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释解“如何过中秋”当重温家的感觉
稿源: 光明网   2016-09-13 12:30:37报料热线:81850000

  作者:堂吉伟德

  一年一度中秋节,花好月圆的喜庆日。在这个以团圆为主题的日子里,在历史的潮流不断向前涌动之际,随着世事的变迁和人情的变化,“如何过中秋”依然成为当下待解的命题。

  中秋的来源和意义,在此不用赘述。作为延续数千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在中秋节之日,除了延续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活动之外,还有“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形式的创新。因而,中秋节的生命在于团圆,存在价值也在于团圆,若是没有突出和强调这个中心,实现其应有的存在形式和价值美感,那么过中秋也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无论过节的形式如何变化,但重温家的感觉才是最应突出的主题。

  之所以强调家的感觉,就是在为中秋的存在而“重新发现”。随着社会的加速转型,以及传统熟人社会的解构,人情变得越来越淡漠,除了“对面相住不相识”的心灵距离,即便是传统的亲情伦理也被颠覆,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功利而利己,人人希望保护和关心自己,却无以找到心灵的归宿与情感的寄托,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然而精神世界却日益荒芜而贫瘠。

  这其间表现得最为突出的现象,则是“常回家看看”成为稀缺品,以及到空巢的老人们无人问津;还有就是夫妻之间,下班后彼此很难说话,往往是各自相处而很少沟通交流,有人将其定性为“下班沉默症”;至于朋友、同事、战友之间的欢聚,也总是在玩手机之下变得索然无味。以往那种无拘无束,一碟花生米,一壶小酒,彼此可以倾诉一夜的日子已难再现。一家人欢聚一桌,吃着月饼赏着月色说着知心的话儿,父母向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孩子向父母谈“现在的形势”,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总会触及心底的情愫,让人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节的温馨和生活温存。所以,那个时候尽管生活很清贫,物质很贫乏,然而人的精神却十分富足。对于中秋以及中秋的存在,有了更多的期盼、依恋和向往,在心底也有了更多的尊重、敬畏与恪守。

  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除了个体的小家庭,还有集体的大家庭。若是没有家的感觉,对家的依恋与建设,那么个人的情感也会找不到归宿与方向。精神的迷失与情感的迷茫,皆在于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真情与真性,多了一些利己的维度而少了利人的境界,于是在“忙”的借口之下,我们可以置父母双亲于不顾,以至于连回家看看都成为一种稀缺。即便在将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因而,若不能解决认识问题,若不能实现对过节内涵的深度挖掘,若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回归于传统的伦理与秩序之中,那么“如何过中秋”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解答。

  那么“如何过中秋”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要有一颗推己及人的心,有一种将心比心的情,在解廖自己需求的时候,更多的考量到别人的感受。有钱无钱,忙与不忙,回家过节应成为一种常态。若是不能成行,也应在心底构筑一种过节的场景,并尽可能采取措施去实现和满足,比如当你无法回家之时,何不给父母打个电话,或者把亲人们接到身边,或者换个时间进行弥补。只有要心有意有情有爱,那么时间也好,空间也罢,都无以成为障碍,也无以成为阻隔。而要做到和实现这点,当以对照传统和反思现实作为开端。(堂吉伟德)

编辑: 沈媛仪

释解“如何过中秋”当重温家的感觉

稿源: 光明网 2016-09-13 12:30:37

  作者:堂吉伟德

  一年一度中秋节,花好月圆的喜庆日。在这个以团圆为主题的日子里,在历史的潮流不断向前涌动之际,随着世事的变迁和人情的变化,“如何过中秋”依然成为当下待解的命题。

  中秋的来源和意义,在此不用赘述。作为延续数千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在中秋节之日,除了延续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活动之外,还有“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形式的创新。因而,中秋节的生命在于团圆,存在价值也在于团圆,若是没有突出和强调这个中心,实现其应有的存在形式和价值美感,那么过中秋也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无论过节的形式如何变化,但重温家的感觉才是最应突出的主题。

  之所以强调家的感觉,就是在为中秋的存在而“重新发现”。随着社会的加速转型,以及传统熟人社会的解构,人情变得越来越淡漠,除了“对面相住不相识”的心灵距离,即便是传统的亲情伦理也被颠覆,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功利而利己,人人希望保护和关心自己,却无以找到心灵的归宿与情感的寄托,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然而精神世界却日益荒芜而贫瘠。

  这其间表现得最为突出的现象,则是“常回家看看”成为稀缺品,以及到空巢的老人们无人问津;还有就是夫妻之间,下班后彼此很难说话,往往是各自相处而很少沟通交流,有人将其定性为“下班沉默症”;至于朋友、同事、战友之间的欢聚,也总是在玩手机之下变得索然无味。以往那种无拘无束,一碟花生米,一壶小酒,彼此可以倾诉一夜的日子已难再现。一家人欢聚一桌,吃着月饼赏着月色说着知心的话儿,父母向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孩子向父母谈“现在的形势”,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总会触及心底的情愫,让人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节的温馨和生活温存。所以,那个时候尽管生活很清贫,物质很贫乏,然而人的精神却十分富足。对于中秋以及中秋的存在,有了更多的期盼、依恋和向往,在心底也有了更多的尊重、敬畏与恪守。

  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除了个体的小家庭,还有集体的大家庭。若是没有家的感觉,对家的依恋与建设,那么个人的情感也会找不到归宿与方向。精神的迷失与情感的迷茫,皆在于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真情与真性,多了一些利己的维度而少了利人的境界,于是在“忙”的借口之下,我们可以置父母双亲于不顾,以至于连回家看看都成为一种稀缺。即便在将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因而,若不能解决认识问题,若不能实现对过节内涵的深度挖掘,若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回归于传统的伦理与秩序之中,那么“如何过中秋”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解答。

  那么“如何过中秋”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要有一颗推己及人的心,有一种将心比心的情,在解廖自己需求的时候,更多的考量到别人的感受。有钱无钱,忙与不忙,回家过节应成为一种常态。若是不能成行,也应在心底构筑一种过节的场景,并尽可能采取措施去实现和满足,比如当你无法回家之时,何不给父母打个电话,或者把亲人们接到身边,或者换个时间进行弥补。只有要心有意有情有爱,那么时间也好,空间也罢,都无以成为障碍,也无以成为阻隔。而要做到和实现这点,当以对照传统和反思现实作为开端。(堂吉伟德)

编辑: 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