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带着骄傲味顶嘴团长,这是士兵的特权
稿源: 解放军报   2016-11-25 14:43:02报料热线:81850000

  1 “你看我这名,该是当兵的命。”

  李士兵,生下来从“士”字辈,小学文化的父母觉得“士兵”硬朗爽口就定下这名,但从没想过要把孩子培养成战士。

  李士兵上到高二,家里入不敷出,生活困顿。成绩不足以考上好大学,李士兵决定退学当兵。士兵津贴能补助弟妹学费,家里还能少一个人的学费和口粮。简单加减法,好处明摆着。家境窘迫让他习惯活得像个算盘一样——命运要反复计算才能节约成本。他直接报了名,进行了自己命运的第一次“变”。

  对于穿上军装的李士兵,考学最初并不在他的目标范围内,名额有限,自己在部队又没有任何关系。一天,新来的政委在党课上,突然挑破一个秘而不宣的“规矩”。他说:“各种关系、招呼,肯定有我顶不住的。但前三名,我保证公平。真有本事的,往前三冲!”那是军队大规模反腐之前两年。

  “平常心吧。”老士官们意味深长,大家心领神会。李士兵却选择信一把,而且要认认真真地信,不是半信半疑地信。这两年经历了肌肉屡屡半夜疼醒咬牙干挨,海训因晕船差点交待在海底,过春节跟妈抱着电话哭过零点,他的心理强度一次次到达极限然后崩溃重建完又崩溃……遭完这些罪,他反而爱上了部队,就爱这种疼狠了又活活挺过去的痛快和得意。

  最终,他考了第四。没想到政委“食言”了。因为团党委铁了心,全部成绩都秉持公平排名。据说政委的正义感染了参会的每一个人,那次党委会的气氛只能用“感动”两个字形容。团党委下决心时,声音里有如打响一场战役的庄严。

  李士兵知道这感觉很实在。习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已经不敢去相信的心。当一个人心中有了一个信念,并为之奋斗了,那个时刻,他的眉宇眼角透出来的光肯定不一样。

  只是风气些微的变化,足以改变他这个小小士兵的命运。最关键的是,他的人生思路从此改变了。“做一个算盘把自己的未来算计好了太没意思,要做就做一个能给周围留下意义的人”,就像部队给他留下了意义一样。

  2 军校毕业回到原部队,已经在有光辉传统的“红二连”担任指导员的李士兵,接到换岗命令。上级要求探索连队军政主官岗位互换,指导员和连长要互换身份。有的连队商量好就走一下形式,照样是干原来那摊活儿。但李士兵不行,要“改革”已经在心里播种完毕,他要改变。

  于是李指导员真真正正变成了李连长。之后各种流言蜚语、业务磨合和战士们的抵触情绪等等煎熬不提,从来改变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李士兵有了任指导员经验后更懂得这个道理。部队有部队自己的情绪节奏,过程总是坎坷痛苦充满各种牢骚和挣扎,做主官的要随着节奏,时不时紧一紧弦,或松一松气儿,只要带领全体官兵咬牙冲到最后,只要有成绩和荣誉,那所有过往都会成为精神的黏合剂、安慰剂、兴奋剂。

  见证成绩的第一次机会来临,红二连要与“只要第一不要第二”的九连之间进行“比武对对碰”,第一项实弹射击。李士兵细心挑选好10个精准枪,准备让他的连队在团里的第一次亮相博个头彩,用团长的表扬,而且是“亲口的”,给战士和自己一个慰藉。

  抽签,他们先射击,九连第二。第一轮,成绩漂亮得出乎意料。他小小得意,却没料到团长虎着脸,在对讲机里低声吼一句:“李士兵,你搞什么花招儿?为什么是固定枪?”本等着表扬的李士兵头一蒙,似乎是被打了一个“无形”的耳光。使用精准枪是团里不成文的比武“诀窍”之一,他并不是特例,却是在团长面前“现了眼”的那一个。

  为什么拿他开刀?二连的战士这么需要这个激励,为什么不能等成绩出来做总结时再说?为什么为什么……大脑情绪被弹幕一般密集的“为什么”占满,军人的服从让他控制自己,但整个人绷得如一块硬石。

  “终止比赛,全部带回,各连自己搞总结,对照批评。”团长口吻严厉,随后一直跟着李士兵的队伍到连里。

  “团里情况我了解。先表扬你,知道你委屈,没失控。令行禁止,有连长的样子。”团长一开口,李士兵反而窘了,“但是,在战场上,你能挑拣吗?还不是捡到什么枪就用什么枪。固定枪,反映的是思维上的问题。我就问你,一个军人,脑袋里面装的是个固定枪的观念,是真正的军人吗?”

  这句问话,直到现在还不时回旋在李士兵的脑子里。“固定枪”已经成为一个他时刻提醒自己的“红色警戒词”——雨雪天不训练是不是固定枪?“家门口”熟地训练是不是固定枪?

  这次事件过后,二连知耻而后勇,强化了实战模拟。13天后的一次突然随机抽考,二连被抽中。战区巡视员在靶场突然要求,连长远离靶场,站到自己身边下靶位口令。显靶时间只有7秒,人员自由移动瞄准射击。依据之前的“潜规则”,指挥员会故意大声喊靶位要求,前方战士在行进中能听得到,提前做瞄准准备。李士兵紧张地站在巡视员身边,捏着一把汗。还好,成绩虽然不那么漂亮,但都达到良好,巡视员脱口而出“真不愧是出了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的红二连”,李士兵听了这句话看上去不动声色,内心已经放了无数个鞭炮庆贺。

  团长私下里说,幸好抽中是二连。李士兵大胆地顶了一句嘴:团长,这是不是也有点固定枪的思维。这时候的顶嘴,带着一丝借势撒娇的味道。这是此刻士兵的特权。

  “固定枪”事件让李士兵再一次嗅到了“变”的味道。

  3 2014年的演习,味道变了,从上面的备战状态中,都能感觉到逼近实战的真实味道。这次真是红蓝对抗,没有脚本,没有交流,双方都较着劲儿证明自己不是“花拳绣腿”。团里人人都怕现眼,慌乱一碰就起串连反应。班长发现自己愈发不会看地图,连长发现自己永远只会按规定动作出招,越怕越拙越怯,全团上下有一种如临大敌的慌乱感。

  大家都在偷偷观察团长脸色,但这个侦察兵出身又文绉绉的团长,依旧不慌不忙地布置一系列连轴转的工作。第一时间巨大的沙盘搭起来,任务区画出来,然后班长以上人员开始自上而下推敲战术开参谋会。每人定下自己的战斗区域、目标,根据整体大战略,进行分块攻关。团长从营长逐个点到班长,一个一个人过,口述自己的战斗任务和打法。这种分块攻关、纸上练兵和用嘴皮子打仗的三步走工作法,几乎治愈了每个人。从紧张无序的分子,转眼就成为稳固的战斗堡垒,李士兵被团长的处事思路所折服。

  要想建立信心,只有不断操练。要想自由发挥,只有非常熟练。把每个战术动作和作战反应训练到像篮球运动员控球技术一样,看起来像有个无形的绳索把球紧紧地拽在手上。那时候,你已经完成了一个军人能力与情绪的双重“改革”。

  一个小小的意外,让李士兵记忆深刻。那是他的指挥权威被严重质疑的一次。他接到打开涉水通路的指令,几个涉水点之间相隔很远,命令下达的前后不同,让奔波的路线几次重复。觉得一直在跑冤枉路的班长疲惫不堪,叫装甲车接驳。李士兵叫停,命令坚持步行前进。班长突然发作,冲李士兵大喊,“太乱了,就没见过像你这么指挥的!”战士们愕然,同时全连几日下来积累的疲累、乏困和绝望情绪一起涌向他。

  李士兵此刻的思路如打字一般清晰:“要保证按时完成战斗任务。不能动车——装甲车一旦开动会暴露目标,还会堵住后方通道,延缓速度。为保证后面任务,我的指挥权威不能动摇。”快速闪过上述逻辑,他冷静地对班长说,现在解除你的班长职务,副班长任班长,你跟着原组行动。保证战斗任务完成。他的声音冷静、坚决,如同冰块,一下镇定了全连的激动燥热……

  如果没经历这件事,他不会了解自己当时会那么冷静理性和有效率。那种维护自己权威的自信以及种种迅速的决心,都是由于充分准备之后的自然反应。书上说得指挥自若,是你反复地操练,操练你的思维,操练你的性情,操练你的坚强,使得你能担起连长在战场上的那份重量。

  最终二连立了大功,他们40多人的小分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如同尖刀插入了蓝军纵深,最后在团长的指挥下占领了目标高地,结束了演习。

  李士兵自己讲述那次演习中最令他记忆深刻的瞬间:“早上我先醒了,发现战士们就睡在草堆里,躺得歪七扭八各种姿势,脸上的疲劳感,像醒不过来了……说得难听点,看着就像死了一样。我眼泪刷的下来了,那一刻,我好像就是他们的爹看着自己的娃,特别心疼他们。那时候,我不知道我们就睡在战略要地上,我们也不知道,这剩下的40多人,会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冲上高地,结束这场演习。”

  改变就是这样,谁知道呢,当你战胜了自己的时候,胜利可能就在两小时后到来。

编辑: 郭静

带着骄傲味顶嘴团长,这是士兵的特权

稿源: 解放军报 2016-11-25 14:43:02

  1 “你看我这名,该是当兵的命。”

  李士兵,生下来从“士”字辈,小学文化的父母觉得“士兵”硬朗爽口就定下这名,但从没想过要把孩子培养成战士。

  李士兵上到高二,家里入不敷出,生活困顿。成绩不足以考上好大学,李士兵决定退学当兵。士兵津贴能补助弟妹学费,家里还能少一个人的学费和口粮。简单加减法,好处明摆着。家境窘迫让他习惯活得像个算盘一样——命运要反复计算才能节约成本。他直接报了名,进行了自己命运的第一次“变”。

  对于穿上军装的李士兵,考学最初并不在他的目标范围内,名额有限,自己在部队又没有任何关系。一天,新来的政委在党课上,突然挑破一个秘而不宣的“规矩”。他说:“各种关系、招呼,肯定有我顶不住的。但前三名,我保证公平。真有本事的,往前三冲!”那是军队大规模反腐之前两年。

  “平常心吧。”老士官们意味深长,大家心领神会。李士兵却选择信一把,而且要认认真真地信,不是半信半疑地信。这两年经历了肌肉屡屡半夜疼醒咬牙干挨,海训因晕船差点交待在海底,过春节跟妈抱着电话哭过零点,他的心理强度一次次到达极限然后崩溃重建完又崩溃……遭完这些罪,他反而爱上了部队,就爱这种疼狠了又活活挺过去的痛快和得意。

  最终,他考了第四。没想到政委“食言”了。因为团党委铁了心,全部成绩都秉持公平排名。据说政委的正义感染了参会的每一个人,那次党委会的气氛只能用“感动”两个字形容。团党委下决心时,声音里有如打响一场战役的庄严。

  李士兵知道这感觉很实在。习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已经不敢去相信的心。当一个人心中有了一个信念,并为之奋斗了,那个时刻,他的眉宇眼角透出来的光肯定不一样。

  只是风气些微的变化,足以改变他这个小小士兵的命运。最关键的是,他的人生思路从此改变了。“做一个算盘把自己的未来算计好了太没意思,要做就做一个能给周围留下意义的人”,就像部队给他留下了意义一样。

  2 军校毕业回到原部队,已经在有光辉传统的“红二连”担任指导员的李士兵,接到换岗命令。上级要求探索连队军政主官岗位互换,指导员和连长要互换身份。有的连队商量好就走一下形式,照样是干原来那摊活儿。但李士兵不行,要“改革”已经在心里播种完毕,他要改变。

  于是李指导员真真正正变成了李连长。之后各种流言蜚语、业务磨合和战士们的抵触情绪等等煎熬不提,从来改变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李士兵有了任指导员经验后更懂得这个道理。部队有部队自己的情绪节奏,过程总是坎坷痛苦充满各种牢骚和挣扎,做主官的要随着节奏,时不时紧一紧弦,或松一松气儿,只要带领全体官兵咬牙冲到最后,只要有成绩和荣誉,那所有过往都会成为精神的黏合剂、安慰剂、兴奋剂。

  见证成绩的第一次机会来临,红二连要与“只要第一不要第二”的九连之间进行“比武对对碰”,第一项实弹射击。李士兵细心挑选好10个精准枪,准备让他的连队在团里的第一次亮相博个头彩,用团长的表扬,而且是“亲口的”,给战士和自己一个慰藉。

  抽签,他们先射击,九连第二。第一轮,成绩漂亮得出乎意料。他小小得意,却没料到团长虎着脸,在对讲机里低声吼一句:“李士兵,你搞什么花招儿?为什么是固定枪?”本等着表扬的李士兵头一蒙,似乎是被打了一个“无形”的耳光。使用精准枪是团里不成文的比武“诀窍”之一,他并不是特例,却是在团长面前“现了眼”的那一个。

  为什么拿他开刀?二连的战士这么需要这个激励,为什么不能等成绩出来做总结时再说?为什么为什么……大脑情绪被弹幕一般密集的“为什么”占满,军人的服从让他控制自己,但整个人绷得如一块硬石。

  “终止比赛,全部带回,各连自己搞总结,对照批评。”团长口吻严厉,随后一直跟着李士兵的队伍到连里。

  “团里情况我了解。先表扬你,知道你委屈,没失控。令行禁止,有连长的样子。”团长一开口,李士兵反而窘了,“但是,在战场上,你能挑拣吗?还不是捡到什么枪就用什么枪。固定枪,反映的是思维上的问题。我就问你,一个军人,脑袋里面装的是个固定枪的观念,是真正的军人吗?”

  这句问话,直到现在还不时回旋在李士兵的脑子里。“固定枪”已经成为一个他时刻提醒自己的“红色警戒词”——雨雪天不训练是不是固定枪?“家门口”熟地训练是不是固定枪?

  这次事件过后,二连知耻而后勇,强化了实战模拟。13天后的一次突然随机抽考,二连被抽中。战区巡视员在靶场突然要求,连长远离靶场,站到自己身边下靶位口令。显靶时间只有7秒,人员自由移动瞄准射击。依据之前的“潜规则”,指挥员会故意大声喊靶位要求,前方战士在行进中能听得到,提前做瞄准准备。李士兵紧张地站在巡视员身边,捏着一把汗。还好,成绩虽然不那么漂亮,但都达到良好,巡视员脱口而出“真不愧是出了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的红二连”,李士兵听了这句话看上去不动声色,内心已经放了无数个鞭炮庆贺。

  团长私下里说,幸好抽中是二连。李士兵大胆地顶了一句嘴:团长,这是不是也有点固定枪的思维。这时候的顶嘴,带着一丝借势撒娇的味道。这是此刻士兵的特权。

  “固定枪”事件让李士兵再一次嗅到了“变”的味道。

  3 2014年的演习,味道变了,从上面的备战状态中,都能感觉到逼近实战的真实味道。这次真是红蓝对抗,没有脚本,没有交流,双方都较着劲儿证明自己不是“花拳绣腿”。团里人人都怕现眼,慌乱一碰就起串连反应。班长发现自己愈发不会看地图,连长发现自己永远只会按规定动作出招,越怕越拙越怯,全团上下有一种如临大敌的慌乱感。

  大家都在偷偷观察团长脸色,但这个侦察兵出身又文绉绉的团长,依旧不慌不忙地布置一系列连轴转的工作。第一时间巨大的沙盘搭起来,任务区画出来,然后班长以上人员开始自上而下推敲战术开参谋会。每人定下自己的战斗区域、目标,根据整体大战略,进行分块攻关。团长从营长逐个点到班长,一个一个人过,口述自己的战斗任务和打法。这种分块攻关、纸上练兵和用嘴皮子打仗的三步走工作法,几乎治愈了每个人。从紧张无序的分子,转眼就成为稳固的战斗堡垒,李士兵被团长的处事思路所折服。

  要想建立信心,只有不断操练。要想自由发挥,只有非常熟练。把每个战术动作和作战反应训练到像篮球运动员控球技术一样,看起来像有个无形的绳索把球紧紧地拽在手上。那时候,你已经完成了一个军人能力与情绪的双重“改革”。

  一个小小的意外,让李士兵记忆深刻。那是他的指挥权威被严重质疑的一次。他接到打开涉水通路的指令,几个涉水点之间相隔很远,命令下达的前后不同,让奔波的路线几次重复。觉得一直在跑冤枉路的班长疲惫不堪,叫装甲车接驳。李士兵叫停,命令坚持步行前进。班长突然发作,冲李士兵大喊,“太乱了,就没见过像你这么指挥的!”战士们愕然,同时全连几日下来积累的疲累、乏困和绝望情绪一起涌向他。

  李士兵此刻的思路如打字一般清晰:“要保证按时完成战斗任务。不能动车——装甲车一旦开动会暴露目标,还会堵住后方通道,延缓速度。为保证后面任务,我的指挥权威不能动摇。”快速闪过上述逻辑,他冷静地对班长说,现在解除你的班长职务,副班长任班长,你跟着原组行动。保证战斗任务完成。他的声音冷静、坚决,如同冰块,一下镇定了全连的激动燥热……

  如果没经历这件事,他不会了解自己当时会那么冷静理性和有效率。那种维护自己权威的自信以及种种迅速的决心,都是由于充分准备之后的自然反应。书上说得指挥自若,是你反复地操练,操练你的思维,操练你的性情,操练你的坚强,使得你能担起连长在战场上的那份重量。

  最终二连立了大功,他们40多人的小分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如同尖刀插入了蓝军纵深,最后在团长的指挥下占领了目标高地,结束了演习。

  李士兵自己讲述那次演习中最令他记忆深刻的瞬间:“早上我先醒了,发现战士们就睡在草堆里,躺得歪七扭八各种姿势,脸上的疲劳感,像醒不过来了……说得难听点,看着就像死了一样。我眼泪刷的下来了,那一刻,我好像就是他们的爹看着自己的娃,特别心疼他们。那时候,我不知道我们就睡在战略要地上,我们也不知道,这剩下的40多人,会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冲上高地,结束这场演习。”

  改变就是这样,谁知道呢,当你战胜了自己的时候,胜利可能就在两小时后到来。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