍兴之魂;一个良好的水环境,更是绍兴民生之本、发展之源。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强化治水的长效化

  “乡里为我们安装了隔油池和毛发收集器,河流的水一天比一天干净。”2018年12月12日下午,上虞区陈溪乡临溪人家民宿负责人陈秀珍正在展示新安装的处理器。

  雨污合流一向是治水工作的“老大难”,尤其是农村污水管网错综复杂,如若雨季污水无法排放至污水输送管道,最终将溢出污染河道。作为省级试点乡,2018年以来,陈溪乡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试点建设工作全区域攻坚作战,取得了优异成果。

  农村公厕有不臭的吗?2018年4月,柯桥区在全区范围启动了一次“厕所革命”,着力解决的就是这个“老大难”。在实施过程中,柯桥以实际出发,确定了2套解决方案,将农村“厕所革命”进行到底。“厕所革命”,是绍兴在全市重点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一个“小型战役”。

  2018年,绍兴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提出了“治水再发力增色大禹鼎”的2018年治水总目标,高标准严要求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在2018年5月全省现场会后,绍兴市委、市政府于6月29日组织召开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进行专题部署,明确了三年行动计划——

  到2018年底,绍兴市全面完成污水管网底账、污水处理能力和各类污染源摸排,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编制完成整治项目清单;完成8个工业园区(集聚区)、19个生活小区和12个乡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试点工作(省定任务分别为3个、15个、7个)。到2020年底,越城区、柯桥区、滨海新城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到2021年底,全市6个区、县(市)全部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

  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绍兴市制定了路线图、时间表、分阶段目标任务,发布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调查和方案制订技术指南(试行)》,并发动87个市级部门与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进行“一对一”捆绑式挂联,按照“五个一起”即一起动员部署、一起排查摸底、一起制定方案、一起攻坚整治、一起承担责任的要求,合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同时,结合新出台的《2018年“五水共治”(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对未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区、县(市)实行年度考核优秀“一票否决”。

  2018年,全市8个工业园区(集聚区)、19个生活小区和12个乡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试点建设,已全部完成。

  河湖长制探索治水的“绍兴经验”

  这是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

  2018年9月27日,在这个新闻发布研讨会上,绍兴市发布了《河长制工作规范地方标准》和《湖长制工作规范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公开发布的河湖长制地方标准。

  这两个“标准”,是绍兴市在多年探索、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的一大经验成果,它对河长、湖长的管理要求、工作职责和内容、工作任务、巡查要求等事项,都予以全面细致地界定和明确。目前,该标准不但列入了省级标准化试点,也意味着绍兴治水已从“河长制”跨入到了“河长治”的新阶段。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江南水城,绍兴的历史是一部治水史,绍兴也成为河湖长制的主要发源地。

  为重建绍兴水乡、重构绍兴水城,绍兴从2010年开始,就在全市启动了“清水工程”,并开始尝试推出“河长制”管理河道。2014年“五水共治”战役打响后,当年就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的全覆盖。

  随着治水工程的深入,2017年8月,拥有众多湖泊的柯桥区先行先试了“湖长制”,打造“河长制”升级版,组建了由29名区级湖(库)长、97名镇级湖(库)长和254名村级湖(库)长组成的三级湖长队伍。随后,湖长制模式在绍兴全市推开。

  越城区治水办通过“四色预警”,将全区25个市控及以上断面、46个乡镇断面、173个村居断面及60个市级河长制断面的水质进行及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就会把预警信息反馈给相关乡镇、街道,并要求他们立即处理。

  2018年,随着“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建设的全面启动,河湖长制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为此,绍兴市按照两个“标准”,对河湖长制的高效落实、高效运行又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

  具体而言,绍兴在四个方面完善河湖长制。一是高标准完善河湖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河湖长制管理大数据体系,实现河湖长履职在线考核。二是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布河湖长名单及年度治理目标任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加强“河湖长制”与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的有机结合,把河湖管理保护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信息统一采集、重点区域实时监控、数据综合分析、问题高效处置。四是规范全市河湖长制工作培训,编制具有绍兴特色的河湖长制课件,实现河湖长培训2000人次以上。

  美丽河湖重构水乡美丽生态

  诸暨赵家镇黄檀溪,清澈的溪流既灌溉着周围近千亩农田,连通着赵家新村、花明泉村两个省级历史文化村,又串起了沿线几十家农家乐。

  没人想到,眼前的这条河流曾是一条垃圾河。从2014年开始,赵家镇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对黄檀溪截污纳管、池塘清淤、修复堰坝等综合整治。在2018年绍兴评选的“最美河湖”中,黄檀溪入选,并成功晋级30条省级“美丽河湖”之中。

  嵊州曹娥江剡溪也是成功入围省级“美丽河湖”中的一条。嵊州依托剡溪山水人文资源,以河流为纽带串联唐诗之路文化、五大景区、十五个景点。使得唐诗之路从意向走进百姓生活。

  绍兴河湖密集、拥有6759条大小河流、3300多个湖库、15000多个小微水体的水乡环境。为了全面巩固治水成果,在2017年底,绍兴市提出了以古城环城河、鉴湖、浙东古运河为核心辐射,以曹娥江(浙东唐诗之路)为纽带,以历史文化为脉络,大力创建具有绍兴水乡特色的“美丽河湖”。

  一是编制方案,编制完成《绍兴市“美丽河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绍兴市“美丽河湖”创建总体规划图》,全面构建“二江十湖一城”现代水城格局。二是在全省率先出台“美丽河湖”的《评定管理办法》和《评分标准》。

  同时,积极发挥新昌沃洲湖、上虞“一江两岸”、越城区“环城河”等5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河道清淤、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及标准化和无违建河道创建为基础,以“清四乱”等专项行动为契机,以城镇、村庄等人口集聚区的河湖为重点,大力打造滨水文化景观节点和临河湖景区化村庄,全面建设“美丽河道”。

  2018年,绍兴市已按省政府要求,提前完成了全年12条(个)“美丽河湖”创建,并通过省级验收,有4条(个)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

  全民合力打造东方水城

  套用一句广告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无论是夺得大禹鼎,抑或是“污水零直排区”“美丽河湖”建设等,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让绍兴的自然环境更为优美,市民有更好的获得感。而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治水的长效保持,也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

  2018年以来,绍兴市以群众满意度提升为抓手,通过多方面宣传推广,将绍兴打造成宜居宜业现代水城。

  具体而言,绍兴市通过扩大宣传组织力、影响力,提高全民治水参与度、满意度,加强开展“五水共治”(河湖长制)内容宣传,着力提升群众治水满意度,让治水深入人心。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绍兴的水景和风土人情,2018年5月,“东方水城·诗画绍兴”绍兴河湖摄影比赛正式启动,摄影比赛极大地激起了绍兴市民的热情。本次摄影比赛共收到314人2500余幅作品。作品囊括了绍兴地区所有的重大河流湖泊。绍兴市治水办(河湖长办)还将部分作品编印成册,留下绍兴水景的美丽瞬间。

  除了摄影比赛外,宣传海报设计大赛、主题漫画设计成果展、“五水共治”(河湖长制)成果展等一系列提高群众参与度的宣传活动,一直有条不紊进行着。而在各类主流媒体、城市主要街道、社区乡村的显眼位置,治水的一系列宣传时刻提醒着市民,保护同一个水源。

  不仅在宣传上,2018年,绍兴万名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治水,全民护水月等一批线下活动也如火如荼进行。

  一系列的付出也得到了正向的回报,在2018年下半年全省“五水共治”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绍兴市以86.63分,荣获全省第三名,同时比2017年上升4.18分。

  河水奔流不息,治水永在路上。进入新时期,500多万绍兴人民,在新一轮的“碧水”战役中,正以科学、高效的态度,守护着一条条美丽的河道,留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陈全苗马可远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