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宁波有位中专毕业的盲人作家 用耳朵“写”出中国民间文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8-29 09:02:00 报料热线:81850000
改革开放40周年——百姓故事

  陈效平受访者供图

  陈效平真真切切地经历了从青春洋溢的娇子,一瞬跌入无边黑暗的盲人。在无边黑暗中,他坚持用耳朵“写作”,创作了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并收获60多个沉甸甸的奖项,成功当选2017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人物,成为我市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

  用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逆势成长得如此生机勃勃,陈效平的前半生,或许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更写实而精彩。

  25年前的中专相当辉煌

  时间倒回到1992年。那一年,陈效平考上了当时的李惠利中专(后该校并入宁职院)。在志愿选择上,他为自己定下了会计审计方向,这在当时是最火最热的专业。

  老宁波都知道,李惠利中专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可以说是当时宁波最难考的中专。不仅就业率几乎100%,而且工作的去处都很好,不少银行、金融系统甚至和李惠利中专开设有定向委培生。

  陈效平对记者说,具体的录取分数他忘了,但当年确实有很多初中毕业生把它当作首选,甚至有超过效实中学几十分的也不去读,就是为了能去李惠利中专,早点走上职场的“金光大道”。

  当时的班主任孙伟老师给陈效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学生的温暖和关怀,非常珍贵,直到现在都忘不掉。”1994年,陈效平毕业后到海曙区房管所工作,从事会计行业。“那时觉得没当成作家很遗憾,但兴趣爱好一直都在,每天都会看看书。”

  本以为人生可以就此飞扬,却不料命运和他开起了玩笑。32岁那年,厄运降临,他因眼底出血引发视网膜脱离,由于修补手术失败,从此双目失明。中专时的同学、老师纷纷前来看望,年少时候结下的情谊真挚隽永,让陈效平在黑暗中感到丝丝温暖。

  失明的遭遇险些击倒他

  清爽俊朗的陈效平有着一双清澈的眸子,言谈之间儒雅有节,如果不经提醒,很少有人会将他与“盲人”联系在一起。如今,一级全盲的他仅剩下些微的光感,陈效平微笑着招待记者,双手在茶几上摸索着倒水、斟茶,熟稔利落。

  “以前正常的时候,我听人说,失明是所有残疾中最痛苦的,现在可算是体会到了。”曾经清晰地看见露珠在花瓣上滚动,看见鸟儿在湛蓝的天空自由翱翔,看见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生机盎然……突然什么都看不见了,那种天上人间般的落差让陈效平实在无法承受。

  失明后,陈效平觉得人生没了希望,也曾深陷失明的阴影里走不出来,感觉自己就是个废人,把所有藏书送给了亲朋好友,自己只留了个收音机。“没有工作,只有一片黑暗,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只能用耳朵听听收音机。”

  促使他走出低谷的是一项儿时的兴趣爱好。有一次,电台播出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陈效平曾读过这部小说,用耳朵重温时,他脑中灵光一闪——“对呀,没有视力还有听力,我可以用耳朵继续阅读。”对文学的热爱,在这个瞬间产生的念头,最终让他走出颓废并重新找回了人生的自信。

  陈效平不断托家人购买文学作品的录音带,每天如饥似渴地倾听。

  眼盲还可以靠耳朵“写作”

  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陈效平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上文学氛围的浓厚。在那个青春年少的年代,陈效平也疯狂地迷恋过文学作品,他万万没想到,这竟然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悄悄埋下了种子。

  有一天,弟弟帮陈效平找到了一款专供盲人使用的电脑读屏软件,通过这款软件陈效平学会了电脑操作,开始用耳朵阅读、用耳朵写作。其实,陈效平从小喜欢写作,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家里也有近千本藏书。而鬼使神差,命运让陈效平又回到文学的路上,重新点亮了对文学、对人生的希望。

  中专学历,从未成为陈效平创作的障碍,毕竟那么多文豪也都没有耀眼的毕业证书。但,双眼失明,只能依靠耳朵来写作,这对他却是何等艰难?

  陈效平最初遇到的障碍是误打同音字,汉语里有大量同音字,仅靠耳朵无法区分。陈效平用电脑读屏软件写就的第一篇散文1400余字,其中错别字竟有30多个。当时不少朋友劝他:盲人写作太困难了,你就别折腾了,不如听听音乐聊聊天吧。

  但陈效平没有气馁,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千方百计勇闯难关。经过反复摸索,反复实践,终于总结出一套避免误打同音字的办法:遇到没把握的生僻字,尽量打与之相关的成语或词语,然后把要写的这个字单独挑出来。如果还不行,陈效平就将无法确定的字放到百度中去搜索,根据相关解释和上下文内容判断对与错。靠着自己发明的这些“土办法”,陈效平终于解决了误打同音字的难题,文字的准确率日益提高。“可以说,同样写1万字,我花的精力比别人要多好几倍。”

  盲人写作的另一个困难是创作素材来源不足。为了突破这一瓶颈,陈效平在“听”字上下足了工夫。每个月,陈效平都要给自己拟定一份长长的阅读清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倾听电子书。此外,广泛收听电台、电视里的社会新闻,也是陈效平丰富创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日复一日,通过耳朵孜孜不倦的阅读,陈效平笔下的作品情节越来越生动,人物越来越鲜活。

  拿下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尽管是不太需要出门的纯正“宅男”,但陈效平还是保持着每天早起早睡的习惯。7点起床,8点多就坐在电脑前开始工作了。每天10小时的笔耕不辍,终于成就了心底的那个作家陈效平。

  从2008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陈效平已公开出版故事、散文、小说300余万字。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奖”、2013~2014年度宁波市优秀文艺作品特别荣誉奖、第四届全国善文化微散文大赛一等奖、2017中国故事节全国征文一等奖、2017年度浙江省网络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效平个人故事集《地球隧道》入选“中国百年百部故事经典”。

  在2016年之前,陈效平的大部分作品通过期刊发表,但随着手机阅读迅速兴起,作为一名自由撰稿人,陈效平意识到必须向网络文学转型。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陈效平以陈述为笔名,开启了第一部网络小说《陈宫恨》的创作。《陈宫恨》以陈朝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背景,通过传奇的手法,融悬疑、武侠、言情、宫斗于一体,以百万字的宏伟篇幅,生动地演绎了一段中国版的《王子复仇记》。如今,102万字的《陈宫恨》四部已全部完成,并在中国最大的手机阅读平台“咪咕”上架,深受读者好评,该书还获得了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奖。

  创作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不仅考验作者的文学功底,还考验作者的耐力和体力。对双目失明的陈效平来说,后者的考验比前者更大。为了赶进度,陈效平每天坚持写10个小时,常常写到腰酸腿疼,连站都站不起来。

  有位网文圈的文友曾对陈效平说:“你创造了一个奇迹,第一次写网文就驾驭百万字的长篇,并且拿到了大神级的稿酬,荣获省网络作协的扶持奖。”陈效平回答道:“那不是奇迹,那是我辛勤的汗水在闪光。”

  “中专学历,对我而言并没有什么困扰,毕竟作家这个职业,最好的老师或许是生活。”10多年下来,陈效平已坦然接受双目失明的残酷现实。但在文学创作上,陈效平从来没把自己当作残疾人,他用耳朵代替眼睛,孜孜不倦地追寻着自己的文学梦。

  宁波晚报记者滕华

原标题:用耳朵“写”出中国民间文艺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有位中专毕业的盲人作家 用耳朵“写”出中国民间文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8-29 09:02:00

  陈效平受访者供图

  陈效平真真切切地经历了从青春洋溢的娇子,一瞬跌入无边黑暗的盲人。在无边黑暗中,他坚持用耳朵“写作”,创作了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并收获60多个沉甸甸的奖项,成功当选2017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人物,成为我市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

  用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逆势成长得如此生机勃勃,陈效平的前半生,或许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更写实而精彩。

  25年前的中专相当辉煌

  时间倒回到1992年。那一年,陈效平考上了当时的李惠利中专(后该校并入宁职院)。在志愿选择上,他为自己定下了会计审计方向,这在当时是最火最热的专业。

  老宁波都知道,李惠利中专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可以说是当时宁波最难考的中专。不仅就业率几乎100%,而且工作的去处都很好,不少银行、金融系统甚至和李惠利中专开设有定向委培生。

  陈效平对记者说,具体的录取分数他忘了,但当年确实有很多初中毕业生把它当作首选,甚至有超过效实中学几十分的也不去读,就是为了能去李惠利中专,早点走上职场的“金光大道”。

  当时的班主任孙伟老师给陈效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学生的温暖和关怀,非常珍贵,直到现在都忘不掉。”1994年,陈效平毕业后到海曙区房管所工作,从事会计行业。“那时觉得没当成作家很遗憾,但兴趣爱好一直都在,每天都会看看书。”

  本以为人生可以就此飞扬,却不料命运和他开起了玩笑。32岁那年,厄运降临,他因眼底出血引发视网膜脱离,由于修补手术失败,从此双目失明。中专时的同学、老师纷纷前来看望,年少时候结下的情谊真挚隽永,让陈效平在黑暗中感到丝丝温暖。

  失明的遭遇险些击倒他

  清爽俊朗的陈效平有着一双清澈的眸子,言谈之间儒雅有节,如果不经提醒,很少有人会将他与“盲人”联系在一起。如今,一级全盲的他仅剩下些微的光感,陈效平微笑着招待记者,双手在茶几上摸索着倒水、斟茶,熟稔利落。

  “以前正常的时候,我听人说,失明是所有残疾中最痛苦的,现在可算是体会到了。”曾经清晰地看见露珠在花瓣上滚动,看见鸟儿在湛蓝的天空自由翱翔,看见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生机盎然……突然什么都看不见了,那种天上人间般的落差让陈效平实在无法承受。

  失明后,陈效平觉得人生没了希望,也曾深陷失明的阴影里走不出来,感觉自己就是个废人,把所有藏书送给了亲朋好友,自己只留了个收音机。“没有工作,只有一片黑暗,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只能用耳朵听听收音机。”

  促使他走出低谷的是一项儿时的兴趣爱好。有一次,电台播出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陈效平曾读过这部小说,用耳朵重温时,他脑中灵光一闪——“对呀,没有视力还有听力,我可以用耳朵继续阅读。”对文学的热爱,在这个瞬间产生的念头,最终让他走出颓废并重新找回了人生的自信。

  陈效平不断托家人购买文学作品的录音带,每天如饥似渴地倾听。

  眼盲还可以靠耳朵“写作”

  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陈效平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上文学氛围的浓厚。在那个青春年少的年代,陈效平也疯狂地迷恋过文学作品,他万万没想到,这竟然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悄悄埋下了种子。

  有一天,弟弟帮陈效平找到了一款专供盲人使用的电脑读屏软件,通过这款软件陈效平学会了电脑操作,开始用耳朵阅读、用耳朵写作。其实,陈效平从小喜欢写作,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家里也有近千本藏书。而鬼使神差,命运让陈效平又回到文学的路上,重新点亮了对文学、对人生的希望。

  中专学历,从未成为陈效平创作的障碍,毕竟那么多文豪也都没有耀眼的毕业证书。但,双眼失明,只能依靠耳朵来写作,这对他却是何等艰难?

  陈效平最初遇到的障碍是误打同音字,汉语里有大量同音字,仅靠耳朵无法区分。陈效平用电脑读屏软件写就的第一篇散文1400余字,其中错别字竟有30多个。当时不少朋友劝他:盲人写作太困难了,你就别折腾了,不如听听音乐聊聊天吧。

  但陈效平没有气馁,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千方百计勇闯难关。经过反复摸索,反复实践,终于总结出一套避免误打同音字的办法:遇到没把握的生僻字,尽量打与之相关的成语或词语,然后把要写的这个字单独挑出来。如果还不行,陈效平就将无法确定的字放到百度中去搜索,根据相关解释和上下文内容判断对与错。靠着自己发明的这些“土办法”,陈效平终于解决了误打同音字的难题,文字的准确率日益提高。“可以说,同样写1万字,我花的精力比别人要多好几倍。”

  盲人写作的另一个困难是创作素材来源不足。为了突破这一瓶颈,陈效平在“听”字上下足了工夫。每个月,陈效平都要给自己拟定一份长长的阅读清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倾听电子书。此外,广泛收听电台、电视里的社会新闻,也是陈效平丰富创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日复一日,通过耳朵孜孜不倦的阅读,陈效平笔下的作品情节越来越生动,人物越来越鲜活。

  拿下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尽管是不太需要出门的纯正“宅男”,但陈效平还是保持着每天早起早睡的习惯。7点起床,8点多就坐在电脑前开始工作了。每天10小时的笔耕不辍,终于成就了心底的那个作家陈效平。

  从2008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陈效平已公开出版故事、散文、小说300余万字。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奖”、2013~2014年度宁波市优秀文艺作品特别荣誉奖、第四届全国善文化微散文大赛一等奖、2017中国故事节全国征文一等奖、2017年度浙江省网络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效平个人故事集《地球隧道》入选“中国百年百部故事经典”。

  在2016年之前,陈效平的大部分作品通过期刊发表,但随着手机阅读迅速兴起,作为一名自由撰稿人,陈效平意识到必须向网络文学转型。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陈效平以陈述为笔名,开启了第一部网络小说《陈宫恨》的创作。《陈宫恨》以陈朝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背景,通过传奇的手法,融悬疑、武侠、言情、宫斗于一体,以百万字的宏伟篇幅,生动地演绎了一段中国版的《王子复仇记》。如今,102万字的《陈宫恨》四部已全部完成,并在中国最大的手机阅读平台“咪咕”上架,深受读者好评,该书还获得了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奖。

  创作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不仅考验作者的文学功底,还考验作者的耐力和体力。对双目失明的陈效平来说,后者的考验比前者更大。为了赶进度,陈效平每天坚持写10个小时,常常写到腰酸腿疼,连站都站不起来。

  有位网文圈的文友曾对陈效平说:“你创造了一个奇迹,第一次写网文就驾驭百万字的长篇,并且拿到了大神级的稿酬,荣获省网络作协的扶持奖。”陈效平回答道:“那不是奇迹,那是我辛勤的汗水在闪光。”

  “中专学历,对我而言并没有什么困扰,毕竟作家这个职业,最好的老师或许是生活。”10多年下来,陈效平已坦然接受双目失明的残酷现实。但在文学创作上,陈效平从来没把自己当作残疾人,他用耳朵代替眼睛,孜孜不倦地追寻着自己的文学梦。

  宁波晚报记者滕华

原标题:用耳朵“写”出中国民间文艺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