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 黔西南安龙县 晴

  来黔西南已经快有半年了,这里的孩子总能给我意外,或心酸,或温暖、或感受他们的渴求。

  心酸

  6月,接到宁波晚报石记者电话,向我咨询有关贫困孩子的晚餐情况,因为当时对学生了解甚少,只能简单介绍。由此,我萌生了想要对这些贫困孩子家访的想法。当时,我以为这些孩子即使是贫困家庭的,条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这里算县城。然而实际情况并非我想象的那样。

  我们家访的第一个孩子是二(5)班的陈品杰,她家就在学校西边。孩子跟爷爷奶奶住,母亲两年前出走再没有回过家,也没有打来过电话。父亲外出打工,去年左胳膊摔伤,现在不能干重活,但仍在杭州打工。陈品杰的老家在安龙县栖凤箐山村,离学校很远,步行要几小时,因为老家附近也没有需要耕种的土地,所以搬到了学校附近来住。她还有一个哥哥,也在栖凤一小,就读五年级。一家人的所有收入只有父亲的打工钱。我问陈品杰,父亲最近一次打电话来是什么时候,孩子说不记得了。可见父亲已经很久没有来电话了。作为一个左手有伤在异乡打工者,打电话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家访中,孩子都不怎么说话,问及母亲,更是沉默。

  我们家访的第二个孩子是二(5)班的赵开春。孩子的母亲十年前出车祸双腿截肢,现在安装了假肢,但行动还是非常不方便,没有劳动能力。父亲在附近的蘑菇小镇上打工。因为家中的土地无人照看,所以都让别人耕种,家里唯一的收入就是父亲打工的钱。赵开春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哥哥也在栖凤一小读五年级,弟弟上学前班。孩子比较内向,家访期间一直依偎在父亲身旁。她家是精准扶贫户,所以学校的所有费用都可以免,但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其它开销还是家里不轻的负担。

  我们家访的第三个孩子是二(1)班的杨梦梦。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她家离学校很远,开车都需要30分钟以上。为了上学方便,孩子现在寄住在姨妈家。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和体弱多病爷爷奶奶。一家六口人,主要靠父母种地为生。早些年父母曾在浙江打工,父亲是开长途运输车的。后来孩子大了要读书,父母老了要照顾就回家务农了,现在主要种着10多亩地维持生活。去年危房改造,家里造了新房,至今还有4万元银行贷款未还清。

  看着这些孩子,总是让人感到非常心酸。这三个孩子只是众多贫困家庭中的几个,在我挂职的栖凤一小还有这样的家庭250多户。

  温暖

  在栖凤一小,我接触最多的是天文兴趣班里的这些孩子。在一次天文课中,我提到下次要让一个年轻教师跟着我们一起学天文,这样下次我回去后,这些天文设备还可以继续用,天文兴趣组还可以继续开设。一个小女孩子说:“老师,你能不能不回去。”我说:“我不回去,我家乡的那些学生们要哭的,答应她们的事还没做完呢。”小女孩说:“老师,你回去了我们也要哭的,怎么办?”她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

  除了这个小女孩,有些男生也会在课后偷偷问我什么时候回去,生怕他们望远镜还没学会,我却突然回去了。

  在天文观测时,有个三年级的孩子,因为也住在学校,所以只要我们有观测活动,她就会一起来。跟着学了几次,与我也有些相熟了,见到我总会害羞地笑笑,有时也让我教她数学。有几次还送来自己家里种的李子、桃子和我分享。这学期,她也四年级了,自然也加入了天文兴趣组。

  虽然这些孩子的举动很小,但对于身在异乡的我来说,心里暖暖的。我知道,他们认可了我的教学。

  渴求

  一个下雨天,大课间时间,没有出操,两个男孩子到我办公室来,想要我再教他们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学完后,他们发现我的桌上放着一张地图,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地方绿色的,有的地方黄色的,有的地方蓝蓝的,有些地方是白的……

  原来他们不认识中国地图,更不知道图上表示的是什么?我一一解答他们的问题。

  看着他们还不愿离开,知道他们还有更多想知道的。我指着“西藏”这片区域,问:“知道这是哪里?”

  “不知道。”他们无辜地看着我。

  “这是西藏,知道西藏吗?”

  “不知道。”

  “知道安龙在哪里吗”

  “不知道。”

  我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告诉孩子们安龙在哪里。

  “你们还去过哪些地方?”

  一个孩子说:“我只去过兴义。”另一个孩子说:“暑假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爸爸打工的地方,那里离这里很远,叫晋江。”

  我一一给孩子们指出这些地方。并告诉孩子们我们中国有多大,我们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去过呢。孩子们发出一阵惊叹。

  这些孩子对外界的未知世界多么好奇,可是多种原因,使他们对外界的了解少之又少,我也只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孩子们多接触一些新的信息,也常鼓励孩子们多看书,从书中了解更多的未知世界。

  这些孩子若能成为有文化,有素养的一代,或许就能让这些家庭真正实现脱贫,成为有基础文化修养的家庭。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也希望在这三年的脱贫攻坚中,有更多人来关心、支持黔西南的教育!

  日记撰写人:俞利平

  (宁波慈溪市第四实验小学教师,现任教安龙县栖凤街道第一小学)

  2018年9月21日 黔西南安龙县 晴

  来黔西南已经快有半年了,这里的孩子总能给我意外,或心酸,或温暖、或感受他们的渴求。

  心酸

  6月,接到宁波晚报石记者电话,向我咨询有关贫困孩子的晚餐情况,因为当时对学生了解甚少,只能简单介绍。由此,我萌生了想要对这些贫困孩子家访的想法。当时,我以为这些孩子即使是贫困家庭的,条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这里算县城。然而实际情况并非我想象的那样。

  我们家访的第一个孩子是二(5)班的陈品杰,她家就在学校西边。孩子跟爷爷奶奶住,母亲两年前出走再没有回过家,也没有打来过电话。父亲外出打工,去年左胳膊摔伤,现在不能干重活,但仍在杭州打工。陈品杰的老家在安龙县栖凤箐山村,离学校很远,步行要几小时,因为老家附近也没有需要耕种的土地,所以搬到了学校附近来住。她还有一个哥哥,也在栖凤一小,就读五年级。一家人的所有收入只有父亲的打工钱。我问陈品杰,父亲最近一次打电话来是什么时候,孩子说不记得了。可见父亲已经很久没有来电话了。作为一个左手有伤在异乡打工者,打电话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家访中,孩子都不怎么说话,问及母亲,更是沉默。

  我们家访的第二个孩子是二(5)班的赵开春。孩子的母亲十年前出车祸双腿截肢,现在安装了假肢,但行动还是非常不方便,没有劳动能力。父亲在附近的蘑菇小镇上打工。因为家中的土地无人照看,所以都让别人耕种,家里唯一的收入就是父亲打工的钱。赵开春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哥哥也在栖凤一小读五年级,弟弟上学前班。孩子比较内向,家访期间一直依偎在父亲身旁。她家是精准扶贫户,所以学校的所有费用都可以免,但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其它开销还是家里不轻的负担。

  我们家访的第三个孩子是二(1)班的杨梦梦。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她家离学校很远,开车都需要30分钟以上。为了上学方便,孩子现在寄住在姨妈家。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和体弱多病爷爷奶奶。一家六口人,主要靠父母种地为生。早些年父母曾在浙江打工,父亲是开长途运输车的。后来孩子大了要读书,父母老了要照顾就回家务农了,现在主要种着10多亩地维持生活。去年危房改造,家里造了新房,至今还有4万元银行贷款未还清。

  看着这些孩子,总是让人感到非常心酸。这三个孩子只是众多贫困家庭中的几个,在我挂职的栖凤一小还有这样的家庭250多户。

  温暖

  在栖凤一小,我接触最多的是天文兴趣班里的这些孩子。在一次天文课中,我提到下次要让一个年轻教师跟着我们一起学天文,这样下次我回去后,这些天文设备还可以继续用,天文兴趣组还可以继续开设。一个小女孩子说:“老师,你能不能不回去。”我说:“我不回去,我家乡的那些学生们要哭的,答应她们的事还没做完呢。”小女孩说:“老师,你回去了我们也要哭的,怎么办?”她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

  除了这个小女孩,有些男生也会在课后偷偷问我什么时候回去,生怕他们望远镜还没学会,我却突然回去了。

  在天文观测时,有个三年级的孩子,因为也住在学校,所以只要我们有观测活动,她就会一起来。跟着学了几次,与我也有些相熟了,见到我总会害羞地笑笑,有时也让我教她数学。有几次还送来自己家里种的李子、桃子和我分享。这学期,她也四年级了,自然也加入了天文兴趣组。

  虽然这些孩子的举动很小,但对于身在异乡的我来说,心里暖暖的。我知道,他们认可了我的教学。

  渴求

  一个下雨天,大课间时间,没有出操,两个男孩子到我办公室来,想要我再教他们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学完后,他们发现我的桌上放着一张地图,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地方绿色的,有的地方黄色的,有的地方蓝蓝的,有些地方是白的……

  原来他们不认识中国地图,更不知道图上表示的是什么?我一一解答他们的问题。

  看着他们还不愿离开,知道他们还有更多想知道的。我指着“西藏”这片区域,问:“知道这是哪里?”

  “不知道。”他们无辜地看着我。

  “这是西藏,知道西藏吗?”

  “不知道。”

  “知道安龙在哪里吗”

  “不知道。”

  我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告诉孩子们安龙在哪里。

  “你们还去过哪些地方?”

  一个孩子说:“我只去过兴义。”另一个孩子说:“暑假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爸爸打工的地方,那里离这里很远,叫晋江。”

  我一一给孩子们指出这些地方。并告诉孩子们我们中国有多大,我们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去过呢。孩子们发出一阵惊叹。

  这些孩子对外界的未知世界多么好奇,可是多种原因,使他们对外界的了解少之又少,我也只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孩子们多接触一些新的信息,也常鼓励孩子们多看书,从书中了解更多的未知世界。

  这些孩子若能成为有文化,有素养的一代,或许就能让这些家庭真正实现脱贫,成为有基础文化修养的家庭。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也希望在这三年的脱贫攻坚中,有更多人来关心、支持黔西南的教育!

  日记撰写人:俞利平

  (宁波慈溪市第四实验小学教师,现任教安龙县栖凤街道第一小学)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