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宁波热点  >  五水共治  >  工作简报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7年第51期
稿源:   2017-10-27 13:50:00

(总第183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10月26日

  综合剿劣治水专辑

  工作简讯

  ●我市发布实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

  ●奉化区尚田镇三招齐发推进生态洗衣改革

  经验交流

  ●海曙区内外兼治修复河道生态

  ●象山县墙头镇积极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

  我市实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 10月17日,宁波海事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的通知》,标志着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在宁波辖区正式生效实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过程涉及的环节多、责任方多、监管部门多,且各方职责存在交叉,容易出现责任不清和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从而使得过程控制出现漏洞,导致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期间发生二次污染。为此,我市海事、港口管理、环保、海洋、城管等部门多次开展联合调研和走访,对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各环节的监管职责和监管节点逐一梳理,遵循高效、精简、顺畅的原则,推出《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及《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清单》,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各个环节中所涉及的监管部门联动起来,用联单的形式使相关环节有据可查、便于印证,使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实现无缝监管。联单制度的推出增进了地方部门的执法联动,实现了海洋防污染“多元共治”的新格局,有效打击该类环境污染的违法违规行为,助推我市“五水共治”工作。(宁波海事局)

  奉化区尚田镇三招齐发推进生态洗衣改革 一是试点先行,建设生态“洗衣房”。选择在沿溪沿塘且取水蓄水、截污纳管、污水处理等设施完备并运行良好的汇溪村试点建设生态洗衣房。根据地形特点,将村旁溪坑的水抽到高处水箱,再连通到各个水龙头,洗涤废水通过排水管道全部纳入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实现洗涤废水统一处理。同时采用亭廊式设计,使之与周边人文自然景观协调一致,同时具备遮阳避雨等功能。生态洗衣房成为助力水体“降磷”的新尝试。二是宣传引导,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在河道、小微水体旁设置爱水护水公益广告标语、横幅。开展生态洗衣大讲堂活动,通过进村入户或利用早晚时间在排舞健身点宣讲方式,引导妇女姐妹们到生态洗衣房集中洗涤,不要直接到河道和小微水体边洗涤。将有威望的村民和妇女代表等组建成村级劝导小分队,负责河道水体的日常巡查,劝阻河道洗涤行为。开展“美丽乡村党员先行”活动,利用每月22日“党员护水日”,组织广大党员志愿者开展巡河护水、生态洗涤宣讲和劝导等活动。同时,倡导“共建共享”理念,将不乱扔垃圾、不直排污水等10项剿劣护水内容及奖惩办法纳入村规民约。三是加强监督,强化长效落实。深化完善河长制,整合河长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网络、河道保洁员网络三股力量,形成“三网融合式”治水模式,创新建立“塘长制”,由村干部主动认领任一房一塘长,将引导生态洗涤工作纳入河长(塘长)、基层网格、水体保洁员的日常巡查内容,切实建立起生态洗衣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奉化区治水办)

  海曙区内外兼治修复河道生态

  今年以来,海曙区紧紧围绕“剿劣治水”这一中心,通过内外兼治,大力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工作,提高了水域生态安全性、合理性和稳定性,增强了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昔日的清清河道“重现于世”。一、消外因,截污纳管,提高水域生态安全性。一是治排口。通过实地摸排、无人机巡航、管道机器人检测等人机协作方式对全区排口进行地毯式排摸,共排摸出各类排口4558个。按照排口不同性质,建立红、蓝、绿三色分级管理制度,对477个排污口、混排口进行整治,彻底截断岸上致污因素。二是纳管网。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小区雨污分流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工程进度。截至目前,已完成澄波街、新芝路、望京路等区域改造,新建污水管网77公里,让污水有处可去。三是管行业。区城管局对城区1262家产生污水的服务业企业进行专项排查,并将这些企业的污水排放类型和存在问题等情况登记造册,对宝善路的2家违法排污企业采取强制措施并令其限期整改。同时,城管、环保、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餐饮业的污水、油烟、噪音进行量化评级,将实地检测的结果与第三方公司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实行超标否决制。联合调查组实行不定期上门赋分,实现监管常态化、精准化。

  二、治内因,去粕取精,提高水域生态合理性。一是整治入侵物种。根据福寿螺繁殖规律,该区组建35支护河队及巡河志愿队,沿重点河道每周巡河1-2次,通过铲除成年螺、刮除幼卵等方式人工消除福寿螺。针对部分河道有水葫芦爆发迹象,采取生物治理与人工机械打捞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打捞水葫芦26吨,并用专车将水葫芦运送至固废处理厂,杜绝占用土地、防止二次污染。二是打造水域小生态。阶梯式种植浮水、挺水、沉水植物,打造水下森林。今年累计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480万尾。同时,通过设置增氧泵、微纳米发生装置、层流装置等设备进行科技活水、科技净水。三是建设绿色水岸。今年斥资2亿元,实施坡岸改造、护岸升级、植被复种等技术改造美化水岸环境。按照河面宽度、人口密度等因素分级划定3-35米的河岸绿化带,按照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阶梯式排列。在人口相对密集区,采用绿化混凝土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海绵城市活力。

  三、倡新风,强保重督,提高水域生态稳定性。一是推行市场化保洁机制。在全区推行河面市场化保洁,同时将河岸垃圾清理纳入同步保洁,区级河道每2-3公里,镇村级河道每5-6公里配备1名保洁员,对河道进行每天10小时动态保洁和2小时内巡回保洁,打捞垃圾实行桶装化处理,日运日清。在每艘保洁船上配备GPS导航系统,建立出勤轨迹档案。截至目前,城区内河出动保洁人员55000余次,清理垃圾1060余吨。二是构建网格化督导模式。依托市、区、镇三级剿劣督导员队伍,并引入全区1587个基层治理网格力量,形成“网格化治水督导”机制,要求督导员每月驻村督导5天以上,基层网格员每周到点巡查3个半天。同时,利用海曙河长制APP、平安浙江APP、微信群及时上传巡查情况,发现治水问题就地督办,或分村、镇、区三级流办。三是倡导农村洗衣新方式。在每块河埠头设置禁止洗衣标志,提示洗衣危害;成立牡丹护水队等洗衣劝导队,采取熟人劝解、邻里互助的方式,劝离河边洗衣人员;在章水李家坑等地修建家门口洗漱台、河边洗衣台,并将洗涤污水纳入农村污水管网,用完善基础设施的办法,开创农村洗衣新方式。(海曙区治水办)

  象山县墙头镇积极打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

  近两年来,象山县墙头镇在总结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溪里方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由点及面、因地制宜原则,加快推广垃圾分类“溪里方模式”,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运作体系,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打造农村垃圾分类“升级版”。截至目前,先行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村已达10个,年底将实现镇域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基础。一是完善配套设施。按每户2个标准免费向村民配发特定户分类垃圾桶,每25户左右为一组合理布点垃圾分类投掷房和总容量100升的四色分类垃圾桶,科学规划选址建设厨余垃圾减量化处理站,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避免产生“二次污染”。截至目前,共配发特定垃圾桶6300余个,建成厨余垃圾处理站、垃圾中转站各1个,垃圾投掷房120余座,配置四色垃圾桶600余只。二是充实保洁队伍。实施镇区保洁及镇域垃圾清运服务外包模式,完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管理机制,各村按每50—100户配备一名保洁员,统一配发清扫工具和清运车辆,负责村内环卫设施的管理维护、村道清扫保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等事项,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截至目前,已招聘保洁员91人,发放清扫工具80余套、清运三轮车46辆。三是保障工作经费。根据各村人口户数,采用以奖代补方式,以每户60元标准发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补助资金。按每户每年不低于400元标准设立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由镇环卫所负责经费拨付和使用监督,统筹安排清运车、垃圾房等设施维护,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正常运转。去年,共发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奖补资金39万元,下拨垃圾分类运行经费120余万元。

  二、落实工作措施,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全民行动。一是明确分包责任。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镇村两级领导小组及相应工作机构,采取“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方式,层层落实分包责任制,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推行“全村为面、小组为网、农户为格”网格化管理措施,划分“党员责任田”,确保垃圾分类有责任人。二是注重宣传引导。编制垃圾分类倡议书和《垃圾去哪儿》指导手册,通过召开会议、举办晚会、编发微信短信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截至目前,已组织垃圾分类知识宣讲120余次,制作宣传短片1部,举办垃圾分类文艺晚会3场,发放倡议书和指导手册6000余份,编发微信短信32000余条次,张贴横幅32条、海报200余张。三是逐级推广实施。实施“一个体系、一套设施、一支队伍、一本读物、一堂课”“五个一”制度,组建讲师团和志愿者队伍,按照“先两委干部、再党员代表、最后全体村民”顺序,零距离传授垃圾分类方法。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自身优势,开展“小手拉大手”“我就是影响力”活动5次,动员青年、妇女群众争做垃圾分类宣传员、先锋员、督导员,持续开展分类指导纠错工作450余批次。

  三、强化监管督导,确保农村垃圾分类长效运行。一是健全管理体系。完善垃圾分类督导员工作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将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纳入《村规民约》,约束村民生活习惯。建立“小小督察员”“主妇帮帮团”等不同志愿者群体,义务指导村民垃圾分类。开展“美丽庭院”“洁美家庭”等评比创建活动,形成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强监督考评。把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各村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建立“一月一督查一通报、一季一观摩一评比、半年一表彰一奖励”监督考核机制,通过明查与暗访、评先与评差、通报批评和平台曝光相结合方式,逐村逐组开展督导检查,发现问题,责令及时整改。三是完善奖惩机制。根据每年督查、评比情况组织综合评定,90分以上为优秀,60—89分为良好,60分以下为不达标。考评结果作为拨付垃圾分类工作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与包村干部考核、村干部奖励工资等挂钩,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对进展快、成效明显的村兑现奖补政策,对不达标的村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年终评先资格。(象山县治水办)

宁波五水共治工作简报2017年第51期
稿源:       2017-10-27 13:50:00

(总第183期)

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10月26日

  综合剿劣治水专辑

  工作简讯

  ●我市发布实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

  ●奉化区尚田镇三招齐发推进生态洗衣改革

  经验交流

  ●海曙区内外兼治修复河道生态

  ●象山县墙头镇积极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

  我市实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 10月17日,宁波海事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的通知》,标志着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在宁波辖区正式生效实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过程涉及的环节多、责任方多、监管部门多,且各方职责存在交叉,容易出现责任不清和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从而使得过程控制出现漏洞,导致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期间发生二次污染。为此,我市海事、港口管理、环保、海洋、城管等部门多次开展联合调研和走访,对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各环节的监管职责和监管节点逐一梳理,遵循高效、精简、顺畅的原则,推出《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及《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清单》,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各个环节中所涉及的监管部门联动起来,用联单的形式使相关环节有据可查、便于印证,使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实现无缝监管。联单制度的推出增进了地方部门的执法联动,实现了海洋防污染“多元共治”的新格局,有效打击该类环境污染的违法违规行为,助推我市“五水共治”工作。(宁波海事局)

  奉化区尚田镇三招齐发推进生态洗衣改革 一是试点先行,建设生态“洗衣房”。选择在沿溪沿塘且取水蓄水、截污纳管、污水处理等设施完备并运行良好的汇溪村试点建设生态洗衣房。根据地形特点,将村旁溪坑的水抽到高处水箱,再连通到各个水龙头,洗涤废水通过排水管道全部纳入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实现洗涤废水统一处理。同时采用亭廊式设计,使之与周边人文自然景观协调一致,同时具备遮阳避雨等功能。生态洗衣房成为助力水体“降磷”的新尝试。二是宣传引导,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在河道、小微水体旁设置爱水护水公益广告标语、横幅。开展生态洗衣大讲堂活动,通过进村入户或利用早晚时间在排舞健身点宣讲方式,引导妇女姐妹们到生态洗衣房集中洗涤,不要直接到河道和小微水体边洗涤。将有威望的村民和妇女代表等组建成村级劝导小分队,负责河道水体的日常巡查,劝阻河道洗涤行为。开展“美丽乡村党员先行”活动,利用每月22日“党员护水日”,组织广大党员志愿者开展巡河护水、生态洗涤宣讲和劝导等活动。同时,倡导“共建共享”理念,将不乱扔垃圾、不直排污水等10项剿劣护水内容及奖惩办法纳入村规民约。三是加强监督,强化长效落实。深化完善河长制,整合河长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网络、河道保洁员网络三股力量,形成“三网融合式”治水模式,创新建立“塘长制”,由村干部主动认领任一房一塘长,将引导生态洗涤工作纳入河长(塘长)、基层网格、水体保洁员的日常巡查内容,切实建立起生态洗衣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奉化区治水办)

  海曙区内外兼治修复河道生态

  今年以来,海曙区紧紧围绕“剿劣治水”这一中心,通过内外兼治,大力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工作,提高了水域生态安全性、合理性和稳定性,增强了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昔日的清清河道“重现于世”。一、消外因,截污纳管,提高水域生态安全性。一是治排口。通过实地摸排、无人机巡航、管道机器人检测等人机协作方式对全区排口进行地毯式排摸,共排摸出各类排口4558个。按照排口不同性质,建立红、蓝、绿三色分级管理制度,对477个排污口、混排口进行整治,彻底截断岸上致污因素。二是纳管网。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小区雨污分流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工程进度。截至目前,已完成澄波街、新芝路、望京路等区域改造,新建污水管网77公里,让污水有处可去。三是管行业。区城管局对城区1262家产生污水的服务业企业进行专项排查,并将这些企业的污水排放类型和存在问题等情况登记造册,对宝善路的2家违法排污企业采取强制措施并令其限期整改。同时,城管、环保、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餐饮业的污水、油烟、噪音进行量化评级,将实地检测的结果与第三方公司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实行超标否决制。联合调查组实行不定期上门赋分,实现监管常态化、精准化。

  二、治内因,去粕取精,提高水域生态合理性。一是整治入侵物种。根据福寿螺繁殖规律,该区组建35支护河队及巡河志愿队,沿重点河道每周巡河1-2次,通过铲除成年螺、刮除幼卵等方式人工消除福寿螺。针对部分河道有水葫芦爆发迹象,采取生物治理与人工机械打捞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打捞水葫芦26吨,并用专车将水葫芦运送至固废处理厂,杜绝占用土地、防止二次污染。二是打造水域小生态。阶梯式种植浮水、挺水、沉水植物,打造水下森林。今年累计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480万尾。同时,通过设置增氧泵、微纳米发生装置、层流装置等设备进行科技活水、科技净水。三是建设绿色水岸。今年斥资2亿元,实施坡岸改造、护岸升级、植被复种等技术改造美化水岸环境。按照河面宽度、人口密度等因素分级划定3-35米的河岸绿化带,按照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阶梯式排列。在人口相对密集区,采用绿化混凝土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海绵城市活力。

  三、倡新风,强保重督,提高水域生态稳定性。一是推行市场化保洁机制。在全区推行河面市场化保洁,同时将河岸垃圾清理纳入同步保洁,区级河道每2-3公里,镇村级河道每5-6公里配备1名保洁员,对河道进行每天10小时动态保洁和2小时内巡回保洁,打捞垃圾实行桶装化处理,日运日清。在每艘保洁船上配备GPS导航系统,建立出勤轨迹档案。截至目前,城区内河出动保洁人员55000余次,清理垃圾1060余吨。二是构建网格化督导模式。依托市、区、镇三级剿劣督导员队伍,并引入全区1587个基层治理网格力量,形成“网格化治水督导”机制,要求督导员每月驻村督导5天以上,基层网格员每周到点巡查3个半天。同时,利用海曙河长制APP、平安浙江APP、微信群及时上传巡查情况,发现治水问题就地督办,或分村、镇、区三级流办。三是倡导农村洗衣新方式。在每块河埠头设置禁止洗衣标志,提示洗衣危害;成立牡丹护水队等洗衣劝导队,采取熟人劝解、邻里互助的方式,劝离河边洗衣人员;在章水李家坑等地修建家门口洗漱台、河边洗衣台,并将洗涤污水纳入农村污水管网,用完善基础设施的办法,开创农村洗衣新方式。(海曙区治水办)

  象山县墙头镇积极打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

  近两年来,象山县墙头镇在总结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溪里方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由点及面、因地制宜原则,加快推广垃圾分类“溪里方模式”,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运作体系,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打造农村垃圾分类“升级版”。截至目前,先行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村已达10个,年底将实现镇域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基础。一是完善配套设施。按每户2个标准免费向村民配发特定户分类垃圾桶,每25户左右为一组合理布点垃圾分类投掷房和总容量100升的四色分类垃圾桶,科学规划选址建设厨余垃圾减量化处理站,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避免产生“二次污染”。截至目前,共配发特定垃圾桶6300余个,建成厨余垃圾处理站、垃圾中转站各1个,垃圾投掷房120余座,配置四色垃圾桶600余只。二是充实保洁队伍。实施镇区保洁及镇域垃圾清运服务外包模式,完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管理机制,各村按每50—100户配备一名保洁员,统一配发清扫工具和清运车辆,负责村内环卫设施的管理维护、村道清扫保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等事项,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截至目前,已招聘保洁员91人,发放清扫工具80余套、清运三轮车46辆。三是保障工作经费。根据各村人口户数,采用以奖代补方式,以每户60元标准发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补助资金。按每户每年不低于400元标准设立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由镇环卫所负责经费拨付和使用监督,统筹安排清运车、垃圾房等设施维护,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正常运转。去年,共发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奖补资金39万元,下拨垃圾分类运行经费120余万元。

  二、落实工作措施,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全民行动。一是明确分包责任。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镇村两级领导小组及相应工作机构,采取“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方式,层层落实分包责任制,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推行“全村为面、小组为网、农户为格”网格化管理措施,划分“党员责任田”,确保垃圾分类有责任人。二是注重宣传引导。编制垃圾分类倡议书和《垃圾去哪儿》指导手册,通过召开会议、举办晚会、编发微信短信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截至目前,已组织垃圾分类知识宣讲120余次,制作宣传短片1部,举办垃圾分类文艺晚会3场,发放倡议书和指导手册6000余份,编发微信短信32000余条次,张贴横幅32条、海报200余张。三是逐级推广实施。实施“一个体系、一套设施、一支队伍、一本读物、一堂课”“五个一”制度,组建讲师团和志愿者队伍,按照“先两委干部、再党员代表、最后全体村民”顺序,零距离传授垃圾分类方法。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自身优势,开展“小手拉大手”“我就是影响力”活动5次,动员青年、妇女群众争做垃圾分类宣传员、先锋员、督导员,持续开展分类指导纠错工作450余批次。

  三、强化监管督导,确保农村垃圾分类长效运行。一是健全管理体系。完善垃圾分类督导员工作规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将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纳入《村规民约》,约束村民生活习惯。建立“小小督察员”“主妇帮帮团”等不同志愿者群体,义务指导村民垃圾分类。开展“美丽庭院”“洁美家庭”等评比创建活动,形成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强监督考评。把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各村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建立“一月一督查一通报、一季一观摩一评比、半年一表彰一奖励”监督考核机制,通过明查与暗访、评先与评差、通报批评和平台曝光相结合方式,逐村逐组开展督导检查,发现问题,责令及时整改。三是完善奖惩机制。根据每年督查、评比情况组织综合评定,90分以上为优秀,60—89分为良好,60分以下为不达标。考评结果作为拨付垃圾分类工作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与包村干部考核、村干部奖励工资等挂钩,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对进展快、成效明显的村兑现奖补政策,对不达标的村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年终评先资格。(象山县治水办)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1-2016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