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40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11-30 16:43:22

  第40期(总第236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11月30日

  治水促转型专辑

  工作简讯

  ●象山县高标准打造美丽生态牧场

  经验交流

  ●奉化区以治水促转型走出乡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象山县定塘镇以治水为突破口 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宁波打造“三大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模式” 引领畜牧业提档升级

  象山县高标准打造美丽生态牧场  今年以来,象山县坚持以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按照“环境绿化、墙面美化、道路硬化、排泄物资源化”的要求,高标准打造美丽生态牧场,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截至目前,今年9家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完成并通过验收,全县已累计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生态牧场22家。一是统一规划设计,突出产业特色。年初邀请设计专家对今年计划创建的9家美丽生态牧场进行整体外观设计,根据各养殖场场区布局、周边环境、饲养品种等情况,在场区原有条件的基层上,充分发挥各自特色,通过改造场区门面、墙体美化彩化、景观园林绿化、融合文化元素等手段,提升养殖场视觉效应,打造具有象山特色的美丽生态牧场。二是推广环保模式,实现生态养殖。探索推广“水禽岸养”“发酵床养殖”等新型环保养殖模式,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和效益双赢。目前已创建的22家美丽生态牧场中有14家采用“发酵床养殖”模式、8家采用“水禽岸养”模式,每年可减少粪污排放约17.5万吨。同时,推广“猪-沼-作物”和“猪-粪便收集-有机肥加工”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现畜禽排泄物生态消纳。三是革新养殖设备,推进“机器换人”。大力推广养殖场“机器换人”新装备,全面改装自动喂料机、节水型饮水器等高效节能设备,在避免饮用水浪费的同时有效减少30%的养殖污水排放。引入粪便一体化有机肥生产设备,改人工清粪为自动刮粪,推广引进养殖场消毒除臭综合设备,从源头减量着手解决污水臭气问题,促进养殖场疫病防控和养殖环境治理能力双提升。(市农林局)

  宁波市奉化区全域治水 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促乡村振兴

  近年来,宁波市奉化区将“治水治污”与全省“万村景区化”工程紧密结合,在改善优化全域水环境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全域大景区”,全面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2011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7年被评为乡村休闲产业峰会“十大乡村投资目的地”,创省级特色旅游村6个。

  一、“水里”与“岸上”同向发力,促乡村颜值“美”起来。一是全域截污,实现污水“零直排”。推行“一根管子接到底”全域截污纳管模式,2017年来累计投资12.92亿元,完成污水管网建设65.17公里、雨污分流改造22.66公里、管网提标改造22.44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或提升项目81个。将工业企业、“六小”行业作为污染源头治理重点,累计完成电镀行业生产线深度治理138条、金属表面酸洗企业整治58家,办理排水许可证1299张,立案查处企业389家,处罚金额2728.78万元。二是生态修复,打造美丽河湖。积极构建“一河两岸多节点”水生态修复大格局,重点实施湖库整治、清淤疏浚、涉水拆违等专项行动,累计清淤84.5万方,拆除涉水违章1.07万平方米。结合水利生态驳岸工程建设,深度融合水岸景观,打造“水下森林”,种植防护林带,建设水上湿地,加快推进东江、剡江等河道治理工程,实现水岸同治、美美与共。县江、剡江入选宁波首批“美丽河湖”。三是着眼长效,推进综合整治。健全河湖库长常态履职、区镇村三级联动、立体问责督查等长效机制,全力构筑区域治水闭合圈。综合运用人防、技防、群防手段,加大动态巡查、分级管理、联合监管、在线实时监控力度,创新“政府+志愿者”互动治水模式和“水医生诊所”,构建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监管体系。以治水为龙头,以绿化、净化、美化为抓手,同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覆盖城乡全域的“厕所革命”,改建提升新建旅游厕所38个。

  二、“融合”与“创新”同轮驱动,促乡村旅游“兴”起来。一是整合旅游资源。按照景区一体化、旅游全域化的思路,围绕“一村一景、一镇一品、一区一韵”,将山水风光、民俗文化、生态农业等各元素串联,打造“最美郊园”“最美乡村古道”等十大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加快民宿集聚区、田园综合体等品牌化发展,串点连线形成桃花盛开、四季花香、海韵渔歌、九曲剡溪等一批乡村景观带。目前,该区拥有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7家、省3A级景区村庄7家,数量为宁波最多。二是融合“旅游+”模式。发展“旅游+农业”,涌现了一批多元化的休闲农业产业基地,其中省级果蔬采摘基地3家;发展“旅游+山居”,溪口栖霞山居、大堰明湖山庄等高端民宿相继开业,形成大堰、溪口等地的民宿集聚区;发展“旅游+体育”,建成覆盖全区的近1000公里游步道系统,商量岗滑雪、正大马术俱乐部被评为省级休闲运动优秀项目;发展“旅游+海洋”,翡翠湾休闲渔业体验受追捧;发展“旅游+文化”,一批古村落、文化遗产、创意文化走进游客视野。三是创新旅游营销。发起新媒体攻势,邀请携程、途牛网、甬派等媒体大力宣传奉化全域旅游。细分客源市场,针对长三角、港澳台、东南亚及“一带一路”等市场,分别主打“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蒋氏故里、弥勒圣地”等品牌。有效运用高层营销、网络营销、事件营销、节庆营销、媒体营销等多元营销方式,创新全域营销模式。举办水蜜桃文化节、弥勒文化节、两岸山地桃花马拉松等旅游节事活动。今年来,奉化乡村元素登上央视20余次,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高端媒体刊发报道20余篇。

  三、“口袋”与“脑袋”同步富裕,促乡村实力“强”起来。一是业态植入助农民创收。大力推进乡村全域旅游,衍生发展休闲经济、生态经济、电商经济、文创经济、养生经济等业态,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如尚田镇致力于打造融采摘、文创、民俗、亲子等多体验和布龙、茶、竹、畲族等多文化的精品乡村游,同时借助农村淘宝平台,大力推广“尚田乡里”品牌的农旅商品。今年以来,该镇通过农旅文创融合发展创收2000余万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500余万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共接待乡村旅游944.77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3.2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53%和23.42%。二是人才引入激乡村活力。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通过农科农企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乡土人才“百人计划”实施、“乡创”平台建设等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乡村的开发和建设。成立甬台众创小镇众创联盟等“乡创平台”4个,培育创新创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5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服务各类创新创业人才260余名。三是文明渗入促良好乡风。将村规民约、文明礼仪等内容融入乡村景观节点及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的宣讲活动,结合“最美奉化人”“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的评选创建,营造向善向美的乡村新风尚。如大堰镇制订《群众文明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把养鱼治水、河道保洁等条款纳入村规民约,在每月“治水日”组织开展全民治水活动,以文明观察员、乡风文明红黑榜、浙江省首家“民约+公益”的“时间银行”等载体将文明的触角向村户延伸,“连山堰情”文明示范线创建成效明显。(奉化区治水办河)

  象山县定塘镇以治水为突破口 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象山县定塘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美丽河道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美丽牧场打造为抓手,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先后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市水利“大禹杯”金奖等荣誉。       

  一、立体化建设美丽河道。一是科学清淤。采用吸泥船水上绞吸、机械抓斗式开挖、泥浆泵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清淤工作。今年来,共清淤约13万方,清理河道约1.8公里。对淤泥进行资源化处置,一部分用于“农田增肥”,就近晾晒,并经检测合格后,作为化肥还田,提升土壤地力,其余用于“制砖”,通过与全县最大的制砖企业--宁波振和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制成砖块的生产原料。近年来,全镇共计100多万方淤泥全部得到循环再利用,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二是生态修复。强化沿河坡岸整治,采取干砌石块护岸、松木桩护岸等护岸方式,砌筑过程中注重河道孔隙率及透水性,为鱼虾水草的生长提供天然的生存环境,提升河道自我生态修复能力。推进“氮磷拦截吸收”“曝气充氧”“生态浮床”等河道工程建设,恢复与重建河道良性生态系统。同时,充分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持一定的水面率、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全面打通断头河等水利阻滞点,让水活起来。三是景观提升。着力抓好河道绿化和景观化改造,砌筑生态护岸8000米,打造生态河道8条。近两年,共投资7000余万元,重点建设了长塘河滨景观工程及中楼河柑橘湿地公园,绿化总面积达33784平方米,建设柑橘大道18公里。根据不同河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功能需求等,合理规划,构建园路、亲水平台、景观亭、庭院灯及小品、景墙、护栏等,将长塘河打造成宜走宜跑宜游宜赏的美丽河道,建成集柑橘种植、滨水公园、生态修复体系于一体的中楼河柑橘湿地公园。

  二、全域化整治环境卫生。一是推进垃圾分类。实行划片管理,每个村划分为20个片区,每个片区落实1名片长、2名村民(党员)代表及数名工作人员,分片包干,以一天早晚两次督导的方式,对垃圾分类、投放情况作常规检查,并实行“日报制”,及时掌握各片区工作情况,实现户生活垃圾分类动态化管理。同时,村干部带领妇女代表以及“小分队”定期上门指导,重点针对独居老人和困难群众。二是推进农资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根据各行政村农田数量,在全镇范围内设立农资包装废弃物专用回收桶200只,主要放置于农田耕作要道、小流域旁,同时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00亩以上规模承包大户、生猪50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和“三品一标”基地等25家规模种养殖场(户),各设立一个回收桶。实行水务员保洁队伍收集和规模种植主体自行收集相结合模式,定期在田头、河道做好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对回收桶里的农资包装废弃物进行初级分类、包装。三是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等工作,大力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城郊、城乡接合部、乡村生态环境,积极组织“洁美庭院”“亮点路段”星级评定,共创建“美丽庭院”15个村,打造大塘港绿道、金牛港樱花大道等亮丽路段5条,以点带面推进村庄绿化、净化、彩化,快速提升乡村颜值,为创建美丽乡村夯实基础。

  三、生态化打造美丽牧场。一是深化排泄物综合利用。2017年,该镇因地制宜,引进“发酵床”技术,推广“猪—沼—作物”“猪—粪便收集—有机肥加工”等生态循环模式,目前已在1家猪场、2家鸭场应用该技术,并取得了良好效益。通过在场舍内铺垫木屑等垫料,并拌入专门的菌种,使畜禽粪便直接在场舍内转为有机肥,从源头上杜绝了污染物的产生,减轻场舍异味的同时,大大增强畜禽的免疫力。同时,引进有机肥消纳技术,在一家大型鸡场就地开办鸡粪有机化处理加工厂,实现排泄物生态消纳。二是推进美丽牧场建设。累计拆除“低小散乱差”畜牧场106家近7万平方,完成整改10家。投资100余万元,对4家牧场进行美丽生态牧场改造,其中2家创建省级美丽牧场。4家牧场均以徽派造型进行打造,建造了白墙灰瓦、马头墙等徽派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墙面进行了相关主题的彩绘,将文化元素通过诗歌等形式在彩绘中得以体现(如鹅场突出爱情主题),并通过自动化喂料、安装节水装置及绿化种植等方式,进一步美化牧场。三是落实长效监管。建立畜禽养殖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在所有畜禽场都安装远程监控装置的基础上,每周定期开展3次以上污染隐患巡查,在做好技术指导的同时,督促畜禽场做好环境整治、日常保洁、免疫等工作。加强养殖户诚信建设,开展宣传培训及组织观看“畜禽养殖污染警示教育片”56人次,发放养殖污染治理告知书100余份,通过警示教育和正面引导,全面落实养殖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严防养殖无序反弹。(象山县治水办)

  宁波打造“三大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模式” 引领畜牧业提档升级

  近年来,市农业局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市创建为引领,坚持政府推动、创新驱动、示范带动,以优化布局结构、促进农牧融合、打造美丽牧业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畜牧业提档升级,总结推广了一批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了我市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助力。

  一、以天胜“四不用”为代表的多功能城郊生态农业模式。天胜农牧2014年初由海曙区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创办,总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面积1000多亩。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四不用”(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生长激素、不用除草剂)为理念,按照“种养合理配置+污染综合防控+生态产品增值”要求,将农田划分为蔬菜生态种植区、水稻生态种植区、“果园养鸡”生态果园区、水产养殖区、畜禽生态养殖区以及城市园林树枝消纳场、有机废弃物处置中心、天敌扩繁中心、雨水收集循环系统等区块,科学配置种养规模,配套清洁生产技术,区块间种养高效循环、资源有机互补,实现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实现雨水及灌溉水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应用和养分内部循环利用,实现全基地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整个农场成为了水、营养和生物循环平衡的整体。此种多功能城郊生态农业模式改善了产地环境,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还带动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和土地认养等休闲农业发展,又为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搭建了一个新平台。

  二、以“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代表的区域循环模式。为促进区域畜禽粪污资源化高效利用,宁海海联、绿港、新世纪等多家牧场依托“宁海县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这个平台,以建立生态型“种、养、饲、加”一体化生产模式为目标,开创了“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年出栏生猪10万头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周边配套消纳农田3.4万亩、蔬菜水果5万亩、柑橘5.6万亩,大力实施畜禽粪便加工还田、沼气工程、秸秆过腹等资源循环。同时,设有沼液专业服务配送中心(配备6辆沼液车,年配送能力近10万吨)、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及半成品有机肥加工车间,通过沼液配送中心车辆或管道将沼液输送至邻近的粮食功能区、果树蔬菜基地,粪便、沼渣由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统一收集发酵加工后制成有机肥,供应示范区内种植业基地,形成了“农业废弃物—奶牛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畜牧养殖—粪(肥)—有机复合肥—瓜果菜”和“鱼虾—贝藻”等多种立体化生态型循环模式。

  三、以“慈溪现代农业开发区”为典型的园区全产业链模式。为突破畜牧业生产空间制约瓶颈,利用慈溪滩涂围垦区实施绿色畜牧园区建设,建成了以宁波牛奶集团十八牧场和慈溪正大蛋业有限公司为典型的全产业链公司集团。宁波牛奶集团集科研、种植、养殖、加工、制造、营销于一体,坚持“好牛奶是养出来的”的战略理念,兴建十八牧场,占地近6000亩,存栏奶牛3000余头,是浙江省规模较大、养殖水平较高的牧场,先后通过HACCP、无公害农产品、有机牛奶等管理体系认证,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慈溪正大蛋业有限公司秉承“安全、美味、健康”产品理念,于2014年9月由正大集团投资兴建,投资2.3亿元,建成了12栋饲养规模100万羽鸡舍、2个污水处理车间、5个鸡粪处理车间和1个有机肥成品库,占地400亩。公司利用台湾进口的鸡粪发酵处理设备,将自动传送带收集的鸡粪制成优质有机肥,用于园区内水稻、玉米、果蔬等种植,水稻和玉米又可作为饲料原料用于蛋鸡养殖,有效整合集团下种植、饲料、制药等优势产业,实现种养生态循环利用。(市农业局)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40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11-30 16:43:22

  第40期(总第236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11月30日

  治水促转型专辑

  工作简讯

  ●象山县高标准打造美丽生态牧场

  经验交流

  ●奉化区以治水促转型走出乡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象山县定塘镇以治水为突破口 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宁波打造“三大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模式” 引领畜牧业提档升级

  象山县高标准打造美丽生态牧场  今年以来,象山县坚持以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按照“环境绿化、墙面美化、道路硬化、排泄物资源化”的要求,高标准打造美丽生态牧场,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截至目前,今年9家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完成并通过验收,全县已累计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生态牧场22家。一是统一规划设计,突出产业特色。年初邀请设计专家对今年计划创建的9家美丽生态牧场进行整体外观设计,根据各养殖场场区布局、周边环境、饲养品种等情况,在场区原有条件的基层上,充分发挥各自特色,通过改造场区门面、墙体美化彩化、景观园林绿化、融合文化元素等手段,提升养殖场视觉效应,打造具有象山特色的美丽生态牧场。二是推广环保模式,实现生态养殖。探索推广“水禽岸养”“发酵床养殖”等新型环保养殖模式,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和效益双赢。目前已创建的22家美丽生态牧场中有14家采用“发酵床养殖”模式、8家采用“水禽岸养”模式,每年可减少粪污排放约17.5万吨。同时,推广“猪-沼-作物”和“猪-粪便收集-有机肥加工”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现畜禽排泄物生态消纳。三是革新养殖设备,推进“机器换人”。大力推广养殖场“机器换人”新装备,全面改装自动喂料机、节水型饮水器等高效节能设备,在避免饮用水浪费的同时有效减少30%的养殖污水排放。引入粪便一体化有机肥生产设备,改人工清粪为自动刮粪,推广引进养殖场消毒除臭综合设备,从源头减量着手解决污水臭气问题,促进养殖场疫病防控和养殖环境治理能力双提升。(市农林局)

  宁波市奉化区全域治水 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促乡村振兴

  近年来,宁波市奉化区将“治水治污”与全省“万村景区化”工程紧密结合,在改善优化全域水环境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全域大景区”,全面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2011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7年被评为乡村休闲产业峰会“十大乡村投资目的地”,创省级特色旅游村6个。

  一、“水里”与“岸上”同向发力,促乡村颜值“美”起来。一是全域截污,实现污水“零直排”。推行“一根管子接到底”全域截污纳管模式,2017年来累计投资12.92亿元,完成污水管网建设65.17公里、雨污分流改造22.66公里、管网提标改造22.44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或提升项目81个。将工业企业、“六小”行业作为污染源头治理重点,累计完成电镀行业生产线深度治理138条、金属表面酸洗企业整治58家,办理排水许可证1299张,立案查处企业389家,处罚金额2728.78万元。二是生态修复,打造美丽河湖。积极构建“一河两岸多节点”水生态修复大格局,重点实施湖库整治、清淤疏浚、涉水拆违等专项行动,累计清淤84.5万方,拆除涉水违章1.07万平方米。结合水利生态驳岸工程建设,深度融合水岸景观,打造“水下森林”,种植防护林带,建设水上湿地,加快推进东江、剡江等河道治理工程,实现水岸同治、美美与共。县江、剡江入选宁波首批“美丽河湖”。三是着眼长效,推进综合整治。健全河湖库长常态履职、区镇村三级联动、立体问责督查等长效机制,全力构筑区域治水闭合圈。综合运用人防、技防、群防手段,加大动态巡查、分级管理、联合监管、在线实时监控力度,创新“政府+志愿者”互动治水模式和“水医生诊所”,构建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监管体系。以治水为龙头,以绿化、净化、美化为抓手,同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覆盖城乡全域的“厕所革命”,改建提升新建旅游厕所38个。

  二、“融合”与“创新”同轮驱动,促乡村旅游“兴”起来。一是整合旅游资源。按照景区一体化、旅游全域化的思路,围绕“一村一景、一镇一品、一区一韵”,将山水风光、民俗文化、生态农业等各元素串联,打造“最美郊园”“最美乡村古道”等十大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加快民宿集聚区、田园综合体等品牌化发展,串点连线形成桃花盛开、四季花香、海韵渔歌、九曲剡溪等一批乡村景观带。目前,该区拥有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7家、省3A级景区村庄7家,数量为宁波最多。二是融合“旅游+”模式。发展“旅游+农业”,涌现了一批多元化的休闲农业产业基地,其中省级果蔬采摘基地3家;发展“旅游+山居”,溪口栖霞山居、大堰明湖山庄等高端民宿相继开业,形成大堰、溪口等地的民宿集聚区;发展“旅游+体育”,建成覆盖全区的近1000公里游步道系统,商量岗滑雪、正大马术俱乐部被评为省级休闲运动优秀项目;发展“旅游+海洋”,翡翠湾休闲渔业体验受追捧;发展“旅游+文化”,一批古村落、文化遗产、创意文化走进游客视野。三是创新旅游营销。发起新媒体攻势,邀请携程、途牛网、甬派等媒体大力宣传奉化全域旅游。细分客源市场,针对长三角、港澳台、东南亚及“一带一路”等市场,分别主打“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蒋氏故里、弥勒圣地”等品牌。有效运用高层营销、网络营销、事件营销、节庆营销、媒体营销等多元营销方式,创新全域营销模式。举办水蜜桃文化节、弥勒文化节、两岸山地桃花马拉松等旅游节事活动。今年来,奉化乡村元素登上央视20余次,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高端媒体刊发报道20余篇。

  三、“口袋”与“脑袋”同步富裕,促乡村实力“强”起来。一是业态植入助农民创收。大力推进乡村全域旅游,衍生发展休闲经济、生态经济、电商经济、文创经济、养生经济等业态,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如尚田镇致力于打造融采摘、文创、民俗、亲子等多体验和布龙、茶、竹、畲族等多文化的精品乡村游,同时借助农村淘宝平台,大力推广“尚田乡里”品牌的农旅商品。今年以来,该镇通过农旅文创融合发展创收2000余万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500余万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共接待乡村旅游944.77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3.2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53%和23.42%。二是人才引入激乡村活力。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通过农科农企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乡土人才“百人计划”实施、“乡创”平台建设等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乡村的开发和建设。成立甬台众创小镇众创联盟等“乡创平台”4个,培育创新创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5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服务各类创新创业人才260余名。三是文明渗入促良好乡风。将村规民约、文明礼仪等内容融入乡村景观节点及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的宣讲活动,结合“最美奉化人”“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的评选创建,营造向善向美的乡村新风尚。如大堰镇制订《群众文明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把养鱼治水、河道保洁等条款纳入村规民约,在每月“治水日”组织开展全民治水活动,以文明观察员、乡风文明红黑榜、浙江省首家“民约+公益”的“时间银行”等载体将文明的触角向村户延伸,“连山堰情”文明示范线创建成效明显。(奉化区治水办河)

  象山县定塘镇以治水为突破口 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象山县定塘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美丽河道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美丽牧场打造为抓手,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先后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市水利“大禹杯”金奖等荣誉。       

  一、立体化建设美丽河道。一是科学清淤。采用吸泥船水上绞吸、机械抓斗式开挖、泥浆泵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清淤工作。今年来,共清淤约13万方,清理河道约1.8公里。对淤泥进行资源化处置,一部分用于“农田增肥”,就近晾晒,并经检测合格后,作为化肥还田,提升土壤地力,其余用于“制砖”,通过与全县最大的制砖企业--宁波振和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制成砖块的生产原料。近年来,全镇共计100多万方淤泥全部得到循环再利用,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二是生态修复。强化沿河坡岸整治,采取干砌石块护岸、松木桩护岸等护岸方式,砌筑过程中注重河道孔隙率及透水性,为鱼虾水草的生长提供天然的生存环境,提升河道自我生态修复能力。推进“氮磷拦截吸收”“曝气充氧”“生态浮床”等河道工程建设,恢复与重建河道良性生态系统。同时,充分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持一定的水面率、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全面打通断头河等水利阻滞点,让水活起来。三是景观提升。着力抓好河道绿化和景观化改造,砌筑生态护岸8000米,打造生态河道8条。近两年,共投资7000余万元,重点建设了长塘河滨景观工程及中楼河柑橘湿地公园,绿化总面积达33784平方米,建设柑橘大道18公里。根据不同河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功能需求等,合理规划,构建园路、亲水平台、景观亭、庭院灯及小品、景墙、护栏等,将长塘河打造成宜走宜跑宜游宜赏的美丽河道,建成集柑橘种植、滨水公园、生态修复体系于一体的中楼河柑橘湿地公园。

  二、全域化整治环境卫生。一是推进垃圾分类。实行划片管理,每个村划分为20个片区,每个片区落实1名片长、2名村民(党员)代表及数名工作人员,分片包干,以一天早晚两次督导的方式,对垃圾分类、投放情况作常规检查,并实行“日报制”,及时掌握各片区工作情况,实现户生活垃圾分类动态化管理。同时,村干部带领妇女代表以及“小分队”定期上门指导,重点针对独居老人和困难群众。二是推进农资包装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根据各行政村农田数量,在全镇范围内设立农资包装废弃物专用回收桶200只,主要放置于农田耕作要道、小流域旁,同时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00亩以上规模承包大户、生猪50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和“三品一标”基地等25家规模种养殖场(户),各设立一个回收桶。实行水务员保洁队伍收集和规模种植主体自行收集相结合模式,定期在田头、河道做好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对回收桶里的农资包装废弃物进行初级分类、包装。三是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等工作,大力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城郊、城乡接合部、乡村生态环境,积极组织“洁美庭院”“亮点路段”星级评定,共创建“美丽庭院”15个村,打造大塘港绿道、金牛港樱花大道等亮丽路段5条,以点带面推进村庄绿化、净化、彩化,快速提升乡村颜值,为创建美丽乡村夯实基础。

  三、生态化打造美丽牧场。一是深化排泄物综合利用。2017年,该镇因地制宜,引进“发酵床”技术,推广“猪—沼—作物”“猪—粪便收集—有机肥加工”等生态循环模式,目前已在1家猪场、2家鸭场应用该技术,并取得了良好效益。通过在场舍内铺垫木屑等垫料,并拌入专门的菌种,使畜禽粪便直接在场舍内转为有机肥,从源头上杜绝了污染物的产生,减轻场舍异味的同时,大大增强畜禽的免疫力。同时,引进有机肥消纳技术,在一家大型鸡场就地开办鸡粪有机化处理加工厂,实现排泄物生态消纳。二是推进美丽牧场建设。累计拆除“低小散乱差”畜牧场106家近7万平方,完成整改10家。投资100余万元,对4家牧场进行美丽生态牧场改造,其中2家创建省级美丽牧场。4家牧场均以徽派造型进行打造,建造了白墙灰瓦、马头墙等徽派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墙面进行了相关主题的彩绘,将文化元素通过诗歌等形式在彩绘中得以体现(如鹅场突出爱情主题),并通过自动化喂料、安装节水装置及绿化种植等方式,进一步美化牧场。三是落实长效监管。建立畜禽养殖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在所有畜禽场都安装远程监控装置的基础上,每周定期开展3次以上污染隐患巡查,在做好技术指导的同时,督促畜禽场做好环境整治、日常保洁、免疫等工作。加强养殖户诚信建设,开展宣传培训及组织观看“畜禽养殖污染警示教育片”56人次,发放养殖污染治理告知书100余份,通过警示教育和正面引导,全面落实养殖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严防养殖无序反弹。(象山县治水办)

  宁波打造“三大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模式” 引领畜牧业提档升级

  近年来,市农业局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市创建为引领,坚持政府推动、创新驱动、示范带动,以优化布局结构、促进农牧融合、打造美丽牧业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畜牧业提档升级,总结推广了一批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了我市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助力。

  一、以天胜“四不用”为代表的多功能城郊生态农业模式。天胜农牧2014年初由海曙区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创办,总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面积1000多亩。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四不用”(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生长激素、不用除草剂)为理念,按照“种养合理配置+污染综合防控+生态产品增值”要求,将农田划分为蔬菜生态种植区、水稻生态种植区、“果园养鸡”生态果园区、水产养殖区、畜禽生态养殖区以及城市园林树枝消纳场、有机废弃物处置中心、天敌扩繁中心、雨水收集循环系统等区块,科学配置种养规模,配套清洁生产技术,区块间种养高效循环、资源有机互补,实现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实现雨水及灌溉水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应用和养分内部循环利用,实现全基地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整个农场成为了水、营养和生物循环平衡的整体。此种多功能城郊生态农业模式改善了产地环境,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还带动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和土地认养等休闲农业发展,又为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搭建了一个新平台。

  二、以“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代表的区域循环模式。为促进区域畜禽粪污资源化高效利用,宁海海联、绿港、新世纪等多家牧场依托“宁海县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这个平台,以建立生态型“种、养、饲、加”一体化生产模式为目标,开创了“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年出栏生猪10万头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周边配套消纳农田3.4万亩、蔬菜水果5万亩、柑橘5.6万亩,大力实施畜禽粪便加工还田、沼气工程、秸秆过腹等资源循环。同时,设有沼液专业服务配送中心(配备6辆沼液车,年配送能力近10万吨)、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及半成品有机肥加工车间,通过沼液配送中心车辆或管道将沼液输送至邻近的粮食功能区、果树蔬菜基地,粪便、沼渣由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统一收集发酵加工后制成有机肥,供应示范区内种植业基地,形成了“农业废弃物—奶牛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畜牧养殖—粪(肥)—有机复合肥—瓜果菜”和“鱼虾—贝藻”等多种立体化生态型循环模式。

  三、以“慈溪现代农业开发区”为典型的园区全产业链模式。为突破畜牧业生产空间制约瓶颈,利用慈溪滩涂围垦区实施绿色畜牧园区建设,建成了以宁波牛奶集团十八牧场和慈溪正大蛋业有限公司为典型的全产业链公司集团。宁波牛奶集团集科研、种植、养殖、加工、制造、营销于一体,坚持“好牛奶是养出来的”的战略理念,兴建十八牧场,占地近6000亩,存栏奶牛3000余头,是浙江省规模较大、养殖水平较高的牧场,先后通过HACCP、无公害农产品、有机牛奶等管理体系认证,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慈溪正大蛋业有限公司秉承“安全、美味、健康”产品理念,于2014年9月由正大集团投资兴建,投资2.3亿元,建成了12栋饲养规模100万羽鸡舍、2个污水处理车间、5个鸡粪处理车间和1个有机肥成品库,占地400亩。公司利用台湾进口的鸡粪发酵处理设备,将自动传送带收集的鸡粪制成优质有机肥,用于园区内水稻、玉米、果蔬等种植,水稻和玉米又可作为饲料原料用于蛋鸡养殖,有效整合集团下种植、饲料、制药等优势产业,实现种养生态循环利用。(市农业局)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