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地的这个位置,原先是臭气熏天的污水池和猪粪处理池。
废菌包也能卖钱
如果不是因为五水共治,39岁的赵岳军可能这辈子都会稳稳当当地做个养猪户。七八年前,他从母亲手里接过这个养猪场以来,像2015年、2016年这样效益好的年份也能赚个二三十万。去年上半年,奉化莼湖镇重拳出击,对镇区内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场开展集中整改和清退工作。赵岳军面临清退和失业的窘境。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双胞胎难免产生一些矛盾。怎么解决?莼湖镇的尝试还要从赵岳军的养猪户变身记说起。
五水共治,养猪场开不成了
赵岳军原先的养猪场有三四亩地,年出栏生猪在1000头左右,供应给宁海、象山、台州等地。去年因为五水共治,养猪场开不成了,他就开始思考出路问题。
彼时,莼湖镇农渔办主任袁柳杰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大批养殖场清退后,养殖户失去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从清退任务下达之时,我们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农户转产转业。”
2017年3月的一天,袁柳杰带着宁波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云找到赵岳军,问他愿不愿意种杏鲍菇。顺源是奉化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也是宁波市商务委认定的宁波市菜篮子商品供应基地,专业生产杏鲍菇。
转行种植,这里不再臭气熏天
“我本来就是农民,也想着走农产品这条路,就是担心销路问题。后来他们提出菌包由顺源来提供,还由顺源来包销,这样我就有底气了,觉得还是比较稳当的,可以试一下。”赵岳军告诉记者,很快他就开始着手猪舍的改造。杏鲍菇需要在冷库中栽培,一个冷库房200立方米左右,他花七八十万元把所有猪舍改建成了11间冷库房。
去年12月底,赵岳军的养猪场摇身一变,成了杏鲍菇生产基地。昨天,记者站在培育杏鲍菇的冷库前,迎面吹来的田野暖风夹带着旁边茶花的清香。库房前的空地上,堆放着杏鲍菇生产完成后的废菌包。它们将很快从这里被拉走,以100元一吨的价格卖给宁波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赵岳军坦言,如果是一年前站在这里,这片空地是养猪场的污水池和猪粪处理池,那是一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场景。
农户算账
改做杏鲍菇,能赚钱吗?
生产杏鲍菇3个月,赵岳军赚钱了吗?
他花1.6元从顺源买一个菌包,一个菌包平均能产8两左右杏鲍菇。成品杏鲍菇卖给顺源,价格是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来的。通常上半年每斤的价格在2.5元-3元,下半年则会涨到3.5元-4元。如果以每斤3元的价格算,一个菌包的毛利在8角钱。一个冷库房能培育8000个菌包。
杏鲍菇的生产周期是这样的:培养一个菌包需要40天左右,菌包变成杏鲍菇又差不多要20天。第一个步骤因为技术含量比较高,由顺源公司完成。第二个步骤,工人只要完成浇水、采菇、包装、温度调整、库房清洗等工作就行,就是赵岳军现在干的这个活。11个冷库房目前没有开足马力,差不多每个月出货10个房间。
干活的除了赵岳军夫妇,他的父母、岳父岳母,他还请了两个工人,忙的时候还要临时请两个人帮忙。为了从顺源公司拿菌包、送杏鲍菇,赵岳军又花7万元买了辆小货车。从公司到生产基地虽然只有7公里,但因为这7公里的距离,需要有一个司机和一个搬运工,把当天采下来的杏鲍菇运到顺源的冷库储存。天气热的时候,杏鲍菇还必须冷链运输,他还要投入一笔钱。
也就是说,除了先期的冷库房投入,赵岳军还要承担人工、水电、运输等成本。赵岳军还没有仔细算过自己这项新事业的投入产出比。根据吴海云的测算,赵岳军一个菌包的纯利润应该在4角左右。目前,赵岳军差不多从顺源公司买了20万个菌包。
见到记者的时候,赵岳军刚刚把最后一车杏鲍菇运到顺源公司。因为接下来的这段时期是杏鲍菇淡季,价格比较低,他打算休息一段时间。“以前养猪的时候,即便遇到猪肉价格低迷也还是要养着,继续投入饲料、人工等成本。现在如果遇到市场价格低我就干脆休息一下,省得支付水电费,等市场价高了再生产。”他信心满满地说,如果有资金,还打算再扩大点规模。
推广难题
分散经营运输成本太高
“赵岳军模式”值得在全镇推广吗?
“去年我们一共关掉了五六十个养猪场,但这种模式目前只有赵岳军一个。现在运作的时间还太短,不太好评估这种模式究竟是否可行。一旦要推广,还是要经过谨慎考量的。”袁柳杰坦言,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有的。比如运输成本太高,跟公司集约化生产相比,如果生产基地分散到各个农户,农户拿货出货的物流成本都是额外增加的。另外,一旦面铺开了,公司派人员给农户做技术指导也不是很方便。赵岳军的冷库房建起来的第一个月,顺源的技术人员每天都前去指导。
基于这个样本的经验,袁柳杰现在的设想是:在顺源公司周边规划50亩左右土地,以顺源为主体建200间左右生产用房,建成后向农户招租。这样的好处是,农户只要租用现成厂房,投入成本少;运输、管理等费用也能相应减少;公司给农户做技术指导也方便了。
“我们计划这样拎包入住的厂房只针对贫困农户提供,适合夫妻两个人经营,不需要再雇佣额外的人员。像赵岳军这种规模还是太大。”袁柳杰说,经过测算,一对夫妻租用2-3间冷库房,每年的收入应该能达到10万元-15万元。“但是这种模式建厂房的投入很高,全部交给企业来做显然也不现实,全部由政府出资也不太可能,具体怎么操作还要再研究。”
集中建厂难在谁来投钱
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吴海云这两天也在和镇里相关负责人探讨。“如果建一个400间冷库房规模的产业园,一对夫妻租两间,供应200对夫妻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大概需要4000万元,菌包的原材料投入、培养等成本大概2000万元。”在吴海云看来,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由政府买单,他愿意投资另外的2000万元。“农户只要付房租和水电费就行,买菌包的钱可以直接从卖给我的货款中扣除,这样农户的投入就很少。如果是租两间冷库房,差不多一万元就够了。”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尽管去年莼湖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0%,但仅为20079元。如果产业园区的规划得以实施,对于莼湖的扶贫工作和产业提升都是一件大好事。症结在于:谁来投钱?
袁柳杰认为建统一厂房的模式应该主推,如果有农户愿意自建冷库房也应该鼓励。只要既能留住青山绿水,又能带来金山银山,对莼湖这座宁波湾北岸的小镇来说,都是好事一桩。 记者童云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