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43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12-14 09:11:00

  第43期(总第239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12月14日

  “美丽河湖”建设专辑

  工作简讯

  ●象山县茅洋乡全力构建十里管溪生态长廊

  经验交流

  ●海曙区推进月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打造城市内河(湖)治理样板

  ●全域活水 生态美水 人文护水——慈溪市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宁海县三措并举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杨溪

  象山县茅洋乡全力构建十里管溪生态长廊  管溪位于象山县茅洋乡溪口水库下游河段,水系自北向南流入蟹钳港。近年来,该乡以管溪水系为轴带,将沿线溪东、山下叶等6个村庄连点串线,着力打造“水网相通、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十里管溪生态长廊。一是方案引领,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制定《茅洋乡管溪流域改造方案(2016-2018)》,实施龙尾巴溪坑、杨家岙溪坑、黄家溪坑、溪坑头、前山溪坑等5大支流溪坑的综合治理,疏通总长6公里的管溪“毛细血管”。为更高层次打造河湖景观亮色,进一步出台《茅洋乡小流域工程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围绕“一河(湖)一景一品一韵”,将管溪流经的6个村庄共计58个工程项目列入其中,力争重点区域防洪能力总体达到20年一遇规划标准。深化河湖安全、生态、景观、文化、亲民、管护6项工作,对管溪环境绿化、基础设施、管理界线、各类违法建筑、入河排污口及水质情况等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问题作及时整改。二是综合治理,展现生态长廊特色。以“县城后花园、中部主通道”为发展定位,凸显“山水雅境、富美茅洋”的水系特色,让水的元素充分展现在“山水风情精品带”建设中。通过实施河道清淤、生态治理等措施,提高管溪区域防潮排涝能力,改善河道水质。截至目前,共投入300余万元,开展清淤9万方,综合治理管溪主河道约5公里。同时,以生态修复为理念,将治水工程与景观提升有机融合,通过乔木、湿生植物与水生植物的合理配植,营造丰富的滨水景观,达到净化水体、调节小气候、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整合优化管溪流域生态资源体系,滨水驳岸选择耐水湿的经济类乡土树种,如湿地松、香樟、垂柳等;岸边选择芦苇、千屈菜、鸢尾、芦竹等水陆两生的草本植物;浅水区选择水葱、香蒲、菖蒲等挺水植物;深水区选择金鱼藻、轮叶黑藻、菹草等沉水植物,进一步维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重塑乡村景观廊道风情。三是全民参与,完善长效护水机制。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探索推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护方式,开启“第三方+数据管理平台+河长”三联管理模式,基本建成平台统一、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监控全面、处置及时的智慧河湖现代化管理体系。在沿河公园、农民会所、公交车亭等处张贴“五水共治”及美丽河湖的宣传海报、宣传画及标语,组织党员干部及志愿者开展集中设摊、入户宣传等宣传活动,激发广大群众治水护水热情,共计发放宣传册、倡议书、小礼品等4万余份。目前,全乡已有50余名民间河长、21名水务员及10支护水志愿服务队等力量加入到河道监督管理队伍中来,通过共管共治,着力将管溪打造成安全、洁净、生态、宜居和持续发展的美丽河湖。(象山县治水办)

  海曙区推进月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打造城市内河(湖)治理样板

  月湖是宁波的“母亲湖”,是宁波城市的重要地标与文化名片,水域面积约9.6万平方米。针对月湖水体相对封闭导致月湖水质季节性波动的问题,海曙区于去年3月启动月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今年6月全面完工,水质已稳定在Ⅳ类水标准,部分已达Ⅲ类。10月,天一阁•月湖景区成功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一、实施“政企研联盟”,有效破解“力量分散、资源整合”难题。一是建章立制,政府保障有力度。成立月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合力,并实行干部挂职、集中办公等方式,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在月湖举行的宁波市全民剿劣攻坚行动出征仪式上,该项目作为头号工程,全区上下形成“砸锅卖铁也要治好月湖水”的坚定共识。充分开展前期调研,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多次优化方案,最大程度取得社会各界支持。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提前介入、现场办公等方式提供审批服务,绿化移植等治水相关项目在前期审批时间节省近一半。二是发挥优势,民企参与有广度。依托全省首家以“五水共治”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宁波市科技治水园区落户该区的优势,充分发挥研发检测、设计施工、维护分析等民营科技治水企业作用,多次召开专题论证会,采用专家评分法,邀请工程技术、项目管理、财务、法律等领域专家进行专业论证。在全省湖泊治理中首次采用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总投资7732万元,合同期10年,采取公开竞标方式选择社会资本,前3年,中标方将垫资对月湖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和长期维护,从第4年起,政府将根据第三方评估结果,支付相应费用,有效破解以往治理和维护单位责任割裂问题。三是专家把脉,科研论证有深度。在充分掌握月湖水质现状和污染特性的基础上,逐一分析11项常用治水技术,确定净水、活水、美化、文化4条治理主线,重点抑制湖内藻类生长,重建生态系统提升月湖水体自净能力,将月湖建设成近自然型的城市湖泊。同时,强化专家团队的专业指导,邀请宁波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月湖水生态环境治理开展科学研究,组建“网络专家团”和“常设专家团”,定期商讨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签订为期十年的“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科研项目合作,在监测点常态化实施水样和底泥的采集和检测,为国内同类型湖泊治理提供大数据分析和实践经验。

  二、实施“湖岸景同治”,有效破解“碎片治理、屡治屡返”难题。一是在治湖上下功夫。在1年整治期内,对月湖进行“清淤及淤泥处置”“水质提升与水生态构建”“绿化提升”“海绵体修复”“智能化管理”等五大工程,累计排水40万立方米,清淤面积10万平方米、淤泥总量5万余立方米,实现水生态构建的底质改良,湖区水质主要指标由劣V类提升稳定在Ⅳ类水质标准,部分水质已达到Ⅲ类。在水生态构建工程中,构筑阶梯式水下森林,丰富水中的生物多样性,重建平衡的水生态系统。在后续9年运营养护期,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整个月湖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水质长期优良与稳定。二是在治岸上下功夫。围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以“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许可、村庄全治理”为目标,将该湖所在的月湖街道,作为首批“零直排街道”创建单位,高标准推进周边市政管网勘查、检修等工作,对月湖南区污水渗漏直排点位进行截污纳管,所有周边老小区和沿街商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有效实现岸上污染源“零排入”。同时,通过分区清淤、及时补水、沉降观测、提前加固等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周边堤岸、古建筑房屋安全。此外,深入拓展社区宣传栏、学校德育园地等宣传阵地以及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介,立体式宣传月湖治理,获得市民理解和支持,月湖街道还通过开展“城管进社区”“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广泛带动社区居民参与河岸垃圾清理,形成全民治水好氛围。三是在治景上下功夫。围绕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对月湖景区园林绿化进行全面提升,打造精品环境点位,形成“乔灌花草搭配、高低错落有致、组团式布局”的园林式景观。截至目前,累计改造林荫绿化1000平方米,裸地绿化及其他植物补种4900平方米,院士林、南区大草坪改造铺种5000平方米,增植园林特色小品3处。加快推动“厕所革命”提升景区品质,投资近400万元,在全市率先按照国家标准改造旅游厕所,建成3A级旅游厕所3个,2A级旅游厕所3个,成为宁波城市旅游厕所“网红”。

  三、实施“智慧化提升”,有效破解“传统低效、常治难清”难题。一是创新科技手段。针对月湖自净能力较弱、生物多样性不足、富营养化污染多发等情况,在国内城市湖泊治理中,首次建立全湖净化活水系统,将水中的磷、悬浮颗粒、藻类等杂质混凝沉淀,实现可循环净化,目前该系统净化流量达到每天1.6万立方米,使月湖水平均约每20天可以净化一次。采用生态钝化技术,在湖底铺设生态除磷剂,吸附固化浮泥中的磷元素,使水体磷含量大幅下降,有效抑制藻类生长,显著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二是实行生态修复。在湖底种植沉水植物以及浮叶植物,针对性地投放螺类及花白鲢等鱼苗,通过生物合理调配,实现月湖水生态恢复提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重新设计排水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将景区打造成一个“海绵体”,使雨水得到充分过滤净化之后再排入月湖。在湖畔每个雨水口附近放置“生态介质箱”,箱体上层设置绿植层,营造水上景观,箱体下层设置微生物培育床,有效吸附雨水中的氨氮、磷等元素,确保月湖水质。三是全程智能监测。设立3个智能化水质监测点,运营养护方可对水质进行实时远程监控,根据分析结果调控净化活水系统,科学合理地指导全湖净化活水系统的运作。探索运用自动化水质监测数据,对月湖的水质维护、生态调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进行科学决策,根据实际情况按“生态系统—活水系统—净化系统”顺序启动相应设备,当水质出现预警时,可通过三维荧光技术快速确定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性质和含量变化等信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保证水质长期优良与稳定,并有效节约运行管理费用。(海曙区治水办)

  宁海县三措并举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杨溪

  杨溪是宁海县境内第一大溪流白溪的最大支流,全线贯穿跃龙街道及黄坛镇。近年来,该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生态治理、景观提升和全民监护三措并举,把河道治理工程与两岸景观融为一体,把杨溪打造成为了人水和谐新样本。目前杨溪已获评市级“美丽河湖”,正在参评省级“美丽河湖”。

  一、强化标本兼治,建设生态溪流。一是融入生态治理理念。在杨溪治理中,大量采用生态斜坡结构等生态工程措施,保留现状滩地、松树坦,充分考虑水土交换、上下游生物洄游、繁衍需求,符合生态连续性要求,恢复河溪道水土草鱼的自然融合、共生共存的生态体系,构建生态水环境。二是狠抓源头治理。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在全面排摸杨溪流域工业、农业污染源的基础上,关停整改杨溪黄坛段铸钢企业,全部关闭沿岸畜禽养殖场;同时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沿线村庄全部实现截污纳管,城南污水厂已投入试运行。三是强化环境执法。按照“零容忍”的要求,严厉打击河道违建等破坏溪流自然生态的非法行为,组织多单位成立联合执法队伍于8月份开展联合检查5次,出动30余人次,对杨溪皮划艇经营者进行劝阻教育和叫停;开展河道清障专项行动,于 3月份对杨溪开展汛期涉河涉堤项目监管,督促相关部门清理脚手架近500平方米、河道渣土100多立方米,为杨溪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二、强化景观理念,提升河道颜值。一是坚持高标绿化,推进山水相融。杨溪治理中,综合考虑安全、生态、景观等多方面因素,邀请北京土人设计院、中国美院等单位专家进行指导,因地制宜,将沿溪流域的村庄、飞凤山等自然景观,进行高定位绿化工程设计,打造山水相融的美丽风景线。2009年,投资357.23万元实施杨溪黄坛段绿化工程,绿化面积4.55万平方米,通过配置色彩多样、有机衔接的丰富植物,营造出层次分明、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的杨溪生态长廊景观带。该工程于2010年1月份竣工并投用。二是突出惠民需求,推进人水相亲。2016年,投资3594万元实施杨溪亲水平台提升改造工程,对总长6公里的杨溪两岸进行改造,重点进行亲水平台与岸线建设,以亲水、戏水为主题,拆除硬化、渠化堤岸,增设景观台阶,并在水面上延伸架设绿色亲水步道,打造一个城市道路与溪流上下联通、活力与生态并存的带状滨水空间,形成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长廊。该工程于今年8月份竣工并投用。三是注重人文融合,推进城水相依。在充分保护利用河道现状资源,构建生态设施的基础上,融合当地文化特质和地域特征,把“十里红妆”博物馆、西门城楼、飞凤山、跃龙山等具有宁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纳入流域景观建设,打造高规格的美丽城市“会客厅”。

  三、强化建管并重,推进全民监护。一是健全管理体系,推行标准化管理。明确黄坛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跃龙街道农业农村科是杨溪堤防防洪抢险的专职管理机构。按照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的要求,对物业管理公司采取“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办法,建立完善奖罚并重的良性机制,加强日常监管,提升工作绩效,确保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管理到位。目前,工程运行状况良好,被评为“2017年度宁波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典型工程”。二是明确管护责任,深化落实河长制。根据杨溪流域流经区域,构建完善县、镇、村三级河长体系。严格实行“一河一策”的管护责任,明确工作清单,为河长制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创新推出河道监督长制度,邀请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杨溪的治理和监督。三是坚持全民推进,营造浓厚治水氛围。开展“五水共治”(河长制)公益宣传工作,挖掘杨溪特色,加大管河护河的日常宣传力度,组织党群同心圆专项护溪行动,定期开展清理河道垃圾等行动;结合广场文化活动,在徐霞客大道纳凉景观点,开展“六进”宣传活动,普及河道保护知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设立“随手拍”“有奖举报”平台,带动群众参与创建工作,营造浓厚的治水氛围。(宁海县治水)

  全域“活水” 生态“美水” 人文“护水”——慈溪市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慈溪市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全市水域面积52.69平方公里,市、镇、村三级河道1710条,湖泊水库21个。近年来,该市以美丽河湖建设为契机,全面实施“全域活水、生态美水、人文护水”三大工程,着力打造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水网相通、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河湖新环境。目前有宁波市级美丽河湖1条,县镇级美丽河道19条。

  一、全域“活水”,打造流畅水动脉。一是实施骨干河道枢纽建设。围绕蓄水抗旱、泄洪排涝、生态复原等功能要求,编制《慈溪市骨干河网总体规划》,推进新城河、潮塘横江两大枢纽拓疏工程以及中部三塘横江拓疏,全力打通全长250公里的“三横十一纵”高速水路网络,并按照防洪排涝轻重缓急和各地实际需求,对徐家浦、半掘浦、建塘江等12条骨干河道制定近期工程建设规划,明确2025年前完成建设。二是实施中心城区水系环通。结合该市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地势走向和《慈溪市引水环通及中心城区排涝能力提升规划》,依托曹娥江引水入城,通过泵闸引调、疏浚拓宽等“活水”措施,实现中心城区引水环通,促进区域水体流动,有效改善河道水环境。今年以来,累计引水2.7亿立方米,其中引入城区2.5亿立方米。三是实施重点河道清淤疏浚。结合河道等级、周边环境和行洪排涝等因素,对全市34条县市级河道和296条镇级主要河道,建立河道淤积情况监测数据库和清淤长效机制,原则上按照县市级河道5-8年、其他河道8-10年、湖库10-15年进行一轮疏,减少因河道淤泥过多导致河道水体流动缓慢、纳污能力降低和水生态弱化等情况。今年来,已完成河湖库塘清淤143万方。

  二、生态美水,构建城乡水景观。一是以水为脉,构建城乡生态长廊。以宁波市级美丽河湖潮塘横江为样板,重点突出生态绿岸、亲水平台、河道景观建设要求,全力构成集亲水、观景、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全面彰显城市亲水元素。目前已在全市各河湖周边打造亲水平台59处,种植绿植19.4平方公里,建设沿水休闲健身步道14.8公里。二是以水为媒,发展城市新型业态。按照“一心两轴四区”的发展思路,围绕明月湖打造文化核心区,内设科博中心、慈溪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沿新城河、潮塘横江打造新城城市景观轴和滨水景观轴,在两轴之间,规划实施创意水街,引进创客码头、智能云端等多个新型产业;由“一心两轴”向周边辐射,开发建设文化商务区、科教园区、万亩畈生态区、商务住宅区,着力打造环杭州湾创新经济区。三是以水为本,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以“聚、精、特”(即水系功能宜聚不宜散,村庄品质宜精不宜粗,风格定位宜特不宜全)为原则,各镇村充分结合本地水系特征及人文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如观海卫镇根据鸣鹤古镇依山成街、因河成镇的特点,通过改造沿河古街,修缮24间走马楼、鸣鹤小五房等古遗迹,凸显“水乡古镇”历史风貌;龙山镇则结合“山连水、水绕村”的千年古村特点,突出古树、古井、古宅、古道等古韵,全力打造乐山活水的诗画新龙山。

  三、人文护水,强化多重水监管。一是加强河长护水。依托河(湖)长制,强化落实各级河长日常监督职责,全市共设立市、镇、村三级河长5800余名,湖长112名;同时,不定期组织河长交叉巡查,重点巡查易反弹河道,发现问题要求属地镇(街道)立即整改。今年发出河道督查单7份,重点督查问题河道16条。二是开展执法护水。以“美丽河湖”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行动为抓手,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护水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河违法行为,加快推进非法取水集中整治,督促指导各取水户整改落实,全面规范用水秩序。截至11月底,共处理各类违法事件2200余件,其中水事举报案件(含信访)54件。三是引导全民护水。在全面加强“六进”宣传的基础上,整合群众投诉举报渠道,统一设置12345政务服务受理平台,要求属地镇(街道)根据举报问题的严重性和时效性,对举报群众给予每起30-100元的奖励,全面激发群众主动督水的积极性。评选“河道监督积极分子”,对21名优秀的“河小二”百米岗、河道监督员等进行集中表彰,并将他们的护水管水事迹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以民间治水护水达人带动全民参与治水监督热情。(慈溪市水治办)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43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12-14 09:11:00

  第43期(总第239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12月14日

  “美丽河湖”建设专辑

  工作简讯

  ●象山县茅洋乡全力构建十里管溪生态长廊

  经验交流

  ●海曙区推进月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打造城市内河(湖)治理样板

  ●全域活水 生态美水 人文护水——慈溪市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宁海县三措并举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杨溪

  象山县茅洋乡全力构建十里管溪生态长廊  管溪位于象山县茅洋乡溪口水库下游河段,水系自北向南流入蟹钳港。近年来,该乡以管溪水系为轴带,将沿线溪东、山下叶等6个村庄连点串线,着力打造“水网相通、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十里管溪生态长廊。一是方案引领,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制定《茅洋乡管溪流域改造方案(2016-2018)》,实施龙尾巴溪坑、杨家岙溪坑、黄家溪坑、溪坑头、前山溪坑等5大支流溪坑的综合治理,疏通总长6公里的管溪“毛细血管”。为更高层次打造河湖景观亮色,进一步出台《茅洋乡小流域工程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围绕“一河(湖)一景一品一韵”,将管溪流经的6个村庄共计58个工程项目列入其中,力争重点区域防洪能力总体达到20年一遇规划标准。深化河湖安全、生态、景观、文化、亲民、管护6项工作,对管溪环境绿化、基础设施、管理界线、各类违法建筑、入河排污口及水质情况等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问题作及时整改。二是综合治理,展现生态长廊特色。以“县城后花园、中部主通道”为发展定位,凸显“山水雅境、富美茅洋”的水系特色,让水的元素充分展现在“山水风情精品带”建设中。通过实施河道清淤、生态治理等措施,提高管溪区域防潮排涝能力,改善河道水质。截至目前,共投入300余万元,开展清淤9万方,综合治理管溪主河道约5公里。同时,以生态修复为理念,将治水工程与景观提升有机融合,通过乔木、湿生植物与水生植物的合理配植,营造丰富的滨水景观,达到净化水体、调节小气候、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整合优化管溪流域生态资源体系,滨水驳岸选择耐水湿的经济类乡土树种,如湿地松、香樟、垂柳等;岸边选择芦苇、千屈菜、鸢尾、芦竹等水陆两生的草本植物;浅水区选择水葱、香蒲、菖蒲等挺水植物;深水区选择金鱼藻、轮叶黑藻、菹草等沉水植物,进一步维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重塑乡村景观廊道风情。三是全民参与,完善长效护水机制。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探索推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护方式,开启“第三方+数据管理平台+河长”三联管理模式,基本建成平台统一、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监控全面、处置及时的智慧河湖现代化管理体系。在沿河公园、农民会所、公交车亭等处张贴“五水共治”及美丽河湖的宣传海报、宣传画及标语,组织党员干部及志愿者开展集中设摊、入户宣传等宣传活动,激发广大群众治水护水热情,共计发放宣传册、倡议书、小礼品等4万余份。目前,全乡已有50余名民间河长、21名水务员及10支护水志愿服务队等力量加入到河道监督管理队伍中来,通过共管共治,着力将管溪打造成安全、洁净、生态、宜居和持续发展的美丽河湖。(象山县治水办)

  海曙区推进月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打造城市内河(湖)治理样板

  月湖是宁波的“母亲湖”,是宁波城市的重要地标与文化名片,水域面积约9.6万平方米。针对月湖水体相对封闭导致月湖水质季节性波动的问题,海曙区于去年3月启动月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今年6月全面完工,水质已稳定在Ⅳ类水标准,部分已达Ⅲ类。10月,天一阁•月湖景区成功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一、实施“政企研联盟”,有效破解“力量分散、资源整合”难题。一是建章立制,政府保障有力度。成立月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合力,并实行干部挂职、集中办公等方式,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在月湖举行的宁波市全民剿劣攻坚行动出征仪式上,该项目作为头号工程,全区上下形成“砸锅卖铁也要治好月湖水”的坚定共识。充分开展前期调研,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多次优化方案,最大程度取得社会各界支持。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提前介入、现场办公等方式提供审批服务,绿化移植等治水相关项目在前期审批时间节省近一半。二是发挥优势,民企参与有广度。依托全省首家以“五水共治”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宁波市科技治水园区落户该区的优势,充分发挥研发检测、设计施工、维护分析等民营科技治水企业作用,多次召开专题论证会,采用专家评分法,邀请工程技术、项目管理、财务、法律等领域专家进行专业论证。在全省湖泊治理中首次采用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总投资7732万元,合同期10年,采取公开竞标方式选择社会资本,前3年,中标方将垫资对月湖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和长期维护,从第4年起,政府将根据第三方评估结果,支付相应费用,有效破解以往治理和维护单位责任割裂问题。三是专家把脉,科研论证有深度。在充分掌握月湖水质现状和污染特性的基础上,逐一分析11项常用治水技术,确定净水、活水、美化、文化4条治理主线,重点抑制湖内藻类生长,重建生态系统提升月湖水体自净能力,将月湖建设成近自然型的城市湖泊。同时,强化专家团队的专业指导,邀请宁波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月湖水生态环境治理开展科学研究,组建“网络专家团”和“常设专家团”,定期商讨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签订为期十年的“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科研项目合作,在监测点常态化实施水样和底泥的采集和检测,为国内同类型湖泊治理提供大数据分析和实践经验。

  二、实施“湖岸景同治”,有效破解“碎片治理、屡治屡返”难题。一是在治湖上下功夫。在1年整治期内,对月湖进行“清淤及淤泥处置”“水质提升与水生态构建”“绿化提升”“海绵体修复”“智能化管理”等五大工程,累计排水40万立方米,清淤面积10万平方米、淤泥总量5万余立方米,实现水生态构建的底质改良,湖区水质主要指标由劣V类提升稳定在Ⅳ类水质标准,部分水质已达到Ⅲ类。在水生态构建工程中,构筑阶梯式水下森林,丰富水中的生物多样性,重建平衡的水生态系统。在后续9年运营养护期,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整个月湖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水质长期优良与稳定。二是在治岸上下功夫。围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以“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许可、村庄全治理”为目标,将该湖所在的月湖街道,作为首批“零直排街道”创建单位,高标准推进周边市政管网勘查、检修等工作,对月湖南区污水渗漏直排点位进行截污纳管,所有周边老小区和沿街商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有效实现岸上污染源“零排入”。同时,通过分区清淤、及时补水、沉降观测、提前加固等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周边堤岸、古建筑房屋安全。此外,深入拓展社区宣传栏、学校德育园地等宣传阵地以及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介,立体式宣传月湖治理,获得市民理解和支持,月湖街道还通过开展“城管进社区”“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广泛带动社区居民参与河岸垃圾清理,形成全民治水好氛围。三是在治景上下功夫。围绕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对月湖景区园林绿化进行全面提升,打造精品环境点位,形成“乔灌花草搭配、高低错落有致、组团式布局”的园林式景观。截至目前,累计改造林荫绿化1000平方米,裸地绿化及其他植物补种4900平方米,院士林、南区大草坪改造铺种5000平方米,增植园林特色小品3处。加快推动“厕所革命”提升景区品质,投资近400万元,在全市率先按照国家标准改造旅游厕所,建成3A级旅游厕所3个,2A级旅游厕所3个,成为宁波城市旅游厕所“网红”。

  三、实施“智慧化提升”,有效破解“传统低效、常治难清”难题。一是创新科技手段。针对月湖自净能力较弱、生物多样性不足、富营养化污染多发等情况,在国内城市湖泊治理中,首次建立全湖净化活水系统,将水中的磷、悬浮颗粒、藻类等杂质混凝沉淀,实现可循环净化,目前该系统净化流量达到每天1.6万立方米,使月湖水平均约每20天可以净化一次。采用生态钝化技术,在湖底铺设生态除磷剂,吸附固化浮泥中的磷元素,使水体磷含量大幅下降,有效抑制藻类生长,显著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二是实行生态修复。在湖底种植沉水植物以及浮叶植物,针对性地投放螺类及花白鲢等鱼苗,通过生物合理调配,实现月湖水生态恢复提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重新设计排水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将景区打造成一个“海绵体”,使雨水得到充分过滤净化之后再排入月湖。在湖畔每个雨水口附近放置“生态介质箱”,箱体上层设置绿植层,营造水上景观,箱体下层设置微生物培育床,有效吸附雨水中的氨氮、磷等元素,确保月湖水质。三是全程智能监测。设立3个智能化水质监测点,运营养护方可对水质进行实时远程监控,根据分析结果调控净化活水系统,科学合理地指导全湖净化活水系统的运作。探索运用自动化水质监测数据,对月湖的水质维护、生态调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进行科学决策,根据实际情况按“生态系统—活水系统—净化系统”顺序启动相应设备,当水质出现预警时,可通过三维荧光技术快速确定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性质和含量变化等信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保证水质长期优良与稳定,并有效节约运行管理费用。(海曙区治水办)

  宁海县三措并举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杨溪

  杨溪是宁海县境内第一大溪流白溪的最大支流,全线贯穿跃龙街道及黄坛镇。近年来,该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生态治理、景观提升和全民监护三措并举,把河道治理工程与两岸景观融为一体,把杨溪打造成为了人水和谐新样本。目前杨溪已获评市级“美丽河湖”,正在参评省级“美丽河湖”。

  一、强化标本兼治,建设生态溪流。一是融入生态治理理念。在杨溪治理中,大量采用生态斜坡结构等生态工程措施,保留现状滩地、松树坦,充分考虑水土交换、上下游生物洄游、繁衍需求,符合生态连续性要求,恢复河溪道水土草鱼的自然融合、共生共存的生态体系,构建生态水环境。二是狠抓源头治理。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在全面排摸杨溪流域工业、农业污染源的基础上,关停整改杨溪黄坛段铸钢企业,全部关闭沿岸畜禽养殖场;同时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沿线村庄全部实现截污纳管,城南污水厂已投入试运行。三是强化环境执法。按照“零容忍”的要求,严厉打击河道违建等破坏溪流自然生态的非法行为,组织多单位成立联合执法队伍于8月份开展联合检查5次,出动30余人次,对杨溪皮划艇经营者进行劝阻教育和叫停;开展河道清障专项行动,于 3月份对杨溪开展汛期涉河涉堤项目监管,督促相关部门清理脚手架近500平方米、河道渣土100多立方米,为杨溪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二、强化景观理念,提升河道颜值。一是坚持高标绿化,推进山水相融。杨溪治理中,综合考虑安全、生态、景观等多方面因素,邀请北京土人设计院、中国美院等单位专家进行指导,因地制宜,将沿溪流域的村庄、飞凤山等自然景观,进行高定位绿化工程设计,打造山水相融的美丽风景线。2009年,投资357.23万元实施杨溪黄坛段绿化工程,绿化面积4.55万平方米,通过配置色彩多样、有机衔接的丰富植物,营造出层次分明、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的杨溪生态长廊景观带。该工程于2010年1月份竣工并投用。二是突出惠民需求,推进人水相亲。2016年,投资3594万元实施杨溪亲水平台提升改造工程,对总长6公里的杨溪两岸进行改造,重点进行亲水平台与岸线建设,以亲水、戏水为主题,拆除硬化、渠化堤岸,增设景观台阶,并在水面上延伸架设绿色亲水步道,打造一个城市道路与溪流上下联通、活力与生态并存的带状滨水空间,形成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长廊。该工程于今年8月份竣工并投用。三是注重人文融合,推进城水相依。在充分保护利用河道现状资源,构建生态设施的基础上,融合当地文化特质和地域特征,把“十里红妆”博物馆、西门城楼、飞凤山、跃龙山等具有宁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纳入流域景观建设,打造高规格的美丽城市“会客厅”。

  三、强化建管并重,推进全民监护。一是健全管理体系,推行标准化管理。明确黄坛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跃龙街道农业农村科是杨溪堤防防洪抢险的专职管理机构。按照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的要求,对物业管理公司采取“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相结合办法,建立完善奖罚并重的良性机制,加强日常监管,提升工作绩效,确保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管理到位。目前,工程运行状况良好,被评为“2017年度宁波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典型工程”。二是明确管护责任,深化落实河长制。根据杨溪流域流经区域,构建完善县、镇、村三级河长体系。严格实行“一河一策”的管护责任,明确工作清单,为河长制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创新推出河道监督长制度,邀请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杨溪的治理和监督。三是坚持全民推进,营造浓厚治水氛围。开展“五水共治”(河长制)公益宣传工作,挖掘杨溪特色,加大管河护河的日常宣传力度,组织党群同心圆专项护溪行动,定期开展清理河道垃圾等行动;结合广场文化活动,在徐霞客大道纳凉景观点,开展“六进”宣传活动,普及河道保护知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设立“随手拍”“有奖举报”平台,带动群众参与创建工作,营造浓厚的治水氛围。(宁海县治水)

  全域“活水” 生态“美水” 人文“护水”——慈溪市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慈溪市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全市水域面积52.69平方公里,市、镇、村三级河道1710条,湖泊水库21个。近年来,该市以美丽河湖建设为契机,全面实施“全域活水、生态美水、人文护水”三大工程,着力打造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水网相通、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河湖新环境。目前有宁波市级美丽河湖1条,县镇级美丽河道19条。

  一、全域“活水”,打造流畅水动脉。一是实施骨干河道枢纽建设。围绕蓄水抗旱、泄洪排涝、生态复原等功能要求,编制《慈溪市骨干河网总体规划》,推进新城河、潮塘横江两大枢纽拓疏工程以及中部三塘横江拓疏,全力打通全长250公里的“三横十一纵”高速水路网络,并按照防洪排涝轻重缓急和各地实际需求,对徐家浦、半掘浦、建塘江等12条骨干河道制定近期工程建设规划,明确2025年前完成建设。二是实施中心城区水系环通。结合该市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地势走向和《慈溪市引水环通及中心城区排涝能力提升规划》,依托曹娥江引水入城,通过泵闸引调、疏浚拓宽等“活水”措施,实现中心城区引水环通,促进区域水体流动,有效改善河道水环境。今年以来,累计引水2.7亿立方米,其中引入城区2.5亿立方米。三是实施重点河道清淤疏浚。结合河道等级、周边环境和行洪排涝等因素,对全市34条县市级河道和296条镇级主要河道,建立河道淤积情况监测数据库和清淤长效机制,原则上按照县市级河道5-8年、其他河道8-10年、湖库10-15年进行一轮疏,减少因河道淤泥过多导致河道水体流动缓慢、纳污能力降低和水生态弱化等情况。今年来,已完成河湖库塘清淤143万方。

  二、生态美水,构建城乡水景观。一是以水为脉,构建城乡生态长廊。以宁波市级美丽河湖潮塘横江为样板,重点突出生态绿岸、亲水平台、河道景观建设要求,全力构成集亲水、观景、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全面彰显城市亲水元素。目前已在全市各河湖周边打造亲水平台59处,种植绿植19.4平方公里,建设沿水休闲健身步道14.8公里。二是以水为媒,发展城市新型业态。按照“一心两轴四区”的发展思路,围绕明月湖打造文化核心区,内设科博中心、慈溪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沿新城河、潮塘横江打造新城城市景观轴和滨水景观轴,在两轴之间,规划实施创意水街,引进创客码头、智能云端等多个新型产业;由“一心两轴”向周边辐射,开发建设文化商务区、科教园区、万亩畈生态区、商务住宅区,着力打造环杭州湾创新经济区。三是以水为本,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以“聚、精、特”(即水系功能宜聚不宜散,村庄品质宜精不宜粗,风格定位宜特不宜全)为原则,各镇村充分结合本地水系特征及人文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如观海卫镇根据鸣鹤古镇依山成街、因河成镇的特点,通过改造沿河古街,修缮24间走马楼、鸣鹤小五房等古遗迹,凸显“水乡古镇”历史风貌;龙山镇则结合“山连水、水绕村”的千年古村特点,突出古树、古井、古宅、古道等古韵,全力打造乐山活水的诗画新龙山。

  三、人文护水,强化多重水监管。一是加强河长护水。依托河(湖)长制,强化落实各级河长日常监督职责,全市共设立市、镇、村三级河长5800余名,湖长112名;同时,不定期组织河长交叉巡查,重点巡查易反弹河道,发现问题要求属地镇(街道)立即整改。今年发出河道督查单7份,重点督查问题河道16条。二是开展执法护水。以“美丽河湖”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行动为抓手,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护水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河违法行为,加快推进非法取水集中整治,督促指导各取水户整改落实,全面规范用水秩序。截至11月底,共处理各类违法事件2200余件,其中水事举报案件(含信访)54件。三是引导全民护水。在全面加强“六进”宣传的基础上,整合群众投诉举报渠道,统一设置12345政务服务受理平台,要求属地镇(街道)根据举报问题的严重性和时效性,对举报群众给予每起30-100元的奖励,全面激发群众主动督水的积极性。评选“河道监督积极分子”,对21名优秀的“河小二”百米岗、河道监督员等进行集中表彰,并将他们的护水管水事迹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以民间治水护水达人带动全民参与治水监督热情。(慈溪市水治办)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