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深改组成立1000天,看法治如何为改革保驾护航
稿源: 学习大国   2016-09-28 10:33:31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深改很有感 【专题】治国理政1000天

  学习大国按

  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1000天的时间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深改组总共召开27次会议,审议了162份文件,大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举措有序推进,成效渐显。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在这场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改革大考”中,法治的力量功不可没。在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法治如何做到为改革保驾护航?学习大国(XXDAGUO)为伙伴们解读。

  艾阳

  理念先行: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过去的立法模式,通常是先试点,“摸着石头过河”,总结经验之后再上升为法律。不过,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实践先行、立法附随”这样的观念已经成为过去。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在当下的改革环境下,这样的理念难能可贵,也尤为重要。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如果不及时以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化解矛盾,势必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深改组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指出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更新了改革的理念路径。让全党都认识到,只有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才能推动中国改革持续向前。

  理念先行,蹄疾步稳。我们看到,在“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新理念的引导下,1000天的深改实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系列的改革成绩赢得各方点赞。

  实践跟进:立法、司法、执法保障改革

  有了理念引领,还要有实践跟进。科学的立法、公正的司法、严格的执法,这都是保障改革的重要手段。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很多情况下会遇到无法可依的尴尬,因此在法律层面上给予新事物、新问题以合理的依据和解答尤为重要。习近平曾指出,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深改实践1000天,立法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仅以2015年为例,全国人大制定5部法律,修改37部法律,其中国家安全法、反恐怖法、反家庭暴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等涉及国家安全、宪法、刑法及民生领域的相关法律备受关注,有力助推了改革。

  过去,某些领导干部干涉司法活动,民事纠纷和案件的最终评判掺杂着人情成分,这对于改革极为不利,老百姓怨言不少。深改组看到了这一顽疾,随后《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相继获得通过。这些规定,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划出了“红线”,建立了防止司法干预的“防火墙”和“隔离带”,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制度保障。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也对抑制司法腐败具有重大意义。

  “法治”的灵魂就在于实施,“法”若不付诸于行,再多都无益于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执法过程要严。以环保领域为例,2014年新年伊始,一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经全面修订后正式实施。针对环境污染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新环保法通过公益诉讼、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方式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多个地方政府的市长被约谈,不少责任人因为治污不力被处分。“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如是阐述他对新环保法的态度,这句话也道出了严格执法的关键所在。

  协同配合:法治护航下的改革越走越稳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可以看到,自深改组成立以来,二者就是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

  回顾1000天的改革实践,我们发现,在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下,改革成效显著。例如,在户籍制度上,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农民进城落户不再是梦,而北京等一线城市的积分落户政策也让更多人有了奔头;在教育领域,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全力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缩小,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也圆了名牌大学梦,2016年近千名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就是明证。

  去年5月1日,立案登记制改革正式实施,仅一个月,全国法院立案数增幅近三成,其中行政案件数量同比增长221%,当场立案率逾九成,有案不立、拖延立案等现象基本消失;在深改组通过的改革文件中,涉及国企改革的共有7个。从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到国企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再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革已经在有序推进。

  法治保障改革,改革也影响法治。在改革所涉及到的领域里,法治被作为重要一环协同推进。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统计,依法治国这个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在前19次会议中相关议题讨论多达1/4,在既有的27次会议中,讨论多达15次,出台了包括完善法律援助、立案登记制、公益诉讼等一系列重磅改革。这些变化无疑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更多有力支持。

  我们相信,在法治护航下的改革还会继续越走越稳,在改革的大潮中,法治也将越来越完备。过去的这1000天只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一段,期待下一个1000天的改革红利,期待深改组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编辑: 陈奉凤

深改组成立1000天,看法治如何为改革保驾护航

稿源: 学习大国 2016-09-28 10:33:31

  学习大国按

  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1000天的时间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深改组总共召开27次会议,审议了162份文件,大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举措有序推进,成效渐显。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在这场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改革大考”中,法治的力量功不可没。在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法治如何做到为改革保驾护航?学习大国(XXDAGUO)为伙伴们解读。

  艾阳

  理念先行: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过去的立法模式,通常是先试点,“摸着石头过河”,总结经验之后再上升为法律。不过,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实践先行、立法附随”这样的观念已经成为过去。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在当下的改革环境下,这样的理念难能可贵,也尤为重要。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如果不及时以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化解矛盾,势必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深改组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指出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更新了改革的理念路径。让全党都认识到,只有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才能推动中国改革持续向前。

  理念先行,蹄疾步稳。我们看到,在“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新理念的引导下,1000天的深改实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系列的改革成绩赢得各方点赞。

  实践跟进:立法、司法、执法保障改革

  有了理念引领,还要有实践跟进。科学的立法、公正的司法、严格的执法,这都是保障改革的重要手段。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很多情况下会遇到无法可依的尴尬,因此在法律层面上给予新事物、新问题以合理的依据和解答尤为重要。习近平曾指出,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深改实践1000天,立法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仅以2015年为例,全国人大制定5部法律,修改37部法律,其中国家安全法、反恐怖法、反家庭暴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等涉及国家安全、宪法、刑法及民生领域的相关法律备受关注,有力助推了改革。

  过去,某些领导干部干涉司法活动,民事纠纷和案件的最终评判掺杂着人情成分,这对于改革极为不利,老百姓怨言不少。深改组看到了这一顽疾,随后《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相继获得通过。这些规定,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划出了“红线”,建立了防止司法干预的“防火墙”和“隔离带”,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制度保障。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也对抑制司法腐败具有重大意义。

  “法治”的灵魂就在于实施,“法”若不付诸于行,再多都无益于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执法过程要严。以环保领域为例,2014年新年伊始,一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经全面修订后正式实施。针对环境污染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新环保法通过公益诉讼、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方式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多个地方政府的市长被约谈,不少责任人因为治污不力被处分。“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如是阐述他对新环保法的态度,这句话也道出了严格执法的关键所在。

  协同配合:法治护航下的改革越走越稳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可以看到,自深改组成立以来,二者就是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

  回顾1000天的改革实践,我们发现,在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下,改革成效显著。例如,在户籍制度上,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农民进城落户不再是梦,而北京等一线城市的积分落户政策也让更多人有了奔头;在教育领域,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全力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缩小,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也圆了名牌大学梦,2016年近千名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就是明证。

  去年5月1日,立案登记制改革正式实施,仅一个月,全国法院立案数增幅近三成,其中行政案件数量同比增长221%,当场立案率逾九成,有案不立、拖延立案等现象基本消失;在深改组通过的改革文件中,涉及国企改革的共有7个。从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到国企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再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革已经在有序推进。

  法治保障改革,改革也影响法治。在改革所涉及到的领域里,法治被作为重要一环协同推进。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统计,依法治国这个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在前19次会议中相关议题讨论多达1/4,在既有的27次会议中,讨论多达15次,出台了包括完善法律援助、立案登记制、公益诉讼等一系列重磅改革。这些变化无疑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更多有力支持。

  我们相信,在法治护航下的改革还会继续越走越稳,在改革的大潮中,法治也将越来越完备。过去的这1000天只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一段,期待下一个1000天的改革红利,期待深改组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