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7年第54期
稿源:   2017-11-17 13:54:00

(总第186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11月17日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专辑

  工作简讯

  ●镇海区健全三项机制强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经验交流

  ●江北区打好组合拳 强势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象山县“三加法”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镇海区健全三项机制强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今年来,全区已开工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133个,完成投资10.02亿元。一是健全要素保障机制,激发创建动力。区级层面成立“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与区治水办、河长办合署办公。区街两级分别从部门或街道抽调骨干力量充实治水办,区街两级治水办集中办公人员合计达75人。实行各地各部门联络员制度,畅通上下沟通、横向协同。加强资金、政策等保障,发布《关于简化优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五水共治项目审批环节和办理流程的实施意见》、《镇海区污水零直排区、剿灭劣V类水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各类工程项目顺利建设。加强资金的集约统筹,对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所需资金做到应需尽保,解决工程后顾之忧。二是健全第三方监管机制,构筑“民心”工程。制定《镇海区五水共治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办法》,区治水办联合区建交、城管、经信、农业四大主管部门,委托区住建局下属镇海区建筑业协会作为第三方监督实施主体,并择优选定26名工程技术人员,建立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技术保障组,组织对在建工程质量进行督查通报,强化设计、审核、施工、验收环节的工程质量管理。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工程质量监管检查335人次,出具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第三方监管书24份,对存在工程质量问题及时向相关主管单位进行通报、警示。推动CCTV地下管网检测,委托第三方建筑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对地下管道进行抽查,着力规范截污工程质量,截至10月底,已完成抽检7个项目、共计586米全部符合要求。三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强化工作推进。制定了《镇海区五水共治督查办法》,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任务纳入年度五水共治和政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依据。制定《镇海区五水共治督查督办办法》,明确督查督办方式和问效问责情形,截至目前实地督查走访近200次,共计下发督办单和交办单8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共计127项。制定《镇海区劣V类水剿灭行动和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巡回督查实施方案》,成立由纪委书记、组织部长两位区委常委分别任组长的巡视督查组,重点督查区重要治水决策部署的落实。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优势,对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进度开展监督。同时,将该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目标考核重点工作指标和“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作风建设常态化督查范围,着力破解治水剿劣慢作为、不作为、中阻梗问题。(镇海区治水办)

  江北区打好组合拳

  强势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今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绝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作要求,江北区以居民小区、工业企业、农业农村为三大主战场,通过“截”污、“减”源、“提”效,强势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使区域水质明显提升。

  一、坚持有污必“截”,以“零盲区”要求实施雨污分流。一是“清旧帐”,确保小区管网全净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广泛使用CCTV管道勘查设备,对小区管道漏损、堵塞、错接等情况开展全面排摸,编制污水管网现状图。对堵塞、错接的管网,及时进行疏通、修复。对小区化粪池进行清掏,恢复其使用功能。每户改建废水管道用于收集阳台废水,每幢居民楼新建雨水立管,分类就近接入现有管道。目前,该区已在35个老小区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工程,累计投资1.1亿元,受益居民近1.5万户。二是“分类治”,确保企业废水全收集。对于生产废水,督促企业按要求建设污水处理站,严格落实工业废水处理规定。由环保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定期检测检查。对职工生活污水,通过铺设专管、设置隔油池等措施,纳入市政污水管网。对厂区内雨水,经隔油池过滤后,输送到初级雨水池,通过沉淀、吸收等措施达到中水标准后,用于厂区的绿化浇灌、厕所冲洗等,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目前,该区已在首批127家企业推进工业企业雨污分流专项整治,66家企业已完成雨污管网整改。三是“延触角”,确保农村污水全治理。在完成行政村农污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治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自然村。目前,已完成28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补遗工程”,力争年内实现区域自然村全覆盖。加强部门、街道(镇)和运维公司的“三方对接”,53个行政村农污设施完成“建”“管”移交,移交率为91.38%。

  二、坚持有源必“减”,以“零容忍”态度推动水岸同治。一是大力拆违“断直排”。深入开展“大拆违、大淘汰、大整治”专项行动,对涉及河道的违法建筑、水面占用等违法行为,发现一处查处一处。今年累计拆除涉水违建79.7万平方米,关停沿河“低小散”466家、整改336家。实施村级出租物业专项整治行动,拆除不规范村级物业67家,涉及面积10.4万平方米;整治54家,涉及面积12万平方米。通过拆除、整治、改造、规范等途径,淘汰落后产能,强化拆后利用,从根本上杜绝了污水直排入河现象。二是联合执法“齐上阵”。创新建立了“八颗公章”综合执法机制,通过联合调查、联合认定、联合执法的“三联”机制,重点整改“十小”行业存在的污水直排、油污隔离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如老外滩商圈通过联合执法,全部商户完成了雨污分流改造。三是农旅结合“促转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在全区3万亩稻田集成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肥药减量技术与模式。结合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畜禽养殖整治、转产,拆除600余家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民宿经济、美丽经济,如徐江岸河流经的畈里塘村,将2500亩蔬菜基地实行集中流转,打造宁波欢乐乡村项目。

  三、坚持有效必“提”,以“零死角”目标探索科技治污。一是建立管道信息“新模型”。委托市规划设计院、市政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对小区污水网管进行系统摸底,累计完成管道建设(含改造)57.2公里、疏通管网270公里。推进实施管道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模工作。如白沙街道正大花园,在建模完成后,可通过BIM专用软件,直观地了解新建的2300余米管道的位置、用途以及管道内水的类型和流向,推进管网长效信息化管理。二是投运污水处理“洋科技”。创新治水新技术的应用,综合运用有效治理手段,破解区域管网不健全的难题。如全区首个污水集中处理项目--荪湖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采用了A/A/O+MBR技术,污水最大日处理量达840吨,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达到类Ⅲ类水标准。投运后,有效改善了荪湖区块因管网不全而导致的生活污水处理难题,也为类似区域的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提供了样板经验。三是用好农污提升“土办法”。挖掘民智民力,将经济有效的“土办法”,运用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改造中去。如慈城镇在污水终端新增氧化塘,通过二次处理,使出水水质明显提升;洪塘街道安山村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经过“组合生化池+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对水质进行二次净化处理;有些村庄建造荷花池,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还美化了景观。截止目前,全区已完成近60个污水处理设施的提质改造。(江北区治水办)

  象山县“三加法”

  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今年以来,象山县以巩固“清三河”达标县创建成果为基础,通过“截污+纳管、整治+管理、监督+引导”,大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目前,第一批创建“污水零直排区”的5个单位的建设项目整体完成进度达96%。

  一、“截污+纳管”,杜绝污水入河。一是推进排口整治。按照“一口一策”要求,完成入河排污(水)口整治244个,为全年计划的100%。开展排水许可证核发前期排摸,完成排水户摸底调查和数据采集104户,其中在建工地和月用水量1000吨以上的排水户64户。同时各区块先后成立排水许可工作班子,通过乡镇初审、住建局终审二级审核的方式,全面清理非法及设置不合理入河排污口。二是完善污水管网。中心城区通过打通断头管,纠正管网错接、雨污混接等问题,运用“沟、渠、管、井、闸”等末端截流方式,并新建生活污水“毛细管网”,进行彻底的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截污纳管工作。今年新建污水主管网25公里,为全年市级任务100%。三是加快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全县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4万吨、工业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7.5万吨,石浦污水厂迁建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县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49个,覆盖率达95%。理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和终端维护工作体制,促进建成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行。

  二、“整治+管理”,清除污染病灶。一是切断工业源头污染。对17家电镀企业进行深度整治,整治关闭印花企业38家。着力整治农副食品加工等地方特征重点行业的污染问题,如石浦镇针对鱼粉加工企业较多的现状,将含有污染物的场地冲洗水进行收集,统一预处理后纳入门前塘污水管网,输送至石浦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石浦港海域。二是切断农业面源污染。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户),共拆除1314家、整改144家。52家畜禽养殖场在线设施接入环保监管平台,探索推广发酵床养殖10家,从源头减量着手解决污水问题。对3万多亩海淡水养殖塘进行全面整治,建立27个监测站位,严禁劣Ⅴ类养殖污水直排。三是切断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分类管理,积极推广“农户初分、保洁员再分”两次分拣、“可腐烂、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四种分类的“两次四分法”。今年实现8个镇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实施“垃圾不落地”转运方式,逐步取消村内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池,以太阳能垃圾处理站就地资源化利用为主,辅以机械成肥终端及蝇虫减量等方式。

  三、“监督+引导”,完善长效机制。一是三网齐督。整合全县四级河长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网络、河道保洁员网络三股力量,将入河排污(水)口日常监管纳入三网巡查内容。实行“河长+河长助理+河小二”模式,由河长、网格长(兼任“河长助理”)、“河小二”定期开展河道巡查和排口督查;千名河道巡查员、保洁员开展河道日常巡查。二是系统监管。统筹省、市、县三级督导力量,设立县综合督导组,深入治水第一线开展河道和排口督查。在全市首推剿劣督导APP,实行工作提示单和“黄、橙、红”三色督办单制。与公、检、法协作联动,加快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手段的无缝衔接,增设河道排口监控设备,形成河道全程“贴身”监管。三是全民参与。积极开展五水共治公益宣传“六进”活动,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监督。成立18支“五水共治”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清三河”“护三水”“争当河小二”“剿灭劣Ⅴ类水”“三五”学雷锋等一系列治水志愿服务活动。(象山县治水办)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7年第54期
稿源:       2017-11-17 13:54:00

(总第186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11月17日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专辑

  工作简讯

  ●镇海区健全三项机制强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经验交流

  ●江北区打好组合拳 强势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象山县“三加法”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镇海区健全三项机制强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今年来,全区已开工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133个,完成投资10.02亿元。一是健全要素保障机制,激发创建动力。区级层面成立“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与区治水办、河长办合署办公。区街两级分别从部门或街道抽调骨干力量充实治水办,区街两级治水办集中办公人员合计达75人。实行各地各部门联络员制度,畅通上下沟通、横向协同。加强资金、政策等保障,发布《关于简化优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五水共治项目审批环节和办理流程的实施意见》、《镇海区污水零直排区、剿灭劣V类水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各类工程项目顺利建设。加强资金的集约统筹,对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所需资金做到应需尽保,解决工程后顾之忧。二是健全第三方监管机制,构筑“民心”工程。制定《镇海区五水共治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办法》,区治水办联合区建交、城管、经信、农业四大主管部门,委托区住建局下属镇海区建筑业协会作为第三方监督实施主体,并择优选定26名工程技术人员,建立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技术保障组,组织对在建工程质量进行督查通报,强化设计、审核、施工、验收环节的工程质量管理。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工程质量监管检查335人次,出具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第三方监管书24份,对存在工程质量问题及时向相关主管单位进行通报、警示。推动CCTV地下管网检测,委托第三方建筑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对地下管道进行抽查,着力规范截污工程质量,截至10月底,已完成抽检7个项目、共计586米全部符合要求。三是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强化工作推进。制定了《镇海区五水共治督查办法》,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任务纳入年度五水共治和政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依据。制定《镇海区五水共治督查督办办法》,明确督查督办方式和问效问责情形,截至目前实地督查走访近200次,共计下发督办单和交办单8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共计127项。制定《镇海区劣V类水剿灭行动和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巡回督查实施方案》,成立由纪委书记、组织部长两位区委常委分别任组长的巡视督查组,重点督查区重要治水决策部署的落实。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优势,对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进度开展监督。同时,将该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目标考核重点工作指标和“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作风建设常态化督查范围,着力破解治水剿劣慢作为、不作为、中阻梗问题。(镇海区治水办)

  江北区打好组合拳

  强势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今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绝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作要求,江北区以居民小区、工业企业、农业农村为三大主战场,通过“截”污、“减”源、“提”效,强势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使区域水质明显提升。

  一、坚持有污必“截”,以“零盲区”要求实施雨污分流。一是“清旧帐”,确保小区管网全净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广泛使用CCTV管道勘查设备,对小区管道漏损、堵塞、错接等情况开展全面排摸,编制污水管网现状图。对堵塞、错接的管网,及时进行疏通、修复。对小区化粪池进行清掏,恢复其使用功能。每户改建废水管道用于收集阳台废水,每幢居民楼新建雨水立管,分类就近接入现有管道。目前,该区已在35个老小区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工程,累计投资1.1亿元,受益居民近1.5万户。二是“分类治”,确保企业废水全收集。对于生产废水,督促企业按要求建设污水处理站,严格落实工业废水处理规定。由环保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定期检测检查。对职工生活污水,通过铺设专管、设置隔油池等措施,纳入市政污水管网。对厂区内雨水,经隔油池过滤后,输送到初级雨水池,通过沉淀、吸收等措施达到中水标准后,用于厂区的绿化浇灌、厕所冲洗等,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目前,该区已在首批127家企业推进工业企业雨污分流专项整治,66家企业已完成雨污管网整改。三是“延触角”,确保农村污水全治理。在完成行政村农污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治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自然村。目前,已完成28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补遗工程”,力争年内实现区域自然村全覆盖。加强部门、街道(镇)和运维公司的“三方对接”,53个行政村农污设施完成“建”“管”移交,移交率为91.38%。

  二、坚持有源必“减”,以“零容忍”态度推动水岸同治。一是大力拆违“断直排”。深入开展“大拆违、大淘汰、大整治”专项行动,对涉及河道的违法建筑、水面占用等违法行为,发现一处查处一处。今年累计拆除涉水违建79.7万平方米,关停沿河“低小散”466家、整改336家。实施村级出租物业专项整治行动,拆除不规范村级物业67家,涉及面积10.4万平方米;整治54家,涉及面积12万平方米。通过拆除、整治、改造、规范等途径,淘汰落后产能,强化拆后利用,从根本上杜绝了污水直排入河现象。二是联合执法“齐上阵”。创新建立了“八颗公章”综合执法机制,通过联合调查、联合认定、联合执法的“三联”机制,重点整改“十小”行业存在的污水直排、油污隔离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如老外滩商圈通过联合执法,全部商户完成了雨污分流改造。三是农旅结合“促转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在全区3万亩稻田集成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肥药减量技术与模式。结合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畜禽养殖整治、转产,拆除600余家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民宿经济、美丽经济,如徐江岸河流经的畈里塘村,将2500亩蔬菜基地实行集中流转,打造宁波欢乐乡村项目。

  三、坚持有效必“提”,以“零死角”目标探索科技治污。一是建立管道信息“新模型”。委托市规划设计院、市政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对小区污水网管进行系统摸底,累计完成管道建设(含改造)57.2公里、疏通管网270公里。推进实施管道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模工作。如白沙街道正大花园,在建模完成后,可通过BIM专用软件,直观地了解新建的2300余米管道的位置、用途以及管道内水的类型和流向,推进管网长效信息化管理。二是投运污水处理“洋科技”。创新治水新技术的应用,综合运用有效治理手段,破解区域管网不健全的难题。如全区首个污水集中处理项目--荪湖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采用了A/A/O+MBR技术,污水最大日处理量达840吨,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达到类Ⅲ类水标准。投运后,有效改善了荪湖区块因管网不全而导致的生活污水处理难题,也为类似区域的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提供了样板经验。三是用好农污提升“土办法”。挖掘民智民力,将经济有效的“土办法”,运用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改造中去。如慈城镇在污水终端新增氧化塘,通过二次处理,使出水水质明显提升;洪塘街道安山村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经过“组合生化池+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对水质进行二次净化处理;有些村庄建造荷花池,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还美化了景观。截止目前,全区已完成近60个污水处理设施的提质改造。(江北区治水办)

  象山县“三加法”

  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今年以来,象山县以巩固“清三河”达标县创建成果为基础,通过“截污+纳管、整治+管理、监督+引导”,大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目前,第一批创建“污水零直排区”的5个单位的建设项目整体完成进度达96%。

  一、“截污+纳管”,杜绝污水入河。一是推进排口整治。按照“一口一策”要求,完成入河排污(水)口整治244个,为全年计划的100%。开展排水许可证核发前期排摸,完成排水户摸底调查和数据采集104户,其中在建工地和月用水量1000吨以上的排水户64户。同时各区块先后成立排水许可工作班子,通过乡镇初审、住建局终审二级审核的方式,全面清理非法及设置不合理入河排污口。二是完善污水管网。中心城区通过打通断头管,纠正管网错接、雨污混接等问题,运用“沟、渠、管、井、闸”等末端截流方式,并新建生活污水“毛细管网”,进行彻底的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截污纳管工作。今年新建污水主管网25公里,为全年市级任务100%。三是加快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全县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4万吨、工业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7.5万吨,石浦污水厂迁建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县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49个,覆盖率达95%。理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和终端维护工作体制,促进建成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行。

  二、“整治+管理”,清除污染病灶。一是切断工业源头污染。对17家电镀企业进行深度整治,整治关闭印花企业38家。着力整治农副食品加工等地方特征重点行业的污染问题,如石浦镇针对鱼粉加工企业较多的现状,将含有污染物的场地冲洗水进行收集,统一预处理后纳入门前塘污水管网,输送至石浦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排入石浦港海域。二是切断农业面源污染。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户),共拆除1314家、整改144家。52家畜禽养殖场在线设施接入环保监管平台,探索推广发酵床养殖10家,从源头减量着手解决污水问题。对3万多亩海淡水养殖塘进行全面整治,建立27个监测站位,严禁劣Ⅴ类养殖污水直排。三是切断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分类管理,积极推广“农户初分、保洁员再分”两次分拣、“可腐烂、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四种分类的“两次四分法”。今年实现8个镇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实施“垃圾不落地”转运方式,逐步取消村内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池,以太阳能垃圾处理站就地资源化利用为主,辅以机械成肥终端及蝇虫减量等方式。

  三、“监督+引导”,完善长效机制。一是三网齐督。整合全县四级河长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网络、河道保洁员网络三股力量,将入河排污(水)口日常监管纳入三网巡查内容。实行“河长+河长助理+河小二”模式,由河长、网格长(兼任“河长助理”)、“河小二”定期开展河道巡查和排口督查;千名河道巡查员、保洁员开展河道日常巡查。二是系统监管。统筹省、市、县三级督导力量,设立县综合督导组,深入治水第一线开展河道和排口督查。在全市首推剿劣督导APP,实行工作提示单和“黄、橙、红”三色督办单制。与公、检、法协作联动,加快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手段的无缝衔接,增设河道排口监控设备,形成河道全程“贴身”监管。三是全民参与。积极开展五水共治公益宣传“六进”活动,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监督。成立18支“五水共治”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清三河”“护三水”“争当河小二”“剿灭劣Ⅴ类水”“三五”学雷锋等一系列治水志愿服务活动。(象山县治水办)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