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镇海一名话务员的话务春秋:从"摇把子"到智能手机
稿源:   2018-07-24 10:35:00 报料热线:81850000
改革开放40周年——百姓故事

程控电话开通前,镇海区邮电局话务员的工作场景。

1992年,程控电话开通前,话务员工作场景。

  周玮

  壹

  1975年,我终于结束知青生涯,进入当时的镇海县邮电局当了一名话务员。这年,镇海刚开通600门供电电话,是宁波市局换下来的旧设备。而全县的农村,使用的依然是磁石式电话,也就是“摇把子”。那时,用户打电话分为市内电话(城关用户相互间通话)、农村电话(本县城关用户发往农村,或农村用户发往城关)、长途电话(出镇海县的,或镇海县以外地方打过来的),都要经过人工接续,所以话务机房也相应设置了市话台、农话台、长话台和挂号台。凡用户打农话或长话,先要经过挂号台受理,然后把记录单按不同地点分发到各接续台。

  在旁人眼里,话务员是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在整洁明亮的话务机房,坐在机台前,戴着耳机,摆弄着机台上的两排塞子,轻松、优雅。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历者才知道。话务员的基本功是:除了熟记城关所有单位(1975年已有近600个)电话号码、掌握全省乃至全国行政区划及地理位置、熟悉百家姓的解释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眼明手快,有很强的听辨能力。记得那年有位新话务员上岗,对方通报过来要找一位姓“刘”的受话人,按繁体字解释为“卯金刀刘”,结果那话务员误听成“磨剪刀人”,还一个劲地问“磨剪刀人姓啥”,闹了笑话。

  再有,就是“受气能力”要强。拿宁波去话台来说,当时全县所有的长途电话经由宁波市局转接,一个话务员半天下来,要接续200多个电话。你要是出手稍慢一点,或对方回叫时你没听清楚多问一遍,遇上脾气不好的市局话务员,就要被埋怨、训斥,尤其是新手上岗。即使是主动权在我方的宁波来话台,有时也要挨训。

1985年,外线员在户外、高空作业。

  贰

  那时用户挂宁波市区以外的电话,都属转话,那些路远的甚至要经过四五个局转接才能接通。线路质量又差,经常是声音细得像蚊子叫,话务员必须扯着嗓子把受话人喊住。用户听不清时,还得操一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为他们传话,因为一旦“逃走”了,再接上就很困难。同时,还要管住其他电路上的电话,不能让它半途断了。通话完毕指示灯一亮,要马上拆线,立刻接续下一个。有些偏远地区的电话,用户往往要挂上好几天才能接通。线路少质量差,电话业务量又不断增长,不但用户等候时间长了要来催,而且在规定时限内未能接通,会影响整个话务班的考核指标。虽然后来陆续开通了几条至上海、杭州以及慈溪、余姚、鄞县的直达电路,可还是供不应求。用户急,话务员也急,上了机台就像上了战场,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半天下来,整个人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耳朵还要难受好一会儿,回到家里,有时连话都懒得讲了。

  然而,我们苦中也有乐,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转话被我们接通时,就像打了个胜仗,别提有多高兴了!记得有一次我当班时,受理了一个安徽用户的传呼电话,要找住在镇海白家浦的某人,挂了好几天都没接通。于是该用户直接与我对话,求我找到受话人,为他传一句话。虽说这事不在话务员的工作范围内,我完全可以拒绝,但想到人家打个电话这么不容易,我还是答应试试看。下班后我按地址找到了受话人,原来是一对年迈的老夫妻。我把对方要我转告的话告知他们,两位老人非常高兴,一个劲地称我为“邮递员同志”,千恩万谢的,倒让我不好意思了。

  当一个个电话经我们的手接通时,看着那叠厚厚的通话记录单,就像看着一堆战利品。我们为自己在传递社会经济和生活信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上所作出的贡献而感到自豪!

  叁

  改革开放前,我国通信事业发展缓慢,所有电话靠人工接续。那时光缆还没问世,使用的是同轴电缆,许多地方用3.0铁丝作电话线,乡村大多与广播同线,每天广播时间一到,电话就不通了。

  1984年秋,我有幸去省城参加全国长话业务规程座谈会。时隔多年,会议的其他内容早已丢到九霄云外,唯有一个人所作报告中的一句话,至今没忘。他是从北京邮电部来的,那句话大概意思是:“按美国现在的电话业务量,如果还要靠人工接的话,那么,全美国的妇女去接电话还不够用呢……”听到这话,我无比震惊,天哪!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到那个程度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支持通信建设的倾斜政策。镇海与全国各地一样,电信发展驶入了快车道:1982年5月1日,市话2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开通,电话号码由三位升至五位,结束了市话由人工接续的历史;1984年4月至1987年5月,相继开通了至宁波DD14半自动拨号和DD16全国长途自动拨号电话;1989年10月30日,长石的电话并入骆驼HJ921纵横制自动交换网,从此,镇海结束了磁石“摇把子”电话的历史。

1991年,放过江电缆。

  肆

  1987年,我被调到局办公室工作,从而得以从更高、更广的层面了解电信发展状况。在社会各方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镇海区电信事业跃上了新的台阶:1991年4月20日,9000门程控电话开通,全区电话号码由五位升至六位,实现了国内国际长途直拨;1993年5月20日,汶溪的电话并入骆驼程控网,同年10月31日,电话号码由六位升至七位,率先在宁波地区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目标;2001年5月18日,镇海电话号码由七位升至八位,通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初,移动通信开始进入镇海,把人们的生活引向一个新的世界。1990年6月,公众无线寻呼(BP机)开通;1991年10月,模拟蜂窝式移动电话(大哥大)开通;1993年5月,450兆赫集群单工移动电话(小哥大)开通;同年10月,CT-2无绳电话(漫步通)开通。此后不久,“BP机”“小哥大”“漫步通”因功能的局限性先后被淘汰,而移动电话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发展迅猛。

  移动电话刚问世时被称为“大哥大”,机子厚实笨重,除了打电话外没别的功能,通话质量也不够清晰、稳定,价格却要2万多元一部。那时,拥有一部“大哥大”是身份显赫的象征。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手机不再是奢侈品,它已经成为日常消费品。现在的手机不但价格越来越低廉,款式越来越轻便小巧,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实用,除了打电话外,还把照相机、录音机、计算机、银行卡、记事本、通讯录、地图导航、网上购物、电子杂志等集于一身。光是通话,就有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新业务、新功能层出不穷,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中,大数据和云存储前景无限。为了使老年朋友也能轻松自如地使用智能手机,镇海区老年大学开办了智能手机学习班,已从最初的一个班发展到五个班,还供不应求呢。

  伍

  自程控电话开通和移动电话问世后,人工接续的长途电话开始萎缩。之所以没有一下子消亡,是因为各地发展不平衡,有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人工接续电话还需维持一段时间。1994年5月18日,镇海长途电话人工接续台并入宁波。是年9月21日,话务班——这个曾经是全局人数最多的班组,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被撤销了。

  多少年后,我们几位当年的话务姐妹,回忆起在话务机房工作时风风火火的激情岁月,依然认为,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灿烂的花季!

  (浙江省电信公司镇海分公司供图)

原标题:镇海一名话务员的话务春秋:从"摇把子"到智能手机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镇海一名话务员的话务春秋:从"摇把子"到智能手机

稿源: 2018-07-24 10:35:00

程控电话开通前,镇海区邮电局话务员的工作场景。

1992年,程控电话开通前,话务员工作场景。

  周玮

  壹

  1975年,我终于结束知青生涯,进入当时的镇海县邮电局当了一名话务员。这年,镇海刚开通600门供电电话,是宁波市局换下来的旧设备。而全县的农村,使用的依然是磁石式电话,也就是“摇把子”。那时,用户打电话分为市内电话(城关用户相互间通话)、农村电话(本县城关用户发往农村,或农村用户发往城关)、长途电话(出镇海县的,或镇海县以外地方打过来的),都要经过人工接续,所以话务机房也相应设置了市话台、农话台、长话台和挂号台。凡用户打农话或长话,先要经过挂号台受理,然后把记录单按不同地点分发到各接续台。

  在旁人眼里,话务员是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在整洁明亮的话务机房,坐在机台前,戴着耳机,摆弄着机台上的两排塞子,轻松、优雅。而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历者才知道。话务员的基本功是:除了熟记城关所有单位(1975年已有近600个)电话号码、掌握全省乃至全国行政区划及地理位置、熟悉百家姓的解释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眼明手快,有很强的听辨能力。记得那年有位新话务员上岗,对方通报过来要找一位姓“刘”的受话人,按繁体字解释为“卯金刀刘”,结果那话务员误听成“磨剪刀人”,还一个劲地问“磨剪刀人姓啥”,闹了笑话。

  再有,就是“受气能力”要强。拿宁波去话台来说,当时全县所有的长途电话经由宁波市局转接,一个话务员半天下来,要接续200多个电话。你要是出手稍慢一点,或对方回叫时你没听清楚多问一遍,遇上脾气不好的市局话务员,就要被埋怨、训斥,尤其是新手上岗。即使是主动权在我方的宁波来话台,有时也要挨训。

1985年,外线员在户外、高空作业。

  贰

  那时用户挂宁波市区以外的电话,都属转话,那些路远的甚至要经过四五个局转接才能接通。线路质量又差,经常是声音细得像蚊子叫,话务员必须扯着嗓子把受话人喊住。用户听不清时,还得操一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为他们传话,因为一旦“逃走”了,再接上就很困难。同时,还要管住其他电路上的电话,不能让它半途断了。通话完毕指示灯一亮,要马上拆线,立刻接续下一个。有些偏远地区的电话,用户往往要挂上好几天才能接通。线路少质量差,电话业务量又不断增长,不但用户等候时间长了要来催,而且在规定时限内未能接通,会影响整个话务班的考核指标。虽然后来陆续开通了几条至上海、杭州以及慈溪、余姚、鄞县的直达电路,可还是供不应求。用户急,话务员也急,上了机台就像上了战场,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半天下来,整个人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耳朵还要难受好一会儿,回到家里,有时连话都懒得讲了。

  然而,我们苦中也有乐,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转话被我们接通时,就像打了个胜仗,别提有多高兴了!记得有一次我当班时,受理了一个安徽用户的传呼电话,要找住在镇海白家浦的某人,挂了好几天都没接通。于是该用户直接与我对话,求我找到受话人,为他传一句话。虽说这事不在话务员的工作范围内,我完全可以拒绝,但想到人家打个电话这么不容易,我还是答应试试看。下班后我按地址找到了受话人,原来是一对年迈的老夫妻。我把对方要我转告的话告知他们,两位老人非常高兴,一个劲地称我为“邮递员同志”,千恩万谢的,倒让我不好意思了。

  当一个个电话经我们的手接通时,看着那叠厚厚的通话记录单,就像看着一堆战利品。我们为自己在传递社会经济和生活信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上所作出的贡献而感到自豪!

  叁

  改革开放前,我国通信事业发展缓慢,所有电话靠人工接续。那时光缆还没问世,使用的是同轴电缆,许多地方用3.0铁丝作电话线,乡村大多与广播同线,每天广播时间一到,电话就不通了。

  1984年秋,我有幸去省城参加全国长话业务规程座谈会。时隔多年,会议的其他内容早已丢到九霄云外,唯有一个人所作报告中的一句话,至今没忘。他是从北京邮电部来的,那句话大概意思是:“按美国现在的电话业务量,如果还要靠人工接的话,那么,全美国的妇女去接电话还不够用呢……”听到这话,我无比震惊,天哪!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到那个程度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支持通信建设的倾斜政策。镇海与全国各地一样,电信发展驶入了快车道:1982年5月1日,市话2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开通,电话号码由三位升至五位,结束了市话由人工接续的历史;1984年4月至1987年5月,相继开通了至宁波DD14半自动拨号和DD16全国长途自动拨号电话;1989年10月30日,长石的电话并入骆驼HJ921纵横制自动交换网,从此,镇海结束了磁石“摇把子”电话的历史。

1991年,放过江电缆。

  肆

  1987年,我被调到局办公室工作,从而得以从更高、更广的层面了解电信发展状况。在社会各方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镇海区电信事业跃上了新的台阶:1991年4月20日,9000门程控电话开通,全区电话号码由五位升至六位,实现了国内国际长途直拨;1993年5月20日,汶溪的电话并入骆驼程控网,同年10月31日,电话号码由六位升至七位,率先在宁波地区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目标;2001年5月18日,镇海电话号码由七位升至八位,通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初,移动通信开始进入镇海,把人们的生活引向一个新的世界。1990年6月,公众无线寻呼(BP机)开通;1991年10月,模拟蜂窝式移动电话(大哥大)开通;1993年5月,450兆赫集群单工移动电话(小哥大)开通;同年10月,CT-2无绳电话(漫步通)开通。此后不久,“BP机”“小哥大”“漫步通”因功能的局限性先后被淘汰,而移动电话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发展迅猛。

  移动电话刚问世时被称为“大哥大”,机子厚实笨重,除了打电话外没别的功能,通话质量也不够清晰、稳定,价格却要2万多元一部。那时,拥有一部“大哥大”是身份显赫的象征。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手机不再是奢侈品,它已经成为日常消费品。现在的手机不但价格越来越低廉,款式越来越轻便小巧,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实用,除了打电话外,还把照相机、录音机、计算机、银行卡、记事本、通讯录、地图导航、网上购物、电子杂志等集于一身。光是通话,就有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新业务、新功能层出不穷,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中,大数据和云存储前景无限。为了使老年朋友也能轻松自如地使用智能手机,镇海区老年大学开办了智能手机学习班,已从最初的一个班发展到五个班,还供不应求呢。

  伍

  自程控电话开通和移动电话问世后,人工接续的长途电话开始萎缩。之所以没有一下子消亡,是因为各地发展不平衡,有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人工接续电话还需维持一段时间。1994年5月18日,镇海长途电话人工接续台并入宁波。是年9月21日,话务班——这个曾经是全局人数最多的班组,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被撤销了。

  多少年后,我们几位当年的话务姐妹,回忆起在话务机房工作时风风火火的激情岁月,依然认为,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灿烂的花季!

  (浙江省电信公司镇海分公司供图)

原标题:镇海一名话务员的话务春秋:从"摇把子"到智能手机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