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浙东红村”小康路 ——来自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报告
稿源: 宁波日报   2017-09-25 08:54:00 报料热线:81850000

  “浙东红村”小康路

  ——来自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报告

特色小水果基地绿意盎然。(资料图片)

  加快推进老区建设,要突出重点,努力提高革命老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要把老区发展与实现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相衔接,和下山脱贫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老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着力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摘自2003年1月习近平在四明山革命老区考察时的讲话

  每天清晨5时多,四明山还未完全醒来,年近七旬的黄彭勋便开始忙碌起来。从11年前开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开始,一家人辛苦劳作,换来每年近70万元的收入。

  坐落于“浙东延安”余姚梁弄镇核心区,横坎头村素有“浙东红村”之称。老区百姓起早摸黑的艰辛,成为老区发愤图强、砥砺奋进的注脚——2016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4亿元,比2002年的2820万元增长了1226%;农民可支配收入25364元,比2002年的3012元增长742%。

  15年风雨兼程,横坎头村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的新路子。如今,该村已经从本世纪初的贫瘠之地,蝶变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于全国革命老区前列。不久前,浙江省拟向中央文明委推荐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公示,横坎头村名列其中。

  从3小时到30分钟,基础设施提升带来新机遇

  从横坎头村到余姚市区,27公里的距离不算远。但是15年前,翻越高地岭的盘山公路S213省道,是连通两地的唯一通道,来回一趟需要近6个小时。

  要致富,先修路。2003年下半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余梁公路。盘山公路变成了平原公路,两车道变成了四车道,横坎头村从此告别了翻山越岭的时代。

  “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特别是水源保护制约了梁弄相关产业发展,梁弄的地方税收有限,无法承受大批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梁弄镇党委书记何张辉说,宁波、余姚两级专门出台了扶持政策,通过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转移支付机制、中心镇奖励机制等途径,帮助梁弄建设了一批民生实事工程,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据统计,2003年至今,宁波、余姚两级财政用于梁弄发展的资金超过10亿元,梁弄成为上级财政重点倾斜乡镇。

  基础设施提升之后,致富路怎么走,山区百姓并没有把握。为此,宁波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作班子,进驻镇村搞基础调查,余姚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2003年,横坎头村在宁波市农科院的指导帮助下,建起全镇第一个樱桃种植基地。经过几年培育,樱桃亩产值在万元以上。“以前单纯种水稻,一年忙下来一亩地只有卖粮的几百元收入。”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说,尝到种樱桃的“甜头”后,村民纷纷效仿,目前种植规模已超过800亩。

  记者在一处种植基地看到,大部分水果住进了钢结构大棚。“一亩钢棚成本18000元,两级补贴加上东海舰队结对帮扶承担了三分之二。”张志灿说,从露天到竹棚,再到钢结构大棚,设施农业亩产翻了一番,实现了高产高效。

  眼下,不少基地正在安装喷滴灌设施,这将进一步摆脱“靠天吃饭”。更让村民感到高兴的是,再过几个月,四明山高速的起点杭甬高速夏巷互通将通车,梁弄距离高速道口的车程缩短至10分钟。甜美的果实,正静静等候着更多游客的光临。

  从负债45万到年收入百万元,特色产业开辟新蓝海

  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访横坎头村。正值年关,张志灿翻开村委会账本,上面写着“未付账款45万元”。“习书记来看望老同志,全村找不出一台照相机拍张照片,真是穷得叮当响。”从当时报社记者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村里的道路、房屋,一片破旧。

  现如今,张志灿还是村书记,但是手头能用来给村庄、村民办事的资金已今非昔比。每年百万元的集体收入,加上上级财政倾斜,大到美丽乡村建设几百万元的投资,小到春节给村里老人发个红包,这位“管家”都游刃有余。“靠帮扶的落后村,变成了辐射带动周边的中心村。”何张辉说,除水果种植采摘之外,横坎头村的旅游还带动了周边村庄农家乐、民宿发展以及土特产销售等。

  最近几天,张志灿正忙着和人大代表、专业团队一起,对村庄主要溪道梁弄大溪的整治提升规划方案进行论证。他说,村里委托上海交大团队设计,几年来在农房改造、道路提升、自来水改造、河道治理等方面持续投入,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村景区化。

  张志灿的设想,并非无本之木。坐拥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红色旅游资源,横坎头村发展红色旅游天赋异禀。近年来,余姚市、梁弄镇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对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旧址群与浙江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健峰培训城等形成良性循环,去年接待游客68.29万人次。

  十几年前落脚横坎头的樱桃,如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种植业。“既卖产品,又卖风景。”余姚横坎头村果乡园生态农场场主何达峰说,几年前他放下工厂投身农业时,选择的就是农旅结合的路线。目前,梁弄已建成总面积1.5万余亩、辐射面积4万亩的宁波市特色小水果产业基地。桑葚、猕猴桃、杨梅、蓝莓等在横坎头等村遍地开花。每到采摘季节,通往山间的道路车水马龙,一片繁忙。

  纷至沓来的游客,使该村受到了外来资本的青睐。村庄内滨河的一处老房子,正在改建为投资上千万元的“稻田里”民宿。“做出特色,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提升老区活力。”项目负责人说。

  从结对户到企业主,下山迎接“两富”新生活

  从老家百丈岙到集镇的5公里山路,余姚市荣华灯具厂总经理冯焕荣走了几十年,“又爱又恨。爱,因为这是养育自己的一方水土;恨,因为这是困住自己的牢笼。”

  20多年前,冯焕荣在山村务农,收入微薄。女儿上学时,是结对帮扶的对象。2004年,冯焕荣下定决心下山闯事业,辗转几年,最后做起当时镇里集中发展的灯具产业。后来,他办起第二家工厂,两家企业年产值加起来超过2000万元。“下山彻底改变了人生道路。”冯焕荣感慨地说。

  随着横坎头村柴山脚安置房工程建设的推进,更多人将像冯焕荣一样获得改变人生的机会。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可以安置下山移民64户。放眼梁弄镇,近年已经投资2亿元完成了农民安置房工程,安置下山移民等各类安置户400余户,多个村级安置房相继建成。

  2004年,住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内的黄志光也搬家了。接到旧址开发建设的通知后,黄志光带头在搬迁协议书上签字,并四处奔走做动员工作。“讲老区精神,没有实际行动怎么行?”说起这个,黄志光有些激动,他曾多年担任红色景区讲解员,为宣传红色文化费尽心思。

  傍晚时分,黄志光会到村子里散步、聊天,为年轻人讲述红色土地上的往事。有时候,他会在村桥头的超市门口坐下来。从十几年前矮小平房里的小卖部到现在敞亮的超市,村庄发展好了,这里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以前,从小卖部望出去,满眼都是稻田,现在通了柏油路,建起了公园,完全变了样。”店主黄满珍说,“城里有的,村里有;城里没有的,村里也有。”

  红色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表及里,不变的是对致富的追求。“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张志灿自豪地向记者说,梁弄镇是全国文明镇,横坎头村也将成为全国文明村。“15年前,习书记指示,‘全面奔小康,老区不落后’;现在,村庄公园墙上挂着的口号是‘全面奔小康,老区创示范’。”

  巍巍四明,曾给这里带来荣光。山川不语,见证着脚下发生的一切。(记者 金波 孙吉晶 黄程 余姚记者站 谢敏军)

原标题:“浙东红村”小康路 ——来自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报告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浙东红村”小康路 ——来自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报告

稿源: 宁波日报 2017-09-25 08:54:00

  “浙东红村”小康路

  ——来自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报告

特色小水果基地绿意盎然。(资料图片)

  加快推进老区建设,要突出重点,努力提高革命老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要把老区发展与实现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相衔接,和下山脱贫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老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着力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摘自2003年1月习近平在四明山革命老区考察时的讲话

  每天清晨5时多,四明山还未完全醒来,年近七旬的黄彭勋便开始忙碌起来。从11年前开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开始,一家人辛苦劳作,换来每年近70万元的收入。

  坐落于“浙东延安”余姚梁弄镇核心区,横坎头村素有“浙东红村”之称。老区百姓起早摸黑的艰辛,成为老区发愤图强、砥砺奋进的注脚——2016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4亿元,比2002年的2820万元增长了1226%;农民可支配收入25364元,比2002年的3012元增长742%。

  15年风雨兼程,横坎头村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的新路子。如今,该村已经从本世纪初的贫瘠之地,蝶变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于全国革命老区前列。不久前,浙江省拟向中央文明委推荐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公示,横坎头村名列其中。

  从3小时到30分钟,基础设施提升带来新机遇

  从横坎头村到余姚市区,27公里的距离不算远。但是15年前,翻越高地岭的盘山公路S213省道,是连通两地的唯一通道,来回一趟需要近6个小时。

  要致富,先修路。2003年下半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余梁公路。盘山公路变成了平原公路,两车道变成了四车道,横坎头村从此告别了翻山越岭的时代。

  “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特别是水源保护制约了梁弄相关产业发展,梁弄的地方税收有限,无法承受大批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梁弄镇党委书记何张辉说,宁波、余姚两级专门出台了扶持政策,通过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转移支付机制、中心镇奖励机制等途径,帮助梁弄建设了一批民生实事工程,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据统计,2003年至今,宁波、余姚两级财政用于梁弄发展的资金超过10亿元,梁弄成为上级财政重点倾斜乡镇。

  基础设施提升之后,致富路怎么走,山区百姓并没有把握。为此,宁波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作班子,进驻镇村搞基础调查,余姚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2003年,横坎头村在宁波市农科院的指导帮助下,建起全镇第一个樱桃种植基地。经过几年培育,樱桃亩产值在万元以上。“以前单纯种水稻,一年忙下来一亩地只有卖粮的几百元收入。”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说,尝到种樱桃的“甜头”后,村民纷纷效仿,目前种植规模已超过800亩。

  记者在一处种植基地看到,大部分水果住进了钢结构大棚。“一亩钢棚成本18000元,两级补贴加上东海舰队结对帮扶承担了三分之二。”张志灿说,从露天到竹棚,再到钢结构大棚,设施农业亩产翻了一番,实现了高产高效。

  眼下,不少基地正在安装喷滴灌设施,这将进一步摆脱“靠天吃饭”。更让村民感到高兴的是,再过几个月,四明山高速的起点杭甬高速夏巷互通将通车,梁弄距离高速道口的车程缩短至10分钟。甜美的果实,正静静等候着更多游客的光临。

  从负债45万到年收入百万元,特色产业开辟新蓝海

  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访横坎头村。正值年关,张志灿翻开村委会账本,上面写着“未付账款45万元”。“习书记来看望老同志,全村找不出一台照相机拍张照片,真是穷得叮当响。”从当时报社记者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村里的道路、房屋,一片破旧。

  现如今,张志灿还是村书记,但是手头能用来给村庄、村民办事的资金已今非昔比。每年百万元的集体收入,加上上级财政倾斜,大到美丽乡村建设几百万元的投资,小到春节给村里老人发个红包,这位“管家”都游刃有余。“靠帮扶的落后村,变成了辐射带动周边的中心村。”何张辉说,除水果种植采摘之外,横坎头村的旅游还带动了周边村庄农家乐、民宿发展以及土特产销售等。

  最近几天,张志灿正忙着和人大代表、专业团队一起,对村庄主要溪道梁弄大溪的整治提升规划方案进行论证。他说,村里委托上海交大团队设计,几年来在农房改造、道路提升、自来水改造、河道治理等方面持续投入,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村景区化。

  张志灿的设想,并非无本之木。坐拥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红色旅游资源,横坎头村发展红色旅游天赋异禀。近年来,余姚市、梁弄镇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对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旧址群与浙江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健峰培训城等形成良性循环,去年接待游客68.29万人次。

  十几年前落脚横坎头的樱桃,如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种植业。“既卖产品,又卖风景。”余姚横坎头村果乡园生态农场场主何达峰说,几年前他放下工厂投身农业时,选择的就是农旅结合的路线。目前,梁弄已建成总面积1.5万余亩、辐射面积4万亩的宁波市特色小水果产业基地。桑葚、猕猴桃、杨梅、蓝莓等在横坎头等村遍地开花。每到采摘季节,通往山间的道路车水马龙,一片繁忙。

  纷至沓来的游客,使该村受到了外来资本的青睐。村庄内滨河的一处老房子,正在改建为投资上千万元的“稻田里”民宿。“做出特色,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提升老区活力。”项目负责人说。

  从结对户到企业主,下山迎接“两富”新生活

  从老家百丈岙到集镇的5公里山路,余姚市荣华灯具厂总经理冯焕荣走了几十年,“又爱又恨。爱,因为这是养育自己的一方水土;恨,因为这是困住自己的牢笼。”

  20多年前,冯焕荣在山村务农,收入微薄。女儿上学时,是结对帮扶的对象。2004年,冯焕荣下定决心下山闯事业,辗转几年,最后做起当时镇里集中发展的灯具产业。后来,他办起第二家工厂,两家企业年产值加起来超过2000万元。“下山彻底改变了人生道路。”冯焕荣感慨地说。

  随着横坎头村柴山脚安置房工程建设的推进,更多人将像冯焕荣一样获得改变人生的机会。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可以安置下山移民64户。放眼梁弄镇,近年已经投资2亿元完成了农民安置房工程,安置下山移民等各类安置户400余户,多个村级安置房相继建成。

  2004年,住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内的黄志光也搬家了。接到旧址开发建设的通知后,黄志光带头在搬迁协议书上签字,并四处奔走做动员工作。“讲老区精神,没有实际行动怎么行?”说起这个,黄志光有些激动,他曾多年担任红色景区讲解员,为宣传红色文化费尽心思。

  傍晚时分,黄志光会到村子里散步、聊天,为年轻人讲述红色土地上的往事。有时候,他会在村桥头的超市门口坐下来。从十几年前矮小平房里的小卖部到现在敞亮的超市,村庄发展好了,这里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以前,从小卖部望出去,满眼都是稻田,现在通了柏油路,建起了公园,完全变了样。”店主黄满珍说,“城里有的,村里有;城里没有的,村里也有。”

  红色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表及里,不变的是对致富的追求。“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张志灿自豪地向记者说,梁弄镇是全国文明镇,横坎头村也将成为全国文明村。“15年前,习书记指示,‘全面奔小康,老区不落后’;现在,村庄公园墙上挂着的口号是‘全面奔小康,老区创示范’。”

  巍巍四明,曾给这里带来荣光。山川不语,见证着脚下发生的一切。(记者 金波 孙吉晶 黄程 余姚记者站 谢敏军)

原标题:“浙东红村”小康路 ——来自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报告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