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13期
稿源:   2018-06-06 09:48:00

  第13期(总第209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6月6日

  垃圾分类处理专辑

  ●鄞州区“十化一体”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省级示范区

  ●奉化区大堰镇探索推广箭岭村垃圾分类“零污染”模式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运行方法创新维护机制——宁海县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运、维”水平

  ●象山县教育局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助力“五水共治”

  鄞州区“十化一体”

  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省级示范区

  鄞州区针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特点及起始阶段的实际,着眼人的个体分类意识增强和行为习惯养成,打好“十化一体”组合拳,抓住“学、分、投、运、考”等五个环节,全方位做细、做实、做精垃圾分类工作,初步探索总结出了具有鄞州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目前该区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11个街道100个社区20余万户居民,覆盖率达80.1%。宁波市先后三次在该区召开垃圾分类现场会,2017年度市对区考核位列第一,在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动员大会上,鄞州区作为全省唯一县(市)区级单位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一、明确责任,实现系统化部署。建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垃圾分类管理中心,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责任体系。推进过程管理细分,制定《生活垃圾分类业务工作规程》及《生活垃圾分类物资管理规定》,规范垃圾分类工作规程、物资管理、运收规范等环节管理制度。

  二、务求做细,实现清单化操作。采用链式工作法,把分类垃圾收运之前的前端工作列出任务清单,主要有:组织领导、氛围营造、人员培训、活动开展、设施管理、队伍建设、台账资料、入户指导等,都有明确的细化工作要求和标准,通过对账方式,督促和指导社区做细、做实、做精垃圾分类前端工作,着力提升源头分类质量。

  三、丰富载体,实现立体化宣教。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要求每个社区至少有三种以上宣传方式,制作垃圾分类视频在全区1900多辆公交车上循环播放,打造具有浓厚垃圾分类氛围的公交候车亭48座,利用社区课堂和学校“第二课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讲,通过LED屏幕和微信、微博等发布垃圾分类知识、活动动态等。推出全市首部垃圾分类主题微电影《物有所归》,组织宣讲报告团开展巡回宣讲,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全区累计开展宣传活动500余场,参与人数4.5万余人,组织“垃圾去哪儿了”活动20场,参加人员1000余人。

  四、优化队伍,实现全员化参与。建立由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业主代表、物业管理员为成员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以及由社区居民为成员的志愿者队伍,负责垃圾分类指导、监督和检查。开展“高校+中小学校”“学校+社区”试点,发挥学校主阵地,学生主力军作用,并吸收党员、青年团员、居民文艺骨干等群体,组织党员宣讲员、白领宣传员、小小督导员、文化创作员、居民执行员五支队伍,深入学校、医院、社区、楼宇等地方开展垃圾分类督导。目前,全区已成立垃圾分类督导队伍1048支,志愿者5800多人,开展督导和志愿活动3500多批次,初步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

  五、邻里帮带,实现网格化管理。根据社区的住户、住宅楼的数量、分布情况设置管理网格,采取居干包片、定人包户的办法,以小区楼道为网点,每个楼道至少有1-2个志愿者,由社区居干、督导员、培训员、志愿者和保洁人员等组成网格员队伍,定期入户指导、巡查督导、楼道互助等方式,并由志愿者将垃圾桶清洁、居民垃圾投放等情况及时汇总上报。该区104个城市社区全部实现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

  六、完善设施,实现精准化投放。启动小区分类投放设施改造,完成100余座小区垃圾房、6500余个垃圾桶点位改造,以“减少投放点位、集中定时投放、现场督导指导”为目标,在朝晖新城等小区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分类模式,组织志愿者、督导员和社会组织于定时投放时间段在投放点“守桶”指导,对居民投放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现场进行指导,提高分类质量。在社区与商业街统一配套四色垃圾分类桶,如惊驾路商业街内55家餐饮点集体签订餐厨垃圾收运合同,每天上下午各有一个半小时可投放餐厨垃圾,其余时间禁止投放。

  七、科学设置,实现规范化收运。完善分类垃圾收运体系,规范厨余垃圾收运流程,推广“投口朝外、成列摆放、桶盖合严、桶身整洁、对号收运、地面清爽”模式。督促物业公司保洁人员杜绝混收混运。对厨余垃圾收运采取“定人、定车、定时、定点、定线”的方式,严格收运流程,确保全区厨余垃圾收运顺畅、安全准点,每日厨余垃圾收运量约116吨;同时,有害垃圾实现专业化收集,共清运有害垃圾3.3吨。

  八、精细引导,实现社会化服务。通过市场化招投标方式引入垃圾分类社会化服务企业,从老小区、新建商品房小区和拆迁安置小区中各选择1个开展服务试点,为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探索经验。服务单位在试点小区配备1名项目管理人员和3名指导员长期驻点,按照市场化服务任务清单,结合社区特点,与每户家庭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为每户家庭建立垃圾分类档案,开展垃圾分类星级评定工作,提升试点小区源头分类质量。此外,出台对服务企业约束和监督机制,要求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做好记录,保证垃圾分类试点可追溯。

  九、试点示范,实现智能化管理。与信息公司合作,率先在全市推出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由线上APP和线下6个子系统组成,APP包括查阅积分、益币等10多种功能,子系统包含居民姓名、住址、垃圾类型等信息。配备智能垃圾箱,箱口处绿灯表示垃圾未满可继续投放,红灯表明垃圾已满,并有督导员及时将垃圾运至后面的垃圾分类站。目前,试点街道37个小区2.8万户居民参与到智能化垃圾分类工作中来。

  十、严格考核,实现常态化约束。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垃圾分类第三方考核单位,对已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机关事业单位进行考核,解决考核人手不足及覆盖面不全问题。第三方考核严格对照《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评分标准》,坚持“日考核、周覆盖、月通报”,结果作为整改重点同步反馈至被考核单位。行业管理部门按照《区级各部门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评分标准》,开展定期抽查,考核结果作为区级考核扣分依据。(鄞州区治水办)

  奉化区大堰镇探索推广箭岭村垃圾分类

  “零污染”模式

  为有效推动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巩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成效,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大堰镇以箭岭村为试点探索实行“生物酵素+环保集市+志愿协会”垃圾分类模式,着力打造“零污染”村庄。

  一、“生物酵素”实现变废为宝。建立酵素制作基地,倡导酵素自制方法,厨前垃圾用于制作环保酵素,可作清洁剂、除臭剂等外用;厨余垃圾用于制作堆肥,可改善土壤、防治蚜虫等。目前累计收集厨前厨后垃圾近9万斤,制作环保酵素7吨,节约垃圾清运费近1万元。

  二、“环保集市”强化分类处置。设定每月农历十八为环保集市日,采取垃圾分类回收兑换模式,对有毒有害的农药瓶、农药袋定价回收由农资公司处理,废电池、废灯泡可折价换新,旧家电、旧衣被、旧鞋帽、废纸、废铁、塑料、尼龙、烟蒂烟盒、易拉罐、玻璃瓶、过期药品、果皮菜叶等18类垃圾可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其中不可分解垃圾由垃圾公司处理,果皮菜叶由村统一回收利用,充分调动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目前已开展集市活动6期,累计回收不可分解垃圾2吨多,其中农药瓶等有害垃圾1.3万余件。

  三、“志愿协会”促进长效共建。注册成立箭岭志愿者协会,目前有村两委会干部、爱心乡贤、老党员等71名志愿者加入,邀请环保专家开展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主题志愿培训22次,实行分片分组网格式志愿服务,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讲、环保酵素制作、环境脏乱差清理、环保集市管理、村保洁员评分等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活动40余次,发放家庭垃圾分类桶649个、景观式木制垃圾分类箱27组、竹制烟蒂桶全村覆盖,减少托运垃圾量70%,实现垃圾减量2吨。

  下步,该村还将设计建设日处理2吨垃圾的五位一体垃圾分类终端资源化处理场地,将垃圾制作出来沤肥、液肥、环保酵素、酵素渣充分还林还田,预计可实现垃圾减量达80%以上。(奉化区治水办)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运行方法创新维护机制

  ——宁海县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运、维”水平

  宁海县自2014年起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通过破解三大建设难题、探索三大运行方法、创新三大维护机制,不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运、维”水平。2017年底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363个行政村全覆盖,垃圾分类工作年度考核位列全市第一,并获评省级垃圾分类工作优胜县。

  一、破解三大难题,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设水平。一是全民式参与,破解“谁来建”。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涉及面广、人多而推广难问题,统筹推进,通过组建专业讲师团,“一村一讲”动态化巡回宣讲。按照“一村一员”方式,择选本村干部、党员志愿者接受培训,担任村级垃圾分类指导员,走村入街、现场指导、逐户落实,常态化带动全民参与、共推共建。目前,已开展巡讲280余场,包括18个乡镇(街道)在内的70余家机关事业单位,超20万人积极参与。二是标本性兼治,破解“建什么”。为缓解垃圾填埋场库容饱和、生活垃圾骤增围城困境,在垃圾填埋场“扩容延寿”的基础上,全面配置分类垃圾桶、清运车等设施,区域性布点安装餐厨垃圾生化机,锁定源头管理、紧抓过程控制、落实末端处理,实现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目前,全县农村建成“餐厨垃圾再利用中心”96个,配备设备108台。三是社会化引入,破解“怎么建”。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人员、资金等要素制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引入PPP等投融资方式,促进垃圾分类专业科学、常态长效。如梅林街道仇家村采用环卫PPP治理模式,将包括垃圾分类等在内的环境治理与农村开发权限挂钩,吸引企业购建环卫设备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现环卫考评列全县前列,群众满意率95%以上,为镇村减少环卫成本达50%;西店镇引入日本株式会社江南舍公司,按照2000人口标准,区域化设立保洁与垃圾回收处理站,外包式专业回收、分拣和管理垃圾。

  二、优化三大方法,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运行水平。一是分类处置法,化整为零。针对当前生活垃圾类别不一而处理方式相对单一的现状,结合地域情况,采取分类处置方式。对废纸等可回收垃圾,通过县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区域设点,建立互联网平台,定期上门收购;对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建立“回收日”制度,每月21号由村庄定时集中回收,再送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对建筑垃圾,以及占农村垃圾近六成的餐厨垃圾,因村制宜,资源化利用。根据去年第三方机构对30个省级试点村抽查统计,生活垃圾综合减量率达58%,转运量下降达49%,环卫成本下降近6成。二是资源利用法,化废为宝。为有效治理建筑垃圾乱堆乱放、餐厨垃圾乱倾乱倒等环境顽疾,采取“建筑垃圾铺路、餐厨垃圾施肥、其他生活垃圾创意设计”等资源化利用方式。如下畈、双林等民宿集聚村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通过餐厨垃圾生化机将餐厨垃圾变成有机肥,打造“餐厨垃圾—有机肥—有机农业基地—配送中心—农户”的绿色产业循环链条。与宁波市农科院合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机械成肥作物应用试验,完成土豆、番薯等农作物试种实验,土豆对比增产32.84%,餐厨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高达89%三是智能管理法,化点成网。针对农村垃圾分类动态信息跟踪难的情况,在下畈、梅山等试点村设置智分类数据管理云平台,推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区域性垃圾分类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统计、汇总,打通了垃圾分类“户—村—乡镇—县主管单位”和“垃圾产生—垃圾分类—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全渠道,推动垃圾分类进入2.0智能时代。下畈村去年一年接待参观考察团110余批次,梅山村自去年11月21日现场会以来,已累计接待考察团150余批次。同时,出台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智分类操作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规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生活垃圾智分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垃圾分类操作、垃圾分类处理、评价。

  三、创新三大机制,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维护水平。一是创立“共建基金”,资金保障有力。在乡镇推行“绿色家园共建基金”制度,并列入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专项列支,接受审计监督。该基金采取农户缴纳(12元/人?年)、县镇两级财政补助(100元/人?年)、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用于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维护和人员经费保障以及优秀保洁员(分拣员)、先进户的奖励。同时,县级财政对设施设备单村一次性补助15万元。二是创设“一份对账清单”,考核倒逼有力。设立“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硬件设施”等板块,每个板块下设“实施内容”和“操作环节”,具体细分23项内容,对各村垃圾分类工作实行对账考评,倒逼联村干部针对性地开展查漏补缺。同时,定期开展下村检查,通过随机走访农户家庭、召开保洁员会议等措施,督促提高对账效果。目前,行政村已全部推行对账清单制度。三是创建“一张管理网络”,责任落实有力。综合考虑人口、面积等因素,将试点村庄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安排“保洁+督查”2支民间队伍,借助“村民互督”自我管理,实现村庄日常卫生保洁督查的“零成本”。将管理督查结果作为乡镇(街道)对村庄考核依据,考评优秀的村庄予以全额发放镇级“以奖代补”保洁经费,考核良好和及格的村庄按80%和60%予以发放,而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村庄,则不发放任何补助和奖励。同时明确考评优秀的村庄,将给予优先安排村建项目。(宁海县治水办)

  象山县教育局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

  助力“五水共治”

  象山县教育局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念好“宣、创、治”三字诀,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助力“五水共治”。通过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效果,实现“从我做起,带动周边,影响社会”的目的。

  一、强化宣传引导,全面营造分类氛围。组织全县各中小学校利用师生集会、主题班会、第二课堂、校园广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阵地平台,开展“八万师生齐分类”宣教行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信息。截至目前,已开展垃圾分类讲座360余次,主题班队活动课580余节,主题黑板报840余期,手抄报1600余份。将“垃圾分类”“五水共治”行动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先后开发“海之韵、绿波、生命之水”等环境保护类校本课程86门,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系列动员活动,通过校讯通、班级QQ群、倡议书、家长会等形式,倡导家长参与、支持垃圾分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中小学共有2200多名教师深入17000余名学生家庭,发放倡议书3万余份,发送手机短信36000余条,切实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工作氛围。

  二、创新教育模式,大力推进校园试点。开展“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系列活动,确定象山县第二小学、第五小学2所学校实行垃圾分类试点,由县环卫处工作人员指导开展校内教育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模式,即一、二年级开展亲子知识竞赛;三年级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征集;四年级开展“垃圾分类”童谣创编活动;五年级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六年级则围绕“垃圾分类”开展专项研究。同时,尝试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融入进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如“四色垃圾分类法”融入体育课四色跳绳回收当中。此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班级垃圾分类成效,推进学校与家庭、社区联动,以点带面,带动更多人共同参与垃圾分类。

  三、引进科技增效,严控校园污水直排。以校园控源整污为抓手,在宁波大市范围内首次引进LJC餐饮“油水分离技术”技术,切实解决学校食堂餐厨垃圾处理老大难问题。该技术是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基金项目,采用“含油污水处理+治理设施运营+餐厨废弃物回收加工+工业化利用”模式,由第三方维保管理,实现餐厨垃圾长效治理。目前,在象山中学等试点学校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全面启动全县75所中小学及幼儿园餐饮油污水处理和设施改造工程。加强校园“零直排创建”工作,投入730万元,完成实验小学、机关幼儿园等57所学校《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办理工作,有效杜绝校园污水污染直排问题。(象山县治水办)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13期
稿源:       2018-06-06 09:48:00

  第13期(总第209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6月6日

  垃圾分类处理专辑

  ●鄞州区“十化一体”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省级示范区

  ●奉化区大堰镇探索推广箭岭村垃圾分类“零污染”模式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运行方法创新维护机制——宁海县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运、维”水平

  ●象山县教育局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助力“五水共治”

  鄞州区“十化一体”

  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省级示范区

  鄞州区针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特点及起始阶段的实际,着眼人的个体分类意识增强和行为习惯养成,打好“十化一体”组合拳,抓住“学、分、投、运、考”等五个环节,全方位做细、做实、做精垃圾分类工作,初步探索总结出了具有鄞州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目前该区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11个街道100个社区20余万户居民,覆盖率达80.1%。宁波市先后三次在该区召开垃圾分类现场会,2017年度市对区考核位列第一,在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动员大会上,鄞州区作为全省唯一县(市)区级单位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一、明确责任,实现系统化部署。建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垃圾分类管理中心,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责任体系。推进过程管理细分,制定《生活垃圾分类业务工作规程》及《生活垃圾分类物资管理规定》,规范垃圾分类工作规程、物资管理、运收规范等环节管理制度。

  二、务求做细,实现清单化操作。采用链式工作法,把分类垃圾收运之前的前端工作列出任务清单,主要有:组织领导、氛围营造、人员培训、活动开展、设施管理、队伍建设、台账资料、入户指导等,都有明确的细化工作要求和标准,通过对账方式,督促和指导社区做细、做实、做精垃圾分类前端工作,着力提升源头分类质量。

  三、丰富载体,实现立体化宣教。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要求每个社区至少有三种以上宣传方式,制作垃圾分类视频在全区1900多辆公交车上循环播放,打造具有浓厚垃圾分类氛围的公交候车亭48座,利用社区课堂和学校“第二课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讲,通过LED屏幕和微信、微博等发布垃圾分类知识、活动动态等。推出全市首部垃圾分类主题微电影《物有所归》,组织宣讲报告团开展巡回宣讲,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全区累计开展宣传活动500余场,参与人数4.5万余人,组织“垃圾去哪儿了”活动20场,参加人员1000余人。

  四、优化队伍,实现全员化参与。建立由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业主代表、物业管理员为成员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以及由社区居民为成员的志愿者队伍,负责垃圾分类指导、监督和检查。开展“高校+中小学校”“学校+社区”试点,发挥学校主阵地,学生主力军作用,并吸收党员、青年团员、居民文艺骨干等群体,组织党员宣讲员、白领宣传员、小小督导员、文化创作员、居民执行员五支队伍,深入学校、医院、社区、楼宇等地方开展垃圾分类督导。目前,全区已成立垃圾分类督导队伍1048支,志愿者5800多人,开展督导和志愿活动3500多批次,初步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

  五、邻里帮带,实现网格化管理。根据社区的住户、住宅楼的数量、分布情况设置管理网格,采取居干包片、定人包户的办法,以小区楼道为网点,每个楼道至少有1-2个志愿者,由社区居干、督导员、培训员、志愿者和保洁人员等组成网格员队伍,定期入户指导、巡查督导、楼道互助等方式,并由志愿者将垃圾桶清洁、居民垃圾投放等情况及时汇总上报。该区104个城市社区全部实现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

  六、完善设施,实现精准化投放。启动小区分类投放设施改造,完成100余座小区垃圾房、6500余个垃圾桶点位改造,以“减少投放点位、集中定时投放、现场督导指导”为目标,在朝晖新城等小区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分类模式,组织志愿者、督导员和社会组织于定时投放时间段在投放点“守桶”指导,对居民投放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现场进行指导,提高分类质量。在社区与商业街统一配套四色垃圾分类桶,如惊驾路商业街内55家餐饮点集体签订餐厨垃圾收运合同,每天上下午各有一个半小时可投放餐厨垃圾,其余时间禁止投放。

  七、科学设置,实现规范化收运。完善分类垃圾收运体系,规范厨余垃圾收运流程,推广“投口朝外、成列摆放、桶盖合严、桶身整洁、对号收运、地面清爽”模式。督促物业公司保洁人员杜绝混收混运。对厨余垃圾收运采取“定人、定车、定时、定点、定线”的方式,严格收运流程,确保全区厨余垃圾收运顺畅、安全准点,每日厨余垃圾收运量约116吨;同时,有害垃圾实现专业化收集,共清运有害垃圾3.3吨。

  八、精细引导,实现社会化服务。通过市场化招投标方式引入垃圾分类社会化服务企业,从老小区、新建商品房小区和拆迁安置小区中各选择1个开展服务试点,为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探索经验。服务单位在试点小区配备1名项目管理人员和3名指导员长期驻点,按照市场化服务任务清单,结合社区特点,与每户家庭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为每户家庭建立垃圾分类档案,开展垃圾分类星级评定工作,提升试点小区源头分类质量。此外,出台对服务企业约束和监督机制,要求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做好记录,保证垃圾分类试点可追溯。

  九、试点示范,实现智能化管理。与信息公司合作,率先在全市推出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由线上APP和线下6个子系统组成,APP包括查阅积分、益币等10多种功能,子系统包含居民姓名、住址、垃圾类型等信息。配备智能垃圾箱,箱口处绿灯表示垃圾未满可继续投放,红灯表明垃圾已满,并有督导员及时将垃圾运至后面的垃圾分类站。目前,试点街道37个小区2.8万户居民参与到智能化垃圾分类工作中来。

  十、严格考核,实现常态化约束。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垃圾分类第三方考核单位,对已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机关事业单位进行考核,解决考核人手不足及覆盖面不全问题。第三方考核严格对照《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评分标准》,坚持“日考核、周覆盖、月通报”,结果作为整改重点同步反馈至被考核单位。行业管理部门按照《区级各部门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评分标准》,开展定期抽查,考核结果作为区级考核扣分依据。(鄞州区治水办)

  奉化区大堰镇探索推广箭岭村垃圾分类

  “零污染”模式

  为有效推动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巩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成效,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大堰镇以箭岭村为试点探索实行“生物酵素+环保集市+志愿协会”垃圾分类模式,着力打造“零污染”村庄。

  一、“生物酵素”实现变废为宝。建立酵素制作基地,倡导酵素自制方法,厨前垃圾用于制作环保酵素,可作清洁剂、除臭剂等外用;厨余垃圾用于制作堆肥,可改善土壤、防治蚜虫等。目前累计收集厨前厨后垃圾近9万斤,制作环保酵素7吨,节约垃圾清运费近1万元。

  二、“环保集市”强化分类处置。设定每月农历十八为环保集市日,采取垃圾分类回收兑换模式,对有毒有害的农药瓶、农药袋定价回收由农资公司处理,废电池、废灯泡可折价换新,旧家电、旧衣被、旧鞋帽、废纸、废铁、塑料、尼龙、烟蒂烟盒、易拉罐、玻璃瓶、过期药品、果皮菜叶等18类垃圾可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其中不可分解垃圾由垃圾公司处理,果皮菜叶由村统一回收利用,充分调动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目前已开展集市活动6期,累计回收不可分解垃圾2吨多,其中农药瓶等有害垃圾1.3万余件。

  三、“志愿协会”促进长效共建。注册成立箭岭志愿者协会,目前有村两委会干部、爱心乡贤、老党员等71名志愿者加入,邀请环保专家开展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主题志愿培训22次,实行分片分组网格式志愿服务,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讲、环保酵素制作、环境脏乱差清理、环保集市管理、村保洁员评分等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活动40余次,发放家庭垃圾分类桶649个、景观式木制垃圾分类箱27组、竹制烟蒂桶全村覆盖,减少托运垃圾量70%,实现垃圾减量2吨。

  下步,该村还将设计建设日处理2吨垃圾的五位一体垃圾分类终端资源化处理场地,将垃圾制作出来沤肥、液肥、环保酵素、酵素渣充分还林还田,预计可实现垃圾减量达80%以上。(奉化区治水办)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运行方法创新维护机制

  ——宁海县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运、维”水平

  宁海县自2014年起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通过破解三大建设难题、探索三大运行方法、创新三大维护机制,不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运、维”水平。2017年底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363个行政村全覆盖,垃圾分类工作年度考核位列全市第一,并获评省级垃圾分类工作优胜县。

  一、破解三大难题,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建设水平。一是全民式参与,破解“谁来建”。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涉及面广、人多而推广难问题,统筹推进,通过组建专业讲师团,“一村一讲”动态化巡回宣讲。按照“一村一员”方式,择选本村干部、党员志愿者接受培训,担任村级垃圾分类指导员,走村入街、现场指导、逐户落实,常态化带动全民参与、共推共建。目前,已开展巡讲280余场,包括18个乡镇(街道)在内的70余家机关事业单位,超20万人积极参与。二是标本性兼治,破解“建什么”。为缓解垃圾填埋场库容饱和、生活垃圾骤增围城困境,在垃圾填埋场“扩容延寿”的基础上,全面配置分类垃圾桶、清运车等设施,区域性布点安装餐厨垃圾生化机,锁定源头管理、紧抓过程控制、落实末端处理,实现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目前,全县农村建成“餐厨垃圾再利用中心”96个,配备设备108台。三是社会化引入,破解“怎么建”。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人员、资金等要素制约,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引入PPP等投融资方式,促进垃圾分类专业科学、常态长效。如梅林街道仇家村采用环卫PPP治理模式,将包括垃圾分类等在内的环境治理与农村开发权限挂钩,吸引企业购建环卫设备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现环卫考评列全县前列,群众满意率95%以上,为镇村减少环卫成本达50%;西店镇引入日本株式会社江南舍公司,按照2000人口标准,区域化设立保洁与垃圾回收处理站,外包式专业回收、分拣和管理垃圾。

  二、优化三大方法,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运行水平。一是分类处置法,化整为零。针对当前生活垃圾类别不一而处理方式相对单一的现状,结合地域情况,采取分类处置方式。对废纸等可回收垃圾,通过县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区域设点,建立互联网平台,定期上门收购;对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建立“回收日”制度,每月21号由村庄定时集中回收,再送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对建筑垃圾,以及占农村垃圾近六成的餐厨垃圾,因村制宜,资源化利用。根据去年第三方机构对30个省级试点村抽查统计,生活垃圾综合减量率达58%,转运量下降达49%,环卫成本下降近6成。二是资源利用法,化废为宝。为有效治理建筑垃圾乱堆乱放、餐厨垃圾乱倾乱倒等环境顽疾,采取“建筑垃圾铺路、餐厨垃圾施肥、其他生活垃圾创意设计”等资源化利用方式。如下畈、双林等民宿集聚村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通过餐厨垃圾生化机将餐厨垃圾变成有机肥,打造“餐厨垃圾—有机肥—有机农业基地—配送中心—农户”的绿色产业循环链条。与宁波市农科院合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机械成肥作物应用试验,完成土豆、番薯等农作物试种实验,土豆对比增产32.84%,餐厨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高达89%三是智能管理法,化点成网。针对农村垃圾分类动态信息跟踪难的情况,在下畈、梅山等试点村设置智分类数据管理云平台,推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区域性垃圾分类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统计、汇总,打通了垃圾分类“户—村—乡镇—县主管单位”和“垃圾产生—垃圾分类—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全渠道,推动垃圾分类进入2.0智能时代。下畈村去年一年接待参观考察团110余批次,梅山村自去年11月21日现场会以来,已累计接待考察团150余批次。同时,出台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智分类操作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规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生活垃圾智分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垃圾分类操作、垃圾分类处理、评价。

  三、创新三大机制,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维护水平。一是创立“共建基金”,资金保障有力。在乡镇推行“绿色家园共建基金”制度,并列入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专项列支,接受审计监督。该基金采取农户缴纳(12元/人?年)、县镇两级财政补助(100元/人?年)、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用于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维护和人员经费保障以及优秀保洁员(分拣员)、先进户的奖励。同时,县级财政对设施设备单村一次性补助15万元。二是创设“一份对账清单”,考核倒逼有力。设立“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硬件设施”等板块,每个板块下设“实施内容”和“操作环节”,具体细分23项内容,对各村垃圾分类工作实行对账考评,倒逼联村干部针对性地开展查漏补缺。同时,定期开展下村检查,通过随机走访农户家庭、召开保洁员会议等措施,督促提高对账效果。目前,行政村已全部推行对账清单制度。三是创建“一张管理网络”,责任落实有力。综合考虑人口、面积等因素,将试点村庄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安排“保洁+督查”2支民间队伍,借助“村民互督”自我管理,实现村庄日常卫生保洁督查的“零成本”。将管理督查结果作为乡镇(街道)对村庄考核依据,考评优秀的村庄予以全额发放镇级“以奖代补”保洁经费,考核良好和及格的村庄按80%和60%予以发放,而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村庄,则不发放任何补助和奖励。同时明确考评优秀的村庄,将给予优先安排村建项目。(宁海县治水办)

  象山县教育局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

  助力“五水共治”

  象山县教育局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念好“宣、创、治”三字诀,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助力“五水共治”。通过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效果,实现“从我做起,带动周边,影响社会”的目的。

  一、强化宣传引导,全面营造分类氛围。组织全县各中小学校利用师生集会、主题班会、第二课堂、校园广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阵地平台,开展“八万师生齐分类”宣教行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信息。截至目前,已开展垃圾分类讲座360余次,主题班队活动课580余节,主题黑板报840余期,手抄报1600余份。将“垃圾分类”“五水共治”行动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先后开发“海之韵、绿波、生命之水”等环境保护类校本课程86门,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系列动员活动,通过校讯通、班级QQ群、倡议书、家长会等形式,倡导家长参与、支持垃圾分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中小学共有2200多名教师深入17000余名学生家庭,发放倡议书3万余份,发送手机短信36000余条,切实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工作氛围。

  二、创新教育模式,大力推进校园试点。开展“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系列活动,确定象山县第二小学、第五小学2所学校实行垃圾分类试点,由县环卫处工作人员指导开展校内教育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模式,即一、二年级开展亲子知识竞赛;三年级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征集;四年级开展“垃圾分类”童谣创编活动;五年级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六年级则围绕“垃圾分类”开展专项研究。同时,尝试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融入进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如“四色垃圾分类法”融入体育课四色跳绳回收当中。此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班级垃圾分类成效,推进学校与家庭、社区联动,以点带面,带动更多人共同参与垃圾分类。

  三、引进科技增效,严控校园污水直排。以校园控源整污为抓手,在宁波大市范围内首次引进LJC餐饮“油水分离技术”技术,切实解决学校食堂餐厨垃圾处理老大难问题。该技术是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基金项目,采用“含油污水处理+治理设施运营+餐厨废弃物回收加工+工业化利用”模式,由第三方维保管理,实现餐厨垃圾长效治理。目前,在象山中学等试点学校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全面启动全县75所中小学及幼儿园餐饮油污水处理和设施改造工程。加强校园“零直排创建”工作,投入730万元,完成实验小学、机关幼儿园等57所学校《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办理工作,有效杜绝校园污水污染直排问题。(象山县治水办)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