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浙东“新三农”撷影|“蔬菜工厂”何时搬到太平洋?
稿源: 舟山网   2018-06-30 08:56:00 报料热线:81850000
2018农业浙东——四大城市

 浙东“新三农”撷影·舟山篇⑥

  去年春节过后,舟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农艺师杨飞在其位于农科院马岙科研基地的船用蔬菜工厂栽培室内挂上四幅远洋渔民生活照,照片中,饭桌上只见荤腥不见绿。杨飞以此来提醒并敦促自己,仅在舟山,就有12000名常年漂泊海外的渔民,等着有人早日把“蔬菜工厂”搬到太平洋上。

  一年多过去了,杨飞负责的“船用蔬菜工厂”科研项目不但完成结题验收,而且即将进入应用推广阶段——上个月,舟山宁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到项目现场考察后,欣然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在宁泰远洋正在建造的一艘中型远洋渔业运输船上试安装一个“船用蔬菜工厂”。顺利的话,舟山将有更多的远洋运输船进行应用。

  把“菜园”搬上渔船?

  全舟山甚至国内外,只有一个团队在做这件事

  近年来,我国远洋渔业快速发展,仅舟山市远洋作业船舶就将近500艘,作业船员12000多人。预计“十三五”末期,全国更是将达到近3000艘远洋渔船、15万远洋作业渔民。

  渔民们从国内出发,前往南美的秘鲁等地捕鱼,一次出海作业时间长达两三年,本就面临沉重的生理和心理负荷。一般来说,船只远洋航行二十天左右,饭桌上的主要蔬菜仅剩土豆及洋葱,绿色果蔬几乎消耗殆尽。吃菜难,让远洋渔民的健康指数、幸福指数再打折扣,这也成为了长期困扰着远洋渔业的棘手难题。

  国内并非没人尝试在船上种菜,目前已有在科考船等几万吨级的大型船舶上种菜成功的案例,但大型远航船舶具备空间大、船舶稳定的天然优势,传统的水培植物工厂可以直接进行应用,而舟山远洋船舶多为中小型船舶,空间狭小、船身晃动幅度大,传统植物工厂难以直接应用。

  去年底,杨飞负责的省科技厅“远洋船用绿叶类蔬菜设施数字精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破解了这个难题。他将集装箱作为远洋船用蔬菜栽培设施载体,采用生态有机肥基质栽培技术解决船舶倾斜问题,同时应用立体栽培方式集约利用空间,筛选出生菜、小青菜、小白菜等国人喜食的速生蔬菜品种,通过24小时全光照培养,蔬菜生长周期缩短到一个月。据测算,每个月这座集装箱栽培室可以生产绿叶蔬菜80公斤左右,而且生产和管理方便,配制的栽培基质无需施肥可确保三茬蔬菜生长。

  6月29日,杨飞告诉记者,在舟山,像他一样致力于把“菜园”搬上渔船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舟山尚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志刚。后者承担的市科技局“海上菜园智能蔬菜培育设备研发”项目也进展顺利。共同的研究方向和同样努力的坚持,让两个有共同理想的年轻农人组成了最佳团队。

  今年初,杨飞通过科技查新发现,国内外在远洋渔船基质培“种菜”新技术研究上,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太空都能种蔬菜

  渔船上怎么可能种不了?

  张志刚告诉记者,他跟杨飞早有合作经历。2013年,张志刚所在的一家海洋科技企业承接了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远洋渔船海上菜园试验推广项目”,张志刚作为项目经理,找到杨飞寻求技术指导。杨飞之前承担的省科技厅项目“速生绿叶类蔬菜海水浇灌简易基质栽培技术”理论研究成果,正适合应用到这个被称为“海上菜园1.0”的推广项目中。

  但项目最终却失败了。张志刚回忆说,“海上菜园1.0”是国内首次尝试在远洋捕捞船只上进行蔬菜种植,在秘鲁进行第一次实验时获得成功,让蔬菜生长了在海上。但随后在阿根廷海域的实验中,由于温度更低、风浪更大,种植的基质盐碱化,蔬菜也就无法生长。

  “我们的应对方案还没有更加深入到远洋渔业行业的特点当中去。”张志刚说,项目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解决远洋渔船自身作业环境特点带来的气候不稳定、易盐碱化、空间狭小的限制,“海上菜园1.0”就此搁浅,他也从原公司离职。

  从“海上菜园1.0”遗憾分开后,两人有两年没联系。他们都没想到,对方在这条路上不但没走远,还殊途同归了。

  “太空和南极都能种菜,渔船上怎么可能种不了蔬菜?”张志刚没有放下对“海上菜园”的执念,到河北等地考察,还成立了个人创业公司舟山尚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杨飞则开始研究封闭环境下的船用蔬菜基质栽培技术。

  2016年,张志刚向市科技局申报的“海上菜园2.0”成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中,杨飞的“适于远洋渔船的植物工厂配套系统研发”项目也赫然在列。两个志同道合的人重新找到了彼此,一个擅长科研,一个熟悉硬件设备,互通有无后,各自的项目进展都更为顺利。

  张志刚在不断地调研摸索中,找到了最适合“海上菜园2.0”的培育品种,俗称“金玉兰”的欧洲高产特菜——芽球菊苣。这种特菜占地空间小、产量大、生长周期短、不需要阳光、营养价值还很高。“远洋渔民常年夜间作业,容易造成肝损伤,金玉兰是奥运会运动员保健菜,具有良好的护肝健脾功效。”

  目前,“海上菜园2.0”智能栽培技术已经稳定,工程机已经完成研发,改良后的终端机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面市。

  芽球菊苣

  哪怕慢慢来

  也要将这项事业进行到底

  去年9月,在第四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80000个参赛项目中,“海上菜园”创业项目荣获省赛现代农业成长组第一名、国赛优胜奖,是当年舟山报送的青年创业项目中,唯一一个国赛获奖的项目。

  张志刚说,“海上菜园”不但具有社会价值,从市场角度而言也大有可为。“根据国家农业部‘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国远洋渔船要控制在3000艘,其中舟山限600艘, 目前舟山约500艘,未来几年内将有100艘的增量。同时国家还鼓励对老旧远洋渔船改造升级。这显然是‘海上菜园’推广的机遇期,甚至有望使它成为远洋渔船、远洋运输船的标配。另外,其他远洋船舶、边防哨所,都是我们项目衍生的潜在客户。”

  对团队竞争力,张志刚也很有信心。他说,“海上菜园2.0”设备体型较小,主要针对小型作业渔船,与杨飞“船用蔬菜工厂”组成一个团队后,他们针对大、中、小不同远航船舶的蔬菜种植都能提供解决方案。

  但张志刚也坦言,尽管“海上菜园”去年多次参加创业项目竞赛且均有斩获,但融资道路却并不顺利。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商业资本更加推崇互联网+项目,多倾向于投资估值翻倍较快的项目,这类项目资本盈利率高,盈利速度快。而海上菜园作为远洋行业的服务项目,市场容量小,增长空间小,对商业资本吸引力度小。

  他说,即使这样,哪怕慢慢来,他也要同杨飞老师将这项事业进行到底,真正为舟山海洋服务产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原标题:

编辑: 崔燕纠错:171964650@qq.com

浙东“新三农”撷影|“蔬菜工厂”何时搬到太平洋?

稿源: 舟山网 2018-06-30 08:56:00

 浙东“新三农”撷影·舟山篇⑥

  去年春节过后,舟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农艺师杨飞在其位于农科院马岙科研基地的船用蔬菜工厂栽培室内挂上四幅远洋渔民生活照,照片中,饭桌上只见荤腥不见绿。杨飞以此来提醒并敦促自己,仅在舟山,就有12000名常年漂泊海外的渔民,等着有人早日把“蔬菜工厂”搬到太平洋上。

  一年多过去了,杨飞负责的“船用蔬菜工厂”科研项目不但完成结题验收,而且即将进入应用推广阶段——上个月,舟山宁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到项目现场考察后,欣然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在宁泰远洋正在建造的一艘中型远洋渔业运输船上试安装一个“船用蔬菜工厂”。顺利的话,舟山将有更多的远洋运输船进行应用。

  把“菜园”搬上渔船?

  全舟山甚至国内外,只有一个团队在做这件事

  近年来,我国远洋渔业快速发展,仅舟山市远洋作业船舶就将近500艘,作业船员12000多人。预计“十三五”末期,全国更是将达到近3000艘远洋渔船、15万远洋作业渔民。

  渔民们从国内出发,前往南美的秘鲁等地捕鱼,一次出海作业时间长达两三年,本就面临沉重的生理和心理负荷。一般来说,船只远洋航行二十天左右,饭桌上的主要蔬菜仅剩土豆及洋葱,绿色果蔬几乎消耗殆尽。吃菜难,让远洋渔民的健康指数、幸福指数再打折扣,这也成为了长期困扰着远洋渔业的棘手难题。

  国内并非没人尝试在船上种菜,目前已有在科考船等几万吨级的大型船舶上种菜成功的案例,但大型远航船舶具备空间大、船舶稳定的天然优势,传统的水培植物工厂可以直接进行应用,而舟山远洋船舶多为中小型船舶,空间狭小、船身晃动幅度大,传统植物工厂难以直接应用。

  去年底,杨飞负责的省科技厅“远洋船用绿叶类蔬菜设施数字精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破解了这个难题。他将集装箱作为远洋船用蔬菜栽培设施载体,采用生态有机肥基质栽培技术解决船舶倾斜问题,同时应用立体栽培方式集约利用空间,筛选出生菜、小青菜、小白菜等国人喜食的速生蔬菜品种,通过24小时全光照培养,蔬菜生长周期缩短到一个月。据测算,每个月这座集装箱栽培室可以生产绿叶蔬菜80公斤左右,而且生产和管理方便,配制的栽培基质无需施肥可确保三茬蔬菜生长。

  6月29日,杨飞告诉记者,在舟山,像他一样致力于把“菜园”搬上渔船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舟山尚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志刚。后者承担的市科技局“海上菜园智能蔬菜培育设备研发”项目也进展顺利。共同的研究方向和同样努力的坚持,让两个有共同理想的年轻农人组成了最佳团队。

  今年初,杨飞通过科技查新发现,国内外在远洋渔船基质培“种菜”新技术研究上,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太空都能种蔬菜

  渔船上怎么可能种不了?

  张志刚告诉记者,他跟杨飞早有合作经历。2013年,张志刚所在的一家海洋科技企业承接了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远洋渔船海上菜园试验推广项目”,张志刚作为项目经理,找到杨飞寻求技术指导。杨飞之前承担的省科技厅项目“速生绿叶类蔬菜海水浇灌简易基质栽培技术”理论研究成果,正适合应用到这个被称为“海上菜园1.0”的推广项目中。

  但项目最终却失败了。张志刚回忆说,“海上菜园1.0”是国内首次尝试在远洋捕捞船只上进行蔬菜种植,在秘鲁进行第一次实验时获得成功,让蔬菜生长了在海上。但随后在阿根廷海域的实验中,由于温度更低、风浪更大,种植的基质盐碱化,蔬菜也就无法生长。

  “我们的应对方案还没有更加深入到远洋渔业行业的特点当中去。”张志刚说,项目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解决远洋渔船自身作业环境特点带来的气候不稳定、易盐碱化、空间狭小的限制,“海上菜园1.0”就此搁浅,他也从原公司离职。

  从“海上菜园1.0”遗憾分开后,两人有两年没联系。他们都没想到,对方在这条路上不但没走远,还殊途同归了。

  “太空和南极都能种菜,渔船上怎么可能种不了蔬菜?”张志刚没有放下对“海上菜园”的执念,到河北等地考察,还成立了个人创业公司舟山尚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杨飞则开始研究封闭环境下的船用蔬菜基质栽培技术。

  2016年,张志刚向市科技局申报的“海上菜园2.0”成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中,杨飞的“适于远洋渔船的植物工厂配套系统研发”项目也赫然在列。两个志同道合的人重新找到了彼此,一个擅长科研,一个熟悉硬件设备,互通有无后,各自的项目进展都更为顺利。

  张志刚在不断地调研摸索中,找到了最适合“海上菜园2.0”的培育品种,俗称“金玉兰”的欧洲高产特菜——芽球菊苣。这种特菜占地空间小、产量大、生长周期短、不需要阳光、营养价值还很高。“远洋渔民常年夜间作业,容易造成肝损伤,金玉兰是奥运会运动员保健菜,具有良好的护肝健脾功效。”

  目前,“海上菜园2.0”智能栽培技术已经稳定,工程机已经完成研发,改良后的终端机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面市。

  芽球菊苣

  哪怕慢慢来

  也要将这项事业进行到底

  去年9月,在第四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80000个参赛项目中,“海上菜园”创业项目荣获省赛现代农业成长组第一名、国赛优胜奖,是当年舟山报送的青年创业项目中,唯一一个国赛获奖的项目。

  张志刚说,“海上菜园”不但具有社会价值,从市场角度而言也大有可为。“根据国家农业部‘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国远洋渔船要控制在3000艘,其中舟山限600艘, 目前舟山约500艘,未来几年内将有100艘的增量。同时国家还鼓励对老旧远洋渔船改造升级。这显然是‘海上菜园’推广的机遇期,甚至有望使它成为远洋渔船、远洋运输船的标配。另外,其他远洋船舶、边防哨所,都是我们项目衍生的潜在客户。”

  对团队竞争力,张志刚也很有信心。他说,“海上菜园2.0”设备体型较小,主要针对小型作业渔船,与杨飞“船用蔬菜工厂”组成一个团队后,他们针对大、中、小不同远航船舶的蔬菜种植都能提供解决方案。

  但张志刚也坦言,尽管“海上菜园”去年多次参加创业项目竞赛且均有斩获,但融资道路却并不顺利。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商业资本更加推崇互联网+项目,多倾向于投资估值翻倍较快的项目,这类项目资本盈利率高,盈利速度快。而海上菜园作为远洋行业的服务项目,市场容量小,增长空间小,对商业资本吸引力度小。

  他说,即使这样,哪怕慢慢来,他也要同杨飞老师将这项事业进行到底,真正为舟山海洋服务产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