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宁波市“三农”发展基本情况
稿源: 市委农办   2018-06-14 15:47:00 报料热线:81850000

  (2018年1月)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举措,农村综合改革、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创新等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进入新世纪后,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镇村行政村区划持续调整优化,行政村数量减少、规模扩大,并形成了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中心镇、中心村。目前,全市共有75个镇、10个乡、69个街道,2519个行政村。

  农业发展情况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扎实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我市农业经济整体上呈现增长稳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2017年实现一产增加值315亿元,增长2.6%,占全市GDP的3.2%。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63183元,居全省第一。

  围绕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目标,全市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不断完善。大力推进农业“三区”(都市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集聚区、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建设,搭建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16个(其中示范区54个、精品园162个),面积33.6万亩,共建成市、县两级粮功区412个、面积80.08万亩。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1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根据农业部最新综合测评,2016年,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得分79.71分,进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超过3000万元)251家,农民合作社2600多家,家庭农场近4000家。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均达到69%,居全省第一,其中规模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占67%。全市各类专业化为农服务组织400多家。建成慈溪蔬菜、余姚榨菜、奉化毛竹、宁海柑桔4条“十亿级”农业全产业链,亿元以上的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全产业链15条,总产值78.53亿元,链上企业数量126家,带动农户40.7万户。

  近年来,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接待游客数5100万人次,增长22%;营业收入50亿元,增长22%。“十二五”以来两项指标均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县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点)286个,总餐位数12.6万个、床位近2.8万个,从业人员6.5万余人。

  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促进农业“四名三化”(名品、名园、名企、名才,品牌化、智慧化、知识产权化)。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464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39个,省著名商标127个。农业领域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的“单打冠军”。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单产屡破吉尼斯纪录,“甬优12”百亩方最高亩产达到1024公斤,“甬优系列”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突破450万亩;微萌种业创办才五年,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瓜菜种业企业,全国种业企业15强。

  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到2017年,我市已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2个(象山、宁海县)、示范乡镇22个、特色精品村62个;创建市级全面小康村613个、特色村115个、中心村119个、精品线31条。启动培育市级美丽乡村风景线30条、示范乡镇31个、示范村83个、合格村572个。

  2016年开始,根据市委“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扎实开展农村品质提升四大行动,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分类示范创建,梯度推进美丽乡村合格村、示范村、示范乡镇、风景线培育创建,推动美丽乡村从盆景美向风景美转变。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00家,行政村覆盖率超过了40%,常住人口1500人以上行政村覆盖率达50%。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深入实施“天天演”等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家风家训培育活动,农村社会风尚进一步好转。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据调查统计,全市有历史文化村落77个,其中古建筑村落52个,自然生态村落9个,民俗风情村落16个。

  总体来看,全市已基本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水、电、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宽带、等级公路、公共交通等方面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我市积极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宁海县创新实施“村级权力清单36条”,入选“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象山县创新“村民说事”制度,受到省委书记车俊批示肯定,要求这项制度在全省落地开花。2017年,镇(乡)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延伸到行政村全覆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全市现有基层治理网格长1.2万多名、网格员4万多名。

  农业农村改革情况

  2014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拟定“1+X”政策体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16个,25个试点乡镇改革开展先行先试,并在各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全市农业与非农业的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创造了条件。加快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农村基本养老、医疗、低保在制度并轨基础上,加快由制度覆盖向人群覆盖演进。

  富民强村情况

  我市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比较高,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比上年增长8%。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572元(全国16209元,浙江省为22866元),农民收入水平居全省11地市第二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2012年,实现城乡低保制度并轨,标准一致;2013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并轨;2015年,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并轨。在制度并轨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制度全覆盖转向人员全覆盖。

  乡村振兴规划

  今年5月份,宁波出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争创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建设“名城名都”提供坚强支撑。

  《行动计划》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制定如下主要目标:到2020年,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基层治理和乡风文明达到新,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广大农村与全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2035年乡村振兴目标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振兴目标高水平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力争3年增加8000元,全市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庄占总数的70%,力争所有村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培育A级景区村庄700个以上,其中3A级景区村庄100个以上,力争新增农村文化礼堂900家以上,改造提升农村公路600公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

原标题: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市“三农”发展基本情况

稿源: 市委农办 2018-06-14 15:47:00

  (2018年1月)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举措,农村综合改革、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创新等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进入新世纪后,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镇村行政村区划持续调整优化,行政村数量减少、规模扩大,并形成了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中心镇、中心村。目前,全市共有75个镇、10个乡、69个街道,2519个行政村。

  农业发展情况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扎实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我市农业经济整体上呈现增长稳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2017年实现一产增加值315亿元,增长2.6%,占全市GDP的3.2%。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63183元,居全省第一。

  围绕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目标,全市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不断完善。大力推进农业“三区”(都市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集聚区、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建设,搭建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16个(其中示范区54个、精品园162个),面积33.6万亩,共建成市、县两级粮功区412个、面积80.08万亩。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1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根据农业部最新综合测评,2016年,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得分79.71分,进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超过3000万元)251家,农民合作社2600多家,家庭农场近4000家。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均达到69%,居全省第一,其中规模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占67%。全市各类专业化为农服务组织400多家。建成慈溪蔬菜、余姚榨菜、奉化毛竹、宁海柑桔4条“十亿级”农业全产业链,亿元以上的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全产业链15条,总产值78.53亿元,链上企业数量126家,带动农户40.7万户。

  近年来,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接待游客数5100万人次,增长22%;营业收入50亿元,增长22%。“十二五”以来两项指标均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县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点)286个,总餐位数12.6万个、床位近2.8万个,从业人员6.5万余人。

  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促进农业“四名三化”(名品、名园、名企、名才,品牌化、智慧化、知识产权化)。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464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39个,省著名商标127个。农业领域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的“单打冠军”。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单产屡破吉尼斯纪录,“甬优12”百亩方最高亩产达到1024公斤,“甬优系列”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突破450万亩;微萌种业创办才五年,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瓜菜种业企业,全国种业企业15强。

  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到2017年,我市已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2个(象山、宁海县)、示范乡镇22个、特色精品村62个;创建市级全面小康村613个、特色村115个、中心村119个、精品线31条。启动培育市级美丽乡村风景线30条、示范乡镇31个、示范村83个、合格村572个。

  2016年开始,根据市委“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扎实开展农村品质提升四大行动,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分类示范创建,梯度推进美丽乡村合格村、示范村、示范乡镇、风景线培育创建,推动美丽乡村从盆景美向风景美转变。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00家,行政村覆盖率超过了40%,常住人口1500人以上行政村覆盖率达50%。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深入实施“天天演”等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家风家训培育活动,农村社会风尚进一步好转。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据调查统计,全市有历史文化村落77个,其中古建筑村落52个,自然生态村落9个,民俗风情村落16个。

  总体来看,全市已基本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水、电、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宽带、等级公路、公共交通等方面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我市积极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宁海县创新实施“村级权力清单36条”,入选“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象山县创新“村民说事”制度,受到省委书记车俊批示肯定,要求这项制度在全省落地开花。2017年,镇(乡)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延伸到行政村全覆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全市现有基层治理网格长1.2万多名、网格员4万多名。

  农业农村改革情况

  2014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拟定“1+X”政策体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16个,25个试点乡镇改革开展先行先试,并在各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全市农业与非农业的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创造了条件。加快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农村基本养老、医疗、低保在制度并轨基础上,加快由制度覆盖向人群覆盖演进。

  富民强村情况

  我市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比较高,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比上年增长8%。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572元(全国16209元,浙江省为22866元),农民收入水平居全省11地市第二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2012年,实现城乡低保制度并轨,标准一致;2013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并轨;2015年,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并轨。在制度并轨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制度全覆盖转向人员全覆盖。

  乡村振兴规划

  今年5月份,宁波出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争创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建设“名城名都”提供坚强支撑。

  《行动计划》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制定如下主要目标:到2020年,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基层治理和乡风文明达到新,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广大农村与全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2035年乡村振兴目标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振兴目标高水平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力争3年增加8000元,全市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庄占总数的70%,力争所有村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培育A级景区村庄700个以上,其中3A级景区村庄100个以上,力争新增农村文化礼堂900家以上,改造提升农村公路600公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