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全祖望
稿源: 中国文化网   2016-04-12 10:41:20 报料热线:81850000

  【生平】

  全祖望(1705年~1755年),字绍衣,号谢山,自署鲒亭长、双韭山民,学者、乡人称谢山先生、谢山公。乾隆间进士,初为翰林,后受权贵排斥,辞官归家,专心著述。

  全祖望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清初“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尤其在整理、研究乡邦文献和作传表彰抗清忠烈上贡献巨大,极为后人称道。其一生著述有30余种,400余卷。代表作有:为张苍水写的碑铭、《三笺困学纪闻》、《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10卷、《读易别录》3卷、《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古今通史年表》、《鲒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补辑南雷黄氏《宋元学案》100卷、《天一阁碑目》、《全祖望诗集》10卷、《句馀土音》、《张苍水诗话》等。其中以《鲒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为其最重要著作。

  【地址】

  全氏家原住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今有故居。而其出生于宁波城内月湖西岸白坛里全天叙(祖望之高祖)进士旧宅,卒于青石街双韭山房,葬于宁波南郊祖关山,今仍有其墓。周长城/文江涛/摄

  心怀虔诚拜谒大师故居20多年前,我在中学任教时第一次读到全祖望的作品,当时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他的《梅花岭记》一文,记述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事迹。这时我才知道全祖望是与我所在学校毗邻的洞桥镇沙港村人,这使我对这位家乡名人充满了自豪感。可是我竟一直没去过沙港村看看他的故居。直到前几天,我才心血来潮,冒着冬日的阴霾,前去拜谒。

  驱车不到半小时,就来到位于甬城西南20多公里处的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本以为这位出身于耕读世家的名人故居,虽不一定高堂大院、画栋雕梁,也应该厅是厅,堂是堂,宽敞素雅,书香幽幽。可我眼前的全祖望故居竟如此简朴:一幢普通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子,高不过5米,宽不到3米,颇为逼仄,与别家的房子挨得很紧。屋内的地面和四周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光线灰暗。窄窄的楼梯、木格子的窗户、楼上的板壁,都由简易木板、木条做成,只有楼下朝南的一扇石窗有图案雕凿。惟一有些气派的是西墙上的屋檐微微翘起,显出点古雅。

  最值得称道的倒是房子西侧的小池塘,静静的,柔柔的。水不是很清,但是活水,通鄞西干流南塘河,池塘周围有树木掩映,显出些生机和灵动,为故居带来幽雅清静的气息。

  面对如此简单的全祖望故居,我有些惊讶,但我没有失望。300年了,他原来的故居也许早被毁掉,现在的房子只是在他故居的原址上建造起来的一间民房而已。据记载:故居西侧原有朝南三开间的全氏祖堂一进,但早已废圮。这里的故居,其实并非全祖望当年的出生之地。他的出生地在甬城月湖西岸桂花井的白坛里(今桂井街宁波第二中学附近),可惜如今也已无迹可寻。

  确切地说,沙港村应是全祖望的老家,或者说是原籍。但他喜欢那片乡土,热爱那片乡土,所以一生中常在那里居住生活、读书著述。

  又或许,全祖望当年的故居本来就很简陋。虽然全氏家族先前在鄞西山区和宁波城内拥有过一片田地和房产,但到了全祖望时几乎已经败落,他自己的命运也是坎坷落魄,生活过得很清苦,他没有心思和实力把故居修葺得气派些。对他来说,有这样一间陋屋栖身已经知足了,因为他一生追求的根本就不是功名利禄,不是虚荣和享受。

  全祖望的一位好友曾诗赠全祖望:“最怜拓落者,闲却圣明时”。就是说,全祖望生逢“圣明时”,却成了一名“拓落者”。但全祖望家境的败落和他命运的拓落,恰恰是因为他才太高,德太厚,心太洁。他的性格耿直不阿,嫉恶如仇,绝不趋炎附势;他崇尚忠义节气,追求自我品格操守的高洁;他求知求真,一生勤勤恳恳、专心致志于搜集、整理、钻研乡邦文献,为众多爱国仁人志士作序写传,同时无私地提携、帮助后学,传授真知,解疑释惑。

  他是一位大学者,好导师,是精神的巨人,更是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君子。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乾隆十三年(1748年),全祖望43岁,他应邀到绍兴蕺山书院讲学,并被聘为山长。那儿很快学者云集。不久,由于在表彰殉难义士一事上与人发生意见分歧,当时绍兴太守因此对他多有失礼,他便一怒辞职还乡。第二年,书院派人再次来请,绍兴知府也出面相邀,并承诺年俸千金,却被他断然拒绝,坚辞不就。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刚直守节之人。这种品性一直贯穿着他的一生,以致在他51岁溘然去世于故居时,竟家无余财,无以为葬,家人不得已,将全祖望的万卷藏书出售,得二百金购置灵枢操办丧事,薄葬于甬城南郊祖关山。他死后没有子嗣,没有遗产,但为后人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不朽著作,也留下了光耀日月、永垂千秋的精神品格。这价值是任何物质、地位和荣耀都无法相比的。

  立足乡邦终成史学大家

  故居虽简朴,但丝毫不影响全祖望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他生长于斯,逝于斯,对家乡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并将这种感情升华为爱国、爱忠义烈士的民族精神,也成为他一生甘愿清贫钻研神荣祖逝将民研学术,不辞艰辛表彰忠烈的精神动力。

  全祖望故居所在的沙港村,位于鄞西南平原上,南面与奉化江和鄞江两水相依,古明州小溪(今鄞江镇)通向府城宁波的干流南塘河穿村而过。往西几公里,恰好是四明山东部余脉的尽头,所以这一带汇集了浙东山水之灵气,是土沃物丰的鱼米之乡。全祖望在《桓溪旧宅碑文》中也有描述:“溪上盛时,碧瓦朱甍,耸鳞比,望之如神仙居。”而且,此地历来耕读风气兴盛,民风淳厚。全祖望曾有诗写道:“浙东列城虽褊小,风俗由来拟邹鲁。”他对家乡的赞美、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家乡在秦汉时,属鲒亭,他后来把自己最得意、后世影响最大的文集命名为《鲒亭集》,且曾自署“鲒亭长”,也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全祖望出身于耕读世家,他的成长和思想感情的形成更离不开其家族前辈的言传身教,如祖父全吾骐、父亲全书、母亲蒋氏,以及家乡师长董次欧先生等。据考证,他的祖父、父亲辈还跟著名抗清爱国将领张苍水、钱肃乐有亲缘或世交关系,因此全祖望从小就对众多爱国忠烈的抗清事迹时有所闻,并深受教育和震撼,对仁人志士充满了敬意,对那些不守节气、卖国求荣的小人十分鄙视。全祖望14岁时,有一次他去孔庙拜谒,在名宦乡贤祠中,看到了明末降清求荣的谢三宾、张杰的神位,便怒不可遏地说:“这些反覆卖主的逆贼,怎能玷污宫墙。”随即把谢三宾、张杰的神位牌丢进了泮池。16岁时,他还专门去拜访张苍水之女(即全祖望族母),向其请教张苍水的抗清事迹。后来有关张苍水的抗清事迹,幸有全祖望详尽记述。他从小就形成的这种憎爱分明的思想感情,奠定了他日后嫉恶如仇、保持高风亮节的性格基础,也确立了要为更多的殉难烈士树碑立传,让他们流芳千秋的愿望和行动。

  全祖望卓越的学术成就也是从整理、研究乡邦文献开始的。因此不能不提到“浙东学派”对他的影响。

  浙东土地,文化源远流长,学术气氛浓厚,藏书丰富,名人辈出,其中尤以明末清初的“浙东学派”影响最为深远。而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万斯同正是全祖望的师长,他继承了他们的学风和思想,并作进一步的创新和发扬,使“浙东学派”到全祖望时,形成了独有的史学精神,那就是重当世、明近代,表彰人物,尊重文献,以性灵之真,情感之挚,褒奖气节,发明幽隐,维持天地之正气。而全祖望也随之成为以乡邦文献的研究而跻身于全国史学大家之列的史学家,并以其斐然文采获得“班(班固)马(司马迁)之后第一人”的美誉。

  故土遗风激励后人奋进

  那天,我在沙港村寻访全祖望故居,镇、村一些干部、村民闻之,纷纷赶来,主动给我介绍、指点。村里人都尊称全祖望为“谢山公”。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了不少坊间传说

  他们告诉我,谢山公幼年时,有一天随父亲来到家乡,村口碰到18位烧窑的同族长辈,长辈们想见识一下他的才气,于是拦路要他当场作诗一首。全祖望当即脱口一首:“一缕青烟碧上霄,月里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听得窑工长辈们呵呵大笑,称赞不已。

  还有一个传说更离奇。说他在村里隐居时,有一天,当着众人的面写了一首诗,便转过身来。有人看到诗中有一字漏了一点,以为他写了错字,人群中有笑声传来。却见全祖望背对着诗的条幅,把笔扔过去,正好把那一点补上了,众人为之惊叹。

  类似的故事还有好多,表达了故乡后人对谢山公的景仰,以及他们为拥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先人而深感自豪。

  村委会主任全益刚告诉我,每年清明节,村里都会组织村民祭扫谢山公的墓,村里还编印、制作了有关全祖望的资料,放在故居里,供人参观。现在,镇里的一条主要道路改名为“祖望路”。去年,洞桥镇举行“八戒西瓜节”,恰逢全祖望诞辰300周年,他们将活动的主题定为“忆浙东名人全祖望,品浙江名瓜八戒瓜”。目前,鄞州区有关部门和洞桥镇正着手对全祖望故居作重新规划,以整体恢复故居原貌。

  【评价】

  梁启超:

  若问我对古今文集最喜爱读某家,我必举《鲒亭集》为第一部了。谢山先生性情敦厚,而品格极为方峻,所作文字,随处能表现他的全人格,读起来令人兴奋。胡适:

  绝顶聪明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朱熹,另一个就是全祖望了。朱熹,朱夫子,人人皆知,全祖望这人,要不是研究界的,一般不知道。全祖望,号谢山,浙江人,学问、道德、文章都冠于一时,后世尊称他为谢山先生。

编辑: 孙研

全祖望

稿源: 中国文化网 2016-04-12 10:41:20

  【生平】

  全祖望(1705年~1755年),字绍衣,号谢山,自署鲒亭长、双韭山民,学者、乡人称谢山先生、谢山公。乾隆间进士,初为翰林,后受权贵排斥,辞官归家,专心著述。

  全祖望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清初“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尤其在整理、研究乡邦文献和作传表彰抗清忠烈上贡献巨大,极为后人称道。其一生著述有30余种,400余卷。代表作有:为张苍水写的碑铭、《三笺困学纪闻》、《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10卷、《读易别录》3卷、《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古今通史年表》、《鲒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补辑南雷黄氏《宋元学案》100卷、《天一阁碑目》、《全祖望诗集》10卷、《句馀土音》、《张苍水诗话》等。其中以《鲒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为其最重要著作。

  【地址】

  全氏家原住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今有故居。而其出生于宁波城内月湖西岸白坛里全天叙(祖望之高祖)进士旧宅,卒于青石街双韭山房,葬于宁波南郊祖关山,今仍有其墓。周长城/文江涛/摄

  心怀虔诚拜谒大师故居20多年前,我在中学任教时第一次读到全祖望的作品,当时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他的《梅花岭记》一文,记述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事迹。这时我才知道全祖望是与我所在学校毗邻的洞桥镇沙港村人,这使我对这位家乡名人充满了自豪感。可是我竟一直没去过沙港村看看他的故居。直到前几天,我才心血来潮,冒着冬日的阴霾,前去拜谒。

  驱车不到半小时,就来到位于甬城西南20多公里处的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本以为这位出身于耕读世家的名人故居,虽不一定高堂大院、画栋雕梁,也应该厅是厅,堂是堂,宽敞素雅,书香幽幽。可我眼前的全祖望故居竟如此简朴:一幢普通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子,高不过5米,宽不到3米,颇为逼仄,与别家的房子挨得很紧。屋内的地面和四周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光线灰暗。窄窄的楼梯、木格子的窗户、楼上的板壁,都由简易木板、木条做成,只有楼下朝南的一扇石窗有图案雕凿。惟一有些气派的是西墙上的屋檐微微翘起,显出点古雅。

  最值得称道的倒是房子西侧的小池塘,静静的,柔柔的。水不是很清,但是活水,通鄞西干流南塘河,池塘周围有树木掩映,显出些生机和灵动,为故居带来幽雅清静的气息。

  面对如此简单的全祖望故居,我有些惊讶,但我没有失望。300年了,他原来的故居也许早被毁掉,现在的房子只是在他故居的原址上建造起来的一间民房而已。据记载:故居西侧原有朝南三开间的全氏祖堂一进,但早已废圮。这里的故居,其实并非全祖望当年的出生之地。他的出生地在甬城月湖西岸桂花井的白坛里(今桂井街宁波第二中学附近),可惜如今也已无迹可寻。

  确切地说,沙港村应是全祖望的老家,或者说是原籍。但他喜欢那片乡土,热爱那片乡土,所以一生中常在那里居住生活、读书著述。

  又或许,全祖望当年的故居本来就很简陋。虽然全氏家族先前在鄞西山区和宁波城内拥有过一片田地和房产,但到了全祖望时几乎已经败落,他自己的命运也是坎坷落魄,生活过得很清苦,他没有心思和实力把故居修葺得气派些。对他来说,有这样一间陋屋栖身已经知足了,因为他一生追求的根本就不是功名利禄,不是虚荣和享受。

  全祖望的一位好友曾诗赠全祖望:“最怜拓落者,闲却圣明时”。就是说,全祖望生逢“圣明时”,却成了一名“拓落者”。但全祖望家境的败落和他命运的拓落,恰恰是因为他才太高,德太厚,心太洁。他的性格耿直不阿,嫉恶如仇,绝不趋炎附势;他崇尚忠义节气,追求自我品格操守的高洁;他求知求真,一生勤勤恳恳、专心致志于搜集、整理、钻研乡邦文献,为众多爱国仁人志士作序写传,同时无私地提携、帮助后学,传授真知,解疑释惑。

  他是一位大学者,好导师,是精神的巨人,更是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君子。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乾隆十三年(1748年),全祖望43岁,他应邀到绍兴蕺山书院讲学,并被聘为山长。那儿很快学者云集。不久,由于在表彰殉难义士一事上与人发生意见分歧,当时绍兴太守因此对他多有失礼,他便一怒辞职还乡。第二年,书院派人再次来请,绍兴知府也出面相邀,并承诺年俸千金,却被他断然拒绝,坚辞不就。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刚直守节之人。这种品性一直贯穿着他的一生,以致在他51岁溘然去世于故居时,竟家无余财,无以为葬,家人不得已,将全祖望的万卷藏书出售,得二百金购置灵枢操办丧事,薄葬于甬城南郊祖关山。他死后没有子嗣,没有遗产,但为后人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不朽著作,也留下了光耀日月、永垂千秋的精神品格。这价值是任何物质、地位和荣耀都无法相比的。

  立足乡邦终成史学大家

  故居虽简朴,但丝毫不影响全祖望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他生长于斯,逝于斯,对家乡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并将这种感情升华为爱国、爱忠义烈士的民族精神,也成为他一生甘愿清贫钻研神荣祖逝将民研学术,不辞艰辛表彰忠烈的精神动力。

  全祖望故居所在的沙港村,位于鄞西南平原上,南面与奉化江和鄞江两水相依,古明州小溪(今鄞江镇)通向府城宁波的干流南塘河穿村而过。往西几公里,恰好是四明山东部余脉的尽头,所以这一带汇集了浙东山水之灵气,是土沃物丰的鱼米之乡。全祖望在《桓溪旧宅碑文》中也有描述:“溪上盛时,碧瓦朱甍,耸鳞比,望之如神仙居。”而且,此地历来耕读风气兴盛,民风淳厚。全祖望曾有诗写道:“浙东列城虽褊小,风俗由来拟邹鲁。”他对家乡的赞美、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家乡在秦汉时,属鲒亭,他后来把自己最得意、后世影响最大的文集命名为《鲒亭集》,且曾自署“鲒亭长”,也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全祖望出身于耕读世家,他的成长和思想感情的形成更离不开其家族前辈的言传身教,如祖父全吾骐、父亲全书、母亲蒋氏,以及家乡师长董次欧先生等。据考证,他的祖父、父亲辈还跟著名抗清爱国将领张苍水、钱肃乐有亲缘或世交关系,因此全祖望从小就对众多爱国忠烈的抗清事迹时有所闻,并深受教育和震撼,对仁人志士充满了敬意,对那些不守节气、卖国求荣的小人十分鄙视。全祖望14岁时,有一次他去孔庙拜谒,在名宦乡贤祠中,看到了明末降清求荣的谢三宾、张杰的神位,便怒不可遏地说:“这些反覆卖主的逆贼,怎能玷污宫墙。”随即把谢三宾、张杰的神位牌丢进了泮池。16岁时,他还专门去拜访张苍水之女(即全祖望族母),向其请教张苍水的抗清事迹。后来有关张苍水的抗清事迹,幸有全祖望详尽记述。他从小就形成的这种憎爱分明的思想感情,奠定了他日后嫉恶如仇、保持高风亮节的性格基础,也确立了要为更多的殉难烈士树碑立传,让他们流芳千秋的愿望和行动。

  全祖望卓越的学术成就也是从整理、研究乡邦文献开始的。因此不能不提到“浙东学派”对他的影响。

  浙东土地,文化源远流长,学术气氛浓厚,藏书丰富,名人辈出,其中尤以明末清初的“浙东学派”影响最为深远。而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万斯同正是全祖望的师长,他继承了他们的学风和思想,并作进一步的创新和发扬,使“浙东学派”到全祖望时,形成了独有的史学精神,那就是重当世、明近代,表彰人物,尊重文献,以性灵之真,情感之挚,褒奖气节,发明幽隐,维持天地之正气。而全祖望也随之成为以乡邦文献的研究而跻身于全国史学大家之列的史学家,并以其斐然文采获得“班(班固)马(司马迁)之后第一人”的美誉。

  故土遗风激励后人奋进

  那天,我在沙港村寻访全祖望故居,镇、村一些干部、村民闻之,纷纷赶来,主动给我介绍、指点。村里人都尊称全祖望为“谢山公”。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了不少坊间传说

  他们告诉我,谢山公幼年时,有一天随父亲来到家乡,村口碰到18位烧窑的同族长辈,长辈们想见识一下他的才气,于是拦路要他当场作诗一首。全祖望当即脱口一首:“一缕青烟碧上霄,月里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听得窑工长辈们呵呵大笑,称赞不已。

  还有一个传说更离奇。说他在村里隐居时,有一天,当着众人的面写了一首诗,便转过身来。有人看到诗中有一字漏了一点,以为他写了错字,人群中有笑声传来。却见全祖望背对着诗的条幅,把笔扔过去,正好把那一点补上了,众人为之惊叹。

  类似的故事还有好多,表达了故乡后人对谢山公的景仰,以及他们为拥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先人而深感自豪。

  村委会主任全益刚告诉我,每年清明节,村里都会组织村民祭扫谢山公的墓,村里还编印、制作了有关全祖望的资料,放在故居里,供人参观。现在,镇里的一条主要道路改名为“祖望路”。去年,洞桥镇举行“八戒西瓜节”,恰逢全祖望诞辰300周年,他们将活动的主题定为“忆浙东名人全祖望,品浙江名瓜八戒瓜”。目前,鄞州区有关部门和洞桥镇正着手对全祖望故居作重新规划,以整体恢复故居原貌。

  【评价】

  梁启超:

  若问我对古今文集最喜爱读某家,我必举《鲒亭集》为第一部了。谢山先生性情敦厚,而品格极为方峻,所作文字,随处能表现他的全人格,读起来令人兴奋。胡适:

  绝顶聪明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朱熹,另一个就是全祖望了。朱熹,朱夫子,人人皆知,全祖望这人,要不是研究界的,一般不知道。全祖望,号谢山,浙江人,学问、道德、文章都冠于一时,后世尊称他为谢山先生。

编辑: 孙研