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笔墨岁月 一本杂志记下甬城变迁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8-14 09:27:00 报料热线:81850000
改革开放40周年——百姓故事

  张其培和各时期的《新碶文艺》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发生了许多影响我们生活的大事件,这些事件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北仑新碶街道文化站有一本文化杂志,从改革开放时期创刊起至今走过了三十个春秋,而一群文学爱好者年年向杂志投稿,里面内容有诗歌、散文、故事,大多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上的巨大变化。

  □通讯员陈红 记者徐晨冰文/摄

  1985年创刊号

  散文记录着一名养鸭万元户

  这是一本名叫《新碶文艺》的杂志,创刊于1985年,正值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创刊时候,还没有北仑区,也没有新碶街道,我们的杂志还叫做《习作交流》。”创刊成员之一的张其培拿出了这本充满时代感的杂志,浅蓝色的封面上印着手写美术字《习作交流》。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精美的印刷,有着剪纸达人之称的张其培还亲手剪了一只老黄牛贴在了左上角,质朴又不失美观。“北仑那时候叫滨海区,杂志是由区下辖的高塘乡文化中心主编,主要为乡里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文学交流的平台。”

  从创刊至今,张其培每一期的杂志都保留着,他觉得里面的文学创作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的各种变化,这是难能可贵的印记。

  在85年的创刊号里,有一篇《水妹子》的散文,最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点滴。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到了家乡,发现一名叫水妹子的姑娘,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领下,短短两年时间,通过养鸭成为了一名家喻户晓的万元户。对于水妹子的变化,作者由衷地感叹,改革开放政策好,农村变化惊人。

  杂志一年一期,一经面世,四邻八方的文学青年都踊跃投稿,纷纷将社会上的变化,通过自己亲身感受,化成铅字刊登在杂志上。“当时很多人对杂志翘首以盼,只要登上去,不管篇幅多少,都很有成就感。”张其培指了指杂志说。

  90年代改名

  评论提倡妇女敢于“下海”

  经过了80年代,滨海区改名成了北仑区,高塘乡也随之被并入了新碶街道,《习作交流》也跟着改名为“东港文艺”。“整个社会都在变化,杂志再叫《习作交流》不太合适,当时的街道文化站就将杂志改名为《东港文艺》”。张其培觉得,北仑是东方港城,杂志取名为《东港文艺》再合适不过了。

  张其培保留的《东港文艺》第一期是92年出刊,正值妇女节将要来临,一名文艺爱好者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下海就必须学会游泳》。“这篇文章标题很吸引人,当时很多人从工厂辞职经商,称之为下海。”之所以要选用这一篇评论,张其培说,评论里不但鼓励妇女打破原有的工作方式,大胆去创业和经商,还提倡女性敢于克服“女不如男”的胆怯意识,勇敢地面对商海沉浮。

  “改革开放进行到这个时候,社会上出现许多商机,在这个新时代里,资源丰富、前景广阔,而原有体制所得的回报相形见绌。”张其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关不上思绪,“80年代万元户已经了不得了,1992年,街道涌现出很多个体户,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新世纪再更名

  院士发表文章感叹变化大

  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但影响了北仑人民,也带动了杂志的变化。到了新世纪,杂志正式更名为《新碶文艺》。从原来的蜡纸铁笔也转变成了电脑排版,张其培再也不用手工画图排版到深夜了。

  此时正值2006年,第一期《新碶文艺》就迎来了一篇重磅文章《我的故乡新碶》,作者是中科院院士,北仑新碶人贺贤土。

  文章中,贺贤土回忆了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他在文章中写道:“1988年回国后重返阔别几年的故乡看望我的母亲,在新碶下车的一刹那,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使我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令贺贤土惊讶的是,一条新的街道连接新大路,代替了原来古老的街道,周围的农田盖起了高楼大厦。

  到了2000年,北仑四通八达的马路也让贺贤土感到惊喜。“过去从宁波回新碶要先坐一个小时汽车,再步行一小时到新碶,现在只要半小时就可以从宁波到家乡。”

  作为一名游子的贺贤土在文章最后,十分欣喜家乡的变化,他坚信家乡发展将会更快。

  笔墨书岁月

  杂志仍将继续办下去

  出生于50年代的张其培是一名剪纸达人,也是一名文艺爱好者,一直居住在新碶街道。从杂志创刊至今,他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倾注了不少心血。

  看着杂志的内容,张其培感触颇深。他指着杂志的封面说,这里也有着改革开放以来变化的痕迹。“那时候没有相机,也没有先进的印刷技术,非常遗憾没有留下社会变化的照片。”为了尽量用图片反映出当时社会变化,张其培将这些变化,用剪纸方式表现出来贴在了杂志的封面上。“当时发行量只有50本,为了这50本杂志,我们还让其他剪纸达人一同剪纸,然后贴上封面。”直到新世纪,有了电子排版后,杂志封面和封底才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社会变化影像。

  合上杂志,宁波这四十年的变化被一行行铅字印在纸上,而张其培和新碶的文学爱好者都是这些变化的记录者。如今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的年代,《新碶文艺》杂志还不断地收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继续传播改革开放以来的正能量。

  “现在杂志每年印刷500本,比之前多了10倍,我们还会继续办下去。”张其培说。

原标题:笔墨岁月 一本杂志记下甬城变迁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笔墨岁月 一本杂志记下甬城变迁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8-14 09:27:00

  张其培和各时期的《新碶文艺》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发生了许多影响我们生活的大事件,这些事件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北仑新碶街道文化站有一本文化杂志,从改革开放时期创刊起至今走过了三十个春秋,而一群文学爱好者年年向杂志投稿,里面内容有诗歌、散文、故事,大多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上的巨大变化。

  □通讯员陈红 记者徐晨冰文/摄

  1985年创刊号

  散文记录着一名养鸭万元户

  这是一本名叫《新碶文艺》的杂志,创刊于1985年,正值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创刊时候,还没有北仑区,也没有新碶街道,我们的杂志还叫做《习作交流》。”创刊成员之一的张其培拿出了这本充满时代感的杂志,浅蓝色的封面上印着手写美术字《习作交流》。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精美的印刷,有着剪纸达人之称的张其培还亲手剪了一只老黄牛贴在了左上角,质朴又不失美观。“北仑那时候叫滨海区,杂志是由区下辖的高塘乡文化中心主编,主要为乡里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文学交流的平台。”

  从创刊至今,张其培每一期的杂志都保留着,他觉得里面的文学创作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的各种变化,这是难能可贵的印记。

  在85年的创刊号里,有一篇《水妹子》的散文,最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点滴。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到了家乡,发现一名叫水妹子的姑娘,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领下,短短两年时间,通过养鸭成为了一名家喻户晓的万元户。对于水妹子的变化,作者由衷地感叹,改革开放政策好,农村变化惊人。

  杂志一年一期,一经面世,四邻八方的文学青年都踊跃投稿,纷纷将社会上的变化,通过自己亲身感受,化成铅字刊登在杂志上。“当时很多人对杂志翘首以盼,只要登上去,不管篇幅多少,都很有成就感。”张其培指了指杂志说。

  90年代改名

  评论提倡妇女敢于“下海”

  经过了80年代,滨海区改名成了北仑区,高塘乡也随之被并入了新碶街道,《习作交流》也跟着改名为“东港文艺”。“整个社会都在变化,杂志再叫《习作交流》不太合适,当时的街道文化站就将杂志改名为《东港文艺》”。张其培觉得,北仑是东方港城,杂志取名为《东港文艺》再合适不过了。

  张其培保留的《东港文艺》第一期是92年出刊,正值妇女节将要来临,一名文艺爱好者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下海就必须学会游泳》。“这篇文章标题很吸引人,当时很多人从工厂辞职经商,称之为下海。”之所以要选用这一篇评论,张其培说,评论里不但鼓励妇女打破原有的工作方式,大胆去创业和经商,还提倡女性敢于克服“女不如男”的胆怯意识,勇敢地面对商海沉浮。

  “改革开放进行到这个时候,社会上出现许多商机,在这个新时代里,资源丰富、前景广阔,而原有体制所得的回报相形见绌。”张其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关不上思绪,“80年代万元户已经了不得了,1992年,街道涌现出很多个体户,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新世纪再更名

  院士发表文章感叹变化大

  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但影响了北仑人民,也带动了杂志的变化。到了新世纪,杂志正式更名为《新碶文艺》。从原来的蜡纸铁笔也转变成了电脑排版,张其培再也不用手工画图排版到深夜了。

  此时正值2006年,第一期《新碶文艺》就迎来了一篇重磅文章《我的故乡新碶》,作者是中科院院士,北仑新碶人贺贤土。

  文章中,贺贤土回忆了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他在文章中写道:“1988年回国后重返阔别几年的故乡看望我的母亲,在新碶下车的一刹那,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使我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令贺贤土惊讶的是,一条新的街道连接新大路,代替了原来古老的街道,周围的农田盖起了高楼大厦。

  到了2000年,北仑四通八达的马路也让贺贤土感到惊喜。“过去从宁波回新碶要先坐一个小时汽车,再步行一小时到新碶,现在只要半小时就可以从宁波到家乡。”

  作为一名游子的贺贤土在文章最后,十分欣喜家乡的变化,他坚信家乡发展将会更快。

  笔墨书岁月

  杂志仍将继续办下去

  出生于50年代的张其培是一名剪纸达人,也是一名文艺爱好者,一直居住在新碶街道。从杂志创刊至今,他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倾注了不少心血。

  看着杂志的内容,张其培感触颇深。他指着杂志的封面说,这里也有着改革开放以来变化的痕迹。“那时候没有相机,也没有先进的印刷技术,非常遗憾没有留下社会变化的照片。”为了尽量用图片反映出当时社会变化,张其培将这些变化,用剪纸方式表现出来贴在了杂志的封面上。“当时发行量只有50本,为了这50本杂志,我们还让其他剪纸达人一同剪纸,然后贴上封面。”直到新世纪,有了电子排版后,杂志封面和封底才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社会变化影像。

  合上杂志,宁波这四十年的变化被一行行铅字印在纸上,而张其培和新碶的文学爱好者都是这些变化的记录者。如今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的年代,《新碶文艺》杂志还不断地收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继续传播改革开放以来的正能量。

  “现在杂志每年印刷500本,比之前多了10倍,我们还会继续办下去。”张其培说。

原标题:笔墨岁月 一本杂志记下甬城变迁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