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新常态下新闻报道的“走转改”思考
稿源:   2015-02-23 16:38: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深化走转改

  刘彤

  去年底,我省启动“行进四川·精彩故事”的“走转改”大型主题活动。“走转改”活动在我省新闻媒体开展三年多来,新闻宣传工作呈现出清新务实之风,社会各界广泛赞誉。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时隔四个月后我省自上而下掀起的这场“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又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广大新闻工作者又该如何面对媒体融合趋势下新闻报道的新常态?认识和解读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受众定位与叙事创新

  融媒体时代下的受众正在被重新塑造,受益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强大功能,媒介终端的多功能使用已经成为30岁以下年轻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微博、微信和APP成为他们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图片、音频和视频成为他们乐于接受信息的形式;点赞、转发和评论成为他们传播信息的方式。要真正实现新闻信息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准确传递、精准落地和完全送达,首先必须思考融媒体时代下的受众习惯。

  央视和千龙网去年针对“习近平时间都去哪儿了”的一组报道,就真正研究了当今的受众群体,引起巨大的反响,堪称近年来媒体对于领导人形象宣传的典范。中央电视台做“总书记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报道,并及时形成了“您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系列报道,引发社会热议。在公众正沉醉在央视春晚王铮亮《时间都去哪儿了》歌曲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和美好回忆的恰当时机,央视做出这样的报道无疑会得到很好的舆论回报。随后央视又报道了王铮亮的微博回应,对于习主席引用自己的歌名接受采访自觉无上光荣,他感谢习主席对歌曲的关注,直言想送习大大一张专辑,并向网友征集意见如何才能送达。此问一出,更是激发网友的回复热情,于是自媒体世界里又掀起第二轮对于总书记“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思考和“如何送专辑”的献计献策热潮。与此同时,千龙网立刻组织网站编辑团队自主策划、自主创意,完成了“习主席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漫画,再次引起公众的正面热议。

  其次,转变语言风格进行叙事创新是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必然发展方向,讲一个好的故事和讲好一个故事,这在业界已成为普遍共识。2013年12月1日,为报道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登月过程,官方采用了“月球车玉兔”的微博形式。令网友惊奇的是这条微博很会“卖萌”,在语言风格上一改过去的官方腔调走起亲民路线。例如,这里的太阳已经落下,温度下降得真快。今天说了很多,但总觉得还不够。告诉大家个秘密,其实我不觉得特别难过。我只是在自己的探险故事里,和所有的男主角一样,也遇到了一点问题。

  2014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频道的“两会前瞻”板块里,评论员杨禹为大家虚拟出老王和老李这样两个人物,并用动画加以展示。在谈到房产税该不该收、怎么收的问题时,有了两套房的老王认为房产税会增加普通家庭的负担,而要买房的老李认为征收房产税能使房价有所下降。有了这两个虚拟人物,评论员也就能够从微观切入,进而扩展到宏观政策,原本枯燥难懂的政策,也就变得具体生动。

  平台构建与协同效应

  传统媒体时代,一个媒体机构主要是以单一介质的面貌出现,电视以声画传播为主,报纸以文字传播为主,电台以声音传播为主。美国有传播学者从经济角度进行测算发现:同一个新闻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由此可见,构建一个不同媒体实现互动和整合的协同效应平台,变得十分必要。

  融媒体时代彻底打破了先前的介质割裂,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一家传统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多介质运作,都可以生产视频、音频、文字、图画等多样的新闻产品。融媒体时代强调“弱采强编”,即建立强大的后台支持系统,加强编辑在整体报道中的核心地位与统领作用。记者负责提供经核实的“初级新闻产品”,由强大的编辑团队负责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2013年8月,《杭州日报》全媒体新闻中心成立,构建起“1+3”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体系,即“1”支紧密合作的全媒体采编队伍,一套融合“3”种媒体发布渠道(报纸、网络、手机客户端)的运作体系,实现内容24小时全方位即时发布。在全媒体中心,团队作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无论是重大突发新闻,还是谋求新闻创新,都强调全媒体作战的工作模式。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从策划、布置任务、采写、编辑、发稿诸环节统一在一个技术平台上,根据新闻事件的属性特点、发生过程来布置采写方式、调动采编资源,抢第一落点,并充分利用法人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和网站、手机报、楼宇屏等实时追踪,汇成新闻流,至次日凌晨见报时,事态进展基本尘埃落定,再配上综述和评论。如此,可将各媒体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走转改”才能凸显时代特质,才能在新常态的融媒体时代传播好正能量声音、讲好精彩故事。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编导与戏文系副主任)

编辑: 崔燕

新常态下新闻报道的“走转改”思考

稿源: 2015-02-23 16:38:00

  刘彤

  去年底,我省启动“行进四川·精彩故事”的“走转改”大型主题活动。“走转改”活动在我省新闻媒体开展三年多来,新闻宣传工作呈现出清新务实之风,社会各界广泛赞誉。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时隔四个月后我省自上而下掀起的这场“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又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广大新闻工作者又该如何面对媒体融合趋势下新闻报道的新常态?认识和解读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受众定位与叙事创新

  融媒体时代下的受众正在被重新塑造,受益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强大功能,媒介终端的多功能使用已经成为30岁以下年轻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微博、微信和APP成为他们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图片、音频和视频成为他们乐于接受信息的形式;点赞、转发和评论成为他们传播信息的方式。要真正实现新闻信息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准确传递、精准落地和完全送达,首先必须思考融媒体时代下的受众习惯。

  央视和千龙网去年针对“习近平时间都去哪儿了”的一组报道,就真正研究了当今的受众群体,引起巨大的反响,堪称近年来媒体对于领导人形象宣传的典范。中央电视台做“总书记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报道,并及时形成了“您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系列报道,引发社会热议。在公众正沉醉在央视春晚王铮亮《时间都去哪儿了》歌曲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和美好回忆的恰当时机,央视做出这样的报道无疑会得到很好的舆论回报。随后央视又报道了王铮亮的微博回应,对于习主席引用自己的歌名接受采访自觉无上光荣,他感谢习主席对歌曲的关注,直言想送习大大一张专辑,并向网友征集意见如何才能送达。此问一出,更是激发网友的回复热情,于是自媒体世界里又掀起第二轮对于总书记“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思考和“如何送专辑”的献计献策热潮。与此同时,千龙网立刻组织网站编辑团队自主策划、自主创意,完成了“习主席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漫画,再次引起公众的正面热议。

  其次,转变语言风格进行叙事创新是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必然发展方向,讲一个好的故事和讲好一个故事,这在业界已成为普遍共识。2013年12月1日,为报道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登月过程,官方采用了“月球车玉兔”的微博形式。令网友惊奇的是这条微博很会“卖萌”,在语言风格上一改过去的官方腔调走起亲民路线。例如,这里的太阳已经落下,温度下降得真快。今天说了很多,但总觉得还不够。告诉大家个秘密,其实我不觉得特别难过。我只是在自己的探险故事里,和所有的男主角一样,也遇到了一点问题。

  2014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频道的“两会前瞻”板块里,评论员杨禹为大家虚拟出老王和老李这样两个人物,并用动画加以展示。在谈到房产税该不该收、怎么收的问题时,有了两套房的老王认为房产税会增加普通家庭的负担,而要买房的老李认为征收房产税能使房价有所下降。有了这两个虚拟人物,评论员也就能够从微观切入,进而扩展到宏观政策,原本枯燥难懂的政策,也就变得具体生动。

  平台构建与协同效应

  传统媒体时代,一个媒体机构主要是以单一介质的面貌出现,电视以声画传播为主,报纸以文字传播为主,电台以声音传播为主。美国有传播学者从经济角度进行测算发现:同一个新闻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由此可见,构建一个不同媒体实现互动和整合的协同效应平台,变得十分必要。

  融媒体时代彻底打破了先前的介质割裂,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一家传统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多介质运作,都可以生产视频、音频、文字、图画等多样的新闻产品。融媒体时代强调“弱采强编”,即建立强大的后台支持系统,加强编辑在整体报道中的核心地位与统领作用。记者负责提供经核实的“初级新闻产品”,由强大的编辑团队负责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2013年8月,《杭州日报》全媒体新闻中心成立,构建起“1+3”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体系,即“1”支紧密合作的全媒体采编队伍,一套融合“3”种媒体发布渠道(报纸、网络、手机客户端)的运作体系,实现内容24小时全方位即时发布。在全媒体中心,团队作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无论是重大突发新闻,还是谋求新闻创新,都强调全媒体作战的工作模式。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从策划、布置任务、采写、编辑、发稿诸环节统一在一个技术平台上,根据新闻事件的属性特点、发生过程来布置采写方式、调动采编资源,抢第一落点,并充分利用法人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和网站、手机报、楼宇屏等实时追踪,汇成新闻流,至次日凌晨见报时,事态进展基本尘埃落定,再配上综述和评论。如此,可将各媒体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走转改”才能凸显时代特质,才能在新常态的融媒体时代传播好正能量声音、讲好精彩故事。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编导与戏文系副主任)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