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攀高进位 “科技争投”抢占核心竞争力
稿源: 宁波日报   2018-11-08 10:25:31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拉高标杆扬长补短 六争攻坚三年攀高

图为双鹿“黑灯工厂” (照片由市经信委提供)

  在日益白热化的城市竞争中,唯有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才能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在“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中,我市明确了“科技争投”的目标:要牢固树立科技是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平台带动作用和人才支撑作用,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增强区域创新实力。

  如何瞄准前沿发展趋势,补齐已有的科技“短板”,为宁波高质量发展释放新动能?今年以来,全市相关部门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立足岗位主动担当,为下好这局事关城市未来成长的大棋而大干快干。

  科技创新,对标先进使命责任在肩

  对标先进、攀高进位,自主研发是关键。机关党员干部必须要用非常之力下非常之功,方能解决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

  从宁波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科技创新正呈现出跟跑、并跑和领跑“三跑并举”的局面,实现全市创新效能的“脱胎换骨”,必须争分夺秒、加紧投入。

  对此,我市重磅出台“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围绕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面向“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需要,聚焦细分领域,以突破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重大战略产品(服务),引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计划。

  “干科技工作的党员,就得有跟得上科技发展的思想觉悟和行动效率。”作为这一方案编制的处室负责人,市科技局综合计划处处长张永庆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期间,他牵头组织了一支近500人的专家、干部团队,对全市150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技术需求征集和实地调研,再对标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勾勒出宁波抢占核心竞争力的“路线图”。

  最终,经过反复修改讨论,我市吹响了“科技争投”的集结号,那就是力争用5年的时间,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掌握200项技术,推出100个战略产品,形成若干个特色技术链条,催生第三代半导体等多个千亿级产业,带动形成绿色石化等多个百亿级产业,并于今年5月首批发布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器件在内的八个重大专项,面向全国“张榜纳贤”。

  “宁波肩负着为浙江乃至全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由大到强探索新路径的重要使命。”市科技局党委负责人如是说。按照目标,宁波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能级大院大所数量等“八个倍增”,培育强劲发展新动能。

  高效落地,平台人才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推动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那么创新平台,则是企业高质量创新的“加速器”——此刻的宁波,对高水平研发机构和科研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

  “有了‘科技争投’这一大目标以后,现在我们的干部不是在谈项目,就是在谈项目的路上。”在市科技局,特别组建了科技争投工作专班,每一项任务、每一项工作的部署、推进与实施都能精准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落实到具体的时间节点,一环扣一环抓到底、抓到位,实现挂图作战和精准落地执行。

  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院南方中心、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

  一连串“大院大所”陆续签约落地,一大批来自海内外的院士、顶尖人才相继落户——今年以来,正是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携手努力下,“抢”出了创新要素集聚的新速度,为我市科技工作的争先进位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四名引进工程”的指引下,市教育局机关党员干部抢抓机遇,聚焦人才高地,着力引进名校名院名所名人,集聚优质资源,打造高层次平台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同时推进产学协作,建成省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6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44个等多个平台,在解决制约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海洋装备等重大技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抢人才抢机遇抢项目”的要求下,市人社局将人才工作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着眼需求、勇于创新,抢抓机遇、积极作为,通过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队伍整体提升、激发人才智力集聚活力、加大人才项目支持力度,为更多市场主体“强筋健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加大投入,补齐短板释放政策红利

  2017年,宁波R&D支出占GDP比重仅为2.46%,而厦门、武汉、杭州、合肥、南京等城市均已超过3%,深圳超过4%,西安则是5%……

  这一组数据,常常萦绕在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处长张永彤的心头。研发经费投入一直是制约宁波企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掣肘,到底该如何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让更多市场主体步入创新轨道?

  在调研走访时,张永彤了解到不少企业对于宁波最新企业研发投入相关政策并不清楚,就动起了做一次全市企业“大培训”的脑筋,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培训,让更多有研发活动的科技企业享受到税收及补助政策的激励和红利。

  在培训中,他们主动联系各区县(市)科技管理、统计部门、税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参与,连续4天组织了12场企业研发投入相关政策培训会,覆盖北仑、海曙等12个区县(市)和功能区,累计为4000余家科技型企业中的5000余名科技管理人员提供“面对面”的业务指导。

  研发投入高、存在资金瓶颈,研发之路不好走、风险系数高……面对这些高成长企业的共同心声,宁波政府部门拿出了更多精准政策,掏出“真金白银”予以支持。今年上半年,我市下达科技经费同比增长近四成,超3000家科技型企业获得扶持,并享受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大大提升了企业实业投资热情和研发投入积极性。

  在政府资本撬动下,社会资本源源不断投入创新创业活动,为新兴产业“加油”。截至7月底,宁波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先后投资209个创新型初创项目,撬动民间投资近20亿元;与此同时,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新产品产值、发明专利申请量全线飘红,近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双双稳步增长。

  记者黄合通讯员李旭

编辑: 杜寅

攀高进位 “科技争投”抢占核心竞争力

稿源: 宁波日报 2018-11-08 10:25:31

图为双鹿“黑灯工厂” (照片由市经信委提供)

  在日益白热化的城市竞争中,唯有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才能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在“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中,我市明确了“科技争投”的目标:要牢固树立科技是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平台带动作用和人才支撑作用,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增强区域创新实力。

  如何瞄准前沿发展趋势,补齐已有的科技“短板”,为宁波高质量发展释放新动能?今年以来,全市相关部门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立足岗位主动担当,为下好这局事关城市未来成长的大棋而大干快干。

  科技创新,对标先进使命责任在肩

  对标先进、攀高进位,自主研发是关键。机关党员干部必须要用非常之力下非常之功,方能解决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

  从宁波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科技创新正呈现出跟跑、并跑和领跑“三跑并举”的局面,实现全市创新效能的“脱胎换骨”,必须争分夺秒、加紧投入。

  对此,我市重磅出台“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围绕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面向“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需要,聚焦细分领域,以突破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重大战略产品(服务),引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计划。

  “干科技工作的党员,就得有跟得上科技发展的思想觉悟和行动效率。”作为这一方案编制的处室负责人,市科技局综合计划处处长张永庆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期间,他牵头组织了一支近500人的专家、干部团队,对全市150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技术需求征集和实地调研,再对标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勾勒出宁波抢占核心竞争力的“路线图”。

  最终,经过反复修改讨论,我市吹响了“科技争投”的集结号,那就是力争用5年的时间,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掌握200项技术,推出100个战略产品,形成若干个特色技术链条,催生第三代半导体等多个千亿级产业,带动形成绿色石化等多个百亿级产业,并于今年5月首批发布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器件在内的八个重大专项,面向全国“张榜纳贤”。

  “宁波肩负着为浙江乃至全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由大到强探索新路径的重要使命。”市科技局党委负责人如是说。按照目标,宁波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能级大院大所数量等“八个倍增”,培育强劲发展新动能。

  高效落地,平台人才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推动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那么创新平台,则是企业高质量创新的“加速器”——此刻的宁波,对高水平研发机构和科研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

  “有了‘科技争投’这一大目标以后,现在我们的干部不是在谈项目,就是在谈项目的路上。”在市科技局,特别组建了科技争投工作专班,每一项任务、每一项工作的部署、推进与实施都能精准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落实到具体的时间节点,一环扣一环抓到底、抓到位,实现挂图作战和精准落地执行。

  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院南方中心、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

  一连串“大院大所”陆续签约落地,一大批来自海内外的院士、顶尖人才相继落户——今年以来,正是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携手努力下,“抢”出了创新要素集聚的新速度,为我市科技工作的争先进位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四名引进工程”的指引下,市教育局机关党员干部抢抓机遇,聚焦人才高地,着力引进名校名院名所名人,集聚优质资源,打造高层次平台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同时推进产学协作,建成省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6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44个等多个平台,在解决制约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海洋装备等重大技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抢人才抢机遇抢项目”的要求下,市人社局将人才工作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着眼需求、勇于创新,抢抓机遇、积极作为,通过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队伍整体提升、激发人才智力集聚活力、加大人才项目支持力度,为更多市场主体“强筋健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加大投入,补齐短板释放政策红利

  2017年,宁波R&D支出占GDP比重仅为2.46%,而厦门、武汉、杭州、合肥、南京等城市均已超过3%,深圳超过4%,西安则是5%……

  这一组数据,常常萦绕在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处长张永彤的心头。研发经费投入一直是制约宁波企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掣肘,到底该如何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让更多市场主体步入创新轨道?

  在调研走访时,张永彤了解到不少企业对于宁波最新企业研发投入相关政策并不清楚,就动起了做一次全市企业“大培训”的脑筋,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培训,让更多有研发活动的科技企业享受到税收及补助政策的激励和红利。

  在培训中,他们主动联系各区县(市)科技管理、统计部门、税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参与,连续4天组织了12场企业研发投入相关政策培训会,覆盖北仑、海曙等12个区县(市)和功能区,累计为4000余家科技型企业中的5000余名科技管理人员提供“面对面”的业务指导。

  研发投入高、存在资金瓶颈,研发之路不好走、风险系数高……面对这些高成长企业的共同心声,宁波政府部门拿出了更多精准政策,掏出“真金白银”予以支持。今年上半年,我市下达科技经费同比增长近四成,超3000家科技型企业获得扶持,并享受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大大提升了企业实业投资热情和研发投入积极性。

  在政府资本撬动下,社会资本源源不断投入创新创业活动,为新兴产业“加油”。截至7月底,宁波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先后投资209个创新型初创项目,撬动民间投资近20亿元;与此同时,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新产品产值、发明专利申请量全线飘红,近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双双稳步增长。

  记者黄合通讯员李旭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