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23期
稿源:   2018-08-10 11:16:00

  第23期(总第219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8月10日

  工作简讯

  ●河海大学宁波河(湖)长培训中心正式挂牌并首次开班培训

  经验交流

  ●北仑区三措并举强力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余姚市“五抓五促”深入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象山县双管齐下合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河海大学宁波河(湖)长培训中心正式挂牌并首次开班培训8月6日,“宁波河湖长培训中心”在宁波工程学院正式挂牌,并首次开班培训。各级河长及河长办、水利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等300余人参加。

  在上午的揭牌仪式现场,市水利局、河海大学、宁波工程院的领导共同为“河海大学宁波河(湖)长培训中心”揭牌。“河海大学宁波河(湖)长培训中心”的成立,是我市依托河海大学和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开展治水人才培训、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课题研究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政府和高校在合作治水工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挂牌后,举办了全市首期河(湖)长培训班,为期一天。培训中,市治水办(河长办)副主任吕振江,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逄勇,宁波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芬霞围绕河(湖)长实务、河湖长制政策法规解读、河湖长制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等内容,以详实的数据、典型的事例、通俗的语言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浅出的传授。

  各级河长及河长办工作人员通过此次难得学习培训机会,对河(湖)长制政策法规及相关工作要求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为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工作,推进我市治水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力践行“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市治水办)

  北仑区三措并举强力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北仑区作为全省工业强区,又是资源型缺水地区,面临着比其他地区更加强烈的用水需求和更为突出的水资源管理难题。近年来,北仑积极探索水利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水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创建节水型社会、深化河长制、优化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两年荣获全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等级。

  一、积极打造节水型社会。一是推进全社会节水。严格执行分类水价制度、居民阶梯式水价制度,非居民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出台《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循环经济、节能降耗、低碳发展专项资金补助实施细则》,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2016-2017年改造维修城市管网9公里,投资255万元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90亩。通过制度及工程措施等的实施,促全区城镇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等工作有明显提升。二是推进节水示范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创建省级节水型灌区2个;已创建市级及以上节水型企业15家,其中属五大高耗水行业的规模以上节水型企业10家,创建率为41.6%;创建节水型公共机构164家,其中机关单位65家,事业单位99家,节水型公共机构中机关单位创建比例为97%;创建节水型小区42个(涉及户数32225户),节水型小区覆盖率20.04%,达到城市节水一级评价标准。三是推进节水教育基地建设。探索学校节水教育宣传机制,建立区级节水教育基地。以博平小学为试点,利用现有场地设施,通过针对性改造,从生活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非常规水利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区学生的节水意识。

  二、全面深化落实河长制。一是完善河(湖)长框架制度。全面落实四级河长责任制,创新推行“一河四长”(河长、河警长、河段长、河面长)制。全区535条河道、1163个小微水体全部明确河长和小微水体长,34个水库和2个湖泊实施湖长制;制订完善“河长制六项制度”,推进落实“河长制”APP应用,制定完善“一河(湖)一策”方案。二是提升河道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推进“河长制”与河道管理部门有机融合,河长巡河发现的问题及时交由河道管理部门处置,严格落实“四无二查报”制度,实行河道分级、分段、分时动态保洁机制,形成了管理制度化、养护精细化、监管常态化、治理生态化的日常管护体系,夯实长效治水根基,有效防止“三河”反弹。三是健全水事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完善由城管、环保、水利、农业、海洋、公安等多部门和属地街道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完善水事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如3月份,玉溪路出水口由于雨污水交叉井污水预留管脱节导致污水流入,区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置,共修复渗漏点7处,解决了污水渗漏问题。

  三、创新提升水资源管理。一是制定水资源标准化管理制。科学编制流域生态建设规划,先后制定出台《北仑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北仑区建设项目节约用水三同时管理办法》《北仑区水资源统一配置与优化调度方案》《北仑区水资源管理专业化服务采购制度》《关于进一步落实在有关规划编制中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水资源标准化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二是提升区域水环境。组织实施小浃江、岩泰、芦江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行绿地建设与雨水控制、土地开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加大入河排污口整治力度,全域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水生态得到进一步修复,2017年全区11个区控以上监测断面功能区年均值达标率为90%,同比上升23%,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达标率为100%,同比提升50%。三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投资3.2亿元新建库容为667万立方米的干岙水库工程,通过拦水堰和分洪引水隧洞将洪弃水引入水库,达到上游截洪和洪弃水再利用目的;通过育王岭隧洞以及王家溪口翻水站,年均补充生态环境配水近1000万立方米;开发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促进区域工业用水循环,25家“喝水大户”建成雨水收集系统,年收集量220万吨,实施岩东再生水厂设备升级改造,推进再生水西送工程建设,2017年再生水利用达2000万吨。(北仑区治水办)

  余姚市“五抓五促”

  深入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2017年来,余姚市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管控目标全面完成,在宁波市2017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一、抓用水总量控制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行计划用水管理,严格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017年完成14家企业水资源论证。规范取水许可,截至2017年底,共发放取水许可证34本,对不符合规定的2家企业不予批准取水。每年12月底对取水大户开展年度用水计划工作,并在《余姚日报》上进行公示。严格实施水资源费有偿使用制度,确保水资源费应收尽收,2017年征收水资源费2668万元。

  二、抓用水效率提高促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工程,2017年投入3200余万元,新增高效节水面积9411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数的156.85%,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5800亩。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2017年,在全市5大高耗水行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创建节水型企业5家,创建覆盖率达到38%。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创建节水型居民小区3个;创建节水型机关33个,节水型机关覆盖率100%。通过供水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等工程建设,加强管网管理、用水监察和巡检力度,成立“听漏工”队伍开展检漏、修漏,城镇自来水管网漏损率6.36%。开展中水回用,余姚市小曹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投运后,2017年中水回用比例较上年提升3.6%;投资1.6亿开展实施余姚市小曹娥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三期工程,扩建新增污水处理规模7.7万立方米/日,每日可形成2000吨的再生水厂,可供工业企业、消防、绿化、机器冷却等非生活用水使用。

  三、抓限制纳污促排污总量严格控制。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结合“五水共治”加强纳污排放达标控制管理。在集中式饮用水水库安装浮标式水质监测站。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并设立标志以明确保护区边界进行警示和提醒。以“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为抓手,完成辖区内3个原入河排口审核登记工作。按照国家地下水监测点年度建设任务要求,建成余姚市小曹娥滨海村2个地下水监测井,并于2017年10月完成验收。

  四、抓工程建设促水资源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投资150万元开展四明湖水库、梁辉水库、陆埠水库和双溪口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部分区域物理隔离防护设施建设,已树立隔离防护网10公里。加强生态河道修复,开展宁波市水源地皎口水库上游白鹿溪李家塔段清洁型溪道整理工程,整治溪道920米,新建挡墙805米、拦水堰20座,并进行溪道疏浚、沿线绿化等。积极配合宁波市有关部门开展水源地上游保护工作,位于宁波市区水源地上游的四明山镇、大岚镇和鹿亭乡每年投入各类水资源水环境保护项目的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

  五、抓考核监管促水资源管理水平全方位提升。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机制,年末由水利、环保等部门对各乡镇(街道)进行考核打分,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社会年度考核”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等节水与减排考核,切实提高实效。加强取水监管,实行取水监管单位、人员、考核、台帐“四落实”,所有取水户都有明确的监管单位、对应监管人员、管理台帐及反馈意见等记录。加大宣传力度,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节点,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信等载体开展水资源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在余姚日报刊登保护水资源宣传画,在各学校、公园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市民节水小知识》等宣传专刊、画报、画册等资料1.2万余份。(余姚市治水办)

  象山县双管齐下保障农村饮水用水安全

  自2008年以来,象山县积极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双管齐下,构建“二区五片+17个村级标准化水站”的供水新格局,着力做好供水工程建设、走规模化供水之路、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扎实落实管理工作,供水工作取得了里程碑式成果。6月21日,该县农村饮水供水模式在省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培训、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与管理培训班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一、大水厂规模化改革,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是统筹谋划,着力构建“二区五片”大水厂供水格局。围绕“水量”和“水质”两个问题,以“外引内联、全县统筹、区域联网、分步分质”为思路,明确“二区五片”总体供水布局。“二区”实行集中供水,即中心城区及东北部为一个区域,覆盖9个乡镇(街道)27万人口,由滨海水厂负责供水;南部为一个区域,覆盖4个乡镇13.5万人口,由石浦水厂负责供水。“五片”以本区域内水源自行供水,分别为西周、鹤浦、新桥、泗洲头和茅洋等5个乡镇,覆盖人口13.5万人。二是强力推进,快速形成大联网供水框架。开展两个“十亿”工程,一方面开展水源十亿工程建设,先后建成上张水库、白溪引水等省、市重点工程,建成兴坑等一批小型水源工程,解决水资源短缺难题;另一方面开展城乡联网供水十亿工程建设,先后建成石浦至高塘岛、丹城至象山港大桥等16项供水工程并投入使用,同时对平潭、上张等5座中型水库进行联合调度,年调度水量可达1亿立方米,大大提高了全县水资源的供给保证率。同时,在“二区五片”框架基础上,将城镇水厂管网向农村辐射,采取县、镇(乡)、村按50:45:5的资金配套,实行镇村联网供水,铺设管道500多公里,拆除管理落后的小、散水站298个。三是建管并重,确保饮水安全落到实处。推行水务改革,将全县自来水厂由原来的16个减少为9个,整合重组为三家公司管理,实现供水资源优势整合和集约化管理。每季度对全县农村供水工程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水源水进行一次水质检测。

  二、小水站精细化改革,解决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一是打造品质化工程。在工程设计阶段,建村级标准化水站,按不同供水规模通过采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和“慢滤+消毒”两种水处理工艺,破解水质不达标难题;通过水源条件调查和水量分析,采取联村供水和一站多个水源综合供给的方式破解水量不足难题,即居住相对较集中且水源充足的村庄建联村供水水站,水源较缺乏的村庄采取多个水源联合调度的形式。二是提升自动化水站。每个水站均配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完善的水质处理工艺,过滤设备安装微型电脑控制的全自动反冲洗工艺;安装在线浊度和余氯监测,实时监测制水水质。针对村级水站水质检测“无技术、无设备、无人力、要求高”的特点,将水站水质检测工作转接到乡镇水厂、县疾控中心来完成。三是创新专业化管理。针对小型村级水站管理存在日常管理不专一、不专业,维修养护难落实等问题,该县向乡镇水厂购买专业服务,由所在乡镇水厂委派专职技术人员对水站的净化、消毒、化验、维修进行专业化管理。县财政每年落实50万元专项经费,全县17座水站,受益人口8943人,平均每人每年51元。

  三、“大+小”供水新模式,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是破解供水水源难题,提高水源保证率。2008年前象山境内可建水库坝址较少,无大型水库,仅有5座中型水库和68座小型水库,在90%保证率下可供水量约1亿立方米。该县通过新建水源工程、水库互联互调等措施,提高供水能力,全县集中式供水水源保证率达到97%以上。二是破解水质达标难题,提高水质合格率。2008年之前该县水厂20家、水站315座,厂站多,供水规模小、制水工艺简单,年度水质合格率60%以下。该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同时高度重视供水安全,依托县疾控中心、乡镇水厂强化水质检测工作,提高监测频率,确保城乡自来水水质达标,水质合格率从2008年的81%提升到94%。三是破解区域供水矛盾,提高供水覆盖率。县域水资源因受季风气候和地域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可利用水资源区域差异较大,北多南少,南北差异达2.8倍之多。树立全县“一盘棋”理念,通过构建“二区五片+17个村级标准化水站”的总体供水格局,打破供水范围行政区域界限,联网供水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解决全县供水困难。(象山县治水办)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23期
稿源:       2018-08-10 11:16:00

  第23期(总第219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8月10日

  工作简讯

  ●河海大学宁波河(湖)长培训中心正式挂牌并首次开班培训

  经验交流

  ●北仑区三措并举强力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余姚市“五抓五促”深入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象山县双管齐下合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河海大学宁波河(湖)长培训中心正式挂牌并首次开班培训8月6日,“宁波河湖长培训中心”在宁波工程学院正式挂牌,并首次开班培训。各级河长及河长办、水利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等300余人参加。

  在上午的揭牌仪式现场,市水利局、河海大学、宁波工程院的领导共同为“河海大学宁波河(湖)长培训中心”揭牌。“河海大学宁波河(湖)长培训中心”的成立,是我市依托河海大学和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开展治水人才培训、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课题研究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政府和高校在合作治水工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挂牌后,举办了全市首期河(湖)长培训班,为期一天。培训中,市治水办(河长办)副主任吕振江,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逄勇,宁波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芬霞围绕河(湖)长实务、河湖长制政策法规解读、河湖长制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等内容,以详实的数据、典型的事例、通俗的语言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浅出的传授。

  各级河长及河长办工作人员通过此次难得学习培训机会,对河(湖)长制政策法规及相关工作要求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为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工作,推进我市治水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力践行“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市治水办)

  北仑区三措并举强力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北仑区作为全省工业强区,又是资源型缺水地区,面临着比其他地区更加强烈的用水需求和更为突出的水资源管理难题。近年来,北仑积极探索水利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水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创建节水型社会、深化河长制、优化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两年荣获全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等级。

  一、积极打造节水型社会。一是推进全社会节水。严格执行分类水价制度、居民阶梯式水价制度,非居民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出台《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循环经济、节能降耗、低碳发展专项资金补助实施细则》,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2016-2017年改造维修城市管网9公里,投资255万元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90亩。通过制度及工程措施等的实施,促全区城镇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等工作有明显提升。二是推进节水示范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创建省级节水型灌区2个;已创建市级及以上节水型企业15家,其中属五大高耗水行业的规模以上节水型企业10家,创建率为41.6%;创建节水型公共机构164家,其中机关单位65家,事业单位99家,节水型公共机构中机关单位创建比例为97%;创建节水型小区42个(涉及户数32225户),节水型小区覆盖率20.04%,达到城市节水一级评价标准。三是推进节水教育基地建设。探索学校节水教育宣传机制,建立区级节水教育基地。以博平小学为试点,利用现有场地设施,通过针对性改造,从生活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非常规水利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区学生的节水意识。

  二、全面深化落实河长制。一是完善河(湖)长框架制度。全面落实四级河长责任制,创新推行“一河四长”(河长、河警长、河段长、河面长)制。全区535条河道、1163个小微水体全部明确河长和小微水体长,34个水库和2个湖泊实施湖长制;制订完善“河长制六项制度”,推进落实“河长制”APP应用,制定完善“一河(湖)一策”方案。二是提升河道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推进“河长制”与河道管理部门有机融合,河长巡河发现的问题及时交由河道管理部门处置,严格落实“四无二查报”制度,实行河道分级、分段、分时动态保洁机制,形成了管理制度化、养护精细化、监管常态化、治理生态化的日常管护体系,夯实长效治水根基,有效防止“三河”反弹。三是健全水事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完善由城管、环保、水利、农业、海洋、公安等多部门和属地街道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完善水事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如3月份,玉溪路出水口由于雨污水交叉井污水预留管脱节导致污水流入,区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置,共修复渗漏点7处,解决了污水渗漏问题。

  三、创新提升水资源管理。一是制定水资源标准化管理制。科学编制流域生态建设规划,先后制定出台《北仑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北仑区建设项目节约用水三同时管理办法》《北仑区水资源统一配置与优化调度方案》《北仑区水资源管理专业化服务采购制度》《关于进一步落实在有关规划编制中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水资源标准化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二是提升区域水环境。组织实施小浃江、岩泰、芦江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行绿地建设与雨水控制、土地开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加大入河排污口整治力度,全域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水生态得到进一步修复,2017年全区11个区控以上监测断面功能区年均值达标率为90%,同比上升23%,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达标率为100%,同比提升50%。三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投资3.2亿元新建库容为667万立方米的干岙水库工程,通过拦水堰和分洪引水隧洞将洪弃水引入水库,达到上游截洪和洪弃水再利用目的;通过育王岭隧洞以及王家溪口翻水站,年均补充生态环境配水近1000万立方米;开发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促进区域工业用水循环,25家“喝水大户”建成雨水收集系统,年收集量220万吨,实施岩东再生水厂设备升级改造,推进再生水西送工程建设,2017年再生水利用达2000万吨。(北仑区治水办)

  余姚市“五抓五促”

  深入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2017年来,余姚市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管控目标全面完成,在宁波市2017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一、抓用水总量控制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行计划用水管理,严格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017年完成14家企业水资源论证。规范取水许可,截至2017年底,共发放取水许可证34本,对不符合规定的2家企业不予批准取水。每年12月底对取水大户开展年度用水计划工作,并在《余姚日报》上进行公示。严格实施水资源费有偿使用制度,确保水资源费应收尽收,2017年征收水资源费2668万元。

  二、抓用水效率提高促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工程,2017年投入3200余万元,新增高效节水面积9411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数的156.85%,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5800亩。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2017年,在全市5大高耗水行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创建节水型企业5家,创建覆盖率达到38%。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创建节水型居民小区3个;创建节水型机关33个,节水型机关覆盖率100%。通过供水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等工程建设,加强管网管理、用水监察和巡检力度,成立“听漏工”队伍开展检漏、修漏,城镇自来水管网漏损率6.36%。开展中水回用,余姚市小曹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投运后,2017年中水回用比例较上年提升3.6%;投资1.6亿开展实施余姚市小曹娥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三期工程,扩建新增污水处理规模7.7万立方米/日,每日可形成2000吨的再生水厂,可供工业企业、消防、绿化、机器冷却等非生活用水使用。

  三、抓限制纳污促排污总量严格控制。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结合“五水共治”加强纳污排放达标控制管理。在集中式饮用水水库安装浮标式水质监测站。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并设立标志以明确保护区边界进行警示和提醒。以“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为抓手,完成辖区内3个原入河排口审核登记工作。按照国家地下水监测点年度建设任务要求,建成余姚市小曹娥滨海村2个地下水监测井,并于2017年10月完成验收。

  四、抓工程建设促水资源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投资150万元开展四明湖水库、梁辉水库、陆埠水库和双溪口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部分区域物理隔离防护设施建设,已树立隔离防护网10公里。加强生态河道修复,开展宁波市水源地皎口水库上游白鹿溪李家塔段清洁型溪道整理工程,整治溪道920米,新建挡墙805米、拦水堰20座,并进行溪道疏浚、沿线绿化等。积极配合宁波市有关部门开展水源地上游保护工作,位于宁波市区水源地上游的四明山镇、大岚镇和鹿亭乡每年投入各类水资源水环境保护项目的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

  五、抓考核监管促水资源管理水平全方位提升。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机制,年末由水利、环保等部门对各乡镇(街道)进行考核打分,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社会年度考核”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等节水与减排考核,切实提高实效。加强取水监管,实行取水监管单位、人员、考核、台帐“四落实”,所有取水户都有明确的监管单位、对应监管人员、管理台帐及反馈意见等记录。加大宣传力度,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节点,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信等载体开展水资源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在余姚日报刊登保护水资源宣传画,在各学校、公园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市民节水小知识》等宣传专刊、画报、画册等资料1.2万余份。(余姚市治水办)

  象山县双管齐下保障农村饮水用水安全

  自2008年以来,象山县积极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双管齐下,构建“二区五片+17个村级标准化水站”的供水新格局,着力做好供水工程建设、走规模化供水之路、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扎实落实管理工作,供水工作取得了里程碑式成果。6月21日,该县农村饮水供水模式在省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培训、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与管理培训班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一、大水厂规模化改革,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是统筹谋划,着力构建“二区五片”大水厂供水格局。围绕“水量”和“水质”两个问题,以“外引内联、全县统筹、区域联网、分步分质”为思路,明确“二区五片”总体供水布局。“二区”实行集中供水,即中心城区及东北部为一个区域,覆盖9个乡镇(街道)27万人口,由滨海水厂负责供水;南部为一个区域,覆盖4个乡镇13.5万人口,由石浦水厂负责供水。“五片”以本区域内水源自行供水,分别为西周、鹤浦、新桥、泗洲头和茅洋等5个乡镇,覆盖人口13.5万人。二是强力推进,快速形成大联网供水框架。开展两个“十亿”工程,一方面开展水源十亿工程建设,先后建成上张水库、白溪引水等省、市重点工程,建成兴坑等一批小型水源工程,解决水资源短缺难题;另一方面开展城乡联网供水十亿工程建设,先后建成石浦至高塘岛、丹城至象山港大桥等16项供水工程并投入使用,同时对平潭、上张等5座中型水库进行联合调度,年调度水量可达1亿立方米,大大提高了全县水资源的供给保证率。同时,在“二区五片”框架基础上,将城镇水厂管网向农村辐射,采取县、镇(乡)、村按50:45:5的资金配套,实行镇村联网供水,铺设管道500多公里,拆除管理落后的小、散水站298个。三是建管并重,确保饮水安全落到实处。推行水务改革,将全县自来水厂由原来的16个减少为9个,整合重组为三家公司管理,实现供水资源优势整合和集约化管理。每季度对全县农村供水工程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水源水进行一次水质检测。

  二、小水站精细化改革,解决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一是打造品质化工程。在工程设计阶段,建村级标准化水站,按不同供水规模通过采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和“慢滤+消毒”两种水处理工艺,破解水质不达标难题;通过水源条件调查和水量分析,采取联村供水和一站多个水源综合供给的方式破解水量不足难题,即居住相对较集中且水源充足的村庄建联村供水水站,水源较缺乏的村庄采取多个水源联合调度的形式。二是提升自动化水站。每个水站均配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完善的水质处理工艺,过滤设备安装微型电脑控制的全自动反冲洗工艺;安装在线浊度和余氯监测,实时监测制水水质。针对村级水站水质检测“无技术、无设备、无人力、要求高”的特点,将水站水质检测工作转接到乡镇水厂、县疾控中心来完成。三是创新专业化管理。针对小型村级水站管理存在日常管理不专一、不专业,维修养护难落实等问题,该县向乡镇水厂购买专业服务,由所在乡镇水厂委派专职技术人员对水站的净化、消毒、化验、维修进行专业化管理。县财政每年落实50万元专项经费,全县17座水站,受益人口8943人,平均每人每年51元。

  三、“大+小”供水新模式,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是破解供水水源难题,提高水源保证率。2008年前象山境内可建水库坝址较少,无大型水库,仅有5座中型水库和68座小型水库,在90%保证率下可供水量约1亿立方米。该县通过新建水源工程、水库互联互调等措施,提高供水能力,全县集中式供水水源保证率达到97%以上。二是破解水质达标难题,提高水质合格率。2008年之前该县水厂20家、水站315座,厂站多,供水规模小、制水工艺简单,年度水质合格率60%以下。该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同时高度重视供水安全,依托县疾控中心、乡镇水厂强化水质检测工作,提高监测频率,确保城乡自来水水质达标,水质合格率从2008年的81%提升到94%。三是破解区域供水矛盾,提高供水覆盖率。县域水资源因受季风气候和地域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可利用水资源区域差异较大,北多南少,南北差异达2.8倍之多。树立全县“一盘棋”理念,通过构建“二区五片+17个村级标准化水站”的总体供水格局,打破供水范围行政区域界限,联网供水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解决全县供水困难。(象山县治水办)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