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记者黄程杭州湾报道组赵春阳通讯员彭媛)“积累在河底30年的淤泥没有了,我们这里变成‘绿水青山’好地方了!”说起门前焕然一新的池塘,庵东镇91岁的余丁来大爷乐开了花。而这一改变归功于小微水体整治工作的实施。
在庵东镇马潭路村,住着1306户人家,几乎人人家门前都有一片池塘。临水而居本是件惬意的事,但这里的人却为此烦恼了近30年。“天热的时候,水面上全是虫,水血红,又臭,真是不想住在这里了。”村民余大爷的家就紧挨着一个池塘,由于近30年没清过池底淤泥,加上原来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有人将生活用水直接排进了池塘里,还有当时常见的塑料薄膜袋等垃圾被随地丢弃后吹进池塘里。渐渐地,水开始变浑发臭,让人难以忍受,特别到了夏季,余大爷家根本没法开窗。
“我年轻的时候,这里水还没变臭,我经常下河游泳,老太婆洗衣服、淘米也用这个池子里的水。”余大爷告诉笔者,他一辈子没离开过村子,可以说见证了池塘由清到浊,再由浊到清的全过程。
听村民们说,今年4月,村里来了人,把河道的水都抽干了,清理了淤泥,再把干净的水填回去。“晚饭吃好,河边乘乘风凉,多好。”一位阿婆说。
清淤换水这件事,现在从村民们口中说出来好像很轻松,但庵东镇在村里治理小微水体初期可没有这么顺利。不说村里小微水体分布数量多,改造时间紧等客观因素,一些村民在主观意识上就是抵触的。
“老百姓是这样的,我们做出成绩了,他们才认可。一开始我们说要治水,要截污,不让他们往池里倒脏水,不让他们在池塘边上堆垃圾,就是在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就有人不支持我们的工作。”庵东镇五水共治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除此之外,池塘边本就有些邻里间遗留下的矛盾纠纷要去调解,还有早前村民自发切坎清淤时曾有过石坎倒塌的情况,他们很担心工作组会弄坏他们的池塘。“大概5、6年前,也有村民主动提出过想清理池塘,但有人不同意,也就作罢了。”最终,工作组通过多次沟通,反复做思想工作,这项池塘清淤工作才真正得以实施。
“原来淤泥已经没过我的腰了,现在好了,你们看看多清爽,米又好淘了。”说起现在的这片水,老爷子脸上满是笑容。
经查摸,庵东镇共登记小微水体117个,其中劣Ⅴ类小微水体30个。工作组通过对污染原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制定、完善30个劣Ⅴ类小微水体“一点一策”方案,同步开展镇、村河道“一河一策”的制定和实施,截至7月底,已完成18个劣Ⅴ类小微水体的整治,完成率60%。下一步,工作组将继续对镇里未完成消劣的小微水体进行督查督办,力争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全部剿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