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习近平对于扶贫工作都用了哪些典故
稿源: 中国日报网   2016-09-23 16:19:12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扶贫攻坚 号角吹响 【专题】治国理政1000天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能够切实解决民生问题,造福于民,而且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重大,利见长远。这些年,习近平对于扶贫工作都用了哪些典故,让我们一起来看。

  愚公移山

  【习语】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出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

  【解析】

  扶贫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扶贫工作的讲话中,用“愚公移山”的典故,意在指出,做好扶贫工作需要有愚公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方能达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良好成效。

  因地制宜

  【习语】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说

  【出处】

  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解读】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气候、土壤、水源的差异,不同的贫困地区有各自发展的特点和潜力。贫困地区要实现发展,就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实际情况,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用“因地制宜”这个词语指导脱贫攻坚工作,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

  对症下药

  【习语】

  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出处】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三国志·魏志·华陀传》

  【解析】

  追本溯源,每个地区、每个家庭有不同的贫困原因。唯有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才能保证药到病除。习近平引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在扶贫工作中,只有对客观情况采取相应办法,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妥善解决贫困问题。(朱婧)

编辑: 郭静

习近平对于扶贫工作都用了哪些典故

稿源: 中国日报网 2016-09-23 16:19:12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能够切实解决民生问题,造福于民,而且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重大,利见长远。这些年,习近平对于扶贫工作都用了哪些典故,让我们一起来看。

  愚公移山

  【习语】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出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

  【解析】

  扶贫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扶贫工作的讲话中,用“愚公移山”的典故,意在指出,做好扶贫工作需要有愚公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方能达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良好成效。

  因地制宜

  【习语】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说

  【出处】

  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解读】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气候、土壤、水源的差异,不同的贫困地区有各自发展的特点和潜力。贫困地区要实现发展,就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实际情况,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用“因地制宜”这个词语指导脱贫攻坚工作,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

  对症下药

  【习语】

  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出处】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三国志·魏志·华陀传》

  【解析】

  追本溯源,每个地区、每个家庭有不同的贫困原因。唯有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才能保证药到病除。习近平引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在扶贫工作中,只有对客观情况采取相应办法,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妥善解决贫困问题。(朱婧)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