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和龚武军巡河(何峰 摄)
龚武军是鄞州区咸祥镇龚犊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大朝庵河、咸祥河兜水缺段、后塘畈河等8条河道的基层河长。4月28日,记者跟随龚武军体验了“河保姆”的工作。
“我管的8条河,最长的1.3公里,最短的才100米。别看河小,但治理起来不容易。”龚武军巡河途中介绍,这些河都是乡亲们家门口的河,跟每个人息息相关,治水容不得半点马虎。
龚武军掏出他的治水笔记本,向记者介绍。咸祥河是鄞州区6条区级劣Ⅴ类河道之一,今年12月底前要完成治理。这些小河都是咸祥河的“毛细血管”,能不能管好这些河,直接影响到咸祥河的水质。
记者跟随龚武军来到大朝庵河边,他指着紧挨河道的一片瓦砾说:“这里最严重的时候,河面密密麻麻的水葫芦,离河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腥臭味。河岸边还有一个养猪场,年出栏300多头猪,一年净利润十几万元。说实话,拆除养猪场我也很心痛,毕竟影响了乡亲们的生计。但治水先治岸,拆除沿河的养殖场是治河的前提。”
在龚犊村,曾经有好几家养殖场。龚武军三番五次找养殖户促膝长谈,有的养殖户有抵触情绪,甚至翻脸说了难听的话语,为此他多次吃了闭门羹。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次次做工作,一家养鸡场完成了拆迁,紧接着其他几个养殖场场主也签订了拆迁协议。
“控制了面源污染,河道水质慢慢提升。但由于拆迁,也在两岸留下了一个个伤疤。”记者和龚武军沿着河道走了一圈,深一脚浅一脚的河岸,十分不好走,龚武军的眉头越拧越紧。养殖场拆迁后,龚武军向镇里建议,将河岸打造成休闲小长廊。在镇政府和水利部门的支持下,目前已完成驳坎工作,即将进入泥土回填和绿化工程阶段。
下午2时半,太阳火辣辣地当头照着,记者额头冒出了汗,龚武军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天越来越热了,必须加快进度,再过些时候,就进入夏天了,岸边的绿化工程就不好做了。”
巡完河,龚武军带着记者检查大朝庵河的水泵房。正在这时候,他的手机响了,镇农办主任找他商量咸祥河兜水缺段的治理工作。“索性去现场吧。”龚武军在电话里说。
在兜水缺段河岸,龚武军、记者和镇政府工作人员围坐一团,商量怎么给兜水缺段量身定制治理方案。经过近半个小时的讨论,大家决定以清淤疏浚为突破口整治兜水缺段。“挖出来的淤泥堆放在哪儿是个大难题,看来‘五一’小长假,我没法出去了。在村里找到淤泥堆放的地方,心里才踏实。”龚武军说。
发挥“河长”作用让剿劣落实到每个“神经末梢”
“有污染,找河长”,这是河长的责任和担当,也是百姓的期待和信任。河长是河道爱水、护水、治水的生力军。自全市剿灭劣Ⅴ类水誓师大会召开以来,我市各级河长积极投身剿劣工作,汗流浃背成了他们的工作常态。 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五水共治”的重要战略部署,“河长制”是重要抓手之一。我市2014年开始推行“河长制”,至今年3月,“河长制”管理模式已覆盖我市7515条河道、4606个小微水体,河长参与治水已落实到每一条大江小渠。 在宁波,各级“河长”均有明确分工。市级“河长”负责指导实施所联系的乡镇(街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区县(市)、乡镇(街道)级河长具体承担包干河道治理工作的指导、制订“一河一策”治理方案,推进河道整治和保洁、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水环境治理工作。 实施“河长制”后,我市给每条河竖了河长公示牌,明确“河长”姓名、职务、治理目标和投诉电话等内容,方便群众监督投诉。广大河长也“用脚步丈量河道”,摸清“家底”,及时发现、反映、解决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相比2014年以前,全市河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面漂浮减少了,排污口变少了,水质变得干净了,岸边散步的人多了,群众对河道及两侧发生的变化经常啧啧称赞。去年12月,浙江“河长制”工作得到中央高度肯定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眼下要继续发挥“奋战200天·剿灭劣Ⅴ类水”的精神士气,尤其要发挥基层河长的作用,加大巡查力度,让广大“河长”坚持督在关键处、导在点子上,以督导促整改,确保剿劣行动落实到每一个“神经末梢”。
记者 王博 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