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7年第55期
稿源:   2017-11-18 13:55:00

(总第187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11月17日

  ●象山县治水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奉化区曲池村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象山县治水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象山县把治水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抓手、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持续提升生态建设优势,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今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一、实施三大工程,持续提升生态建设优势。一是实施“碧水工程”,加快环境质量改善。推进“五水共治”,全域剿灭九龙江、腾蛟河等2个劣V类县控断面及114个劣V类小微水体,水质整体面貌明显改观。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开展爵溪街道、石浦镇、贤庠镇、象保合作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并同步开展污水处理厂恶臭治理,确保污泥妥善处置。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工作,编制《象山县生活污水处理建设规划》,统筹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加强重要饮用水源地环境治理,全面完成5座中型水库环境综合治理,完成大塘港周边养殖场改造。二是实施“洁净工程”,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区域环境污染整治,开展电镀、印染、造纸、化工、铸造、水产品加工、金属表面酸洗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工作。近年来,共原地整治排污企业193家、搬迁入园26家、关闭155家;制定节能降耗重点项目计划,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成水桶岙县级无害化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桶岙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和建筑垃圾消纳场,镇乡垃圾中转站22座。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在全县范围实施生活垃圾太阳能生态处理,共建成处理站324座,并探索完善市场化管理模式,目前该处理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强化环境监管,建成县环境监控中心、3座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和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23家企业安装了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三是实施“修复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省美丽乡村先进县创建为契机,深入推进森林城镇建设和美丽新农村建设等活动,累计建成省市级森林城镇9个,森林村庄167个,森林休闲公园75个,实施梳理式改造388个村,着力打造环象山港靓丽带,“两带三线”及一镇乡一精品带等亮丽主轴,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由点向面,成片连线开展。加强海洋环境修复和保护,在渔山海域实施人工鱼礁建设工程,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在韭山列岛、渔山列岛和象山港等区域人工增殖放流大黄鱼等经济品种1000余万尾。全面启动海洋碳汇试验区建设,在韭山列岛建成规模60万平方米的海洋碳汇试验区。积极推进石浦港、松兰山、西沪港等海岸带整治和修复工程。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一是着力推进“海洋+”生态工业。以“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低碳化”为方向,大力扶植发展“海洋+”新兴工业。重点推进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生物(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加快推动时尚针织、汽配模具、水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爵溪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西周生态循环工业园和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构建针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和水产加工产业生态循环产业网。二是着力推进绿色高效农业。大力推广良种栽培、标准化生产、培育现代农业主体,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切实加大农业面源治理,基本形成了以大黄鱼、梭子蟹、特种畜禽、出口蔬菜、柑桔、杨梅、紫菜和南美白对虾等“7+1”农业龙型产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试验“水禽岸养”“海水养鹅”“稻渔共生”等新型生态种养模式并获得成功,示范推广“千斤粮万元田”“种养结合”模式8万余亩,三沼资源化利用技术取得突破并获发明专利3项,年沼液物流配送5万吨以上。三是着力推进海洋经济特色化。2011年,该县把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谋划启动“两区”建设,获批省首个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实验区,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开发稳步推进。大力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海鲜餐饮业、海洋运输业。优化“一带四区”布局,联动开发“一港三岛”,加快培育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海上运动、影视创意、海鲜美食、康体疗养、汽车露营、生态观光等八大旅游休闲产品,建成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等AAAA级旅游景区3家,“休闲象山”品牌进一步打响,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进入“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行列。

  三、坚持全民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一是政府主导,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专门成立象山县美丽象山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通过加大专家咨询和公众评议参与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最有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积极推进刷卡排污,做好排污权交易市场对接工作,推进排污权指标拍卖、租赁等市场化运作。积极实行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制度。开展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环评审批方式改革。二是部门联动,积极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执法、边界联动监管、网格化执法、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协作等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环境执法监管网络。健全环境督政机制,建立环境督政制度,依法加强对街道、乡镇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综合性监督检查,利用好通报、约谈、问责等方式,切实推动各级政府和部门落实环保责任。同时全面推进大气和水等环境信息公开、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监管部门环境信息公开,健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举报制度,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三是公众参与,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有关社会团体等宣传阵地的优势,灵活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和节能减排宣传教育。以“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为主旨的中国开渔节已成功举办十九届,在象山创立的中国蓝色志愿者行动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沿海各国广泛响应。广泛开展各类基层创建活动,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7个、省市级全面小康村82个、省市级绿色单位54家,市生态文明基地1个。通过多途径的宣传和创建活动,公众对环境的知晓度和满意率持续提高,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象山县治水办)

  奉化区曲池村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近年来,奉化区莼湖镇在曲池村试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通过构建联合管理、垃圾处理、考核督查三大体系,在探索农村环卫保洁新模式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活垃圾转运量下降近三成,村民环保意识显著提高,曲池村村级河道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

  一、开出“三张清单”,构建“全民共创”的联合管理体系。一是列出“任务清单”。制订《关于开展莼湖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从管理体系、保洁经费、激励模式、减量指标等方面,列出一份责任、内容、考核有据的“任务清单”,在村主要道口进行公示,作为试点工作的任务要求和考核依据。二是制订“责任清单”。成立由镇长任组长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组,实行领导联系制、组长领办制和村书记负责制,以“责任清单”的形式明确各级分工。由班子成员联系曲池村,负责一线指导。由联村干部担任“领办人”,对村庄试点工作遇到的难题与镇政府进行“无缝对接”;村支部书记担任第一责任人,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对村书记的年度考核。三是明确“管理清单”。借助党员区域管理平台,在全村设置9个“党员卫生责任岗区”,由党员认领,并配备妇女、老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责任团队,明确入户指导、宣传和考核等工作任务,对责任区域内的路面、景观、庭院甚至是卫生死角进行全方位监管,充分发挥村民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现监管“零成本”。

  二、抓好“三个环节”,构建“全程优化”的垃圾处理体系。一是“产出前”进行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实现“全民化”工作效果。通过悬挂旗幔、横幅,发放宣传手册、倡议书,依托农民信箱2周1次发送短信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并将垃圾分类操作流程制作成“村庄垃圾分类操作手册”,组织片区责任团队入户指导,提前在分类垃圾桶贴好常见垃圾图片和简介,有力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和操作能力。向每户发放3个分类垃圾桶,按月为每户提供60个垃圾袋,由各户在垃圾处理流程的最前端,即产出阶段,及时完成垃圾分类,有效降低后期垃圾分拣成本。二是“收运中”进行分类定点定时投放,落实“全天候”保洁要求。由村庄统一确定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种垃圾的不同投放时间,按照每10-15户设置一个集中投放点的标准,设置公共投放点,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可回收垃圾每周三组织集中投放到绿色垃圾桶内,做到废物回收利用;厨余垃圾每天晚上5点后至第二天上午8点前统一投放到白色密封桶内,便于发酵施肥还田;其他垃圾每天上午8点后到晚上5点前投放到黄色垃圾桶内,由村保洁员和镇垃圾清运车及时做好转运工作,保证非投放时间段内村庄不见垃圾。三是“回收后”进行厨余垃圾生化处理,达成“全降解”减量目标。为解决厨余垃圾传统处理方式分解慢、易污染的难题,该村出资25万元购置餐厨垃圾生化机,在村庄内建立“餐厨垃圾再利用中心”,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00公斤,使厨余有机废弃物油水分离,主体部分8小时制肥,实现厨余垃圾变“水”变“肥”的“零废弃”目标。

  三、建立“三套制度”,构建“全线管理”的考核督查体系。一是建立追溯反馈制度,强化源头监督。推广“一户一号”制度,所有垃圾袋和垃圾桶在下发入户前进行编号,使之与农户进行一一对应。对于分类中出现的问题,由片区责任团队通过“一户一号”进行源头追溯,向发生问题的农户进行书面告知。今年以来,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开袋检查,发现农户垃圾分类方面的问题51起,凭借源头倒查,已将问题及时反馈至各户。目前,70%以上的村民做到垃圾分类“零差错”。二是建立常态表彰制度,实现过程激励。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为每个农户建立一个“绿色帐户”,每周一次开展“抽查式”垃圾分类开袋检查,每次检查结果记入农户的“绿色帐户”,组织兑换活动,村民可将帐户积分兑换成洗衣粉、肥皂等生活用品。同时,开展“美丽评选”活动,招募10名热心村民、10名小学生,每月不定期“找茬”村民室内、庭院内、室外的卫生状况,并根据找茬情况,每季度末授予最佳户和最佳片区流动勋章。三是建立对帐考核制度,完善结果考评。组织镇干部和镇人大代表组成垃圾分类考评小组,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考评。由镇政府排定时间,镇人大代表对村内农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一年四次的入户开袋抽检,计算并公布“村庄垃圾分类合格率”;镇干部负责对“任务清单”条目进行分条对帐考核,评定村庄工作推进力度。综合考评通过后,奖励3万元试点经费。(奉化区治水办)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7年第55期
稿源:       2017-11-18 13:55:00

(总第187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11月17日

  ●象山县治水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奉化区曲池村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象山县治水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象山县把治水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抓手、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持续提升生态建设优势,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今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一、实施三大工程,持续提升生态建设优势。一是实施“碧水工程”,加快环境质量改善。推进“五水共治”,全域剿灭九龙江、腾蛟河等2个劣V类县控断面及114个劣V类小微水体,水质整体面貌明显改观。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开展爵溪街道、石浦镇、贤庠镇、象保合作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并同步开展污水处理厂恶臭治理,确保污泥妥善处置。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工作,编制《象山县生活污水处理建设规划》,统筹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加强重要饮用水源地环境治理,全面完成5座中型水库环境综合治理,完成大塘港周边养殖场改造。二是实施“洁净工程”,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区域环境污染整治,开展电镀、印染、造纸、化工、铸造、水产品加工、金属表面酸洗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工作。近年来,共原地整治排污企业193家、搬迁入园26家、关闭155家;制定节能降耗重点项目计划,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成水桶岙县级无害化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桶岙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和建筑垃圾消纳场,镇乡垃圾中转站22座。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在全县范围实施生活垃圾太阳能生态处理,共建成处理站324座,并探索完善市场化管理模式,目前该处理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强化环境监管,建成县环境监控中心、3座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和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23家企业安装了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三是实施“修复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省美丽乡村先进县创建为契机,深入推进森林城镇建设和美丽新农村建设等活动,累计建成省市级森林城镇9个,森林村庄167个,森林休闲公园75个,实施梳理式改造388个村,着力打造环象山港靓丽带,“两带三线”及一镇乡一精品带等亮丽主轴,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由点向面,成片连线开展。加强海洋环境修复和保护,在渔山海域实施人工鱼礁建设工程,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在韭山列岛、渔山列岛和象山港等区域人工增殖放流大黄鱼等经济品种1000余万尾。全面启动海洋碳汇试验区建设,在韭山列岛建成规模60万平方米的海洋碳汇试验区。积极推进石浦港、松兰山、西沪港等海岸带整治和修复工程。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一是着力推进“海洋+”生态工业。以“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低碳化”为方向,大力扶植发展“海洋+”新兴工业。重点推进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生物(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加快推动时尚针织、汽配模具、水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爵溪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西周生态循环工业园和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构建针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和水产加工产业生态循环产业网。二是着力推进绿色高效农业。大力推广良种栽培、标准化生产、培育现代农业主体,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切实加大农业面源治理,基本形成了以大黄鱼、梭子蟹、特种畜禽、出口蔬菜、柑桔、杨梅、紫菜和南美白对虾等“7+1”农业龙型产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试验“水禽岸养”“海水养鹅”“稻渔共生”等新型生态种养模式并获得成功,示范推广“千斤粮万元田”“种养结合”模式8万余亩,三沼资源化利用技术取得突破并获发明专利3项,年沼液物流配送5万吨以上。三是着力推进海洋经济特色化。2011年,该县把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谋划启动“两区”建设,获批省首个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实验区,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开发稳步推进。大力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海鲜餐饮业、海洋运输业。优化“一带四区”布局,联动开发“一港三岛”,加快培育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海上运动、影视创意、海鲜美食、康体疗养、汽车露营、生态观光等八大旅游休闲产品,建成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等AAAA级旅游景区3家,“休闲象山”品牌进一步打响,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进入“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行列。

  三、坚持全民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一是政府主导,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专门成立象山县美丽象山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通过加大专家咨询和公众评议参与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最有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积极推进刷卡排污,做好排污权交易市场对接工作,推进排污权指标拍卖、租赁等市场化运作。积极实行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制度。开展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环评审批方式改革。二是部门联动,积极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执法、边界联动监管、网格化执法、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协作等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环境执法监管网络。健全环境督政机制,建立环境督政制度,依法加强对街道、乡镇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综合性监督检查,利用好通报、约谈、问责等方式,切实推动各级政府和部门落实环保责任。同时全面推进大气和水等环境信息公开、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监管部门环境信息公开,健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举报制度,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三是公众参与,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有关社会团体等宣传阵地的优势,灵活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和节能减排宣传教育。以“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为主旨的中国开渔节已成功举办十九届,在象山创立的中国蓝色志愿者行动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沿海各国广泛响应。广泛开展各类基层创建活动,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7个、省市级全面小康村82个、省市级绿色单位54家,市生态文明基地1个。通过多途径的宣传和创建活动,公众对环境的知晓度和满意率持续提高,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象山县治水办)

  奉化区曲池村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近年来,奉化区莼湖镇在曲池村试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通过构建联合管理、垃圾处理、考核督查三大体系,在探索农村环卫保洁新模式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活垃圾转运量下降近三成,村民环保意识显著提高,曲池村村级河道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

  一、开出“三张清单”,构建“全民共创”的联合管理体系。一是列出“任务清单”。制订《关于开展莼湖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从管理体系、保洁经费、激励模式、减量指标等方面,列出一份责任、内容、考核有据的“任务清单”,在村主要道口进行公示,作为试点工作的任务要求和考核依据。二是制订“责任清单”。成立由镇长任组长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组,实行领导联系制、组长领办制和村书记负责制,以“责任清单”的形式明确各级分工。由班子成员联系曲池村,负责一线指导。由联村干部担任“领办人”,对村庄试点工作遇到的难题与镇政府进行“无缝对接”;村支部书记担任第一责任人,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对村书记的年度考核。三是明确“管理清单”。借助党员区域管理平台,在全村设置9个“党员卫生责任岗区”,由党员认领,并配备妇女、老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责任团队,明确入户指导、宣传和考核等工作任务,对责任区域内的路面、景观、庭院甚至是卫生死角进行全方位监管,充分发挥村民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现监管“零成本”。

  二、抓好“三个环节”,构建“全程优化”的垃圾处理体系。一是“产出前”进行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实现“全民化”工作效果。通过悬挂旗幔、横幅,发放宣传手册、倡议书,依托农民信箱2周1次发送短信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并将垃圾分类操作流程制作成“村庄垃圾分类操作手册”,组织片区责任团队入户指导,提前在分类垃圾桶贴好常见垃圾图片和简介,有力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和操作能力。向每户发放3个分类垃圾桶,按月为每户提供60个垃圾袋,由各户在垃圾处理流程的最前端,即产出阶段,及时完成垃圾分类,有效降低后期垃圾分拣成本。二是“收运中”进行分类定点定时投放,落实“全天候”保洁要求。由村庄统一确定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种垃圾的不同投放时间,按照每10-15户设置一个集中投放点的标准,设置公共投放点,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可回收垃圾每周三组织集中投放到绿色垃圾桶内,做到废物回收利用;厨余垃圾每天晚上5点后至第二天上午8点前统一投放到白色密封桶内,便于发酵施肥还田;其他垃圾每天上午8点后到晚上5点前投放到黄色垃圾桶内,由村保洁员和镇垃圾清运车及时做好转运工作,保证非投放时间段内村庄不见垃圾。三是“回收后”进行厨余垃圾生化处理,达成“全降解”减量目标。为解决厨余垃圾传统处理方式分解慢、易污染的难题,该村出资25万元购置餐厨垃圾生化机,在村庄内建立“餐厨垃圾再利用中心”,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00公斤,使厨余有机废弃物油水分离,主体部分8小时制肥,实现厨余垃圾变“水”变“肥”的“零废弃”目标。

  三、建立“三套制度”,构建“全线管理”的考核督查体系。一是建立追溯反馈制度,强化源头监督。推广“一户一号”制度,所有垃圾袋和垃圾桶在下发入户前进行编号,使之与农户进行一一对应。对于分类中出现的问题,由片区责任团队通过“一户一号”进行源头追溯,向发生问题的农户进行书面告知。今年以来,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开袋检查,发现农户垃圾分类方面的问题51起,凭借源头倒查,已将问题及时反馈至各户。目前,70%以上的村民做到垃圾分类“零差错”。二是建立常态表彰制度,实现过程激励。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为每个农户建立一个“绿色帐户”,每周一次开展“抽查式”垃圾分类开袋检查,每次检查结果记入农户的“绿色帐户”,组织兑换活动,村民可将帐户积分兑换成洗衣粉、肥皂等生活用品。同时,开展“美丽评选”活动,招募10名热心村民、10名小学生,每月不定期“找茬”村民室内、庭院内、室外的卫生状况,并根据找茬情况,每季度末授予最佳户和最佳片区流动勋章。三是建立对帐考核制度,完善结果考评。组织镇干部和镇人大代表组成垃圾分类考评小组,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考评。由镇政府排定时间,镇人大代表对村内农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一年四次的入户开袋抽检,计算并公布“村庄垃圾分类合格率”;镇干部负责对“任务清单”条目进行分条对帐考核,评定村庄工作推进力度。综合考评通过后,奖励3万元试点经费。(奉化区治水办)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