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网络媒体走转改】香菇青菜味梁弄大糕,您要不要来一块?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01-13 10:05: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网络媒体走转改

  猴年渐至尾声,新春已临近。甬派今起在“深化走转改”栏目中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我们的记者走进基层,深入一线,记录普通人的欢乐忧愁,触摸时代的变迁脉动。

  首篇推出《香菇青菜味梁弄大糕,您要不要来一块?》,记者走进余姚梁弄镇,看这一当地传统小吃如何走出大山,当地人又是如何靠它发家致富?

  今天(1月12日)下午,我迎着细雨来到余姚梁弄镇四明路,这条路在当地很有名气,它不仅是通往四明山的捷径,还是远近闻名的“大糕一条街”——短短2年时间,这里开起了数十家梁弄大糕店。

  在这条街上,有两家店颇为知名,一家是87年出生的陈立均、黄翀夫妇开的,他俩通过网络卖大糕卖出了2000多个粉丝,淘宝网梁弄大糕销量第一;还有一家是梅柏桥开的阿桥大糕店,他是大糕第4代传人,早把大糕卖到了国外。

(陈立均、黄翀夫妇店里制作的梁弄大糕)

  陈立均、黄翀夫妇是土生土长的梁弄人,两人是高中同学,老公大学学的是生物技术,老婆学的是旅游管理,毕业后,他俩先是在宁波从事教育培训,2013年底成立了食品公司,卖起了梁弄大糕。

  “一直有创业的想法。”黄翀说,她的爸爸20年前就出门在外做大糕,浸米、磨粉、煮馅……一盒大糕出炉,往往要准备2天时间。

  从前,大糕是梁弄的一种特色美食,通常是婚嫁时用,男方挑着大糕到女方家,分给各位亲友,“我结婚时,老公就送来上百盒。”

  促使黄翀最终决定开店卖大糕,还是因为新闻上的一句话,“报上说,希望年轻人能把这个古老的技艺传下去,当时看了触动很大。”

(辞职卖大糕的陈立均、黄翀夫妇)

  夫妻俩辞职租房开店。传统的梁弄大糕口味单一,他俩揣磨客人喜好,先后研发出近10种口味,包括黑米、松花、抹茶、高梁、芝麻等,甚至还有青菜香菇。原味大糕1.5元一个,其它口味能卖到4个9元钱。

  这几年,四明山旅游越来越火,店门口的四明路是游客必经之地,第一年开店,夫妻俩的生意就很不错,由于是手工制作,有时供不应求,顾客得等上一两个小时。

  “销量集中在节假日,去年我们平均一天能卖80盒左右,其中网络销售占3成。”黄翀拿出了一叠写好的快递单,有20张左右,这是客人提前预定,今天就要发往各地,包括广东、四川、江苏、安徽、上海等。

(店里微信有2400多位大糕粉丝)

  通过网络来找黄翀买大糕的人越来越多,她的淘宝店,梁弄大糕销量卖到了全网第一;打开她的微信,里面加了2400多人,都是慕名而来的顾客,天南地北,最远的到了新疆。

  “上海人、广东人挺喜欢吃,现在有个新情况,北方人也愿意买一些去品尝。”黄翀告诉我,梁弄大糕最好吃并不是出炉的那一刻,而是等上十几分钟,有点温的时候最好,比较有弹性。

  在黄翀看来,梁弄大糕要想走出大山,作为经营者得不断动脑筋,“除了传承,也要创新。”

  如今,夫妻俩的生意正越做越大,在宁波市区新开了一家店,主营梁弄大糕,农副特产、养生食材,大糕走出了小镇,城里人在家门口就能吃到正宗的梁弄大糕。

  相比陈立均、黄翀夫妇把梁弄大糕在网上卖得风生水起,前辈梅柏桥光为上门的回头客就已经忙得团团转,“我的店平均一天能卖200盒左右,不是不想上网卖,实在是来不及。”

  梅柏桥今年50岁,年轻时当过8年铁匠,后来颈椎不太好,从岳父那里接过做大糕的手艺,如今从业有20年。算起来,他已是家中大糕的第4代传人。

  “我从没想到,梁弄大糕有一天能卖得那么远。”梅柏桥做的大糕早已走出国门,被客人带到国外送人品尝。

(梅柏桥的“阿桥大糕”店)

  梁弄大糕表面通常会印上一些字,我注意到,别家店常用的“吉祥如意”“春夏秋冬”等不同,梅柏桥印得是“阿桥大糕”,他跟我解释,这是他的“防伪标志”,因为名气大,为了防止有人冒牌忽悠。

  在店内醒目位置,我还看到了一幅书法,是一位姓冯的客人送给梅柏桥的,上书:“梁弄出大糕人人都知晓柏桥手艺精愿君多品尝”。

  从梅柏桥口中我了解到,冯老先生是余姚人,年少离家去了上海,一次在报上看到梅柏桥的新闻,打来电话想在端午节吃上梁弄大糕。

  “他想吃大糕,其实是想念故乡了。”因为大忙,梅柏桥没能在端午节为老先生送上大糕,只隔了一天,他便提着12盒大糕坐车去了上海,亲自送到了老先生家里,没有收取一分钱,“他对我这么信任,我亲自送上门真不算什么。老先生快80岁了,家中挂满了字画,这是他当时亲自为我题的字。”

(客人送给梅柏桥的小诗)

  相比很多手艺人找不到传人的窘境,梅柏桥已经顺利解决了接班人问题。他的儿子今年25岁,学的是机械设计,令他欣慰的是,前年,儿子已经接下这门手艺。

  “是我说服了他。”梅柏桥说,儿子6岁就帮着他做大糕,12岁就已经掌握了技术,毕业后,儿子想出门闯荡,有家公司开出每月五六千元的工资,他则建议儿子留下来跟他一起做大糕。

(梅柏桥父子)

  当时,为了说服儿子,他讲了自己年轻时的一个故事。“20年前,就有老板开出一年10万元的工资请我去管理工厂,我没去,那时候这可是一笔大钱。”在梅柏桥眼里,自己当小老板自在,又能照顾家庭,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有人能将祖宗留下的这门手艺给传下去。

(传统的梁弄大糕表面都是红色,表示喜庆)

  去年上半年,梅柏桥在镇上转了一圈,想看看究竟有多少家梁弄大糕店,答案是,短短2年已经发展到超过100家。

  我问他,一个镇就那么大,大糕店越开越多,会不会担心竞争?

  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好事情,说明梁弄大糕有了品牌效应,也是真正考验技术的时候了。”

  他的儿子小梅则告诉我,只要敢变,梁弄大糕就会有发展,比如外形、口味,“我家共有6种口味,但都是甜的,我在想,能不能来个咸的、辣的?”他说,“记得有一天,我们全家在吃蓝莓,吃着吃着就在想,能不能来个蓝莓味梁弄大糕?我爸后来试了好多好多次,嘿,还真研发出来了!”

(甬派君现场采访)

  记者 沈之蓥 视频记者 陈结生

编辑: 崔燕

【网络媒体走转改】香菇青菜味梁弄大糕,您要不要来一块?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01-13 10:05:00

  猴年渐至尾声,新春已临近。甬派今起在“深化走转改”栏目中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我们的记者走进基层,深入一线,记录普通人的欢乐忧愁,触摸时代的变迁脉动。

  首篇推出《香菇青菜味梁弄大糕,您要不要来一块?》,记者走进余姚梁弄镇,看这一当地传统小吃如何走出大山,当地人又是如何靠它发家致富?

  今天(1月12日)下午,我迎着细雨来到余姚梁弄镇四明路,这条路在当地很有名气,它不仅是通往四明山的捷径,还是远近闻名的“大糕一条街”——短短2年时间,这里开起了数十家梁弄大糕店。

  在这条街上,有两家店颇为知名,一家是87年出生的陈立均、黄翀夫妇开的,他俩通过网络卖大糕卖出了2000多个粉丝,淘宝网梁弄大糕销量第一;还有一家是梅柏桥开的阿桥大糕店,他是大糕第4代传人,早把大糕卖到了国外。

(陈立均、黄翀夫妇店里制作的梁弄大糕)

  陈立均、黄翀夫妇是土生土长的梁弄人,两人是高中同学,老公大学学的是生物技术,老婆学的是旅游管理,毕业后,他俩先是在宁波从事教育培训,2013年底成立了食品公司,卖起了梁弄大糕。

  “一直有创业的想法。”黄翀说,她的爸爸20年前就出门在外做大糕,浸米、磨粉、煮馅……一盒大糕出炉,往往要准备2天时间。

  从前,大糕是梁弄的一种特色美食,通常是婚嫁时用,男方挑着大糕到女方家,分给各位亲友,“我结婚时,老公就送来上百盒。”

  促使黄翀最终决定开店卖大糕,还是因为新闻上的一句话,“报上说,希望年轻人能把这个古老的技艺传下去,当时看了触动很大。”

(辞职卖大糕的陈立均、黄翀夫妇)

  夫妻俩辞职租房开店。传统的梁弄大糕口味单一,他俩揣磨客人喜好,先后研发出近10种口味,包括黑米、松花、抹茶、高梁、芝麻等,甚至还有青菜香菇。原味大糕1.5元一个,其它口味能卖到4个9元钱。

  这几年,四明山旅游越来越火,店门口的四明路是游客必经之地,第一年开店,夫妻俩的生意就很不错,由于是手工制作,有时供不应求,顾客得等上一两个小时。

  “销量集中在节假日,去年我们平均一天能卖80盒左右,其中网络销售占3成。”黄翀拿出了一叠写好的快递单,有20张左右,这是客人提前预定,今天就要发往各地,包括广东、四川、江苏、安徽、上海等。

(店里微信有2400多位大糕粉丝)

  通过网络来找黄翀买大糕的人越来越多,她的淘宝店,梁弄大糕销量卖到了全网第一;打开她的微信,里面加了2400多人,都是慕名而来的顾客,天南地北,最远的到了新疆。

  “上海人、广东人挺喜欢吃,现在有个新情况,北方人也愿意买一些去品尝。”黄翀告诉我,梁弄大糕最好吃并不是出炉的那一刻,而是等上十几分钟,有点温的时候最好,比较有弹性。

  在黄翀看来,梁弄大糕要想走出大山,作为经营者得不断动脑筋,“除了传承,也要创新。”

  如今,夫妻俩的生意正越做越大,在宁波市区新开了一家店,主营梁弄大糕,农副特产、养生食材,大糕走出了小镇,城里人在家门口就能吃到正宗的梁弄大糕。

  相比陈立均、黄翀夫妇把梁弄大糕在网上卖得风生水起,前辈梅柏桥光为上门的回头客就已经忙得团团转,“我的店平均一天能卖200盒左右,不是不想上网卖,实在是来不及。”

  梅柏桥今年50岁,年轻时当过8年铁匠,后来颈椎不太好,从岳父那里接过做大糕的手艺,如今从业有20年。算起来,他已是家中大糕的第4代传人。

  “我从没想到,梁弄大糕有一天能卖得那么远。”梅柏桥做的大糕早已走出国门,被客人带到国外送人品尝。

(梅柏桥的“阿桥大糕”店)

  梁弄大糕表面通常会印上一些字,我注意到,别家店常用的“吉祥如意”“春夏秋冬”等不同,梅柏桥印得是“阿桥大糕”,他跟我解释,这是他的“防伪标志”,因为名气大,为了防止有人冒牌忽悠。

  在店内醒目位置,我还看到了一幅书法,是一位姓冯的客人送给梅柏桥的,上书:“梁弄出大糕人人都知晓柏桥手艺精愿君多品尝”。

  从梅柏桥口中我了解到,冯老先生是余姚人,年少离家去了上海,一次在报上看到梅柏桥的新闻,打来电话想在端午节吃上梁弄大糕。

  “他想吃大糕,其实是想念故乡了。”因为大忙,梅柏桥没能在端午节为老先生送上大糕,只隔了一天,他便提着12盒大糕坐车去了上海,亲自送到了老先生家里,没有收取一分钱,“他对我这么信任,我亲自送上门真不算什么。老先生快80岁了,家中挂满了字画,这是他当时亲自为我题的字。”

(客人送给梅柏桥的小诗)

  相比很多手艺人找不到传人的窘境,梅柏桥已经顺利解决了接班人问题。他的儿子今年25岁,学的是机械设计,令他欣慰的是,前年,儿子已经接下这门手艺。

  “是我说服了他。”梅柏桥说,儿子6岁就帮着他做大糕,12岁就已经掌握了技术,毕业后,儿子想出门闯荡,有家公司开出每月五六千元的工资,他则建议儿子留下来跟他一起做大糕。

(梅柏桥父子)

  当时,为了说服儿子,他讲了自己年轻时的一个故事。“20年前,就有老板开出一年10万元的工资请我去管理工厂,我没去,那时候这可是一笔大钱。”在梅柏桥眼里,自己当小老板自在,又能照顾家庭,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有人能将祖宗留下的这门手艺给传下去。

(传统的梁弄大糕表面都是红色,表示喜庆)

  去年上半年,梅柏桥在镇上转了一圈,想看看究竟有多少家梁弄大糕店,答案是,短短2年已经发展到超过100家。

  我问他,一个镇就那么大,大糕店越开越多,会不会担心竞争?

  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好事情,说明梁弄大糕有了品牌效应,也是真正考验技术的时候了。”

  他的儿子小梅则告诉我,只要敢变,梁弄大糕就会有发展,比如外形、口味,“我家共有6种口味,但都是甜的,我在想,能不能来个咸的、辣的?”他说,“记得有一天,我们全家在吃蓝莓,吃着吃着就在想,能不能来个蓝莓味梁弄大糕?我爸后来试了好多好多次,嘿,还真研发出来了!”

(甬派君现场采访)

  记者 沈之蓥 视频记者 陈结生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