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习近平的人民观
稿源: 学习中国   2016-12-28 16:51:00报料热线:81850000

“人民位置观”。“即民以见天”、 “民事不可缓也”。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最重位置、最佳位置,且是任何人和物都不能取代的位置。2015年11月25日,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他作出重要指示:“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民为国基,谷为民命。”2013年12月,他在庆丰包子铺询问店铺经理:“食品原料是从哪里进来的?安全有没有保障?”经理用手机向习近平展示了一组庆丰包子在顺义原料加工厂的照片,称店里的原料从农田到餐桌,都是有安全保障的。看到照片后,他说道:“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群众要吃得放心,这是我最关心的。”

“人民立场观”。习近平以人民立场为立场,始终站在人民中间,与人民亲如一家。他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他要求全党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务必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他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他指出:“群众路线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必须做到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深植根于思想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他认为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作风问题,其共同点都是脱离人民群众。他说:“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利益观”。“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习近平认为人心问题,首先是民众在民生体验中是否得到实惠、有否得到尊重的问题。“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他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说:“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民生得到高度重视和厚重阐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工作的显著标志。从“权为民所赋”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民生问题,不再是一个油盐酱醋菜的琐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授权和政治履责的严肃问题。习近平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他强调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他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人民主体观”。“民者,国之根也。”人民在社会中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更是国家的主人。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他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穿了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编辑: 沈媛仪

习近平的人民观

稿源: 学习中国 2016-12-28 16:51:00

“人民位置观”。“即民以见天”、 “民事不可缓也”。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最重位置、最佳位置,且是任何人和物都不能取代的位置。2015年11月25日,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他作出重要指示:“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民为国基,谷为民命。”2013年12月,他在庆丰包子铺询问店铺经理:“食品原料是从哪里进来的?安全有没有保障?”经理用手机向习近平展示了一组庆丰包子在顺义原料加工厂的照片,称店里的原料从农田到餐桌,都是有安全保障的。看到照片后,他说道:“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群众要吃得放心,这是我最关心的。”

“人民立场观”。习近平以人民立场为立场,始终站在人民中间,与人民亲如一家。他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他要求全党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务必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他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他指出:“群众路线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必须做到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深植根于思想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他认为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作风问题,其共同点都是脱离人民群众。他说:“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利益观”。“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习近平认为人心问题,首先是民众在民生体验中是否得到实惠、有否得到尊重的问题。“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他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说:“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民生得到高度重视和厚重阐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工作的显著标志。从“权为民所赋”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民生问题,不再是一个油盐酱醋菜的琐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授权和政治履责的严肃问题。习近平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他强调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他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人民主体观”。“民者,国之根也。”人民在社会中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更是国家的主人。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他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穿了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编辑: 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