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32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10-19 14:06:52

第32期(总第228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10月16日

美丽河湖建设专辑

  经验交流

  ●北仑区“三轮驱动”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鄞州区做好“三篇文章”建设美丽河湖

  ●江北区“对症下药”打造美丽日湖

  ●象山县“三化并举”推进母亲河南大河美丽河道建设

  北仑区“三轮驱动”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作为宁波市唯一一家入选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的区县(市),北仑区通过源头控污“净”水、融合发展“美”水和长效管养“护”水,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打造了一条条“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水生态风景线。

  一、工程拉动,源头控污“净水”。一是截污纳管,杜绝污水入河。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推进截污纳管工作,对工业企业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要求园区内雨水污水收集系统要完备且运行正常。对小餐饮、洗车店等涉水重点行业开展集中整治,加快推进污水接纳工作,利用CCTV管道机器人,开展精准排查,彻底解决雨污管网混接、破损、漏损等问题。近年来,累计检测雨污水管网370公里,新建和改造雨污水管网102公里;完成餐饮企业路段污水纳管和预处理设施改造100多家。二是清淤疏浚,消除内源污染。对区域内河道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清所有河道淤积情况、内源污染状况,根据不同河道的实际情况,通过泥浆泵、挖泥船和绞吸式挖泥船等不同方式进行清淤,彻底实施全河段“大扫除”。同时,将清理出来的淤泥“变废为宝”,实施就地转换复绿,变成湿地公园种植花草需要的绿化土壤及用于河堤两岸绿化等。累计投入近2.6亿元,清淤723万立方米,清除河岸各类固体废弃物30多吨。三是生态修复,促进水质稳定。委托南京水科院编制完成中心城区岩泰水系水生态建设规划,引进水生态修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等新技术,对中河、东沙连河、通途路南河(岩河至凤洋河段)等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对水质不稳定河道,开展生态放流呵护水环境,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各类底栖动物、鱼类,以构筑“水下森林”和生态食物链的方法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修复,累计放养白鲢、花鲢等鱼苗370万尾。

  二、多元联动,融合发展“美水”。一是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带。提升河湖沿岸美化,在岸边种植乔灌木增加观赏性,建设滨水滨岸的慢行道、口袋公园等亲水景观平台。例如小浃江,以生态驳岸为基础,保护、重建水陆边缘地带的自然生态,采用全植被护坡护岸,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的同时,还建设了20米宽的绿化带,形成了以河道为主轴,两岸生态相衔接的生态休闲区,呈现了人水和谐的绿色画面。二是凸显独具特色的碶桥水文化。对有历史价值的桥、堰、闸、碶等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保护,挖掘其所携带的历史底蕴,形成独特的“碶桥文化”,目前,小港街道的东岗碶、燕山碶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碶桥文化”为主线,每年定期举办“浃江风情”文化艺术节、“秀美浃江”龙舟赛等活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文化团队和品牌赛事,凸显本土水文化特色。三是探索“治水+旅游”互动新模式。将“美丽河湖”打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探索“治水+旅游”新模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同步治理水环境问题,提升水环境质量,实现开发与治理的良性互动,建设了一批具有江南水乡韵味、浙东民俗风情的示范村、示范街道和自然观光风景线,增加百姓收入,释放水红利。例如白峰街道,打造以“登山-看海-观港-品农家菜-看大风车”为主题的“生态白峰一日游”精品乡村旅游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百姓收入提升。

  三、机制推动,长效管养“护水”。一是推进河湖管理“制度化”。制定《北仑区河道保洁养护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北仑区河长制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巡查制度、日常工作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完善河道管护常态管理机制、动态跟踪机制、长效管护机制和执法联动监管机制。建立河长工程项目验收参与制,要求河长(小微水体长)参与每一个治水工程项目验收工作。二是推进河湖保洁“专业化”。引入第三方市场专业化运作模式,将河道保洁委托给43支专业保洁队伍,落实保洁人员354人,配备保洁船131艘,全区近1400万平方米河面及沿岸环境全部纳入保洁管理,推出“积分”评价体系,以区河道管理处、街道河道管理所等专职机构为考核主体,采取“定期检查”和“错时巡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倒逼保洁企业高效作业,提升河道保洁水平。三是推进日常管护“智能化”。推行河长制APP签到打卡,运用信息系统及时上传河道巡查情况、处理受理投诉信息以及水质监测情况。成立河道治理联络群,形成河长巡河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图文上传,相关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回应、快速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在小浃江、芦江河、岩泰河三大水系主要河道安装建立12个高清视频监察点,智能掌握河道实时状况,实现“线上+线下”动态管护。(北仑区五水办)

  鄞州区做好“三篇文章”建设美丽河湖

  今年以来,鄞州区按照“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标准,着力做好“水、岸、人”三篇文章,加强美丽河湖建设,其中后塘河五乡段大嵩江瞻岐段已通过市级验收。

  一、做好“水”文章,促水清流畅。一是清淤除障促河道流畅。实施河道清淤疏浚,累计疏浚河道61.33公里,清淤47.1万方,提升河道泄洪排涝功能。开展防汛防台检查、河道清障与河湖执法检查等专项活动,促进涉水违建问题全面解决,截至目前,共拆除废旧水面建筑2座、阻水桥梁2座、涉水违建2座,清理阻水构筑物9处,恢复水域面积2100平方米,通过严防严控,促全区涉水违建“零增长”。二是定点监测促水质稳定。对全区重点河道设置12个固定点位,每月采取定点定时采样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发现水质反常立即着手查找污染源,将河道水质检测结果进行定期通报,要求创建美丽河道的水质全部维持在Ⅳ类以上,其中申报省级河道的后塘河五乡段必须维持在Ⅲ类水质。三是创新养护促水体自净。全区城乡主干河道已全部实行市场化养护,城区河道划为六个片区,实行分片区精细化管理,创新采用生物菌种投放、矮生苦草种植、鱼类放养等生物治理技术恢复河道生态体系,实现良性循环。更多的内河正在构建“围隔+生态绿毯+浮游生物”水体生态系统和“浮床+微生物附着基+曝气”生态辅助系统,打造“水下森林”,通过构建河底治污生态链,帮助河道恢复自净能力,如鄞州公园和院士公园内的河流已形成远近闻名的“水下森林”景观。

  二、做好“岸”文章,促环境提升。一是岸上截污控源头。结合“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对全区排水设施及污染源进行全方位、地毯式普查,彻底清查底数和问题,并动态跟踪掌握。按照功能区块特点分类开展精细化截污纳管工作,全年共安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管网建设、小区雨污分流、截污纳管等项目188个。截至9月底,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额4.32亿元,绝大部分项目将于11月底前完工。新建污水主干管道4.6公里,镇乡污水收集管网12.4公里,2291家排水户领取了排水许可证。二是沿岸环境抓提升。以环境大整治为契机,加强对河道两岸环境的集中清理,全区共清理两岸垃圾30多万吨,通过植树造林、铺种草坪等途径绿化河岸70多公里,并根据河岸情况有针对性打造植物型岸线、木材型岸线和石材型岸线。新铺设河岸健身步道20余公里,后塘河五乡段还在河岸新建了仿古方亭、儿童游乐场等娱乐设施,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休闲需求,逐步实现生态、闲适、景美的河岸水环境。三是水岸融合显人文。在对河道两岸进行规划设计时,注重挖掘、融入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元素,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的人文景观。如咸祥河沿岸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在设计上加入地域文化元素“水缸绘画”“灰雕技艺”,并将水清、岸绿、景美、河畅的场景融入绘画灰雕之中。全区今年列入美丽河湖创建的17条河道,两岸房屋都进行了水文化布置,营造出人水和谐的亲水氛围。

  三、做好“人”文章,促管护高效。一是落实河长履职,打造过硬管水队伍。进一步完善河长设置,重新梳理各级河长及对应河道,区、镇、村三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担任相应的河长,区内827条河道都落实了责任人,各级河长按照要求定期巡河签到,发现并及时解决各类涉河问题上千件,有力促进了美丽河湖建设。二是扩大社会宣传,营造全民治水氛围。联合鄞州日报及鄞响客户端、五水共治公众号,在全区开展“我身边的最美河道”评选推广活动,吸引群众关心关注美丽河道建设。开设媒体专栏《发力治水提质,建设美丽鄞州》,汇聚民心民意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依托公交线路、候车亭、LED屏、楼宇电梯等投放治水、爱水公益宣传内容,通过不同形式开展美丽河湖“六进”宣传,累计刊登各类治水稿件60多篇,累计张贴海报5000余份,发放倡议书及治水宣传册20000余份。三是畅通监督渠道,严打违法行为。通过设立有奖举报电话、志愿者义务巡河等方式,广泛发动群众举报影响美丽河湖建设的各种违法行为线索。今年来,开展美丽河湖建设集中督查、巡查、执法行动20余次,收集到群众提供的有效线索近百条,立案查处涉水违法案件30多件,累计罚款300余万元。(鄞州区治水办)

  江北区“对症下药”打造美丽日湖

  日湖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是宁波城区一处重要的景观水体,水域面积达15.5公顷。近年来,针对日湖水体循环不足这个“主病根”,江北区通过精确“把脉”、精准“手术”、精心“呵护”,对日湖进行“内外兼治”“标本兼修”。如今的日湖,鱼翔浅底、绿树成荫,成为中心城区一幅美不胜收的生态画卷。

  一、精确“把脉”定“药方”。一是“挂号”,完善日湖湖长制管理体系。落实日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湖长,在市政协副主席担任市级湖长的基础上,由区委组织部长担任区级湖长,明确区委组织部为区级联系部门。根据《江北区全面深化湖长制工作方案》,明确各级湖长及环保、水利、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做到责任分解到位、责任主体到位、责任目标到位,确保日湖的管水治水责任落地生效。二是“会诊”,解析日湖“体检报告”。为深入分析日湖现状及变化趋势,为下步精准施策提供依据,专门召开日湖水质影响趋势变化研讨会,邀请仁欣环科院、宁大设计院等专家与区委组织部、区五水共治办、日湖公园管理处、白沙街道、桃源社区等部门共同研讨。结合日湖水质检测报告,各位专家精密会诊,为日湖提出了严格控制施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使用清洁能源,控制汽车尾气、加强日湖水体循环、保持日湖生态平衡等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举措。三是“开药”,制定日湖水质提升方案。在多部门现场查勘、会议座谈、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日湖水体水质提升方案》,基于目前水质状况尚可的前提下,以尊重现有生态平衡为原则,完善强化调水应急机制,尽可能地少干预、微调节,通过外围措施,建立健全进出水机制,并排定日湖-姚江水系沟通工程等9个工程项目。

  二、精准“手术”除“病灶”。一是实施日湖水系环通和支流水质提升工程,增强水体自净力。为增强日湖水体流动性,实施日湖湖西路泵站改造工程,连通日湖排水管道与清湖路1400毫米压力管道,配合原有的日湖北侧翻水闸门,实现日湖与姚江的水系循环。目前该工程已全面完工,泵站排水能力达每小时1800-2000立方米,极大地提升了日湖的防洪能力和换水能力。同时,为提升日湖人工支流水域水质,种植净水植物500平方米,由日湖管理处落实换水、增加保洁次数,实现人工支流水体和日湖整体水质的明显改善。二是实施日湖周边小区雨污分流工程,截断外源污染。日湖周边桃源小区、日湖家园、正大花园等小区大多建于90年代中后期,雨污分流不彻底,汛期特别是台风期间存在污水漫流至日湖风险。2017年8月以来,日湖周边小区雨污分流及阳台水改造工程已陆续完工,涉及居民楼158幢,惠及居民4200余户。累计疏通及新设管网9000余米,改造及新增雨污水井1300余个,新建隔油池、监测井、化粪池50余个。该工程不仅防范了污水漫流入湖的风险,而且通过加装排水泵,有效解决了周边小区内涝问题。三是实施日湖周边海绵城市改造工程,减少初期雨水污染。积极开展日湖周边区域的海绵城市改造,新增环湖“生态沟”600米,目前日湖公园内“生态沟”总面积已达2500平方米,雨水通过“生态沟”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后入湖,大大减少了初期雨水对日湖水质的影响。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环湖景观提升工程,新增中心湖面上空的彩色喷泉等一批特色景观,受到周边居民一致好评。

  三、精心“养护”固“疗效”。一是健全日常“管护”机制。加强日常保洁,由日湖公园管理处负责对日湖及日湖公园进行日常养护,新购电动保洁船1艘,由专人负责,采取每天固定2次,并结合不定时动态保洁的方式,对湖面的白色垃圾、青苔、海藻等进行打捞;同时加强水域沿岸绿地和人工河流的保洁工作,防止白色垃圾、污水等进入日湖水域造成二次污染。开展水体每日巡查,工作日由社区组织人员巡查,休息日由街道值班人员巡查,今年以来已累计巡查300余人次,发现并清理湖面垃圾等20余次(处)。实行水质每月监测,日湖水质每月初由街道城建办整理报区委组织部、日湖公园管理处,便于联系部门和主管单位掌握日湖水质动态变化情况。二是强化联动执法机制。加强城管中队与公园管理处的部门联动,加大对周边沿线区域的巡查管理力度,安排专人轮岗巡查,对周边沿街店铺和“十小”行业排水行为进行常态监管,累计劝离、处罚无证摊贩40余人次,劝阻非法钓鱼20余人次,处罚违法游泳50余人次,确保日湖公园及周边区域环境整洁有序。三是形成全民护水机制。开展公益夜市活动,在日湖亲水平台广场进行“五水共治”公益集中宣传,并结合社区开展的“五水共治”入户宣传,引导全体居民参与治水节水、爱护水环境活动。在美丽的日湖畔建立“五号空间”公益平台,通过公益平台,组织和吸引社区居民成为护水志愿者,参与日湖日常巡查,开展节水护水宣传,形成常态化的共建共享的全民护水机制,累计开展治水护水志愿服务200余人次。(江北区治水办)

  象山县“三化并举”推进母亲河南大河美丽河道建设

  南大河是象山县的母亲河,位于县城中心,自北向南贯穿主城区,全长6.5公里,是县城骨架河道,不仅承担着城区的防洪排涝功能,也是重要的景观河道。近年来,象山县坚持以建设高品质、现代化的特色城市河道为目标,通过系统化治污、生态化改造和景观化提升,大力推进南大河创建省级美丽河道。

  一、系统化治污,提升河道水质。内外兼治消除河道污染,一方面建立完善南大河水系截污设施杜绝外源污染,累计截流南大河水系污水口近200个、与河道相通暗渠11条,改造、新建截污闸2座;另一方面实施整段河道清淤工程消除内源污染,投资630万元累计清淤方量近10万方,清淤深度达0.8米。引清调水增加水体循环,在水资源储量较充沛时,通过内河配水,节制闸定期开启的方法,构建水循环体系,通过活水调水,提升水体自净力。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实施推广排水许可证制度和涉河建设项目许可制度,通过建立专业保洁队伍、配备必要的水位观测、水质监测等手段,形成规范化综合管理。

  二、生态化改造,丰富河岸结构。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目标,将生态、防洪、景观功能建设融为一体。投资3145万元,改建并投使南大河节制闸。该节制闸总采用底轴转动钢翻板闸,既能满足蓄调要求,又没有传统节制闸那样笨重的上部建筑,符合南大河主轴景观的要求,极大地提升了城区防洪排涝能力,缓解城区汛期的内涝问题。通过生态改造的结构形式,采用松木桩护岸、石笼护岸及自然护坡等一系列生态护坡方式,形成了南大河沿线错落有致的别样风情。整体景观特色功能结构分为邻里水乡、活力水岸、动态水界三个功能区块,以“滨河休闲·都市活动”为特色,在满足城市风貌、形象的基础上,打造城市滨河休闲区,兼具防洪、泄洪、休闲游憩骑行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滨河绿地空间。

  三、景观化提升,构筑多元地带。建成南大河滨水公园,总长度2.65公里,总面积10.3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6.5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慢行系统、亲水台阶、过水桥、海洋文化墙及各种亭廊等景观节点,设有健身场地、服务管理用房、公厕等配套设施。邻里水乡区域对原有路面层经彩色沥青装饰,形成了长度约3公里的自行车道、漫步道,沿路又开辟修复休憩功能,布置多个休憩设施及亲水平台等,为城区居民提供一个既能休闲健身又能亲近自然的滨水人居空间。活力水岸区域的河岸线设计采用了多样化的处理方式,设置拥有钢结构组合亭的铺装广场、儿童游乐设施及篮球场,吸引了大量城区居民来此赏憩、健身,充满了活力色彩。动态水界区域附近就是行政中心,设计中采用了新颖的新中式小品,体现出新区的时代交错感。整段滨水公园的景观植物选择又是根据区域特色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全面提升景观效果和城市形象。(象山县治水办)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32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10-19 14:06:52

第32期(总第228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10月16日

美丽河湖建设专辑

  经验交流

  ●北仑区“三轮驱动”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鄞州区做好“三篇文章”建设美丽河湖

  ●江北区“对症下药”打造美丽日湖

  ●象山县“三化并举”推进母亲河南大河美丽河道建设

  北仑区“三轮驱动”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作为宁波市唯一一家入选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的区县(市),北仑区通过源头控污“净”水、融合发展“美”水和长效管养“护”水,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打造了一条条“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水生态风景线。

  一、工程拉动,源头控污“净水”。一是截污纳管,杜绝污水入河。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推进截污纳管工作,对工业企业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要求园区内雨水污水收集系统要完备且运行正常。对小餐饮、洗车店等涉水重点行业开展集中整治,加快推进污水接纳工作,利用CCTV管道机器人,开展精准排查,彻底解决雨污管网混接、破损、漏损等问题。近年来,累计检测雨污水管网370公里,新建和改造雨污水管网102公里;完成餐饮企业路段污水纳管和预处理设施改造100多家。二是清淤疏浚,消除内源污染。对区域内河道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清所有河道淤积情况、内源污染状况,根据不同河道的实际情况,通过泥浆泵、挖泥船和绞吸式挖泥船等不同方式进行清淤,彻底实施全河段“大扫除”。同时,将清理出来的淤泥“变废为宝”,实施就地转换复绿,变成湿地公园种植花草需要的绿化土壤及用于河堤两岸绿化等。累计投入近2.6亿元,清淤723万立方米,清除河岸各类固体废弃物30多吨。三是生态修复,促进水质稳定。委托南京水科院编制完成中心城区岩泰水系水生态建设规划,引进水生态修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等新技术,对中河、东沙连河、通途路南河(岩河至凤洋河段)等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对水质不稳定河道,开展生态放流呵护水环境,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各类底栖动物、鱼类,以构筑“水下森林”和生态食物链的方法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修复,累计放养白鲢、花鲢等鱼苗370万尾。

  二、多元联动,融合发展“美水”。一是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带。提升河湖沿岸美化,在岸边种植乔灌木增加观赏性,建设滨水滨岸的慢行道、口袋公园等亲水景观平台。例如小浃江,以生态驳岸为基础,保护、重建水陆边缘地带的自然生态,采用全植被护坡护岸,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的同时,还建设了20米宽的绿化带,形成了以河道为主轴,两岸生态相衔接的生态休闲区,呈现了人水和谐的绿色画面。二是凸显独具特色的碶桥水文化。对有历史价值的桥、堰、闸、碶等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保护,挖掘其所携带的历史底蕴,形成独特的“碶桥文化”,目前,小港街道的东岗碶、燕山碶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碶桥文化”为主线,每年定期举办“浃江风情”文化艺术节、“秀美浃江”龙舟赛等活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文化团队和品牌赛事,凸显本土水文化特色。三是探索“治水+旅游”互动新模式。将“美丽河湖”打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探索“治水+旅游”新模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同步治理水环境问题,提升水环境质量,实现开发与治理的良性互动,建设了一批具有江南水乡韵味、浙东民俗风情的示范村、示范街道和自然观光风景线,增加百姓收入,释放水红利。例如白峰街道,打造以“登山-看海-观港-品农家菜-看大风车”为主题的“生态白峰一日游”精品乡村旅游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百姓收入提升。

  三、机制推动,长效管养“护水”。一是推进河湖管理“制度化”。制定《北仑区河道保洁养护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北仑区河长制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巡查制度、日常工作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完善河道管护常态管理机制、动态跟踪机制、长效管护机制和执法联动监管机制。建立河长工程项目验收参与制,要求河长(小微水体长)参与每一个治水工程项目验收工作。二是推进河湖保洁“专业化”。引入第三方市场专业化运作模式,将河道保洁委托给43支专业保洁队伍,落实保洁人员354人,配备保洁船131艘,全区近1400万平方米河面及沿岸环境全部纳入保洁管理,推出“积分”评价体系,以区河道管理处、街道河道管理所等专职机构为考核主体,采取“定期检查”和“错时巡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倒逼保洁企业高效作业,提升河道保洁水平。三是推进日常管护“智能化”。推行河长制APP签到打卡,运用信息系统及时上传河道巡查情况、处理受理投诉信息以及水质监测情况。成立河道治理联络群,形成河长巡河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图文上传,相关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回应、快速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在小浃江、芦江河、岩泰河三大水系主要河道安装建立12个高清视频监察点,智能掌握河道实时状况,实现“线上+线下”动态管护。(北仑区五水办)

  鄞州区做好“三篇文章”建设美丽河湖

  今年以来,鄞州区按照“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标准,着力做好“水、岸、人”三篇文章,加强美丽河湖建设,其中后塘河五乡段大嵩江瞻岐段已通过市级验收。

  一、做好“水”文章,促水清流畅。一是清淤除障促河道流畅。实施河道清淤疏浚,累计疏浚河道61.33公里,清淤47.1万方,提升河道泄洪排涝功能。开展防汛防台检查、河道清障与河湖执法检查等专项活动,促进涉水违建问题全面解决,截至目前,共拆除废旧水面建筑2座、阻水桥梁2座、涉水违建2座,清理阻水构筑物9处,恢复水域面积2100平方米,通过严防严控,促全区涉水违建“零增长”。二是定点监测促水质稳定。对全区重点河道设置12个固定点位,每月采取定点定时采样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发现水质反常立即着手查找污染源,将河道水质检测结果进行定期通报,要求创建美丽河道的水质全部维持在Ⅳ类以上,其中申报省级河道的后塘河五乡段必须维持在Ⅲ类水质。三是创新养护促水体自净。全区城乡主干河道已全部实行市场化养护,城区河道划为六个片区,实行分片区精细化管理,创新采用生物菌种投放、矮生苦草种植、鱼类放养等生物治理技术恢复河道生态体系,实现良性循环。更多的内河正在构建“围隔+生态绿毯+浮游生物”水体生态系统和“浮床+微生物附着基+曝气”生态辅助系统,打造“水下森林”,通过构建河底治污生态链,帮助河道恢复自净能力,如鄞州公园和院士公园内的河流已形成远近闻名的“水下森林”景观。

  二、做好“岸”文章,促环境提升。一是岸上截污控源头。结合“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对全区排水设施及污染源进行全方位、地毯式普查,彻底清查底数和问题,并动态跟踪掌握。按照功能区块特点分类开展精细化截污纳管工作,全年共安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管网建设、小区雨污分流、截污纳管等项目188个。截至9月底,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额4.32亿元,绝大部分项目将于11月底前完工。新建污水主干管道4.6公里,镇乡污水收集管网12.4公里,2291家排水户领取了排水许可证。二是沿岸环境抓提升。以环境大整治为契机,加强对河道两岸环境的集中清理,全区共清理两岸垃圾30多万吨,通过植树造林、铺种草坪等途径绿化河岸70多公里,并根据河岸情况有针对性打造植物型岸线、木材型岸线和石材型岸线。新铺设河岸健身步道20余公里,后塘河五乡段还在河岸新建了仿古方亭、儿童游乐场等娱乐设施,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休闲需求,逐步实现生态、闲适、景美的河岸水环境。三是水岸融合显人文。在对河道两岸进行规划设计时,注重挖掘、融入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元素,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的人文景观。如咸祥河沿岸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在设计上加入地域文化元素“水缸绘画”“灰雕技艺”,并将水清、岸绿、景美、河畅的场景融入绘画灰雕之中。全区今年列入美丽河湖创建的17条河道,两岸房屋都进行了水文化布置,营造出人水和谐的亲水氛围。

  三、做好“人”文章,促管护高效。一是落实河长履职,打造过硬管水队伍。进一步完善河长设置,重新梳理各级河长及对应河道,区、镇、村三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担任相应的河长,区内827条河道都落实了责任人,各级河长按照要求定期巡河签到,发现并及时解决各类涉河问题上千件,有力促进了美丽河湖建设。二是扩大社会宣传,营造全民治水氛围。联合鄞州日报及鄞响客户端、五水共治公众号,在全区开展“我身边的最美河道”评选推广活动,吸引群众关心关注美丽河道建设。开设媒体专栏《发力治水提质,建设美丽鄞州》,汇聚民心民意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依托公交线路、候车亭、LED屏、楼宇电梯等投放治水、爱水公益宣传内容,通过不同形式开展美丽河湖“六进”宣传,累计刊登各类治水稿件60多篇,累计张贴海报5000余份,发放倡议书及治水宣传册20000余份。三是畅通监督渠道,严打违法行为。通过设立有奖举报电话、志愿者义务巡河等方式,广泛发动群众举报影响美丽河湖建设的各种违法行为线索。今年来,开展美丽河湖建设集中督查、巡查、执法行动20余次,收集到群众提供的有效线索近百条,立案查处涉水违法案件30多件,累计罚款300余万元。(鄞州区治水办)

  江北区“对症下药”打造美丽日湖

  日湖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是宁波城区一处重要的景观水体,水域面积达15.5公顷。近年来,针对日湖水体循环不足这个“主病根”,江北区通过精确“把脉”、精准“手术”、精心“呵护”,对日湖进行“内外兼治”“标本兼修”。如今的日湖,鱼翔浅底、绿树成荫,成为中心城区一幅美不胜收的生态画卷。

  一、精确“把脉”定“药方”。一是“挂号”,完善日湖湖长制管理体系。落实日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湖长,在市政协副主席担任市级湖长的基础上,由区委组织部长担任区级湖长,明确区委组织部为区级联系部门。根据《江北区全面深化湖长制工作方案》,明确各级湖长及环保、水利、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做到责任分解到位、责任主体到位、责任目标到位,确保日湖的管水治水责任落地生效。二是“会诊”,解析日湖“体检报告”。为深入分析日湖现状及变化趋势,为下步精准施策提供依据,专门召开日湖水质影响趋势变化研讨会,邀请仁欣环科院、宁大设计院等专家与区委组织部、区五水共治办、日湖公园管理处、白沙街道、桃源社区等部门共同研讨。结合日湖水质检测报告,各位专家精密会诊,为日湖提出了严格控制施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使用清洁能源,控制汽车尾气、加强日湖水体循环、保持日湖生态平衡等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举措。三是“开药”,制定日湖水质提升方案。在多部门现场查勘、会议座谈、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日湖水体水质提升方案》,基于目前水质状况尚可的前提下,以尊重现有生态平衡为原则,完善强化调水应急机制,尽可能地少干预、微调节,通过外围措施,建立健全进出水机制,并排定日湖-姚江水系沟通工程等9个工程项目。

  二、精准“手术”除“病灶”。一是实施日湖水系环通和支流水质提升工程,增强水体自净力。为增强日湖水体流动性,实施日湖湖西路泵站改造工程,连通日湖排水管道与清湖路1400毫米压力管道,配合原有的日湖北侧翻水闸门,实现日湖与姚江的水系循环。目前该工程已全面完工,泵站排水能力达每小时1800-2000立方米,极大地提升了日湖的防洪能力和换水能力。同时,为提升日湖人工支流水域水质,种植净水植物500平方米,由日湖管理处落实换水、增加保洁次数,实现人工支流水体和日湖整体水质的明显改善。二是实施日湖周边小区雨污分流工程,截断外源污染。日湖周边桃源小区、日湖家园、正大花园等小区大多建于90年代中后期,雨污分流不彻底,汛期特别是台风期间存在污水漫流至日湖风险。2017年8月以来,日湖周边小区雨污分流及阳台水改造工程已陆续完工,涉及居民楼158幢,惠及居民4200余户。累计疏通及新设管网9000余米,改造及新增雨污水井1300余个,新建隔油池、监测井、化粪池50余个。该工程不仅防范了污水漫流入湖的风险,而且通过加装排水泵,有效解决了周边小区内涝问题。三是实施日湖周边海绵城市改造工程,减少初期雨水污染。积极开展日湖周边区域的海绵城市改造,新增环湖“生态沟”600米,目前日湖公园内“生态沟”总面积已达2500平方米,雨水通过“生态沟”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后入湖,大大减少了初期雨水对日湖水质的影响。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环湖景观提升工程,新增中心湖面上空的彩色喷泉等一批特色景观,受到周边居民一致好评。

  三、精心“养护”固“疗效”。一是健全日常“管护”机制。加强日常保洁,由日湖公园管理处负责对日湖及日湖公园进行日常养护,新购电动保洁船1艘,由专人负责,采取每天固定2次,并结合不定时动态保洁的方式,对湖面的白色垃圾、青苔、海藻等进行打捞;同时加强水域沿岸绿地和人工河流的保洁工作,防止白色垃圾、污水等进入日湖水域造成二次污染。开展水体每日巡查,工作日由社区组织人员巡查,休息日由街道值班人员巡查,今年以来已累计巡查300余人次,发现并清理湖面垃圾等20余次(处)。实行水质每月监测,日湖水质每月初由街道城建办整理报区委组织部、日湖公园管理处,便于联系部门和主管单位掌握日湖水质动态变化情况。二是强化联动执法机制。加强城管中队与公园管理处的部门联动,加大对周边沿线区域的巡查管理力度,安排专人轮岗巡查,对周边沿街店铺和“十小”行业排水行为进行常态监管,累计劝离、处罚无证摊贩40余人次,劝阻非法钓鱼20余人次,处罚违法游泳50余人次,确保日湖公园及周边区域环境整洁有序。三是形成全民护水机制。开展公益夜市活动,在日湖亲水平台广场进行“五水共治”公益集中宣传,并结合社区开展的“五水共治”入户宣传,引导全体居民参与治水节水、爱护水环境活动。在美丽的日湖畔建立“五号空间”公益平台,通过公益平台,组织和吸引社区居民成为护水志愿者,参与日湖日常巡查,开展节水护水宣传,形成常态化的共建共享的全民护水机制,累计开展治水护水志愿服务200余人次。(江北区治水办)

  象山县“三化并举”推进母亲河南大河美丽河道建设

  南大河是象山县的母亲河,位于县城中心,自北向南贯穿主城区,全长6.5公里,是县城骨架河道,不仅承担着城区的防洪排涝功能,也是重要的景观河道。近年来,象山县坚持以建设高品质、现代化的特色城市河道为目标,通过系统化治污、生态化改造和景观化提升,大力推进南大河创建省级美丽河道。

  一、系统化治污,提升河道水质。内外兼治消除河道污染,一方面建立完善南大河水系截污设施杜绝外源污染,累计截流南大河水系污水口近200个、与河道相通暗渠11条,改造、新建截污闸2座;另一方面实施整段河道清淤工程消除内源污染,投资630万元累计清淤方量近10万方,清淤深度达0.8米。引清调水增加水体循环,在水资源储量较充沛时,通过内河配水,节制闸定期开启的方法,构建水循环体系,通过活水调水,提升水体自净力。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实施推广排水许可证制度和涉河建设项目许可制度,通过建立专业保洁队伍、配备必要的水位观测、水质监测等手段,形成规范化综合管理。

  二、生态化改造,丰富河岸结构。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目标,将生态、防洪、景观功能建设融为一体。投资3145万元,改建并投使南大河节制闸。该节制闸总采用底轴转动钢翻板闸,既能满足蓄调要求,又没有传统节制闸那样笨重的上部建筑,符合南大河主轴景观的要求,极大地提升了城区防洪排涝能力,缓解城区汛期的内涝问题。通过生态改造的结构形式,采用松木桩护岸、石笼护岸及自然护坡等一系列生态护坡方式,形成了南大河沿线错落有致的别样风情。整体景观特色功能结构分为邻里水乡、活力水岸、动态水界三个功能区块,以“滨河休闲·都市活动”为特色,在满足城市风貌、形象的基础上,打造城市滨河休闲区,兼具防洪、泄洪、休闲游憩骑行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滨河绿地空间。

  三、景观化提升,构筑多元地带。建成南大河滨水公园,总长度2.65公里,总面积10.3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6.5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慢行系统、亲水台阶、过水桥、海洋文化墙及各种亭廊等景观节点,设有健身场地、服务管理用房、公厕等配套设施。邻里水乡区域对原有路面层经彩色沥青装饰,形成了长度约3公里的自行车道、漫步道,沿路又开辟修复休憩功能,布置多个休憩设施及亲水平台等,为城区居民提供一个既能休闲健身又能亲近自然的滨水人居空间。活力水岸区域的河岸线设计采用了多样化的处理方式,设置拥有钢结构组合亭的铺装广场、儿童游乐设施及篮球场,吸引了大量城区居民来此赏憩、健身,充满了活力色彩。动态水界区域附近就是行政中心,设计中采用了新颖的新中式小品,体现出新区的时代交错感。整段滨水公园的景观植物选择又是根据区域特色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全面提升景观效果和城市形象。(象山县治水办)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