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26期
稿源:   2018-08-29 10:04:00

第26期(总第222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8月29日

综合治水专辑

  工作简讯

  ●我市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余姚市启动“三色”预警管理机制助力水环境提标创优

  经验交流

  ●河(湖)长制领衔 专职机构主抓——北仑区积极打造河湖管理建设2.0模式

  ●奉化区织密“四张网”推进河道长效管控

  我市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2014年以来,我市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行政村覆盖率达98%以上的基础上,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至2017年底,全市已开展分类村达1055个,省市两级试点村10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41.5%。一是全域发动,强化宣传促进全民参与。全市各地通过开展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各类“志愿者”队伍、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定期上门服务指导、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农村垃圾分类宣传动员活动,大力提高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如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象山县墙头镇洋北村等将垃圾分类工作写入“村规民约”形成全民共识;余姚市小曹娥镇组建35支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在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20余次;奉化区大堰镇箭岭村发动乡贤出谋划策、捐钱出力助力家乡垃圾分类工作。二是绿色发展,创新技术狠抓分类减量。全市各地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理念,建设完善分类回收处置设施等措施,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如海曙区龙观乡、余姚市小曹娥镇通过建设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站处理厨余垃圾,变垃圾为有机肥料;鄞州区姜山镇陆家堰村、象山县墙头镇洋北村引进“有机垃圾一体化厌氧处理设备”,利用厌氧微生物将垃圾中大部分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沼气沼液,目前陆家堰村日处理量达到1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率达40%以上;洋北村日均投放450-600公斤,降解率达90%以上,产生沼气每日可满足15-20户家庭使用;奉化区大堰镇箭岭村将厨前垃圾用于制作环保酵素实现“零污染”村庄建设,生活垃圾托运数量减少近70%,垃圾清运车由过去的一天一运变成目前的一周一运。三是科学管理,建立机制确保长效运行。全市各地通过市场化运维管理、村级网格化管理、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等,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运管体系。如海曙区龙观乡、余姚市小曹娥镇等多个乡镇(村)与废旧物品回收公司、保洁公司签订回收清运协议,实行市场化管理,其中余姚市小曹娥镇特别推出“我要换糖”APP,群众可通过电话或APP主动联系回收公司上门服务;较多的乡镇(村)专门列支一部分资金用于考核奖励垃圾分类先进村和优秀个人;奉化区大堰镇箭岭村确定农历每月十八为环保集市日,群众可将有毒有害可回收垃圾入市交易和调换日常生活用品,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市农办)

  余姚市实施“三色”预警管理机制助力水环境提标创优 为切实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和姚江流域水质,该市于今年7月份起启动水环境质量“红黄绿”三色预警管理机制。一是明确实施范围。全面排摸调查21个乡镇(街道)河道情况,充分征求全市42个市级河长单位意见,确定将姚江流域乡镇(街道)31个交接断面和22个考核断面纳入“红黄绿”三色预警管理制度范围。二是实行“三色”管理。市河长制办公室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按乡镇(街道)实行预警通报制度,断面监测结果为Ⅲ类及以上且主要污染物指标无明显上升的河道,发布“绿色”通报;断面监测结果为Ⅳ、V类标准或污染物指标同比上升10%以上的,发布“黄色”预警,乡镇(街道)接到“黄色”预警后,要及时整改, 10天内向市河长办报送整改措施;断面监测结果为劣V类标准或水质下降一个类别的,发布“红色”警报,乡镇(街道)接到“红色”警报后,由乡镇(街道)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分析会商,限期落实整改,10天内将排查整改情况书面报送市河长办。三是配套精细考核。将“三色”预警管理工作纳入“五水共治”重点考核内容,设置水环境质量单项考核总分为100分,由市河长办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对乡镇(街道)实行“一月一次”的预警通报和考核,出现“黄色”一次扣4分,出现“红色”一次扣8分,直到扣完为止。河道出现“红黄”通报后整改到位,年度不反弹且水质达标,对乡镇(街道)年度考核不予扣分;河道出现“红黄”通报后积极整改,水质虽未达标但有明显改善的,年度考核酌情扣分;河道出现“红黄”通报后整改不力的,严格按照考核办法扣分,并将相关情况报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余姚市治水办)

  河(湖)长制领衔 专职机构主抓

  ——北仑区积极打造河湖管理建设2.0模式

  近年来,北仑区借力“河(湖)长制”,依托河道专业管理机构,促进两者间相互融合,积极打造具有北仑特色的河湖管理建设2.0模式,形成了全民化、实体化、制度化的河湖长效建管体系。

  一、借力“河(湖)长制”,“三全目标”推动管护全民化。一是创新“一河四长”全域覆盖。对全区535条河流配备区、镇、村三级“河长”,确保河道管理范围、职责、内容、资金、监管“全覆盖”;对镇级以上河道配备“河警长”,由公安民警担任;对中心城区河流配备“河段长”,由沿河企事业单位、社区负责人担任,对河道分段进行监管;聘请河道保洁员为“河面长”。参照河道管理模式,全区34个湖泊、1163个小微水体也层层落实湖长,分级负责。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全员参与。开展“百名支书治百河”活动,128个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以“共约治水”签名的形式认领179段“问题河道”,充分发挥书记引领治水的作用。全区成立“河(湖)小二”、“红领之家”、治水义工、社区护水队、亲水志愿者、青春治水志愿队等上百支社会志愿服务团队,累计开展治水宣传、水质检测、亲水护水等大型志愿活动150余次,发放宣传册10万余份。三是加强舆论监管全力督水。整合政务、媒体等资源,搭建舆论监督和举报受理平台。在北仑发布、北仑五水共治、北仑水利等微信微博公众号开通举报平台,在北仑电视台民生2689栏目、北仑新区时刊头版开设“寻找不可游泳的河”曝光台,在深度曝光河道“脏、乱、差”问题基础上,跟踪报道河道治理情况。上半年,共受理各类投诉举报18起,已全部处置到位。

  二、依托专职机构,“三有落实”推动管护实体化。一是设专门机构促河湖“有人管”。于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河道专业管理机构——区河道管理处,负责全区涉河事务的综合牵头协调、监督管理等职能;10个街道(镇)全部设立河道管理所,下放河道管理权限。区、街道两级河道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巡查人员51人,将全区635公里河道、1163个小微水体全部纳入管控范围。二是建规范制度促河湖“有章管”。制定《北仑区河道保洁养护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北仑区河道保洁养护实施方案》《北仑区河长制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巡查制度、日常工作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完善河道管护常态管理机制、动态跟踪机制、长效管护机制和执法联动监管机制。建立河长工程项目验收参与制,要求每一个治水工程项目验收时,河长(小微水体长)必须参加。三是拨专项资金促河湖“有钱管”。区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500万元,街道配套落实450万元,专项用于河道长效保洁养护。根据河道级别、两岸人口数量等划分河道等级,按等级确定相应的保洁资金标准,一级、二级河道每平米分别为1.3员和1.1元。在此基础上,按照河道级别划拨不同比例的养护资金,其中市、区级河道费用由区财政全额拨付,镇、村两级河道分别拨付50%和30%,其余部分由街道配套落实。2018年起,1163个小微水体的保洁费用也全部纳入区级财政负担。

  三、促进有机融合,“三重管理”推动管护制度化。一是河面长当前哨,重在发现问题并及时报告。发挥专职管理机构作用,创新“四无二查报”制度,明确河面长(河道保洁员)除及时打捞清除河道上感官可见的垃圾异物的职责外,还负责“河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河中无障碍物、河边无栏养畜禽,河道排污口和涉水违建及时查报”,确保自己无法解决的涉水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二是河(湖)长负总责,重在协调落实并兜底解决。河长是所在河道的兜底责任人,须随时关注河道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予以支持和指导,确保限时办结,一抓到底。建立部门联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河道问题一旦上报后,河长统筹协调,专业机构确定方案,多部门快速联合处置,有效控制河道污染源。2018年已妥善处置河道受污事件5件(次),阻止涉水违建1起。三是机构严考核,重在系统开展并奖惩分明。以区河道管理处、街道(镇)河道管理所等专职机构为考核主体,采取日巡查、月通报、年考核以及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道保洁、绿化养护等涉河事务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保洁养护资金相挂钩,2017年根据考核结果,对部分工作落后的街道核减保洁资金21万元,将核减下来的经费用于奖励保洁养护好的街道。水环境治理项目实行街道排名通报制,对本年度未完成计划的,核减下年度工程项目,并一票否决评优资格。(北仑区治水办)

  奉化区织密“四张网”推进河道长效管控

  近年来,奉化区以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为目标,以织密常态管理网、主体责任网、河道监管网、群众参与网为抓手,积极探索河道长效管控机制,全面推进长效治水。

  一、织密河道“常态管理网”。一是健全网格架构。成立乡镇河道管理办,每个镇(街道)配备1-2名专职巡查协管员,负责属地河道巡查、保洁管理、沿河排口监管、问题反馈交办、突发事件处置等。同时,推行“一个网格管到底”模式,将“一室四平台”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成果运用到河道长效管理上,整合河长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网络、河道保洁员网络三股力量,定期开展河道巡查和排口督查等。二是严格巡查制度。加大各级河长对包干河湖的巡查力度,规范河长日志管理,制作并下发《河长日志》,要求区级河长巡河次数至少每月2次,镇级河长至少每月3次,村级河长至少每周1次,并及时将巡河情况记录在《河长日志》上,基层网格员和保洁员每天至少巡河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和反馈。三是快速响应反馈。依托区镇两级“指挥中心”,建立“互联网+秒级响应、即日处理、一周办结”机制,采取常态性问题直办、单独性问题交办、复杂性问题督办等形式快速处置。交办结果通过互联网反馈,形成“发现、上报、分流、处置、评价和考核”的闭环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的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把问题隐患真正消除在萌芽。

  二、织密河道“主体责任网”。一是建立常态履职机制。在全区所有河道及小微水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的基础上,创新“双河长”制度,安排82个机关党支部结对,协助“第一河长”共同管理。建立“逢十”督查机制,一月三次图文并茂曝光“第一河长”河道存在的问题,结合第三方专业检测公司水质监测结果,督促河长履职。二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结合干部选用工作,设立干部竞速履责“红黑榜”机制,把“河长制”履行、治水治污推进情况作为干部竞速履职“红黑榜”的首要内容,对表现突出的纳入“红榜”予以提任、转任交流,对进进度缓、失职失责的纳入“黑榜”,回炉再造、转化教育。三是建立问责约谈机制。成立由区治水办、纪委、检察院、法制办等部门组成的行政执法问责中心,不定期对全区各级河道河长履职情况开展督查,对“河长制”履行不到位、多次通报未整改落实、“五水共治”推进不力的党员干部,进行约谈问责。46人因治水不力被约谈问责。

  三、织密河道“监管执法网”。一是建立智能管护模式。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在三大水系主要河道、23座重点水库安装建立40个红外线高清视频监察点。同时,运用“互联网+治水”技术,集成应用A类企业刷卡排污总量控制、企业在线监测等系统,自动掌握河道实时状况,一旦出现涉水违法行为,立即下达指令赶往现场处理。二是创新媒体联动机制积极招募环保志愿者、吸纳记者等,新建“治水一家人”“全城治水英雄”工作群,开展“一河一记者·问水看变化”“大王叫我来巡河”等活动,发现问题直接对话河长。累计已有近百余个暗访发现的问题及60多条群众举报的信息得到了快速有效处理。三是强化执法高压态势。实行最严格水环境执法制度,深入开展环境执法系列专项行动和联合打非行动,严厉查处企业违法排污、向河道违法倾倒垃圾、在河岸乱搭乱建乱扔行为。去年以来,共立案查处企业351家,处罚金额2211.73万元,移送公安案件23起,行政或刑事拘留32人,采取强制停电停产措施677家次,拆除涉水违建7万平方米。

  四、织密河道“群众参与网”。一是设立便捷送检平台。在3个镇(街道)设立“水医生诊所”,124个村淘宝站和邮政所设立水样采集点,以快速送达、快速检测、快速反馈的“三快”机制,方便老百姓随时实地检测监督身边河道水质情况。二是设立举报投诉平台。在奉化日报上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在“奉化五水共治”微信公众号、“掌上奉化”APP等新媒体上增设治水曝光微平台,群众可将涉水问题随时拍、随时传。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奉化聚焦》等媒体曝光台,定期不定期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环境突出问题进行曝光。三是设立奖励举报基金。制定《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对举报“发生工业企业超标排放水、气污染物的”等6类环境违法行为,经查实后给予举报人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奖励。自2014年奖励办法实施以来,累计收到群众环境举报1128起,其中334起经核实符合奖励标准,共计发放奖励款68.329万元。(奉化区治水办)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26期
稿源:       2018-08-29 10:04:00

第26期(总第222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8月29日

综合治水专辑

  工作简讯

  ●我市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余姚市启动“三色”预警管理机制助力水环境提标创优

  经验交流

  ●河(湖)长制领衔 专职机构主抓——北仑区积极打造河湖管理建设2.0模式

  ●奉化区织密“四张网”推进河道长效管控

  我市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2014年以来,我市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行政村覆盖率达98%以上的基础上,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至2017年底,全市已开展分类村达1055个,省市两级试点村10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41.5%。一是全域发动,强化宣传促进全民参与。全市各地通过开展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各类“志愿者”队伍、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定期上门服务指导、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农村垃圾分类宣传动员活动,大力提高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如鄞州区东吴镇三塘村、象山县墙头镇洋北村等将垃圾分类工作写入“村规民约”形成全民共识;余姚市小曹娥镇组建35支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在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20余次;奉化区大堰镇箭岭村发动乡贤出谋划策、捐钱出力助力家乡垃圾分类工作。二是绿色发展,创新技术狠抓分类减量。全市各地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理念,建设完善分类回收处置设施等措施,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如海曙区龙观乡、余姚市小曹娥镇通过建设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站处理厨余垃圾,变垃圾为有机肥料;鄞州区姜山镇陆家堰村、象山县墙头镇洋北村引进“有机垃圾一体化厌氧处理设备”,利用厌氧微生物将垃圾中大部分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沼气沼液,目前陆家堰村日处理量达到1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率达40%以上;洋北村日均投放450-600公斤,降解率达90%以上,产生沼气每日可满足15-20户家庭使用;奉化区大堰镇箭岭村将厨前垃圾用于制作环保酵素实现“零污染”村庄建设,生活垃圾托运数量减少近70%,垃圾清运车由过去的一天一运变成目前的一周一运。三是科学管理,建立机制确保长效运行。全市各地通过市场化运维管理、村级网格化管理、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等,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运管体系。如海曙区龙观乡、余姚市小曹娥镇等多个乡镇(村)与废旧物品回收公司、保洁公司签订回收清运协议,实行市场化管理,其中余姚市小曹娥镇特别推出“我要换糖”APP,群众可通过电话或APP主动联系回收公司上门服务;较多的乡镇(村)专门列支一部分资金用于考核奖励垃圾分类先进村和优秀个人;奉化区大堰镇箭岭村确定农历每月十八为环保集市日,群众可将有毒有害可回收垃圾入市交易和调换日常生活用品,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市农办)

  余姚市实施“三色”预警管理机制助力水环境提标创优 为切实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和姚江流域水质,该市于今年7月份起启动水环境质量“红黄绿”三色预警管理机制。一是明确实施范围。全面排摸调查21个乡镇(街道)河道情况,充分征求全市42个市级河长单位意见,确定将姚江流域乡镇(街道)31个交接断面和22个考核断面纳入“红黄绿”三色预警管理制度范围。二是实行“三色”管理。市河长制办公室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按乡镇(街道)实行预警通报制度,断面监测结果为Ⅲ类及以上且主要污染物指标无明显上升的河道,发布“绿色”通报;断面监测结果为Ⅳ、V类标准或污染物指标同比上升10%以上的,发布“黄色”预警,乡镇(街道)接到“黄色”预警后,要及时整改, 10天内向市河长办报送整改措施;断面监测结果为劣V类标准或水质下降一个类别的,发布“红色”警报,乡镇(街道)接到“红色”警报后,由乡镇(街道)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分析会商,限期落实整改,10天内将排查整改情况书面报送市河长办。三是配套精细考核。将“三色”预警管理工作纳入“五水共治”重点考核内容,设置水环境质量单项考核总分为100分,由市河长办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对乡镇(街道)实行“一月一次”的预警通报和考核,出现“黄色”一次扣4分,出现“红色”一次扣8分,直到扣完为止。河道出现“红黄”通报后整改到位,年度不反弹且水质达标,对乡镇(街道)年度考核不予扣分;河道出现“红黄”通报后积极整改,水质虽未达标但有明显改善的,年度考核酌情扣分;河道出现“红黄”通报后整改不力的,严格按照考核办法扣分,并将相关情况报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余姚市治水办)

  河(湖)长制领衔 专职机构主抓

  ——北仑区积极打造河湖管理建设2.0模式

  近年来,北仑区借力“河(湖)长制”,依托河道专业管理机构,促进两者间相互融合,积极打造具有北仑特色的河湖管理建设2.0模式,形成了全民化、实体化、制度化的河湖长效建管体系。

  一、借力“河(湖)长制”,“三全目标”推动管护全民化。一是创新“一河四长”全域覆盖。对全区535条河流配备区、镇、村三级“河长”,确保河道管理范围、职责、内容、资金、监管“全覆盖”;对镇级以上河道配备“河警长”,由公安民警担任;对中心城区河流配备“河段长”,由沿河企事业单位、社区负责人担任,对河道分段进行监管;聘请河道保洁员为“河面长”。参照河道管理模式,全区34个湖泊、1163个小微水体也层层落实湖长,分级负责。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全员参与。开展“百名支书治百河”活动,128个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以“共约治水”签名的形式认领179段“问题河道”,充分发挥书记引领治水的作用。全区成立“河(湖)小二”、“红领之家”、治水义工、社区护水队、亲水志愿者、青春治水志愿队等上百支社会志愿服务团队,累计开展治水宣传、水质检测、亲水护水等大型志愿活动150余次,发放宣传册10万余份。三是加强舆论监管全力督水。整合政务、媒体等资源,搭建舆论监督和举报受理平台。在北仑发布、北仑五水共治、北仑水利等微信微博公众号开通举报平台,在北仑电视台民生2689栏目、北仑新区时刊头版开设“寻找不可游泳的河”曝光台,在深度曝光河道“脏、乱、差”问题基础上,跟踪报道河道治理情况。上半年,共受理各类投诉举报18起,已全部处置到位。

  二、依托专职机构,“三有落实”推动管护实体化。一是设专门机构促河湖“有人管”。于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河道专业管理机构——区河道管理处,负责全区涉河事务的综合牵头协调、监督管理等职能;10个街道(镇)全部设立河道管理所,下放河道管理权限。区、街道两级河道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巡查人员51人,将全区635公里河道、1163个小微水体全部纳入管控范围。二是建规范制度促河湖“有章管”。制定《北仑区河道保洁养护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北仑区河道保洁养护实施方案》《北仑区河长制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巡查制度、日常工作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完善河道管护常态管理机制、动态跟踪机制、长效管护机制和执法联动监管机制。建立河长工程项目验收参与制,要求每一个治水工程项目验收时,河长(小微水体长)必须参加。三是拨专项资金促河湖“有钱管”。区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500万元,街道配套落实450万元,专项用于河道长效保洁养护。根据河道级别、两岸人口数量等划分河道等级,按等级确定相应的保洁资金标准,一级、二级河道每平米分别为1.3员和1.1元。在此基础上,按照河道级别划拨不同比例的养护资金,其中市、区级河道费用由区财政全额拨付,镇、村两级河道分别拨付50%和30%,其余部分由街道配套落实。2018年起,1163个小微水体的保洁费用也全部纳入区级财政负担。

  三、促进有机融合,“三重管理”推动管护制度化。一是河面长当前哨,重在发现问题并及时报告。发挥专职管理机构作用,创新“四无二查报”制度,明确河面长(河道保洁员)除及时打捞清除河道上感官可见的垃圾异物的职责外,还负责“河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河中无障碍物、河边无栏养畜禽,河道排污口和涉水违建及时查报”,确保自己无法解决的涉水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二是河(湖)长负总责,重在协调落实并兜底解决。河长是所在河道的兜底责任人,须随时关注河道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予以支持和指导,确保限时办结,一抓到底。建立部门联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河道问题一旦上报后,河长统筹协调,专业机构确定方案,多部门快速联合处置,有效控制河道污染源。2018年已妥善处置河道受污事件5件(次),阻止涉水违建1起。三是机构严考核,重在系统开展并奖惩分明。以区河道管理处、街道(镇)河道管理所等专职机构为考核主体,采取日巡查、月通报、年考核以及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道保洁、绿化养护等涉河事务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保洁养护资金相挂钩,2017年根据考核结果,对部分工作落后的街道核减保洁资金21万元,将核减下来的经费用于奖励保洁养护好的街道。水环境治理项目实行街道排名通报制,对本年度未完成计划的,核减下年度工程项目,并一票否决评优资格。(北仑区治水办)

  奉化区织密“四张网”推进河道长效管控

  近年来,奉化区以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为目标,以织密常态管理网、主体责任网、河道监管网、群众参与网为抓手,积极探索河道长效管控机制,全面推进长效治水。

  一、织密河道“常态管理网”。一是健全网格架构。成立乡镇河道管理办,每个镇(街道)配备1-2名专职巡查协管员,负责属地河道巡查、保洁管理、沿河排口监管、问题反馈交办、突发事件处置等。同时,推行“一个网格管到底”模式,将“一室四平台”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成果运用到河道长效管理上,整合河长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网络、河道保洁员网络三股力量,定期开展河道巡查和排口督查等。二是严格巡查制度。加大各级河长对包干河湖的巡查力度,规范河长日志管理,制作并下发《河长日志》,要求区级河长巡河次数至少每月2次,镇级河长至少每月3次,村级河长至少每周1次,并及时将巡河情况记录在《河长日志》上,基层网格员和保洁员每天至少巡河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和反馈。三是快速响应反馈。依托区镇两级“指挥中心”,建立“互联网+秒级响应、即日处理、一周办结”机制,采取常态性问题直办、单独性问题交办、复杂性问题督办等形式快速处置。交办结果通过互联网反馈,形成“发现、上报、分流、处置、评价和考核”的闭环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的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把问题隐患真正消除在萌芽。

  二、织密河道“主体责任网”。一是建立常态履职机制。在全区所有河道及小微水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的基础上,创新“双河长”制度,安排82个机关党支部结对,协助“第一河长”共同管理。建立“逢十”督查机制,一月三次图文并茂曝光“第一河长”河道存在的问题,结合第三方专业检测公司水质监测结果,督促河长履职。二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结合干部选用工作,设立干部竞速履责“红黑榜”机制,把“河长制”履行、治水治污推进情况作为干部竞速履职“红黑榜”的首要内容,对表现突出的纳入“红榜”予以提任、转任交流,对进进度缓、失职失责的纳入“黑榜”,回炉再造、转化教育。三是建立问责约谈机制。成立由区治水办、纪委、检察院、法制办等部门组成的行政执法问责中心,不定期对全区各级河道河长履职情况开展督查,对“河长制”履行不到位、多次通报未整改落实、“五水共治”推进不力的党员干部,进行约谈问责。46人因治水不力被约谈问责。

  三、织密河道“监管执法网”。一是建立智能管护模式。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在三大水系主要河道、23座重点水库安装建立40个红外线高清视频监察点。同时,运用“互联网+治水”技术,集成应用A类企业刷卡排污总量控制、企业在线监测等系统,自动掌握河道实时状况,一旦出现涉水违法行为,立即下达指令赶往现场处理。二是创新媒体联动机制积极招募环保志愿者、吸纳记者等,新建“治水一家人”“全城治水英雄”工作群,开展“一河一记者·问水看变化”“大王叫我来巡河”等活动,发现问题直接对话河长。累计已有近百余个暗访发现的问题及60多条群众举报的信息得到了快速有效处理。三是强化执法高压态势。实行最严格水环境执法制度,深入开展环境执法系列专项行动和联合打非行动,严厉查处企业违法排污、向河道违法倾倒垃圾、在河岸乱搭乱建乱扔行为。去年以来,共立案查处企业351家,处罚金额2211.73万元,移送公安案件23起,行政或刑事拘留32人,采取强制停电停产措施677家次,拆除涉水违建7万平方米。

  四、织密河道“群众参与网”。一是设立便捷送检平台。在3个镇(街道)设立“水医生诊所”,124个村淘宝站和邮政所设立水样采集点,以快速送达、快速检测、快速反馈的“三快”机制,方便老百姓随时实地检测监督身边河道水质情况。二是设立举报投诉平台。在奉化日报上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在“奉化五水共治”微信公众号、“掌上奉化”APP等新媒体上增设治水曝光微平台,群众可将涉水问题随时拍、随时传。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奉化聚焦》等媒体曝光台,定期不定期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环境突出问题进行曝光。三是设立奖励举报基金。制定《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对举报“发生工业企业超标排放水、气污染物的”等6类环境违法行为,经查实后给予举报人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奖励。自2014年奖励办法实施以来,累计收到群众环境举报1128起,其中334起经核实符合奖励标准,共计发放奖励款68.329万元。(奉化区治水办)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