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7期
稿源:   2018-05-05 16:00:00

  第7期(总第203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5月4日

  “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专辑

  ●北仑区“四突出”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打造“北仑样本”

  ●精细化排摸精品化施工精准化宣传——江北区中马街道打造老城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样本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两个“全过程”打造“污水零直排”

  ●象山县多措并举开展水产养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北仑区“四突出”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打造“北仑样本”

  北仑区临港产业发达、外来人口聚集,导致排污总量大、环境承载压力重。为此,北仑区围绕“治污全覆盖、管理精细化、水质大提升”的目标,在先行先试源头治污的基础上,通过“四突出”,率先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70多亿元,建成城镇污水管网1138公里,污水处理厂5家,污水处理能力达49.8万吨/日,再生水回用供水能力达10万吨/日,初步实现了治水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为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供了“北仑样本”。

  一、突出机制保障,凝聚合力推进工作落实。一是强化组织体系保障。区级层面成立“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以常务副区长为总指挥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指挥部,形成“区级统筹、部门指导、街道实施”的工作模式。分别召开全区动员大会、现场推进会和培训会议,统筹推进建设工作,健全会商会审机制。各街道建立相应的建设工作领导组织机构,由街道副书记牵头总抓,协调各线各口,将任务落实延伸至基层村、社区。全区从上到下、从条到块,形成了一个组织有序、职责明确的建设组织体系。二是强化资金落实保障。建立“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机制,设立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直接费用、政策处理和其他相关费用由街道和区实行“三七分单”,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2018年起实行区级财政全额承担。三是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出台《北仑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配套制订工业园区企业雨污分流、城中村老小区截污纳管等改造技术要求及建设标准。建立预选承包商制度,项目招投标纳入街道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统一实施;在专业工程监理的基础上,另聘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监督项目工程预验、初验和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将重要结构部位纳入工程质量监督,建立工程预决算申报和评审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对预决算编制进行审核,严把“招标入围关和工程质量关”。

  二、突出全域规划,周密排查加大协同治理。一是制定高标准实施方案。修编城镇污水处理专项规划,与北仑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有机衔接。明确城中村、旧城区、老小区等八大区块为重点,围绕五个“全”进一步深化创建实施标准,把“沿河排口晴天无排水,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100%,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细化为具体目标。实现建设范围全覆盖,将全区10个街道划分为建设单元,分两批推进,计划到2018年底,全区基本建成“污水零直排区”,2017-2018年预计总投资超8.6亿元。二是开展高水平精准排查。以调查技术指南为指导,以八大类功能区块为重点,全面开展排水设施网格化普查,彻底理清管网底账。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勘查、人工调查与机器排摸、水质监测与追根溯源“三结合”方法,强化与权属单位对接和数据共享,结合使用CCTV等现代探测技术,全面清查污染源位置和排污路径,建立完善的雨污管网图。根据第三方管道检测公司的管网调查数据统计,共排查出地下雨污管网功能性缺陷4656处,结构性缺陷813处。三是实施高质量管网修复。通过对排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完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等“四张”清单。对管网混接、漏损、破损等问题追根溯源,分类制定整改方案,能通过局部整改解决的立即实施整改。通过机器作业、人工修正相结合方式,采用热熔修复、新管套旧管等技术开展管道修复,确保打通断头管、修复破损管、纠正错接管、改造混接管、疏通淤积管。从2014年至今,全区累计投资9000万元,完成管道检测265公里,修复管道41公里。

  三、突出综合治理,分类施策加快全域推进。一是全域截污纳管。实施“主管道先行,精细化截污,最后50米纳管”工程。2017年,全区新增污水管网21.3公里。二是工业集聚区企业管网改造。针对工业企业,按生产性废水、生活污水、初期雨水“三股水”分别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企业废水全收集、源头雨污全分流。针对农村分散工业,因地制宜,打通截污纳管“最后50米”。对没有条件纳管的企业,推行岩东水务公司国家第三方污染委托治理试点模式,开展岩东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对单独排海的企业,规范排海口管理,按照Ⅳ类水排放标准,实施提标改造。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工业企业雨污分流整改400余家,3个工业园区整体雨污分流改造,100余处(个)中心城区片区的“最后50米”截污纳管工作,累计投资1.8亿元。三是城镇生活污水改造。重点开展生活小区内部的雨污分流改造,对已建小区的阳台雨污合流立管进行改造,把阳台、厨卫废水全部纳入污水管网,同时新增屋顶雨水管。对新建小区独立设置阳台排水系统和屋面雨水管。全区完成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83个,面积约20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额约4.2亿元。四是涉水行业排水整治。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督促行业单位配合街道开展排水许可审批办理。联合市场监管、消防、公安等部门对餐饮、美发(美容)、洗浴、洗车等涉水“十小”行业开展联合执法。2017年发放排水许可证382本。五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全区147个应治理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的基础上,制订实施68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两年提升整治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分别采用“接户纳管”、“截污纳管”、“终端处理”三种治理模式,实行农污治理提升改造。截至目前,共铺设污水管网420余公里,建成终端处理设施90余座。六是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全区328家畜禽养殖场完成关停或转产325家,保留的3家全部完成提升改造,且全部纳入智能化防控平台。七是“以拆代截”。结合“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推行工业地产模式,实施特色产业入园,开展电镀、印染、化工等行业深度治理,全区累计关停搬迁企业120多家,污水处理回用率达22%,万元工业产值水耗下降了15%;拆除涉水违建共219处53.5万平方米。八是生态治水。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结合,进一步推动“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转变,统筹解决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问题,推进北仑“海绵城市”试点工作。

  四、突出长效管理,健全机制推进职能转变。一是完善运维管理考核机制。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纳入街道和相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出台《北仑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运维管理办法及考核制度》,实行年度考核结果与补助资金额度相挂钩;健全城镇排水设施管理和考核制度,划定管理责任范围,明确管网维修养护要求,将维护管理补贴资金与年度督查结果挂购。二是提升河道排口保洁巡查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河道管理专职机构“河道管理处”,下设街道河道管理所。出台河道保洁养护管理和考核办法,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及街道配套资金,用于河道排口巡查、河道长效保洁养护。实行单独核算、专帐管理,有效实现对区、街道、村三级河道网格化管理。三是健全排水许可证管理机制。制定出台《排水许可发放实施办法》和《排水许可发放管理办法》,建立覆盖全区的涉水污染源数据库,为产业规划布局和科学化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强化排水许可发放与部门联动,有效规范和控制新建项目的污水纳管。发挥排水监测作用,建立排水监测机制,加强对排水户监测,尤其是重点排水企业和违规排放的排水户的监测。(北仑区治水办)

  精细化排摸精品化施工精准化宣传

  ——江北区中马街道打造老城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样本

  针对老城区因雨污混接、管线老化、污水处理基础薄弱等情况导致大量污水直排入河的问题,江北区中马街道以宁波市首批“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试点为契机,先后投入治水资金5000余万元,对辖区约120万平方米的建筑区域进行雨污管网清理改造,疏通安装管道4.3万余米,改造及新增雨污水井1900余个,确保了污水不直接流入河道,实现辖区污水“零直排”,为全市打造了老城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样本。

  一、精细化排摸,理清“零直排”家底。为提升治水工作成效,实现治水底数清、水情监测清和群众意见清的“三清目标”,街道委托宁波市规划设计院和市政研究所,对区域内各类涉水污染源、已建在建及规划排水设施进行普查。针对普查中发现的管网信息缺失问题,委托研发宁波市污水“零直排”区采集系统的单位,建立污水“零直排”数据库,解决数据缺失短板;针对管网设施老旧、人工勘察效率低等问题,采用“潜望镜法+清淤机器人作业+人工井内作业”相结合方式,实现管道排摸全覆盖,确保数据精确性。充分发挥市网格化管理体系作用,采取“人在网格走,监测各排口”、“用脚丈量,用手上报”等动态监测模式,让辖区33个网格区域、132名网格员和84个网格服务团队成为治水监测员,利用网格掌上APP这一信息传递器,有效开展全域水情动态监测。2017年,中马网格员团队共上报水环境问题208条,办结反馈率100%。此外,还采取“线上线下”并进模式倾听百姓对治水工作意见,在线上设立网络举报平台,“键对键”地收集来自媒体和居民的线索建议,对重大信息给予最高2000元奖励;在线下对辖区的企业和居民进行走访,“面对面”地倾听治水的意见建议。居民的建议对全局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走访老小区时,有居民提出存水弯设置不合理导致臭味较大等问题。对此,街道结合居民建议,在设计方案时予以修正,在后期改建中重点关注,及时破解这些难题。

  二、精品化施工,打造“集约型”模式。城区治水工作时间紧、要求高、难度大,必须打破常规,创新思路、换位思考才能保质高效完成。在施工中,针对传统中间商供货模式在品质把控和成本节约上存在弊端的问题,采用“甲供模式”进行提升,即甲方直接采购提供给施工单位。在管材和井盖等主材上,均优选国内知名品牌,经区“污水零直排”项目办公室、审计和监理人员比价比质后选定,减少中间环节。其中,仅排水管道一项就降低成本30%以上。在设计上,针对老旧小区存在建设档案缺失、施工不规范、管线变动复杂等实际情况,采用“三个同步”模式,即同步勘察、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确保工程提速提质。如新马小区污水主管网经排查后,发现局部管节脱落破损,若重新敷设将增加施工成本20余万元。后经街道与施工设计单位重新论证,采用管道非开挖修复方案,最终仅花费2万元,较重新敷设降低90%成本。在施工时间上,针对上下班通行和夜间停车容易受施工影响的实际,采用“微创施工”法,根据道路、绿化设施分布情况,将小区施工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每个单元约40-50平方米,施工时间严格避开早晚出行高峰。同时,同步推进小区周边破损道路修复和小区绿化景观提升,共实施屋面和路面修复1万平方米以上,极大改善了老小区居住环境。施工期间,未引发一起群众争端、信访事件。

  三、精准化宣传,营造“治管并重”氛围。治水工作前期重治理,后期靠管理,惟有治管结合才能长治久安。对此,街道开展了“治水我先行”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媒体渠道,征集宣传书画摄影作品250件,重点宣扬“管治合一”的理念,努力形成“中马是我家,管治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开展排污“监管双百”行动,主动与辖区十三家物业公司,百分百签订排污监管责任书,实现物业机构排污监管全覆盖;以“业主公约、行业建议”方式,将宣传内容百分百覆盖到辖区企业和居民中间,形成政府、企业和居民“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治水关键点位日常维护工作,实现“管、治、保”三合一,实施“设施、维护、管理”三到位,构建“管治并重、以管为本”的长效工作机制。(江北区治水办)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两个“全过程”打造“污水零直排”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镇海区东北部,是2017中国化工园区20强,位列全国第三。作为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工作先行启动区,宁波石化开发区始终坚持全过程治理这一理念,通过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严格控制两个“全过程”,园区公共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并全部地上明管化;企业内部生活污水错接、漏接至雨水管网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好转。2017年底,园区通过了宁波市组织的第一批“污水零直排区”初步验收。

  一、污水治理贯穿园区建设的全过程。园区的污水治理是伴随着园区的成长而不断完善,“污水零直排区”的建设过程便是园区建设的全过程。一是对入园企业实施污水排放管理。在1998年成立之初,园区就对入驻企业的污水管网建设及污水排放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企业生产废水必须经自行处理或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相关标准及建设要求明确列入园区的企业入园指南,企业建成后经园区相关部门综合检查合格后方能投产。二是进一步明确雨污分离要求。2008年,园区开始实行雨污、清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并要求企业污水管网必须采用明管敷设,雨水管网必须采用明渠建设,以利于检修和发现渗漏。三是不遗余力建设治污基础设施。投资2.3亿元建设处理能力为3万吨/日的集中工业污水处理厂,实现园区污水的集中处理和排放;投资2.2亿元建设处理能力为60吨/日的污泥干化焚烧项目,实现污泥减量化和无害化。

  二、污水治理遍布企业用排水的全过程。园区的污水治理涉及到企业内部提升、管网铺设管理、河道清理等各个环节,遍布了企业用排水的全过程。一是开展企业的筛选和治理。深入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逐步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开展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低、小、散”落后企业的专项整治。如针对电镀污水排放管理难的问题,园区专门开展了电镀行业整治提升,所有电镀输水管线均架空上二楼,实现了电镀污水的明管排放,有效地防止了电镀废水渗漏并污染地下水质。园区一整套电镀行业整治提升的方案得到市环保局的认可,在全市推广。二是进行清雨污分流提升改造。采取自查与第三方排查相结合的方式,第三方专业机构通过集中辅导和深入企业帮助指导,石化区环保分局进行日常监督,专家和部门对提升改造方案进行联合审查,监理单位对关键节点进行监理把关,园区治水办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三是推进污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目前,园区公共污水管网已涵盖宁波石化开发区的所有建成区域,企业生产污水实现应纳尽纳。园区企业外部公共污水管网长度达35公里。企业内部污水管网全部要求采用地上明管,雨水全部要求采用明沟明渠收集排放。企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收集后,用泵加压送入外部公共污水压力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企业初期雨水经收集后进入企业污水排放系统,控制和减少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此外,为实现水体清洁精细化管理,园区还组织专业机构对近40公里的雨水管道进行了CCTV检测排查。四是强化河道末端治理。对园区20公里长的人工河道和139个雨水排放口,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加强入河排口监管,对所有入河排口进行标识,特别是企业清净下水入河排口,需标明企业名称、日排放量,严禁企业污水排入河道,对雨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同时,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科学有序定期组织河道清淤, 2017年,完成河道清淤整治14公里,清除河道淤泥10万方。(镇海区治水办)

  象山县多措并举

  开展水产养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象山县结合水产养殖大县实际情况,以“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提出水产养殖“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方案,采取建设养殖尾水处理示范点、发展绿色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开展重点养殖区和涉养入海闸水质监测等措施,有序开展水产养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力争2020年全县规模化养殖单位基本达到全覆盖。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养殖产业空间布局。一是编制水域滩涂规划。以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为契机,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加大对外荡(河道)、水库生态养殖区调减力度,大幅增加了浅海、滩涂贝藻类碳汇渔业养殖规划,努力实现“以渔洁水”。二是出台创建工作方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产养殖尾水治理,2017年初出台《象山县海洋与渔业“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方案》,要求各部门协同作战,以“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确定创建目标。三是出台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指导意见。先后出台“象山县淡水池塘南美白对虾养殖生态循环和尾水处理利用技术指导意见”和“象山县海水池塘养殖低碳减排和尾水处理利用技术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开展养殖尾水处理。

  二、探索治理方式,实现环保经济效益双赢。鉴于养殖尾水排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和系统仍然在摸索中、没有规范的样本等实际,象山县先行先试,在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中积极探索四种水产养殖减排模式。一是探索高密度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大棚、工厂化等设施养殖,将整个养殖基地划分沉淀区、养殖区、生态处理区,其中生态处理区包括养殖尾水收集渠、生物处理池以及人工湿地等区域,一般生态处理区面积要求占整个养殖基地的10%-15%,使其能够有效吸收尾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如宁波好赛水产公司建立了一套水处理系统,公司养殖基地107亩,其中养殖尾水微生物处理池就占45亩、尾水循环处理渠道1200米、水处理生物滤料2000立方米,该基地养殖的河鲫鱼可卖到每公斤40元左右,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该模式还衍生出了“大棚养虾-缢蛏”、大棚养虾尾水跑道式处理(固液沉淀分离池-曝气池-生物膜装置-生态池-人工湿地系统-贝类养殖净化池)以及大棚养虾生态循环利用(集污池-曝气池-三级植物处理池-沉淀池-养殖池)等模式。“高密度养殖要想成功,必须要建立一套水质处理系统”的理念已深得养殖户认同。二是探索集中连片区域养殖尾水工程治理模式。集中连片池塘具有养殖面积集中、养殖尾水排放量大、养殖尾水污染较低、涉及养殖户较多等特点。2017年在大塘港灌区南美白对虾重点区域下七里段建立了总长约2000米的生态沟,通过尾水收集沉淀、人工湿地生物吸收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该示范点可容纳周边300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尾水处理。三是探索“以渔治水”的生态立体综合养殖模式。以减少养殖自身污染为目的,大力发展海水池塘“蟹-虾-贝”立体综合养殖模式。目前全县5万亩海水池塘80%以上推广“蟹-虾-贝”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建成跑道养鱼系统9条,逐步推广配合饲料投喂改变投喂小杂鱼,不仅减少了对资源的依赖性,又达到了污染源的量化减少。以改善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为目标,大力发展浅海“贝-藻”碳汇渔业,推进5000亩西沪港省级低碳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发展紫菜、海带等大型藻类养殖6万余亩,年消纳吸收氮3000吨以上。同时,在渔山、韭山列岛、象山港、蟹钳港等开展大黄鱼、日本对虾、泥蚶、日本对虾放流,年放流各种水产苗种2亿尾(粒),推进海洋环境生态修复。四是创新“稻-鱼”共生的生态循环轮作模式。通过政府引导、试验示范和宣传培训,创新开展“虾-草-鹅”、“虾-菜”、“稻-鳖”、“稻-鱼-虾-蟹”、“藕-鳖”等生态循环轮作模式,建成2000亩生态循环轮作基地。该模式能有效吸收塘底泥富营养化物质,改善养殖池塘环境,减少养殖污染排放,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种菜、养鹅、养鱼等轮作方式,亩均效益增加500元以上。

  三、强化基础保障,完善水产养殖管理体系。一是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监测。2017年对全县高密度养殖19个点和276个涉养入海闸实现排放监测,划定大塘港区域重点监控区域6个点,14家大棚设施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企业设为重点监控单位, 6个海水池塘主要养殖区域设为一般监控区域,并设置了276个涉养入海闸监控点,通过监测掌握数据,确定下步工作重点。二是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通过举办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专题培训、生态养殖及组织企业和养殖户到德清等养殖尾水治理先进地方考察,营造水产养殖“污水零直排区”的建设氛围。三是加强工作机制保障。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镇乡(街道)组织实施、业主自律治理、部门指导监督”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水产养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象山县治水办)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8年第7期
稿源:       2018-05-05 16:00:00

  第7期(总第203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河长制办公室 编

  2018年5月4日

  “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专辑

  ●北仑区“四突出”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打造“北仑样本”

  ●精细化排摸精品化施工精准化宣传——江北区中马街道打造老城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样本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两个“全过程”打造“污水零直排”

  ●象山县多措并举开展水产养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北仑区“四突出”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打造“北仑样本”

  北仑区临港产业发达、外来人口聚集,导致排污总量大、环境承载压力重。为此,北仑区围绕“治污全覆盖、管理精细化、水质大提升”的目标,在先行先试源头治污的基础上,通过“四突出”,率先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70多亿元,建成城镇污水管网1138公里,污水处理厂5家,污水处理能力达49.8万吨/日,再生水回用供水能力达10万吨/日,初步实现了治水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为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供了“北仑样本”。

  一、突出机制保障,凝聚合力推进工作落实。一是强化组织体系保障。区级层面成立“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以常务副区长为总指挥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指挥部,形成“区级统筹、部门指导、街道实施”的工作模式。分别召开全区动员大会、现场推进会和培训会议,统筹推进建设工作,健全会商会审机制。各街道建立相应的建设工作领导组织机构,由街道副书记牵头总抓,协调各线各口,将任务落实延伸至基层村、社区。全区从上到下、从条到块,形成了一个组织有序、职责明确的建设组织体系。二是强化资金落实保障。建立“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机制,设立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直接费用、政策处理和其他相关费用由街道和区实行“三七分单”,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2018年起实行区级财政全额承担。三是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出台《北仑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配套制订工业园区企业雨污分流、城中村老小区截污纳管等改造技术要求及建设标准。建立预选承包商制度,项目招投标纳入街道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统一实施;在专业工程监理的基础上,另聘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监督项目工程预验、初验和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将重要结构部位纳入工程质量监督,建立工程预决算申报和评审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对预决算编制进行审核,严把“招标入围关和工程质量关”。

  二、突出全域规划,周密排查加大协同治理。一是制定高标准实施方案。修编城镇污水处理专项规划,与北仑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有机衔接。明确城中村、旧城区、老小区等八大区块为重点,围绕五个“全”进一步深化创建实施标准,把“沿河排口晴天无排水,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100%,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细化为具体目标。实现建设范围全覆盖,将全区10个街道划分为建设单元,分两批推进,计划到2018年底,全区基本建成“污水零直排区”,2017-2018年预计总投资超8.6亿元。二是开展高水平精准排查。以调查技术指南为指导,以八大类功能区块为重点,全面开展排水设施网格化普查,彻底理清管网底账。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勘查、人工调查与机器排摸、水质监测与追根溯源“三结合”方法,强化与权属单位对接和数据共享,结合使用CCTV等现代探测技术,全面清查污染源位置和排污路径,建立完善的雨污管网图。根据第三方管道检测公司的管网调查数据统计,共排查出地下雨污管网功能性缺陷4656处,结构性缺陷813处。三是实施高质量管网修复。通过对排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完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等“四张”清单。对管网混接、漏损、破损等问题追根溯源,分类制定整改方案,能通过局部整改解决的立即实施整改。通过机器作业、人工修正相结合方式,采用热熔修复、新管套旧管等技术开展管道修复,确保打通断头管、修复破损管、纠正错接管、改造混接管、疏通淤积管。从2014年至今,全区累计投资9000万元,完成管道检测265公里,修复管道41公里。

  三、突出综合治理,分类施策加快全域推进。一是全域截污纳管。实施“主管道先行,精细化截污,最后50米纳管”工程。2017年,全区新增污水管网21.3公里。二是工业集聚区企业管网改造。针对工业企业,按生产性废水、生活污水、初期雨水“三股水”分别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企业废水全收集、源头雨污全分流。针对农村分散工业,因地制宜,打通截污纳管“最后50米”。对没有条件纳管的企业,推行岩东水务公司国家第三方污染委托治理试点模式,开展岩东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对单独排海的企业,规范排海口管理,按照Ⅳ类水排放标准,实施提标改造。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工业企业雨污分流整改400余家,3个工业园区整体雨污分流改造,100余处(个)中心城区片区的“最后50米”截污纳管工作,累计投资1.8亿元。三是城镇生活污水改造。重点开展生活小区内部的雨污分流改造,对已建小区的阳台雨污合流立管进行改造,把阳台、厨卫废水全部纳入污水管网,同时新增屋顶雨水管。对新建小区独立设置阳台排水系统和屋面雨水管。全区完成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83个,面积约20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额约4.2亿元。四是涉水行业排水整治。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督促行业单位配合街道开展排水许可审批办理。联合市场监管、消防、公安等部门对餐饮、美发(美容)、洗浴、洗车等涉水“十小”行业开展联合执法。2017年发放排水许可证382本。五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全区147个应治理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的基础上,制订实施68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两年提升整治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分别采用“接户纳管”、“截污纳管”、“终端处理”三种治理模式,实行农污治理提升改造。截至目前,共铺设污水管网420余公里,建成终端处理设施90余座。六是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全区328家畜禽养殖场完成关停或转产325家,保留的3家全部完成提升改造,且全部纳入智能化防控平台。七是“以拆代截”。结合“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推行工业地产模式,实施特色产业入园,开展电镀、印染、化工等行业深度治理,全区累计关停搬迁企业120多家,污水处理回用率达22%,万元工业产值水耗下降了15%;拆除涉水违建共219处53.5万平方米。八是生态治水。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结合,进一步推动“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转变,统筹解决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问题,推进北仑“海绵城市”试点工作。

  四、突出长效管理,健全机制推进职能转变。一是完善运维管理考核机制。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纳入街道和相关部门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出台《北仑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运维管理办法及考核制度》,实行年度考核结果与补助资金额度相挂钩;健全城镇排水设施管理和考核制度,划定管理责任范围,明确管网维修养护要求,将维护管理补贴资金与年度督查结果挂购。二是提升河道排口保洁巡查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河道管理专职机构“河道管理处”,下设街道河道管理所。出台河道保洁养护管理和考核办法,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及街道配套资金,用于河道排口巡查、河道长效保洁养护。实行单独核算、专帐管理,有效实现对区、街道、村三级河道网格化管理。三是健全排水许可证管理机制。制定出台《排水许可发放实施办法》和《排水许可发放管理办法》,建立覆盖全区的涉水污染源数据库,为产业规划布局和科学化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强化排水许可发放与部门联动,有效规范和控制新建项目的污水纳管。发挥排水监测作用,建立排水监测机制,加强对排水户监测,尤其是重点排水企业和违规排放的排水户的监测。(北仑区治水办)

  精细化排摸精品化施工精准化宣传

  ——江北区中马街道打造老城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样本

  针对老城区因雨污混接、管线老化、污水处理基础薄弱等情况导致大量污水直排入河的问题,江北区中马街道以宁波市首批“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试点为契机,先后投入治水资金5000余万元,对辖区约120万平方米的建筑区域进行雨污管网清理改造,疏通安装管道4.3万余米,改造及新增雨污水井1900余个,确保了污水不直接流入河道,实现辖区污水“零直排”,为全市打造了老城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样本。

  一、精细化排摸,理清“零直排”家底。为提升治水工作成效,实现治水底数清、水情监测清和群众意见清的“三清目标”,街道委托宁波市规划设计院和市政研究所,对区域内各类涉水污染源、已建在建及规划排水设施进行普查。针对普查中发现的管网信息缺失问题,委托研发宁波市污水“零直排”区采集系统的单位,建立污水“零直排”数据库,解决数据缺失短板;针对管网设施老旧、人工勘察效率低等问题,采用“潜望镜法+清淤机器人作业+人工井内作业”相结合方式,实现管道排摸全覆盖,确保数据精确性。充分发挥市网格化管理体系作用,采取“人在网格走,监测各排口”、“用脚丈量,用手上报”等动态监测模式,让辖区33个网格区域、132名网格员和84个网格服务团队成为治水监测员,利用网格掌上APP这一信息传递器,有效开展全域水情动态监测。2017年,中马网格员团队共上报水环境问题208条,办结反馈率100%。此外,还采取“线上线下”并进模式倾听百姓对治水工作意见,在线上设立网络举报平台,“键对键”地收集来自媒体和居民的线索建议,对重大信息给予最高2000元奖励;在线下对辖区的企业和居民进行走访,“面对面”地倾听治水的意见建议。居民的建议对全局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走访老小区时,有居民提出存水弯设置不合理导致臭味较大等问题。对此,街道结合居民建议,在设计方案时予以修正,在后期改建中重点关注,及时破解这些难题。

  二、精品化施工,打造“集约型”模式。城区治水工作时间紧、要求高、难度大,必须打破常规,创新思路、换位思考才能保质高效完成。在施工中,针对传统中间商供货模式在品质把控和成本节约上存在弊端的问题,采用“甲供模式”进行提升,即甲方直接采购提供给施工单位。在管材和井盖等主材上,均优选国内知名品牌,经区“污水零直排”项目办公室、审计和监理人员比价比质后选定,减少中间环节。其中,仅排水管道一项就降低成本30%以上。在设计上,针对老旧小区存在建设档案缺失、施工不规范、管线变动复杂等实际情况,采用“三个同步”模式,即同步勘察、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确保工程提速提质。如新马小区污水主管网经排查后,发现局部管节脱落破损,若重新敷设将增加施工成本20余万元。后经街道与施工设计单位重新论证,采用管道非开挖修复方案,最终仅花费2万元,较重新敷设降低90%成本。在施工时间上,针对上下班通行和夜间停车容易受施工影响的实际,采用“微创施工”法,根据道路、绿化设施分布情况,将小区施工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每个单元约40-50平方米,施工时间严格避开早晚出行高峰。同时,同步推进小区周边破损道路修复和小区绿化景观提升,共实施屋面和路面修复1万平方米以上,极大改善了老小区居住环境。施工期间,未引发一起群众争端、信访事件。

  三、精准化宣传,营造“治管并重”氛围。治水工作前期重治理,后期靠管理,惟有治管结合才能长治久安。对此,街道开展了“治水我先行”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媒体渠道,征集宣传书画摄影作品250件,重点宣扬“管治合一”的理念,努力形成“中马是我家,管治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开展排污“监管双百”行动,主动与辖区十三家物业公司,百分百签订排污监管责任书,实现物业机构排污监管全覆盖;以“业主公约、行业建议”方式,将宣传内容百分百覆盖到辖区企业和居民中间,形成政府、企业和居民“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治水关键点位日常维护工作,实现“管、治、保”三合一,实施“设施、维护、管理”三到位,构建“管治并重、以管为本”的长效工作机制。(江北区治水办)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两个“全过程”打造“污水零直排”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镇海区东北部,是2017中国化工园区20强,位列全国第三。作为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工作先行启动区,宁波石化开发区始终坚持全过程治理这一理念,通过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严格控制两个“全过程”,园区公共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并全部地上明管化;企业内部生活污水错接、漏接至雨水管网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好转。2017年底,园区通过了宁波市组织的第一批“污水零直排区”初步验收。

  一、污水治理贯穿园区建设的全过程。园区的污水治理是伴随着园区的成长而不断完善,“污水零直排区”的建设过程便是园区建设的全过程。一是对入园企业实施污水排放管理。在1998年成立之初,园区就对入驻企业的污水管网建设及污水排放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企业生产废水必须经自行处理或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相关标准及建设要求明确列入园区的企业入园指南,企业建成后经园区相关部门综合检查合格后方能投产。二是进一步明确雨污分离要求。2008年,园区开始实行雨污、清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并要求企业污水管网必须采用明管敷设,雨水管网必须采用明渠建设,以利于检修和发现渗漏。三是不遗余力建设治污基础设施。投资2.3亿元建设处理能力为3万吨/日的集中工业污水处理厂,实现园区污水的集中处理和排放;投资2.2亿元建设处理能力为60吨/日的污泥干化焚烧项目,实现污泥减量化和无害化。

  二、污水治理遍布企业用排水的全过程。园区的污水治理涉及到企业内部提升、管网铺设管理、河道清理等各个环节,遍布了企业用排水的全过程。一是开展企业的筛选和治理。深入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逐步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开展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低、小、散”落后企业的专项整治。如针对电镀污水排放管理难的问题,园区专门开展了电镀行业整治提升,所有电镀输水管线均架空上二楼,实现了电镀污水的明管排放,有效地防止了电镀废水渗漏并污染地下水质。园区一整套电镀行业整治提升的方案得到市环保局的认可,在全市推广。二是进行清雨污分流提升改造。采取自查与第三方排查相结合的方式,第三方专业机构通过集中辅导和深入企业帮助指导,石化区环保分局进行日常监督,专家和部门对提升改造方案进行联合审查,监理单位对关键节点进行监理把关,园区治水办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三是推进污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目前,园区公共污水管网已涵盖宁波石化开发区的所有建成区域,企业生产污水实现应纳尽纳。园区企业外部公共污水管网长度达35公里。企业内部污水管网全部要求采用地上明管,雨水全部要求采用明沟明渠收集排放。企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收集后,用泵加压送入外部公共污水压力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企业初期雨水经收集后进入企业污水排放系统,控制和减少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此外,为实现水体清洁精细化管理,园区还组织专业机构对近40公里的雨水管道进行了CCTV检测排查。四是强化河道末端治理。对园区20公里长的人工河道和139个雨水排放口,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加强入河排口监管,对所有入河排口进行标识,特别是企业清净下水入河排口,需标明企业名称、日排放量,严禁企业污水排入河道,对雨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同时,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科学有序定期组织河道清淤, 2017年,完成河道清淤整治14公里,清除河道淤泥10万方。(镇海区治水办)

  象山县多措并举

  开展水产养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象山县结合水产养殖大县实际情况,以“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提出水产养殖“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方案,采取建设养殖尾水处理示范点、发展绿色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开展重点养殖区和涉养入海闸水质监测等措施,有序开展水产养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力争2020年全县规模化养殖单位基本达到全覆盖。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养殖产业空间布局。一是编制水域滩涂规划。以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为契机,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加大对外荡(河道)、水库生态养殖区调减力度,大幅增加了浅海、滩涂贝藻类碳汇渔业养殖规划,努力实现“以渔洁水”。二是出台创建工作方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产养殖尾水治理,2017年初出台《象山县海洋与渔业“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方案》,要求各部门协同作战,以“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确定创建目标。三是出台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指导意见。先后出台“象山县淡水池塘南美白对虾养殖生态循环和尾水处理利用技术指导意见”和“象山县海水池塘养殖低碳减排和尾水处理利用技术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开展养殖尾水处理。

  二、探索治理方式,实现环保经济效益双赢。鉴于养殖尾水排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和系统仍然在摸索中、没有规范的样本等实际,象山县先行先试,在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中积极探索四种水产养殖减排模式。一是探索高密度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大棚、工厂化等设施养殖,将整个养殖基地划分沉淀区、养殖区、生态处理区,其中生态处理区包括养殖尾水收集渠、生物处理池以及人工湿地等区域,一般生态处理区面积要求占整个养殖基地的10%-15%,使其能够有效吸收尾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如宁波好赛水产公司建立了一套水处理系统,公司养殖基地107亩,其中养殖尾水微生物处理池就占45亩、尾水循环处理渠道1200米、水处理生物滤料2000立方米,该基地养殖的河鲫鱼可卖到每公斤40元左右,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该模式还衍生出了“大棚养虾-缢蛏”、大棚养虾尾水跑道式处理(固液沉淀分离池-曝气池-生物膜装置-生态池-人工湿地系统-贝类养殖净化池)以及大棚养虾生态循环利用(集污池-曝气池-三级植物处理池-沉淀池-养殖池)等模式。“高密度养殖要想成功,必须要建立一套水质处理系统”的理念已深得养殖户认同。二是探索集中连片区域养殖尾水工程治理模式。集中连片池塘具有养殖面积集中、养殖尾水排放量大、养殖尾水污染较低、涉及养殖户较多等特点。2017年在大塘港灌区南美白对虾重点区域下七里段建立了总长约2000米的生态沟,通过尾水收集沉淀、人工湿地生物吸收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该示范点可容纳周边300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尾水处理。三是探索“以渔治水”的生态立体综合养殖模式。以减少养殖自身污染为目的,大力发展海水池塘“蟹-虾-贝”立体综合养殖模式。目前全县5万亩海水池塘80%以上推广“蟹-虾-贝”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建成跑道养鱼系统9条,逐步推广配合饲料投喂改变投喂小杂鱼,不仅减少了对资源的依赖性,又达到了污染源的量化减少。以改善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为目标,大力发展浅海“贝-藻”碳汇渔业,推进5000亩西沪港省级低碳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发展紫菜、海带等大型藻类养殖6万余亩,年消纳吸收氮3000吨以上。同时,在渔山、韭山列岛、象山港、蟹钳港等开展大黄鱼、日本对虾、泥蚶、日本对虾放流,年放流各种水产苗种2亿尾(粒),推进海洋环境生态修复。四是创新“稻-鱼”共生的生态循环轮作模式。通过政府引导、试验示范和宣传培训,创新开展“虾-草-鹅”、“虾-菜”、“稻-鳖”、“稻-鱼-虾-蟹”、“藕-鳖”等生态循环轮作模式,建成2000亩生态循环轮作基地。该模式能有效吸收塘底泥富营养化物质,改善养殖池塘环境,减少养殖污染排放,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种菜、养鹅、养鱼等轮作方式,亩均效益增加500元以上。

  三、强化基础保障,完善水产养殖管理体系。一是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监测。2017年对全县高密度养殖19个点和276个涉养入海闸实现排放监测,划定大塘港区域重点监控区域6个点,14家大棚设施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企业设为重点监控单位, 6个海水池塘主要养殖区域设为一般监控区域,并设置了276个涉养入海闸监控点,通过监测掌握数据,确定下步工作重点。二是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通过举办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专题培训、生态养殖及组织企业和养殖户到德清等养殖尾水治理先进地方考察,营造水产养殖“污水零直排区”的建设氛围。三是加强工作机制保障。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镇乡(街道)组织实施、业主自律治理、部门指导监督”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水产养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象山县治水办)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