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8期
稿源:   2018-05-08 16:02:00

  第8期(总第204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5月6日

  “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专辑

  工作简讯

  ●镇海区三措并举有效加强截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监管

  ●奉化区实施“一页纸”项目化管理全力攻坚“污水零直排区”创建

  经验交流

  ●慈溪市打造“三大样板”引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镇海区三措并举有效加强截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监管今年来,镇海区通过“建、查、晒”三举措,不断完善截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监管工作体系。目前,已发现并整改问题6件。一是“建”字当头,畅通沟通渠道。由区治水办牵头,建立区、镇两级微信工作群,完善工作网络。区级工作群由各镇(街道)、石化区、牵头部门和第三方质量监管单位具体负责人组成;镇(街道)级工作群涵盖本辖区范围内的各中标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第三方质量监管单位片区负责人。有问题及时在群内反映反馈,确保上报下传沟通零阻碍。二是“查”字为先,强化监督效率。明确要求中标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每月1次全面巡查工程项目,发现问题和整改结果在本级微信工作群中报告;区治水办、区建交局、区城管局、区农业局、区经信局等牵头部门和各镇(街道)、石化区每月对截污工程项目随机抽查1次,涉及2个项目。工程项目做到“五必查”,即中标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公司日常巡查情况必查;质量管理具体行为必查;现场工程实体质量必查;工程资料必查;工程安全防范措施必查。巡查抽查点面结合,压实监管责任。三是“晒”字托底,落实整改措施。各单位对发现的问题以公开“晾晒”形式在微信工作群中予以公布,发现问题、整改举措和结果反馈均要求记录留档,有“迹”可循。同时,区治水办在抽查过程中,对发现的好做法、好工艺,也在微信工作群中予以通报推广,以促进各施工、监理单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对推诿塞责、整改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镇海区治水办)

  奉化区实施“一页纸”项目化管理全力攻坚“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今年以来,奉化区在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过程中,对创建工程项目实施系统化、精细化、动态化的全生命周期“一页纸”管理,高效推进重点项目落地落实。一是项目“一页”可视,即查即督即办。将76个项目的目标责任、责任人等内容,全部精简至“一页纸”实行动态管理,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责任落实”的攻坚作战图。同时,倒排计划时间节点,对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突破事项采用图表、符号和颜色等形式综合展现,完成情况分别用红、黄、绿三色标示,督导巡查组可即查即督即办。二是项目“一页”可控,精准发力破难题。将该项目重要节点按月度全部展现在“一页纸”内,列出问题和难点,实现动态干预和控制。落实“点穴”攻坚,盯牢推进缓慢、进展滞后的项目,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对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将“一页纸”管理平台中亮“红灯”、“黄灯”项目列为重点督查对象,按照项目难易程度排列,分类分批开展集中“点穴式”攻坚,有效保障“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项目加快推进。三是项目“一页”考评,有效突出实绩实效。以年度为单位,导出项目“一页纸”大事记进行综合评价。结合“一页纸”项目化动态管理一览表,对每一项子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按比例进行差异化赋分,与各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相结合,细化量化到单位到个人,并通过“岗位对责、绩效对账”平台随时抽查每个项目每个责任人的每月任务完成情况及评价等。(奉化区治水办)

  慈溪市打造“三大样板”

  引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慈溪市注重示范带动、典型引领,因村制宜探索创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管理模式,大力推广效率优先、经济实用、维护简便、循环利用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扩面工作,不断改善农村水体质量和人居环境。

  一、轻纺样板构建“连片改造”模式。该市白沙路街道轻纺村秉持“总体规划,集中优先”原则,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村1265户常住居民及458暂住人口的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市政管网,项目总投资概算为2458万。一是坚持统筹协调,综合连片改造。统筹考虑排水管道改造、给水管提升等工程,避免道路反复开挖,减少重复投入;结合梳理式综合改造项目,对村级道路、房屋建筑立面、整体绿化等进行同步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其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结合美丽宜居村、精品村、示范村等建设提供示范。二是坚持源头治理,助力污水零直排。该村涉及市级河道2条,镇级河道3条,村级河道3条,共约4公里,在前期排口调查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源头治理工作。全村共埋设化粪池880个、公厕24个,安装检查井1180座、清扫井1961座,铺设污水主管15031米、污水支管12900余米,同时为沿线河岸更换石彻护栏,坚持做好源头治理、河岸共治,确保晴天无排水、污水不入河。三是坚持质量第一,创新监管模式。实行“每周例会”制度,督促参建各方每周对现场情况进行整理、总结和反馈;建立工程微信群,使工程每日进度和存在问题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实时呈现,做到工程动态随时掌握,问题难题及时解决。在隐蔽工程监管上,实行报验制度,施工单位在工程隐蔽前必须通知甲方、监理单位人员到场查验,查验合格后才能进行回填等工序,并运用现场拍照、摄像等手段保存第一手资料,确保隐蔽工程质量。

  二、金桥样板构建“居民共建”模式。该市古塘街道金桥社区坚持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有效实现“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一是项目立项前注重民意导向,确保“治得准”。在项目前期,召开专题协调会议,邀请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研究方案可行性和科学性,并以居民论事、入户告知等形式,加强宣传和理念传达,提高居民的知晓度和支持率。项目在征求居民意见时,居民同意改造率达到95%以上。二是项目施工中突出居民共建,确保“治得顺”。制订项目推进难题破解工作预案,建立以党员居民、居民小组长、居民义工等组成的污水治理工程民间保障队伍。针对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通过保障队伍进行沟通解决并进行施工监督,实现工程顺利推进。工程实施期间,通过居民共同参与,及时化解问题18个,开展施工督查25次。三是项目竣工后强化居民监管,确保“治得实”。结合“百米河道我争锋”志愿服务竞赛活动,通过“社区居民一家人”微信群,组建“河小二”金桥小分队,发动社区居民对污水治理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动态化、常态化监管。目前,已吸收“河小二”100余人,协助第三方维运单位解决相关问题60余个。

  三、崇胜样板构建“生态湿地”模式。该市崇寿镇崇胜村村内水系发达,易出现泥沙淤积、水体循环不畅等问题,为破解治污难题,该村积极探索,以湿地村落建设为着力点统筹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一是盘活水系,加强内外联通。成立水域保护行动小组,制定出台《崇胜村水域保护实施办法》,分区块对河汪周边被占地进行挖掘拓宽,利用村内排水沟将村庄内部河汪进行联通,并将六塘江与七塘江之间约2.5公里水系打通,增强生态补水,建立水循环体系,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加大村内河汪清淤力度,疏通农田和居民区排水沟,目前疏浚面积达10万平方米。二是雨污分流,全面开展治理。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村民居住相对集中区块,采取“农村生活污水流经三格式化粪池—格栅井—沉淀厌氧池—人工湿地—贯通式沟渠、汪、河”模式,铺设管网7222米,覆盖农户400余户;对居住较分散的区域通过“三格式化粪池—湿地净化沟—贯通式沟渠、汪、河”模式,铺设管网1080米,覆盖农户100余户。同时,对雨水管网进行全面排查、改造和完善,加强新老管网维护,防止出现倒渗及雨污合流现象,共改造和新铺设雨水管网3500米,确保管网畅通,加强村庄防涝蓄洪能力。三是生态修复,构建宜居村落。加大对“河、沟、汪”及两岸进行生态修复力度,采用松木桩与杨柳相结合方式在其周边打入松桩(工程布—竹排—松木桩),在河、汪两岸建立水土防护区,增加绿色植被覆盖率,防止河岸表面水土流失,修复面积1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450万元。在湿地、沟渠、河道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苗10万余条,促进物种多样性,增加环境容量,提高河水的自然修复能力。同时加强湿地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对应拆未拆破旧房屋进行拆除,对房前屋后庭院环境进行洁化和美化,并在湿地周边铺设步道、修建公园,为村民提供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场所,构建“河汪交融、人居和美”的海塘湿地村落景象。(慈溪市水治办)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8期
稿源:       2018-05-08 16:02:00

  第8期(总第204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5月6日

  “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专辑

  工作简讯

  ●镇海区三措并举有效加强截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监管

  ●奉化区实施“一页纸”项目化管理全力攻坚“污水零直排区”创建

  经验交流

  ●慈溪市打造“三大样板”引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镇海区三措并举有效加强截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监管今年来,镇海区通过“建、查、晒”三举措,不断完善截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监管工作体系。目前,已发现并整改问题6件。一是“建”字当头,畅通沟通渠道。由区治水办牵头,建立区、镇两级微信工作群,完善工作网络。区级工作群由各镇(街道)、石化区、牵头部门和第三方质量监管单位具体负责人组成;镇(街道)级工作群涵盖本辖区范围内的各中标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第三方质量监管单位片区负责人。有问题及时在群内反映反馈,确保上报下传沟通零阻碍。二是“查”字为先,强化监督效率。明确要求中标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每月1次全面巡查工程项目,发现问题和整改结果在本级微信工作群中报告;区治水办、区建交局、区城管局、区农业局、区经信局等牵头部门和各镇(街道)、石化区每月对截污工程项目随机抽查1次,涉及2个项目。工程项目做到“五必查”,即中标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公司日常巡查情况必查;质量管理具体行为必查;现场工程实体质量必查;工程资料必查;工程安全防范措施必查。巡查抽查点面结合,压实监管责任。三是“晒”字托底,落实整改措施。各单位对发现的问题以公开“晾晒”形式在微信工作群中予以公布,发现问题、整改举措和结果反馈均要求记录留档,有“迹”可循。同时,区治水办在抽查过程中,对发现的好做法、好工艺,也在微信工作群中予以通报推广,以促进各施工、监理单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对推诿塞责、整改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镇海区治水办)

  奉化区实施“一页纸”项目化管理全力攻坚“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今年以来,奉化区在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过程中,对创建工程项目实施系统化、精细化、动态化的全生命周期“一页纸”管理,高效推进重点项目落地落实。一是项目“一页”可视,即查即督即办。将76个项目的目标责任、责任人等内容,全部精简至“一页纸”实行动态管理,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责任落实”的攻坚作战图。同时,倒排计划时间节点,对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突破事项采用图表、符号和颜色等形式综合展现,完成情况分别用红、黄、绿三色标示,督导巡查组可即查即督即办。二是项目“一页”可控,精准发力破难题。将该项目重要节点按月度全部展现在“一页纸”内,列出问题和难点,实现动态干预和控制。落实“点穴”攻坚,盯牢推进缓慢、进展滞后的项目,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对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将“一页纸”管理平台中亮“红灯”、“黄灯”项目列为重点督查对象,按照项目难易程度排列,分类分批开展集中“点穴式”攻坚,有效保障“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项目加快推进。三是项目“一页”考评,有效突出实绩实效。以年度为单位,导出项目“一页纸”大事记进行综合评价。结合“一页纸”项目化动态管理一览表,对每一项子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按比例进行差异化赋分,与各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相结合,细化量化到单位到个人,并通过“岗位对责、绩效对账”平台随时抽查每个项目每个责任人的每月任务完成情况及评价等。(奉化区治水办)

  慈溪市打造“三大样板”

  引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慈溪市注重示范带动、典型引领,因村制宜探索创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管理模式,大力推广效率优先、经济实用、维护简便、循环利用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扩面工作,不断改善农村水体质量和人居环境。

  一、轻纺样板构建“连片改造”模式。该市白沙路街道轻纺村秉持“总体规划,集中优先”原则,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村1265户常住居民及458暂住人口的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市政管网,项目总投资概算为2458万。一是坚持统筹协调,综合连片改造。统筹考虑排水管道改造、给水管提升等工程,避免道路反复开挖,减少重复投入;结合梳理式综合改造项目,对村级道路、房屋建筑立面、整体绿化等进行同步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其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结合美丽宜居村、精品村、示范村等建设提供示范。二是坚持源头治理,助力污水零直排。该村涉及市级河道2条,镇级河道3条,村级河道3条,共约4公里,在前期排口调查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源头治理工作。全村共埋设化粪池880个、公厕24个,安装检查井1180座、清扫井1961座,铺设污水主管15031米、污水支管12900余米,同时为沿线河岸更换石彻护栏,坚持做好源头治理、河岸共治,确保晴天无排水、污水不入河。三是坚持质量第一,创新监管模式。实行“每周例会”制度,督促参建各方每周对现场情况进行整理、总结和反馈;建立工程微信群,使工程每日进度和存在问题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实时呈现,做到工程动态随时掌握,问题难题及时解决。在隐蔽工程监管上,实行报验制度,施工单位在工程隐蔽前必须通知甲方、监理单位人员到场查验,查验合格后才能进行回填等工序,并运用现场拍照、摄像等手段保存第一手资料,确保隐蔽工程质量。

  二、金桥样板构建“居民共建”模式。该市古塘街道金桥社区坚持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有效实现“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一是项目立项前注重民意导向,确保“治得准”。在项目前期,召开专题协调会议,邀请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研究方案可行性和科学性,并以居民论事、入户告知等形式,加强宣传和理念传达,提高居民的知晓度和支持率。项目在征求居民意见时,居民同意改造率达到95%以上。二是项目施工中突出居民共建,确保“治得顺”。制订项目推进难题破解工作预案,建立以党员居民、居民小组长、居民义工等组成的污水治理工程民间保障队伍。针对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通过保障队伍进行沟通解决并进行施工监督,实现工程顺利推进。工程实施期间,通过居民共同参与,及时化解问题18个,开展施工督查25次。三是项目竣工后强化居民监管,确保“治得实”。结合“百米河道我争锋”志愿服务竞赛活动,通过“社区居民一家人”微信群,组建“河小二”金桥小分队,发动社区居民对污水治理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动态化、常态化监管。目前,已吸收“河小二”100余人,协助第三方维运单位解决相关问题60余个。

  三、崇胜样板构建“生态湿地”模式。该市崇寿镇崇胜村村内水系发达,易出现泥沙淤积、水体循环不畅等问题,为破解治污难题,该村积极探索,以湿地村落建设为着力点统筹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一是盘活水系,加强内外联通。成立水域保护行动小组,制定出台《崇胜村水域保护实施办法》,分区块对河汪周边被占地进行挖掘拓宽,利用村内排水沟将村庄内部河汪进行联通,并将六塘江与七塘江之间约2.5公里水系打通,增强生态补水,建立水循环体系,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加大村内河汪清淤力度,疏通农田和居民区排水沟,目前疏浚面积达10万平方米。二是雨污分流,全面开展治理。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村民居住相对集中区块,采取“农村生活污水流经三格式化粪池—格栅井—沉淀厌氧池—人工湿地—贯通式沟渠、汪、河”模式,铺设管网7222米,覆盖农户400余户;对居住较分散的区域通过“三格式化粪池—湿地净化沟—贯通式沟渠、汪、河”模式,铺设管网1080米,覆盖农户100余户。同时,对雨水管网进行全面排查、改造和完善,加强新老管网维护,防止出现倒渗及雨污合流现象,共改造和新铺设雨水管网3500米,确保管网畅通,加强村庄防涝蓄洪能力。三是生态修复,构建宜居村落。加大对“河、沟、汪”及两岸进行生态修复力度,采用松木桩与杨柳相结合方式在其周边打入松桩(工程布—竹排—松木桩),在河、汪两岸建立水土防护区,增加绿色植被覆盖率,防止河岸表面水土流失,修复面积1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450万元。在湿地、沟渠、河道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苗10万余条,促进物种多样性,增加环境容量,提高河水的自然修复能力。同时加强湿地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对应拆未拆破旧房屋进行拆除,对房前屋后庭院环境进行洁化和美化,并在湿地周边铺设步道、修建公园,为村民提供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场所,构建“河汪交融、人居和美”的海塘湿地村落景象。(慈溪市水治办)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