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慈溪:建创新活力之城 成为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11-28 10:32: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拉高标杆扬长补短 六争攻坚三年攀高

胜陆高架贯穿南北加速产城融合 通讯员供图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勇于闯新路,快速崛起为杭州湾畔的开发热土、发展高地,实现了率先发展、领先发展。一项项前人从未走过的路子、一个个“第一”,不仅成为中国改革的先发地之一,还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昨天上午,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慈溪市委常委、副市长谢琦琦介绍了慈溪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晒成绩

  综合实力

  2003年起经济综合实力排名

  始终保持全国百强县(市)前十

  过去40年,慈溪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三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沧桑巨变的辉煌。

  用数据说话,从2003年开始,慈溪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始终保持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全省县(市)第一的水平。

  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2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532.57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1元增加到2017年的14.58万元,增长392倍。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0.5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90.13亿元,增长557倍。

  慈溪以占全国万分之1.4的土地,创造了全国千分之1.9的生产总值和千分之1.7的财政收入。改革开放前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彻底改变,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市的转型,加快向湾区经济强市迈进。

  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6.0 :46.1 :17.9优化为2017年的3.5 :60.9 :35.6,工农商贸各行业蓬勃发展。

  慈溪工业经济迈向“智能化”。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82.3亿元,年均增长15.8%。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434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408家、上市公司7家。累计发布“浙江制造”标准19项,获得“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产品10个,均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一。

  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初,慈溪就较早开始了农村多种经营及工业反哺农业,为农业高效发展打下基础。适应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慈溪模式”被认定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七大模式之一,获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年内有望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服务业迈向“高端化”。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0.5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13.13亿元,年均增长14.2%。创建成省电子商务示范市,2017年网络零售额居全省前列、文创产业增加值居宁波第一,近5年旅游总收入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

  民营经济是最重的发展底牌

  贡献了慈溪约80%的GDP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始终是慈溪最大的发展优势、最亮的发展特色和最重的发展底牌,贡献了慈溪约80%的地区生产总值、98%的规上工业总产值、91%的税收、90%的就业岗位和100%的高新技术企业。

  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6万户,居宁波大市首位,其中私营企业的户数和注册资本分别达到3.93万户和1208亿元,个体工商户达到11.8万户,平均每2.5户就有1户经商办企业。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近五年累计引进外资11.7亿美元、内资283.25亿元,累计进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获评国家级家电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浙江省外贸十强县(市、区)。

  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杭州湾创新中心等五大产业平台及五大专业园成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主阵地,中捷(中东欧)产业合作园等4个平台列入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重点平台。

  创新驱动活力迸发。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17年末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到2.83%,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72件。

  城市品质

  城市化率提高到68.8%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

  过去40年,是慈溪城市能级品质持续提升,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向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的40年。

  1988年撤县设市,慈溪城镇化提速,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一跃成为沪杭甬金三角节点城市,在基本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基础上,抢抓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朝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阔步前进。

  整个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以主干道建设拉框架、促改造,规划100平方公里、建成46.2平方公里,集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杭州湾新区从“一张白纸”的滩涂地上拔地而起,打造了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区。周巷、观海卫入选省小城市培育试点,滨海经济开发区实行“区镇合一”体制、加快打造滨海新城,三地加速“由镇向城”跨越。

  2017年,慈溪城镇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68.8%,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8%

  创成国家园林城市

  城市功能承载日趋完善。建成了一大批交通、通讯、园林、供水、排水等城市公用设施,城市功能品质不断优化提升。建成“城市客厅”文化商务区,打造“城市绿肺”森林公园,新城河启动段成为“城市新景”,建成文化公建群、体育中心等一批文体设施。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2平方米,创成国家园林城市。

  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彰显。着力构建“外联内畅”大交通体系,杭州湾跨海大桥、沈海高速建成投用,一举扭转了慈溪交通末梢的局面,在全省各县市建成首条高架快速路—胜陆公路(胜山—横河段)。

  新城大道、中横线、浒崇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等骨干道路相继建成,市域“三横六纵”骨架干线路网加快构建,2017年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达1623公里,公路网密度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8倍。

  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建制村实现公交“村村通”。全面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周巷天元成为省级样板,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省级卫生镇(街道)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镇3个、特色精品村8个,建设A级景区村庄39个,5个村庄入选浙江省及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创建成为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劣V类水全面消除,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近七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41.3%。捧得省“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先后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生态市、省环保模范城市、省“清三河”达标县市,13个镇(街道)创成国家级生态镇(街道)。

  民生福祉

  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57辆

  四度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

  过去40年,是慈溪百姓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创成最具幸福感城市的40年。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四度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群众增收渠道拓宽,腰包越来越鼓,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4894元、32088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27.8倍、20.5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17年的1.71。

  2017年年末,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59、49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57辆,城乡居民生活已高水平实现小康,向着共同富裕大步迈进。

  人民生活更有保障。养老、医疗保障实现城乡并轨,全省率先推动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迈进,2017年末参保率分别达到98.68%、99.21%,连续多年居宁波前列。

  全省率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统一,农村五保户实行集中统一供养,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59.14万平方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公平普惠的学前教育体系,率先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获评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市、全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市。

  医疗卫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构建起“一核五中心”医疗服务圈,建成中外合资综合性医院慈林医院。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市。健康慈溪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市民预期寿命提高到81.3岁。

  获评中国慈孝文化之乡

  全省率先推行社区日间照料模式

  大力传承弘扬特色地域文化,“慈文化”打响品牌,获评中国慈孝文化之乡,“青瓷文化”成为慈溪金名片,还建成宁波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建成投用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成180家农村文化礼堂,拥有国家和省级文保单位1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3A级养老服务中心占比居宁波首位,全省率先推行社区日间照料模式,基本形成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人民生活更为安宁。推进“一中心+四平台+全科网格”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在宁波率先启动网格长(员)专职化工作,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深入开展平安、法治建设,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连续13年下降,获评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夺取“平安银鼎”。

  再出发

  高水平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之后

  分两个阶段

  提升“美丽幸福慈溪”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慈溪奋进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从现在到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慈溪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低收入群体增收、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县级城市第一方阵前列,持续不断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分两个阶段进一步提升“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建设水平。

  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全面建成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高标准创新型城市、高水平文明法治城市、高品质民生幸福城市,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魅力初显,高能级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初步确立。

  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居国内外同类型城市前列,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建成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成为具有“强劲实力、独特魅力、蓬勃活力和较高知名度较强影响力”的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现代金报通讯员叶慧 记者樊莹

编辑: 杜寅

慈溪:建创新活力之城 成为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11-28 10:32:00

胜陆高架贯穿南北加速产城融合 通讯员供图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勇于闯新路,快速崛起为杭州湾畔的开发热土、发展高地,实现了率先发展、领先发展。一项项前人从未走过的路子、一个个“第一”,不仅成为中国改革的先发地之一,还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昨天上午,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慈溪市委常委、副市长谢琦琦介绍了慈溪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晒成绩

  综合实力

  2003年起经济综合实力排名

  始终保持全国百强县(市)前十

  过去40年,慈溪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三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沧桑巨变的辉煌。

  用数据说话,从2003年开始,慈溪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始终保持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全省县(市)第一的水平。

  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2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532.57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1元增加到2017年的14.58万元,增长392倍。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0.5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90.13亿元,增长557倍。

  慈溪以占全国万分之1.4的土地,创造了全国千分之1.9的生产总值和千分之1.7的财政收入。改革开放前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彻底改变,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市的转型,加快向湾区经济强市迈进。

  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6.0 :46.1 :17.9优化为2017年的3.5 :60.9 :35.6,工农商贸各行业蓬勃发展。

  慈溪工业经济迈向“智能化”。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82.3亿元,年均增长15.8%。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434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408家、上市公司7家。累计发布“浙江制造”标准19项,获得“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产品10个,均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一。

  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初,慈溪就较早开始了农村多种经营及工业反哺农业,为农业高效发展打下基础。适应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慈溪模式”被认定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七大模式之一,获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年内有望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服务业迈向“高端化”。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0.5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13.13亿元,年均增长14.2%。创建成省电子商务示范市,2017年网络零售额居全省前列、文创产业增加值居宁波第一,近5年旅游总收入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

  民营经济是最重的发展底牌

  贡献了慈溪约80%的GDP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始终是慈溪最大的发展优势、最亮的发展特色和最重的发展底牌,贡献了慈溪约80%的地区生产总值、98%的规上工业总产值、91%的税收、90%的就业岗位和100%的高新技术企业。

  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6万户,居宁波大市首位,其中私营企业的户数和注册资本分别达到3.93万户和1208亿元,个体工商户达到11.8万户,平均每2.5户就有1户经商办企业。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近五年累计引进外资11.7亿美元、内资283.25亿元,累计进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投资贸易关系,获评国家级家电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浙江省外贸十强县(市、区)。

  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杭州湾创新中心等五大产业平台及五大专业园成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主阵地,中捷(中东欧)产业合作园等4个平台列入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重点平台。

  创新驱动活力迸发。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17年末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到2.83%,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72件。

  城市品质

  城市化率提高到68.8%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

  过去40年,是慈溪城市能级品质持续提升,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向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的40年。

  1988年撤县设市,慈溪城镇化提速,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一跃成为沪杭甬金三角节点城市,在基本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基础上,抢抓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朝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阔步前进。

  整个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以主干道建设拉框架、促改造,规划100平方公里、建成46.2平方公里,集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杭州湾新区从“一张白纸”的滩涂地上拔地而起,打造了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区。周巷、观海卫入选省小城市培育试点,滨海经济开发区实行“区镇合一”体制、加快打造滨海新城,三地加速“由镇向城”跨越。

  2017年,慈溪城镇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68.8%,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8%

  创成国家园林城市

  城市功能承载日趋完善。建成了一大批交通、通讯、园林、供水、排水等城市公用设施,城市功能品质不断优化提升。建成“城市客厅”文化商务区,打造“城市绿肺”森林公园,新城河启动段成为“城市新景”,建成文化公建群、体育中心等一批文体设施。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2平方米,创成国家园林城市。

  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彰显。着力构建“外联内畅”大交通体系,杭州湾跨海大桥、沈海高速建成投用,一举扭转了慈溪交通末梢的局面,在全省各县市建成首条高架快速路—胜陆公路(胜山—横河段)。

  新城大道、中横线、浒崇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等骨干道路相继建成,市域“三横六纵”骨架干线路网加快构建,2017年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达1623公里,公路网密度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8倍。

  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建制村实现公交“村村通”。全面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周巷天元成为省级样板,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省级卫生镇(街道)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镇3个、特色精品村8个,建设A级景区村庄39个,5个村庄入选浙江省及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创建成为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劣V类水全面消除,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近七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41.3%。捧得省“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先后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生态市、省环保模范城市、省“清三河”达标县市,13个镇(街道)创成国家级生态镇(街道)。

  民生福祉

  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57辆

  四度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

  过去40年,是慈溪百姓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创成最具幸福感城市的40年。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四度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群众增收渠道拓宽,腰包越来越鼓,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4894元、32088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27.8倍、20.5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17年的1.71。

  2017年年末,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59、49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57辆,城乡居民生活已高水平实现小康,向着共同富裕大步迈进。

  人民生活更有保障。养老、医疗保障实现城乡并轨,全省率先推动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迈进,2017年末参保率分别达到98.68%、99.21%,连续多年居宁波前列。

  全省率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统一,农村五保户实行集中统一供养,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59.14万平方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公平普惠的学前教育体系,率先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获评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市、全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市。

  医疗卫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构建起“一核五中心”医疗服务圈,建成中外合资综合性医院慈林医院。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市。健康慈溪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市民预期寿命提高到81.3岁。

  获评中国慈孝文化之乡

  全省率先推行社区日间照料模式

  大力传承弘扬特色地域文化,“慈文化”打响品牌,获评中国慈孝文化之乡,“青瓷文化”成为慈溪金名片,还建成宁波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建成投用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成180家农村文化礼堂,拥有国家和省级文保单位1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3A级养老服务中心占比居宁波首位,全省率先推行社区日间照料模式,基本形成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人民生活更为安宁。推进“一中心+四平台+全科网格”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在宁波率先启动网格长(员)专职化工作,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深入开展平安、法治建设,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连续13年下降,获评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夺取“平安银鼎”。

  再出发

  高水平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之后

  分两个阶段

  提升“美丽幸福慈溪”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慈溪奋进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从现在到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慈溪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低收入群体增收、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县级城市第一方阵前列,持续不断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分两个阶段进一步提升“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建设水平。

  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全面建成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高标准创新型城市、高水平文明法治城市、高品质民生幸福城市,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魅力初显,高能级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初步确立。

  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居国内外同类型城市前列,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建成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慈溪,成为具有“强劲实力、独特魅力、蓬勃活力和较高知名度较强影响力”的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现代金报通讯员叶慧 记者樊莹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