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小学校长顾军宏给优秀外来学生一家拍摄“全家福”。(资料图片)
新扩建的务实学校,给外来子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新老敬德人共同参加街道元宵大巡游。
在出租房内安装烟感报警器。
外来工组成的村保洁队正在清理河道,提升村庄“颜值”。(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余建文摄)
喧闹繁华的汶骆路,把村庄隔成南北两片。走进狭长整洁的村巷,两边停着的汽车,不少悬挂着外地牌照;四川话、安徽话、江西话,不同的方言从一间间出租屋飘出来……
敬德村毗邻骆驼城区,是个典型的城郊村。10多年工贸业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外来人员潮涌而至。村里每4个人就有3个来自外地。人口的激增带来环境压力、资源分配、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补齐外来人口管理与服务的“短板”,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是城郊村庄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近年来,敬德村积极探索“人性化”“均等化”“亲情化”的管理服务理念,加快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口的融合,努力让每一名外来人员拥有“归属感”,使他们以敬德为家、安居乐业,共建和谐乡风。
创新管理夯实基础留住人
上月下旬,来自四川绵阳的崔文勋跑到骆驼派出所,申请办理居住证,“有了证,小儿子就有资格报名读书了”。
42岁的崔文勋租住在敬德村的大吴家自然村,经营着一家小作坊,妻子在村中一家企业打工。“在村里住了5年,一直很太平,吵架都很少。有时忘记锁门,也不担心进贼。”他对村里的治安连连点赞。
采访中,很多外来工夸赞敬德村风气好,“安全感很足”,而这要归功于数年来街道、村两级不断加强的治安巡查、管控体系建设。村流动人口专管员董红光说,他管的片区有外来人员1200余人,每天要巡查一遍,每间出租房的房东、房客信息都要登记在册,随时核对,还要把服务主动送上门,“好在有了‘流管通’,在手机上就能完成操作,并与派出所联网,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十分方便。”
像老董这样的专管员,敬德村就有5名,为外来人口提供登记、办证等一系列服务。村里实行网格化管理,并组建了一支民兵联防队,强化夜间治安管控。村党总支书记林建民说,随着惠丰商贸城的启用,骆驼商圈快速扩张以及旧城改造等,去年,敬德村的外来人口增加了近千名,本村村民家家有出租房,人人是房东。今年村里把出租房消防安全作为重点来抓,发放、安装了400多只烟感报警器,下步准备有条件地改造电动车充电设备,逐步解决乱拉线问题。
作为镇海新城核心区的骆驼,是宁波人口流入最快的区域之一,去年新增人口20000人,今年开春,每月新增人口上千人。“平安是发展的基石,也是外来人口管理的重中之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范骏说。街道在各村共配置了70多名外口专管员,把服务送到一线,夯实治安基础。2017年,骆驼派出所实现“零命案”,全年“两抢”发案仅个位数。
“公寓面积20多平方米,每月580元租金,公司补贴一半”,当地金海电子公司员工小陈对自己的“小家”十分满意。
安居方能立业。敬德村通过村企合作,建设公寓,尽力帮助打工者改善生活环境。矗立在汶骆路边的骆驼公寓,由厂房改造而来。管理员王芴友说,公寓实行宾馆化管理,房内空调、电视、灶具一应俱全,月租金800元至1000元,很受打工者欢迎。前年秋天公寓正式投用,370多套房子被抢租一空。
提升服务搭建“阶梯”成就人
去年秋天,镇海新城吾悦广场小区一期交付使用,申东喜滋滋地去收了房,“等房子装修好,我还要办张植物园年卡,以后带着一家人常去赏花游玩”。
来自四川的申东,15岁离开老家外出闯荡。从当初一名修车小工,成长为骆驼一家颇具规模的汽修厂厂长,管理着30名员工,并考取了高级汽修工职称。申东感慨道:“漂泊20余年,在敬德村的10年格外温暖,这里为我搭建了一部改变命运的‘人生阶梯’。”
“有人愿意来是好事,说明地方经济发展有活力”,对制造业发达的镇海来说,利用好“人口红利”尤为重要。区流动人口管理办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制度创新,不仅要留住好的外来人才,还要帮助他们实现“奋斗梦”。
2014年,镇海率先在全市推出流动人员量化积分申评制度。经过数次调整,今年已升级到4.0版本,“不仅看贡献,还要看表现”,全方位科学考量,把公共服务资源向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倾斜。林建民说,现在村、企业有一定的赋分权,表现好的外来务工者通过量化积分,可以享受子女入学、公租房、工会疗养等一批优惠政策,对稳定企业员工队伍、鼓励外来人员参与村(社区)文明创建、环境治理等,效果十分明显。
据统计,到2017年年底,镇海全区村(社区)赋分申请率95%以上,500余家企业申请赋分,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已全面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动态赋分。截至目前,累计2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通过积分入学政策进入镇海区公办学校,近50名流动人员入住公租房,享受首批工会疗养和健康体检服务的共60人。申东说,他常常鼓励员工多读书,去考职称,如果能考上技师,买房子还能享受政府补贴,“这是对我们外来工实实在在的关怀”。
在敬德村,一大批外来务工者像申东这样,努力打拼,实现个人价值。村委会主任陈国胜深有感触地说,很多外乡人最初到村里时,就带了床被子,但靠着勤奋,几年之后,不仅娶妻生子,还买了汽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们本地村民要向他们学习,有好的环境,更要吃苦、拼搏”。
10年前,来自湖北襄阳的孔存虎和妻子到村里创业时,只有一台二手设备。如今,夫妻俩经营的瑞虎精密机械公司技术列入行业一流,年加工收入3000多万元,还在湖北开了家占地20亩的新厂。孔存虎说,敬德是创业者的福地,街道、村里诚心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村庄也变得越来越美,员工们都爱上了这片土地,“不肯走啦”。
均等普惠文化融合凝聚人
敬德村名,取“敬畏崇德”之意。近年来,敬德村以礼遇之仪、善待之态,为外来人员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睦融洽的氛围,不加歧视地欢迎他们融入。
汶骆路边的敬德小学,是镇海区规模最小的村级小学,7个班307名学生,90%是外来娃。校长顾军宏说,在这些孩子身上,有我们少年时的影子,“不论村内村外,老师一视同仁,用心教学”。
“孩子有书读,就能留住一个员工安心工作6年”,经商多年的林建民非常清楚员工稳定对企业和村庄治理的重要性。这些年,为了解决外来子弟念书问题,村里可谓不遗余力。村里的务实学校是所民办的外来子弟学校,三年前学校要扩建,但找不到合适场地。村两委会经过讨论,拿出一块10多亩的保留地,并花费数百万元办理相关证件手续。簇新的校舍盖起来,1200多名孩子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下成长。
即便如此,“就学难”依然“压力山大”。之前,敬德村还有一所外来子弟学校,去年关掉了。务实学校校长张后务说,今年符合条件已报名的学生有700多名,但批下来的名额只能招3个班,130多人,“怎么也摆不平”。
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梦想。敬德村倡导“住在敬德村,就是敬德人”的理念,在治水剿劣、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一系列行动中,村里动员新老敬德人,各展所长,联手克难。村里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村文化礼堂敞开大门,人人可使用,将多个外来人口聚居地的空置场地改造成休闲小公园……确保广大外来人口共享村庄建设发展成果,提升生活质量。
每到夜晚,村文化礼堂前的小广场上,不少外来务工者与村民一道,随着音乐快乐起舞。村里组建起舞龙队、排舞队、舞蹈队等多支文体团队,以文化人,新老敬德人在活动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来自四川的霍飞是“九龙湖跑团”的一员。他说,跑团群里来自外地的占了一小半。平时大家一起跑步,一起参加公益活动,“都以网名称呼,不分本地、外地,这种感觉很好”。
服务均等化,让外来人口真正有了归属感。林建民说,从“打工者”“外来妹”,到现在的“新敬德人”“新居民”,称谓上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村民心理的开放程度,外来人口真正融入进来,在第二故乡找到“家”的感觉。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如今,新老敬德人正向着更高的和谐目标大踏步前进,携手建设美丽新家园。
村情速递
敬德村位于镇海骆驼街道西2.2公里,于2001年由原胜光、下河、林周三个村合并而成,下辖20个自然村,35个村民小组。村常住人口1063户2687人,党员136名,外来人口6500多人,拥有耕地2150亩。
敬德村有500多年历史,村名沿袭“敬德小学”校名而来,寓意敬畏百姓,德行崇高。村庄是典型的平原水乡,河网纵横,交通发达。农业原以种植业为主,近年来向集科技、生产、生态于一体的都市型农业格局转变。
并村10多年来,敬德村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全村有企业40多家,工业产值2亿多元,村内80%劳动力从事企业、经商、运输以及服务行业。村集体固定资产近亿元,年可用收入600多万元。
近年来,敬德村投巨资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优化村容村貌,大力发展群众性文体事业,提高养老保障待遇,推进城乡一体化,积极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先后获得“宁波市全面小康示范村”“宁波市级生态村”“市第三批体育特色村”“市森林村社”“镇海区三星级民主法治村”“镇海区慈善村”等荣誉称号。
(余建文整理)
原标题:让外来人口找到“家”的温暖 ——来自镇海区骆驼街道敬德村的调查
编辑: 崔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