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从工程项目“难产”到获得国际市场“议价权”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7-12 11:25:00 报料热线:81850000
改革开放40周年——百姓故事

17年前,徐宝学(右二)加盟万华化学,来到大榭时,如今厂区所在之处才刚完成拆迁,连个码头的雏形都还没有。资料图片

如今,万华化学已经壮大成为具有国际市场议价权的行业领头羊,徐宝学也已成为万华宁波的总工程师。记者崔引摄

  漫步在创下“化工码头靠泊船舶吨位之最”的万华宁波码头,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华宁波”)总工程师徐宝学感慨万千:17年前,他毅然决定离开很多人眼中的“金饭碗”——央企,加盟万华。

  就在同一个地方,当时这里刚完成征地拆迁,码头连雏形都还没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和同事们挂在脸上的意气风发。

  17年后,万华宁波已经壮大成为具有国际市场议价权的行业领头羊,而他也实现了当初“干一番事业”的抱负。个人发展和企业壮大,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同时也离不开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的精准把脉。

  2001年:而今迈步从头越

  徐宝学是2001年加盟万华宁波的,之前他在央企工作。

  1978年,国家计委和建委正式批准同意建设烟台合成革总厂的计划任务书,揭开了中国现代工业历史上的第一个聚氨酯工业基地建设的序幕。

  1983年,MDI(芳香族异氰酸酯)装置开始投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聚氨酯工业基地——烟台合成革厂全面建成。

  1998年,经过股份改造,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第二年,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2001年,公司流通股股票在上海证交所正式挂牌交易,耀眼的成绩仍无法抵消当时人们心中的不安全感。

  徐宝学说,自己的“前东家”是拥有2万余员工的大企业,而烟台万华当时仅有400余名员工。那一年,公司计划16万吨/年MDI工程项目落户北仑大榭,却在华东地区遭遇招人难。

  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安全感已经开始悄然瓦解。就在徐宝学跳槽的这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朝着建立一个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和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迈出第一步。

  也正是在这一年,大榭跨海大桥通车,大榭海关通关。这也意味着大榭在被确立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10年后,进入开发建设的快车道。

  “那时我才30岁出头,总想着趁年轻要干一番事业。”相比报酬,徐宝学更看重的是央企无法提供的相对灵活的管理体制。

  2003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万华化学的主业是聚氨酯全系列产品的生产。聚氨酯的用途非常广泛,从汽车到高铁,从电冰箱到热水器,从乳胶枕到PU跑鞋及氨纶,都离不开它。

  “经济越发达,生活越富有,聚氨酯的市场就越大。”徐宝学说。

  可当时的万华化学却像是空守着一座“金矿”。因为整套生产线都是从日本引进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方手中。

  “16万吨MDI项目”在华东地区的选址也是一波三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企业在当时的生存困境。

  在对比众多城市后,万华化学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之地——宁波大榭开发区。临港工业符合宁波的城市定位,而大榭海岸线资源丰富,港口资源优势决定其产业特点。

  在开发之初,大榭就已经意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投入60亿元先后建成公路铁路两用跨海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

  而在万华化学“吃瘪”的招商引资上,大榭推行的也是“内外资并举、二三产并举”。

  2002年,“16万吨MDI项目”落户大榭,总投资50亿元。

  就在同一年,大榭已经成为开发的热土。同年3月,首批9个工业项目开工,总投资6.02亿元;同年6月,第二批9个工业项目开工,其中外资项目5个,内资项目4个。

  2003年3月,国家计委批复“16万MDI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8月8日,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成为中国聚氨酯工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012年:天工人巧日争新

  身为传统化工行业的一员,万华宁波自诞生之初就走了一条不传统的路。“在化工行业,像我们这样有技术创新基因的企业不多。”徐宝学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充满自信。

  2007年12月,万华宁波联手母公司申报的“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获奖的20万吨大规模MDI制造技术与整套生产线,是国内自主创新、自力更生制造的产量最大的MDI生产装置。

  2008年,万华宁波MDI工程获第二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同一年,万华二期30万吨/年MDI主装置及配套项目正式启动。

  2011年,万华宁波推行“倍增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新建MDI装置的情况下,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实现产能的倍增。

  有统计数据显示,通过技术革新,万华宁波的MDI总产能一下子从原先的60万吨提升到120万吨,单位能耗却下降30%以上。这标志着万华新一代MDI制造技术在反应器规模、能耗和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万华宁波1.5万吨/年HDI生产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产品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也是万华乃至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并工业化的ADI产品。

  2014年,万华宁波5万吨/年水性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为万华在水性树脂领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万华宁波工业园跻身首批“国家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成为大榭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作为宁波三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大榭在发展之初就提出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坚持以“绿色”为发展底色,“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2017年:扬眉吐气耀门楣

  如今,万华宁波自主研发并实现工业化的ADI产品在质量上足以与国外产品抗衡。徐宝学说,万华宁波已经成为全球技术一流、产能最大、质量最好、能耗最低、绿色循环发展领先的MDI制造商和全球产业链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ADI系列产品供应商及全球第二大TPU供应商。

  万华宁波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209亿元,净利润70.3亿元,上交税收30亿元,纳税位列宁波第5位,实现出口13.1亿美元,位列宁波第1位。

  徐宝学认为,这得益于企业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坚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下一步,万华宁波更是将目光瞄准了新材料领域研发,重点规划建设万华高性能材料研究院项目,将其打造成万华材料类产品全球应用开发的中心。研究院发展目标是5年内建成国内领先的特色化工材料研发中心,并孵化出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化项目。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通讯员陈婷何清

原标题:从工程项目“难产”到获得国际市场“议价权”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从工程项目“难产”到获得国际市场“议价权”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7-12 11:25:00

17年前,徐宝学(右二)加盟万华化学,来到大榭时,如今厂区所在之处才刚完成拆迁,连个码头的雏形都还没有。资料图片

如今,万华化学已经壮大成为具有国际市场议价权的行业领头羊,徐宝学也已成为万华宁波的总工程师。记者崔引摄

  漫步在创下“化工码头靠泊船舶吨位之最”的万华宁波码头,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华宁波”)总工程师徐宝学感慨万千:17年前,他毅然决定离开很多人眼中的“金饭碗”——央企,加盟万华。

  就在同一个地方,当时这里刚完成征地拆迁,码头连雏形都还没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和同事们挂在脸上的意气风发。

  17年后,万华宁波已经壮大成为具有国际市场议价权的行业领头羊,而他也实现了当初“干一番事业”的抱负。个人发展和企业壮大,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同时也离不开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的精准把脉。

  2001年:而今迈步从头越

  徐宝学是2001年加盟万华宁波的,之前他在央企工作。

  1978年,国家计委和建委正式批准同意建设烟台合成革总厂的计划任务书,揭开了中国现代工业历史上的第一个聚氨酯工业基地建设的序幕。

  1983年,MDI(芳香族异氰酸酯)装置开始投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聚氨酯工业基地——烟台合成革厂全面建成。

  1998年,经过股份改造,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第二年,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2001年,公司流通股股票在上海证交所正式挂牌交易,耀眼的成绩仍无法抵消当时人们心中的不安全感。

  徐宝学说,自己的“前东家”是拥有2万余员工的大企业,而烟台万华当时仅有400余名员工。那一年,公司计划16万吨/年MDI工程项目落户北仑大榭,却在华东地区遭遇招人难。

  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安全感已经开始悄然瓦解。就在徐宝学跳槽的这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朝着建立一个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和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迈出第一步。

  也正是在这一年,大榭跨海大桥通车,大榭海关通关。这也意味着大榭在被确立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10年后,进入开发建设的快车道。

  “那时我才30岁出头,总想着趁年轻要干一番事业。”相比报酬,徐宝学更看重的是央企无法提供的相对灵活的管理体制。

  2003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万华化学的主业是聚氨酯全系列产品的生产。聚氨酯的用途非常广泛,从汽车到高铁,从电冰箱到热水器,从乳胶枕到PU跑鞋及氨纶,都离不开它。

  “经济越发达,生活越富有,聚氨酯的市场就越大。”徐宝学说。

  可当时的万华化学却像是空守着一座“金矿”。因为整套生产线都是从日本引进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方手中。

  “16万吨MDI项目”在华东地区的选址也是一波三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企业在当时的生存困境。

  在对比众多城市后,万华化学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之地——宁波大榭开发区。临港工业符合宁波的城市定位,而大榭海岸线资源丰富,港口资源优势决定其产业特点。

  在开发之初,大榭就已经意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投入60亿元先后建成公路铁路两用跨海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

  而在万华化学“吃瘪”的招商引资上,大榭推行的也是“内外资并举、二三产并举”。

  2002年,“16万吨MDI项目”落户大榭,总投资50亿元。

  就在同一年,大榭已经成为开发的热土。同年3月,首批9个工业项目开工,总投资6.02亿元;同年6月,第二批9个工业项目开工,其中外资项目5个,内资项目4个。

  2003年3月,国家计委批复“16万MDI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8月8日,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成为中国聚氨酯工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012年:天工人巧日争新

  身为传统化工行业的一员,万华宁波自诞生之初就走了一条不传统的路。“在化工行业,像我们这样有技术创新基因的企业不多。”徐宝学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充满自信。

  2007年12月,万华宁波联手母公司申报的“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获奖的20万吨大规模MDI制造技术与整套生产线,是国内自主创新、自力更生制造的产量最大的MDI生产装置。

  2008年,万华宁波MDI工程获第二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同一年,万华二期30万吨/年MDI主装置及配套项目正式启动。

  2011年,万华宁波推行“倍增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新建MDI装置的情况下,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实现产能的倍增。

  有统计数据显示,通过技术革新,万华宁波的MDI总产能一下子从原先的60万吨提升到120万吨,单位能耗却下降30%以上。这标志着万华新一代MDI制造技术在反应器规模、能耗和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万华宁波1.5万吨/年HDI生产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产品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也是万华乃至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并工业化的ADI产品。

  2014年,万华宁波5万吨/年水性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为万华在水性树脂领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万华宁波工业园跻身首批“国家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成为大榭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作为宁波三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大榭在发展之初就提出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坚持以“绿色”为发展底色,“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2017年:扬眉吐气耀门楣

  如今,万华宁波自主研发并实现工业化的ADI产品在质量上足以与国外产品抗衡。徐宝学说,万华宁波已经成为全球技术一流、产能最大、质量最好、能耗最低、绿色循环发展领先的MDI制造商和全球产业链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ADI系列产品供应商及全球第二大TPU供应商。

  万华宁波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209亿元,净利润70.3亿元,上交税收30亿元,纳税位列宁波第5位,实现出口13.1亿美元,位列宁波第1位。

  徐宝学认为,这得益于企业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坚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下一步,万华宁波更是将目光瞄准了新材料领域研发,重点规划建设万华高性能材料研究院项目,将其打造成万华材料类产品全球应用开发的中心。研究院发展目标是5年内建成国内领先的特色化工材料研发中心,并孵化出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化项目。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通讯员陈婷何清

原标题:从工程项目“难产”到获得国际市场“议价权”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